第4课商鞅变法(二)
- 格式:ppt
- 大小:435.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自主学习】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各国推行变法的原因(1)铁器的使用和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纷纷推行变法。
(二)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内容:(1)军事:①废除制,奖励军功,设立军功爵制度;②建立组织。
(2)经济:①废除,允许自由买卖土地;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
(3)政治:①废分封,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②(严格刑罚)推行什伍连坐制度;③规定轻罪重刑。
(4)思想文化:焚烧诗书。
2.商鞅变法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许多制度为后世沿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2)消极影响:①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③,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3.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1)变法是否成功;(2)是否变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3)变法是否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前秦统一北方但迅速瓦解,北魏重新统一了北方。
(2)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困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刚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前期:实行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
(2)后期:迁都;易服装、改汉姓、说汉化、同婚姻。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3)改革从实际出发,内容全面,措施得当,符合人民的愿望;(4)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决心。
第4课商鞅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2、认识商鞅变法是生产关系根本性调整,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知识结构与基础落实】变法目的: 富国强兵变法性质: 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改革地位: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成功变法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政治上: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经济上: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新兴阶级日益壮大。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军事上: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2、改革的必要性: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外交上诸侯卑秦3、改革的可能性: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的主观条件;春秋战国各国变法为秦国提供一定的经验教训的客观条件。
指导思想有法家理论;4、变法准备:商鞅说服秦王,获得支持。
论战权贵,扫清障碍。
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内容内容1、军事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官爵和军功结合,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2)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3)实行什伍制度兵源得到可靠保证2、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可以买卖正式废除井田制,用法律形式从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地主经济发展.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招徕移民垦荒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3)统一秦国度量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
3、政治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县制将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2)什伍连坐制度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3)轻罪重刑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4、思想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填空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时间及人物:约公元前年,建立夏王朝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2.“家天下”:形成:禹的儿子不接受传统举贤禅让做法,直接继承禹的王位。
影响:取代禅让制3.国家机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称为“”4.中心区城: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5.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朝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6.遗址内容:大型、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
出土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多为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意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7.夏王桀的暴政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
末代君主夏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二、商朝的统治1.夏朝灭亡(1)背景:夏王的暴政引起民众反抗(2)经过: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的商人逐渐强大。
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围民族,推翻夏朝统治,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
2.商朝建立(1)时间:约公元年(2)统治者:汤(3)都城:3.商朝的统治(1)前期统治:商王汤,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2)商朝迁都:受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3)巩固统治的措施: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4)后期统治:商朝后期,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
(5)商纣王的暴政末代君主商纣继位后,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酷刑法,导致民不聊生。
3.西周的兴衰(1)过程公元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展开决战,大获全胜。
高二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完成时间40分钟编者:周如萍审核:陈耿义阮文华班级姓名座号1、[2013·福建文综,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取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2、[2014·课标全国I,45]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第2课秦国的崛起[目标导航] 1.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军事发展的影响。
(重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国家实力的影响。
(难点) 3.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重点) 4.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重点)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1)含义:是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
(2)消亡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宗法世袭制,按照才能大小或功劳高低选任官吏。
概念阐释世卿世禄制:就是最高统治者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权力,分别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贵族手中。
而且世代相传,不能随意任免。
2.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1)实行①战国时:已经实行。
②商鞅变法时:制定二十级爵,实行按功授爵,(也称“军功爵制”);宗室贵族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贵族身份;富裕家境不得铺张,有功劳者才能享受荣华富贵。
(2)作用①统治集团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批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
②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创造了鼓励军民立战功的灵活用人机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1.变法前的秦国:“夷狄遇之”秦人最初是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其社会生活状态受到戎狄的影响,在与中原各国外交上被各国以“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
2.变法后的秦国:“虎狼之国”(1)原因①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
②秦国鼓励军功的政策,形成了全国皆军、唯军为荣的尚武精神,所有士卒都勇于战斗。
(2)表现①公元前341~前340年,秦国打败魏国,迫使其割地求和,从此秦国成为军事强国,并在对外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
②六国被迫采取“合纵”运动,这表明他们中已没有一国能够单独与秦相抗衡了,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已势不可挡。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1.商鞅的悲惨结局(1)原因①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