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单元旅游景观欣赏与旅游活动设计23旅游活动设计(1)鲁教版3!
- 格式:doc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单元旅游景观欣赏与旅游活动设计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比较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区别。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运用资料,举例描述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收集世界和中国著名旅游景区的有关资料,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增强学生对旅游资源的感性认识。
●结合学生的旅游经历或通过图片和音像资料,引导学生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的区别。
●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举办我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知识问答或竞赛,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运用图片或音像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组织学生结合亲身体验,畅谈、交流观赏旅游景观的感受与心得。
让学生模拟导游,收集所熟悉的某一著名旅游景区的资料,尝试写出描述该景区特点的导游词,并进行讲解。
●以某旅游景区为案例,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该景区的基本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并尝试对其进行合理地规划与设计。
收集资料,设计一条“黄金周”的旅游路线。
结合当地旅游实际,设计一条“一日游”的旅游路线。
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特点【设计思路】本单元是整个模块的核心。
本节讲述了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和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使学生认识到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然后结合实例重点介绍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
这些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旅游资源内涵和类型的认识,更促进了学生爱国情感和环境意识的培养。
本节课主要利用了一些图片与视频材料,丰富学生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增强感性认识,进一步增强对旅游地理的学习兴趣。
我国的世界遗产较多,学生掌握有困难,就采用填图发了解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举例来说明成因与价值,其他主要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对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大概的了解。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2单元旅游景观欣赏与旅游活动设计第1节旅游资源及其特点学案鲁教版3一、旅游资源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本质特征: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3.分类物古迹”,这些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全面。
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许多具有科研价值的景观也属于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1.多样性(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千差万别的自然旅游景观。
(2)各地由于历史、文化、民俗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又造成各地文化旅游景观各不相同。
(3)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2.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
3.观赏性与吸引性(1)自然和人文要素是否富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功能,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特点。
(2)观赏性越强,吸引力越大,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就越高。
4.不可移动性: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具有不可移动性。
5.重复使用性:游客参观浏览,带走的只是印象而非旅游资源本身。
6.可创造性:人们的旅游兴趣、旅游需求和时尚潮流,随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人为创造新的旅游资源成为必要和可能。
2.香港的“迪斯尼乐园”,北京的“欢乐谷”,都是人为修建的旅游设施,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什么特点?【提示】可创造性。
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保护世界遗产的原因(1)“世界遗产”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顶级品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源。
(2)“世界遗产”中任何一种毁坏、灭绝或者消失,都无法再造,不容替代。
(3)申报“世界遗产”最重要意义在于保护资源和环境。
2.保护世界遗产的措施(1)1972年通过《世界遗产公约》。
第三节旅游活动设计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旅游方案制定的主要内容。
掌握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了解做文明旅游者的基本要求。
一、制定旅游方案1.收集旅游信息(1)收集的信息:景区特色、交通状况、气候条件、最佳游览时机、出行花费和周边旅游点等。
(2)收集渠道:亲戚或同学介绍;图书、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介绍;网络等现代技术;向旅行社咨询等。
2.选择旅游地(1)选择旅游地:充分考虑旅游目的、旅游动机、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旅游地点、出游方式和旅游内容。
(2)短期节假日或周末:郊游或近程旅游活动。
(3)长假期:安排中程、远程旅游。
3.制定旅游活动计划(1)旅游地与旅游活动主题。
(2)旅游线路设计与旅游日程安排。
(3)经费预算。
(4)物品准备与注意事项。
二、设计旅游线路1.设计内容:包括对旅游活动中游览景点、交通线路及相关的服务项目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和时序安排等。
2.设计要求(1)符合自身特点。
(2)选择最佳路径。
(3)景观丰富多样:原则是既做到景观丰富,富于变化,又突出重点,避免雷同。
(4)注意劳逸结合:节奏太松,会觉得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节奏太紧,则游览效果不佳。
(5)追求最佳效果:首先形成鲜明的主题和特色。
其次,根据景观特点,安排适宜的游览时间。
第三,充分利用光照的角度。
第四,充分考虑旅游者心理预期。
第五,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确保旅游活动高效、安全。
三、做文明的旅游者1.做文明的游客应遵守的公约(1)遵守法律法规。
(2)爱护旅游资源,维护旅游环境。
(3)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习俗。
(4)讲究文明礼貌,注意旅游安全。
2.文明旅游全过程(1)出游前做准备。
(2)旅游中讲文明。
(3)旅游结束后做总结。
一、判断题1.收集的旅游信息只包括景区特色和旅游花费。
