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常悦
- 格式:pdf
- 大小:293.17 KB
- 文档页数:2
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临床价值摘要】为充分保证急诊输液护理安全性,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笔者针对我院急诊输液室中存在的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具体阐述了预见性护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的有效措施,以进一步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诊输液【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180-02急诊输液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其具有患者流动性大、病情种类繁多等显著特点,导致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漏洞,从而引发护患纠纷[1]。
为更好的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我院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急诊输液室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1.1 环境因素由于急诊输液室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病员,具有人口流动性大、人员停留时间短、输液时间不确定、护患之间较为陌生等特点,导致护理人员往往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进而增加了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性,甚至出现患者院内感染现象。
1.2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引发不安全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1)信息核对不准确。
由于人口流动性比较大,特别是部分患者听力、视觉等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护理人员在核对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时,出现误答误应现象,导致药物使用错误,进而引发安全事件。
(2)专业技能不过关。
护理人员在穿刺过程中由于出现二次及以上穿刺情况,对患者身心均产生一定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小儿患者来说,多次穿针极易导致患儿哭闹、不安,致使患者家属出现愤怒等现象,进而出现严重的医患纠纷[2]。
(3)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了解不充分。
由于患者来自各个科室,护理人员对其病情并不十分清楚,致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不能及时察觉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而引发护患纠纷。
(4)巡视不力。
部分护理人员因超负荷工作,导致患者出现需要换水或拔针时不能及时处理,患者满意度降低。
(5)药液配置不科学。
由于输液对药物安全度与纯净度要求极为严格,配置时间过程极易导致药液出现污染现象,侵入人体后易引发菌血症、败血症等严重疾病,进而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2015.08护理经验16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使得医院急诊的护理水平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故如何更好地实施安全有效的护理模式以降低急诊输液中的危险因素与提升护理满意度成为目前医院探究的方向之一。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急诊自2011年1月-2014年9月期间接收的122例输液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观察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自2011年1月-2014年9月期间接收的122例输液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50例;年龄8~76岁,平均年龄(46.6±5.9)岁。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等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于急诊输液中所用药物基本相同。
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预防性护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急诊输液前护理:在输液室书架上给患者及家人备好各类常见疾病类型的治疗、多发疾病类型的预防及保健手册,方便其翻阅;及时帮助病患核对药品,同时告知其治疗中与当日的输液安排,把药品当场查对清楚,指导其妥善管理与使用;给患者及家人讲解各药品的功能与注意事项,嘱咐其输液中禁止移动输液部位,更严厉禁止自行中断输液[1]。
(2)急诊输液中护理:实施静脉穿刺前先告诉病患操作步骤,应在确保技术娴熟、态度真诚的前提下快速且直接的给予穿刺,以尽可能缓解其疼痛感;若遇到配合度差的患儿则可多鼓励其要勇敢面对或以聊天方式分散其注意力,以提高其配合度[2];穿刺完成后告诉患者输液中的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情况,增强其危险识别意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程琳红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人民医院 江苏省昆山市 215345【摘 要】目的:探究观察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急诊自2011年1月-2014年9月期间接收的122例输液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急诊输液室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负责为急诊患者提供输液治疗。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环境下,用药管理尤为重要,因为不良的用药管理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
护理安全干预是一种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不良事件的方法,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干预在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以探讨其在提高用药安全和患者治疗质量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一、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存在的问题1. 人员繁忙和工作压力大急诊输液室是医院中人流量大、工作负荷重的地方,医护人员需要应对大量紧急情况,工作压力巨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出现医护人员疲劳、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用药管理不到位,增加患者用药安全风险。
2. 信息传递不畅和交流不顺畅急诊输液室是一个信息传递频繁的环境,患者情况、医嘱和用药情况都需要医护人员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然而由于工作繁忙,信息传递不畅和交流不顺畅是一个常见问题,容易导致用药管理出现偏差和错误。
3. 用药操作规范性不高急诊输液室中,医护人员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急症患者,情况复杂,容易出现用药操作不规范的情况。
比如药物稀释、配置、输注等环节,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用药错误。
1. 规范化用药流程通过建立完善的用药管理制度,明确用药操作的规范流程,规定开药、配药、输液等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标准,以确保用药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 信息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电子医疗记录系统,实现医生开药、护士配药、输液记录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用药管理的准确性和便捷性,避免信息传递不畅和误差的发生。
3. 强化交流沟通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比如通过座谈会、病陪会等形式,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用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
4. 建立用药管理档案建立患者用药管理档案,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全面记录和分析,及时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做到有据可依,为患者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临床作用分析作者:刘斌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6期【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临床作用。
方法:从2014年12月耗至2016年10月来我院急诊输液的患者中选取14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有患者740例。
其中,实验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作用。
结果:实验组患者主动参与药物核对比例(87.43%)明显高于对照组(15.68%),而输液异常、自行中断输液、自行调整滴速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急诊输液中采取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急诊输液意外发生概率,提高安全性,患者的满意度普遍较高。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急诊输液;临床作用急诊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也是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职责。
在临床护理当中,急诊输液由于人数众多,病情种类多样、程度不一等情况,导致护理工作十分繁重[1]。
如果不能参与正确的护理方式,很容易引起急诊输液意外事件。
本文主要探究分析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临床作用,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2014年12月耗至2016年10月来我院急诊输液的患者中选取14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实验组有患者740例,包括男性481例,女性259例,患者年龄在1岁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65±6.73)岁。
对照组有患者740例,包括男性479例,女性261例,患者年龄在2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15±6.81)岁。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实验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输液前的预防性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在输液室放置一些关于各种疾病预防宣传手册,让患者及其家属翻阅。
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讨目的:对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1000例急诊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每组500例,按照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护理)和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安全意识管理和行为显著好于对照组;观察组焦虑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输液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急诊输液中预防性护理措施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其可显著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急诊输液,预防性护理,应用,效果在医院中,急诊为一个具有流动性大、工作量大、病情复杂、就诊时间集中和药品繁杂等特点的部门,因病情和相关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症状,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这些都是急诊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急诊护理质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减少急诊输液护理中的风险事件、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本院通过对500例急诊输液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有效规避了护理风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1000例急诊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具备认知能力,排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出现溃疡、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并按照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男52例,女48例,原发病为外伤200例、消化系统疾病260例、呼吸系统疾病320例、心脑血管疾病180例、妇科疾病40例。
对1000例急诊输液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 >0.05,具可比性。
1.2方法2组患者的输液药品大体一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减少护理风险,2.结果2组患者心理状态、输液反应及护理满意度比较治疗组的焦虑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输液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讨急诊输液中实施预防性护理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急诊输液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预防性护理。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焦虑采取SAS 量表测评,抑郁采取SDS量表测评),以及输液反应发生率与对护理满意率情况,并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护理后SAS与SDS评分均有一定既降低(P<0.05),但研究组降幅更明显(P<0.05);研究组输液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而对护理满意率明显更高(P<0.05)。
结论急诊输液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症状,并提高护理满意率,减少输液反应,值得借鉴。
标签:急诊;输液;预防性护理;应用医院急诊科属于比较重要的科室,该科室接诊的患者有着年龄跨度大、病情复杂,而且护理人员工作量大、药品种类十分复杂等特点[1],加之患者多为急性或突然发病,极易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若不采取措施处理极易引发输液反应等不良反应。
基于此,加强急诊输液护理就十分关键,而我院将预防性护理应用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200例,均为2013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急诊科室接诊的输液患者,入选患者均排除皮肤溃疡、自身免疫缺陷、严重脏器病变或功能障碍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随机均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12~75岁,均值(49.5±10.7)岁。
研究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12~77岁,均值(49.7±10.6)岁。
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即输液前、中、后均加强护理,具体如下。
1.2.1输液前护理干预急诊输液室应准备常见疾病与多发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手册或书籍,着重介绍疾病病因、机制、预防及控制措施等,便于患者及其家属阅读;护理人员要仔细核对药品,并叮嘱患者每日的输液安排,而剩余的药品也要做好当场清点,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妥善保存;护理人员应以热情的态度及温和的言语将药品用法用量、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告知他们,便于做好身心准备;此外,要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切勿私自变化位置,以及私自中断或更换输液药物。
急诊科的特点是病情突发、病因复杂、工作量很大、患者治疗时间集中、使用的药物复杂等。
由于急诊患者病情较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导致输液意外的发生,增加了急诊科护理工作的难度。
因此,防止急诊护理中输液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等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预防性护理在急救输液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4月收治急诊输液患者500例,排除免疫系统疾病、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皮肤溃疡、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其中女242例,男258例;消化系统疾病180例,呼吸系统疾病160例,心血管疾病70例,妇科疾病70例,原发疾病20例;年龄4~78岁,平均(49.18±11.12)岁。
以预防性护理措施为切入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0例。
所有患者均有认知能力,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方法:两组临床输液药物基本一致。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输液前预防性护理:输液室将不同季节的“常见、频繁”疾病手册放在书架上,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并达到预防性健康效果。
上岗前,护士必须保持自身衣服干净整洁,用一个体面的面容迎接患者,微笑并积极回答患者的问题。
医护人员指示患者进入输液室以帮助他们计算药物的总量,明确告诉他们输液的天数,每日剂量,并给出药物保管说明卡以读取他们的每种药物,患者及其家属必须明确药物的有效性和预防措施,并明确告知他们不能随意更换座位,不能随意调整和中断输液。
输液前,为确保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绝对安全,护士必须仔细检查治疗单和注射顺序。
提示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及帮助护士检查自己的信息。
等待输液时,要对受影响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整,采取有效的沟通,互利和友好地对话,真诚行事,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对不遵医嘱的患者,护理人员不要直接指责患者,应该做出生气的表情或者其他暗示手段,让患者准确理解医务人员的情绪变化,自觉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1]。
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目的:分析研究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急诊输液患者共计100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将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能够主动与护理人员合作,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同护理人员进行商议,在输液过程中极个别患者出现焦虑情绪,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均具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急诊输液中采用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在输液过程的不良反应和不安全因素,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急诊输液中推广。
标签:预防性护理;急诊输液;应用效果在急诊中,患者无论是年龄、性别,还是流动性、工作量都比较复杂,患者病情往往比较紧急,受到疾病的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情绪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给就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都可以转化为急诊输液中的不安全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就医患者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急诊输液护理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在保证患者输液安全的基本条件下,尽量减少在输液中的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尽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程度,建立医患和谐环境。
本文通过对急诊输液患者的就医情况分析,证明了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急诊输液患者共计800例,将其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0例,两组患者均没有其他严重疾病,其中男性患者为565例,女性患者为235例,年龄在26-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岁。
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急诊输液护理,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具体工作比如:①在输液前提醒或告知患者在输液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向其进行疾病预防和保健的知识教育,提供相关宣传手册或者资料供患者或家属阅读;②在输液室的全体工作人员应当面带微笑,热情、主动地关心每一位病人,向其提供相应的帮助,方便患者进行急诊;在输液操作中,应当提前告知患者即将开始的操作,保持良好的态度,以熟练的技术、贴心的询问,快速、直接进行静脉穿刺,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100例急诊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预防性护理作为分界点,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急诊输液的不稳定因素,确保输液的安全性。
标签:预防性护理;急诊输液;应用效果急诊的患者工作量大、流动性大、年龄跨度大等特点,而且急诊患者多为突发性疾病,病情发展迅猛,容易受病情的困扰从而导致抑郁、焦躁等负面心态,这也正是在急诊输液缓解的不利因素。
[1]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急诊护理工作也面对着挑战,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急诊输液护理中的护理纠纷、风险事件。
本院对100例急诊输液患者实行预防性护理措施,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在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100例急诊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求患者的同意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方面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其中排除了皮肤溃疡、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功能障碍的患者,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3-74岁,妇科疾病20例、呼吸系统疾病40例、消化系系统20例、心脑血管疾病20例。
1.2方法两组患者使用的输液药品基本相同,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性护理。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输液前的预防性护理。
在输液室内放置多发病、常见病的知识与预防宣传手册,提供患者及家属参阅。
护理人员在输液室门口接待患者,保持微笑,积极主动,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耐心引导患者进入输液室,认真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每天的用量用法,详细明白告知患者。
嘱咐病患不可随便调换座位,不可中断输液,不可强行调整滴速。
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分析讨论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急诊科录入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受试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试验组采取预防性护理,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安全输液意识、医患关系紧张程度以及患者总体满意程度,从而评价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临床价值。
结果:试验组患者在安全输液意识上明显强于对照组,医患关系紧张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总体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三个方面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输液的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缓医患关系紧张程度以及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急诊输液;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207-02急诊科可以反映一家医院的基本水平,因此如何提高急诊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满意程度十分重要。
目前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认识逐渐增强,以及对高质量医疗的追求,大量患者优先考虑去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同时,急诊科也是急重症患者首先选择的科室,由于医院规模的限制,直接导致了急诊成为众多科室的中转站[1-2]。
因此,急诊科面料巨大的挑战,并且极易发生医患纠纷。
我们再提高急诊医生医疗水平的同时,也应该提高急诊科护士的护理水平,减少急诊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3-4]。
本院急诊科于2014年上半年引入预防性护理,并取得的良好的应用效果。
现为求进一步证实其效果,我们进行了如下临床试验。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相对非常复杂,为了使组间及组内患者病情程度有明显可比性,我们对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2000例患者做了如下筛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一、年龄介于15岁到80岁之间,能独立表达自我意愿的患者;二、病情相对平稳,无需行重症监护的患者;三、患者或其家属能理解一些护理常规只是,并理解日常护理工作的患者。
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常悦
发表时间:2018-08-15T14:03:41.2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常悦[导读] 通常情况下,急诊输液的对象十分复杂,患者病种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常州第四人民医院(常州市肿瘤医院)江苏常州 213100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 2016年12月~2017 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诊输液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者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52%,护理满意度为 96%,高于对照组的70%,P<0.05。
结论:急诊输液中预防性护理的应
用价值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急诊输液;预防性护理;应用价值通常情况下,急诊输液的对象十分复杂,患者病种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并且来自于不同专科,具有各种各样的就诊经历[1]。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很难对护理主动性进行良好把握,所以具有较高的突发事件发生率,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配合抢救的过程中,均有较高的护理风险性存在。
为此,对患者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干预,以此来将急诊输液风险发生率降低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对此也进行了探究,总结如下。
1.资料、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的急诊输液患者中选取100 例,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50例,平均年龄(4
2.21±
3.26)岁,包括36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对照组患者40例,平均年龄(42.05±3.12)岁,包括35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
对比两组基本资料,P>0.05,差异不明显,符合临床对比要求。
患者排除标准:不愿参与研究者;存在精神障碍者;存在认知障碍者;不能进行正常交流沟通者;合并有心理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向患者讲解输液过程中以及输液之后的相关注意事项,然后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提供相关护理服务。
观察组(预防性护理干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2.1 确保护理有序通常情况下,如果输液流程属于无序、混乱的状态,便很容易引发医患纠纷与风险事故出现,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干预。
将患者的就诊先后顺序作为依据,向其发放座位牌,在急诊科内可以适当设置收药、配液以及穿刺等不同岗位,由专人负责换药,针对小儿等特殊群体,为了避免其因为哭闹导致输液管脱落,可以为其提供特殊性的输液护理服务,派遣专人对其严密监护,以便于能够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在急诊患者就坐之后,要及时告知其需要等候的时间;对输液过程中的接口管理不断进行强化,最大程度上将患者的输液等候时间缩短。
1.2.2 创造良好环境在输液室内放置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并且将人流量作为依据,合理配置电视机与饮水机;可以在输液室内适当增加座椅熟练,将站立与行走的人员数量减少;要确保输液室干净整洁、规范陈设,定期通风通气,确保空气清新,在输液室内可以摆放一定量的绿色植物,以此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输液环境,将其急躁感减轻。
1.2.3 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在和患者沟通过程中,还可以对非语言技巧进行适当应用,通过眼神给予患者鼓励,或者对其进行适当性安抚;对患者的倾诉认真聆听,切忌将其打断或者随意插话;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向其讲解输液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在对患者进行接待时,要保持亲和、热情的态度,对其进行适当称呼,避免对其编号进行直接呼叫。
将患者的个体化特征作为依据,护理人员要对自身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学会对沟通时机进行合理选择,在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应用鼓励性或者安慰性的语言;如果护理人员接待患者时,发现其存在有严重的恐惧感与焦虑感,便要及时对其进行疏导。
1.2.4 输液干预在正式输液之前,护理人员要反复、仔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绑扎止血带的时间,确保能够一次性找准位置,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加强观察,与其进行沟通,一旦发现患者有不适症状出现,便要及时对滴速进行合理调整,并其可以向患者讲解输液的目的以及重要性,使其认识到输液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
输液完成之后,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可能会出现的不适反应、正确处理方式、用药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将患者的防护意识加强,对其输液部位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2]。
1.3 观察指标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总分为 100 分,具体评定标准为:90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 分—89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以下为不满意。
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之和即为护理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3.讨论
一般而言,急诊输液中心患者的类型较多,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并且存在有较多的药品类型,再加上具有较大的患者流动率,所以如果在护理过程中不细心,则很容易引发各种护理不良事件与护患纠纷出现[3]。
输液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满意度。
为了降低护理事件,提升护理质量,耐心向患者告知“疾病、输液”的相关知识,诱导患者自主的参与到“输液安全管理”中来,既提升了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亦提升了患者对自身健康的保护意识,令其可在第一时间里发现问题并及时报告。
此外,急诊输液中,患者自主的监督护理工作,益于转变护理工作的的不良现象,增强护士的“服务意识”。
护士急诊输液工作中,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可抓住时机以掌握患者需求,满足患者内心被“关爱、尊重”的需求,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服务氛围”,令护患关系和谐、愉悦,取得患者的理解及信任,提升患者的配合度,有效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预防性护理的实施,患者的安全意识及行为皆有极大改善,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也获得极大提升,两组结果相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红.门急诊输液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 (23 ):225-226 .
[2]魏妮萍,李慧颖,张弦.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潜在风险因素分析及相关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9(20):251-254.
[3]李荣彦.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6(15):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