( )2.选择旅游地只需考虑旅游目的、旅游动机和经济条件即可。
( )3.涉及旅游线路时,力求做到景点串联、景观丰富、富于变化、避免雷同、避免重复路线。
( )4.安排游览时间,要紧凑,以欣赏更多的旅游资源。
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特点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正确区分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理解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其分布特征。
了解“世界遗产”保护的意义及我国的“世界遗产”分布。
一、旅游资源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本质特征: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3.分类(1)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2)人文旅游资源:物质文化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人文活动)。
二、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1.多样性(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千差万别的自然旅游景观。
(2)各地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又造成各地文化旅游景观各不相同。
(3)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2.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
3.观赏性与吸引性:自然和人文要素是否富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功能,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特点。
观赏性越强,吸引力越大,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就越高。
4.不可移动性: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具有不可移动性。
5.重复使用性:游客参观游览,带走的是印象而并非旅游资源本身。
6.可创造性:人们的旅游兴趣、旅游需求和时尚潮流,随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人为创造新的旅游资源成为必要和可能。
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1.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保护世界遗产的原因①“世界遗产”中的“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顶级品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源。
②“世界遗产”中任何一种毁坏、灭绝或者消失,都无法再造,不容替代。
③申报“世界遗产”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保护资源和环境。
(2)我国的世界遗产1985年,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并开始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1.结合典型旅游景观来体会不同的欣赏方法。
2.结合图文材料,阐述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
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游览桂林山水时,怎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导入新课——旅游景观欣赏。
●教学流程设计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2.理解并掌握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3.了解不同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1.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重点)2.中外著名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
(难点)旅游是综合性审美活动具有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听觉美等多种美感类型。
旅游景观的观赏1.(1)读书能提高自己文化素养和对旅游景观的欣赏水平。
(2)行万里路倡导亲身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审美情趣。
2.远望近看,适时欣赏(1)选择观景位置:峰峦宜远眺。
江、河、大海应从位置较高处俯看,观其旷景,体会远望的情趣。
城市中的湖泊宜平视。
观赏较小的湖沼池塘景观时,宜低看。
对于山水组合的景观,应乘一叶小舟沿水路观赏两岸美景。
(2)把握观赏时机: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体验大自然的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
人文景观欣赏同样要把握时机。
(3)动静结合:审美活动处于“动”的状态。
3.把握特点,情景交融(1)把握景观的美感特征:自然景观的美感,主要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和听觉美。
其中,形象美是最为显著的美感特征。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1.结合典型旅游景观来体会不同的欣赏方法。
2.结合图文材料,阐述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
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游览桂林山水时,怎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导入新课——旅游景观欣赏。
●教学流程设计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具有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听觉美等多种美感类型。
1.(1)读书能提高自己文化素养和对旅游景观的欣赏水平。
(2)行万里路倡导亲身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审美情趣。
2.远望近看,适时欣赏(1)选择观景位置:峰峦宜远眺。
江、河、大海应从位置较高处俯看,观其旷景,体会远望的情趣。
城市中的湖泊宜平视。
观赏较小的湖沼池塘景观时,宜低看。
对于山水组合的景观,应乘一叶小舟沿水路观赏两岸美景。
(2)把握观赏时机: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体验大自然的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
人文景观欣赏同样要把握时机。
(3)动静结合:审美活动处于“动”的状态。
3.把握特点,情景交融(1)把握景观的美感特征:自然景观的美感,主要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和听觉美。
其中,形象美是最为显著的美感特征。
(2)体验景观的意境:自然景观的意境是人们把握旅游景观的本质所在。
观赏人文景观,一定要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
(3)以情观景:直觉感受;心理感受;情景交融、精神升华。
1.如何领悟景观的意境?【提示】一要想象旅游景观的象征意义;二要将旅游景观与历史典故、文学名篇等联系起来;三是领悟旅游景观透射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第三节旅游活动设计[学习目标] 1.了解旅游方案制定的主要内容。
2.掌握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重点) 3.了解做文明旅游者的基本要求。
一、制定旅游方案1.收集旅游信息(1)收集内容:包括景区特色交通状况、气候条件、最佳游览时机、出行花费和周边旅游点等情况。
(2)收集渠道错误!2.选择旅游地(1)考虑因素:旅游目的、旅游动机、身体状况、经济条件、旅游时间和交通状况等。
(2)注意问题错误!3.制定旅游活动计划旅游活动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旅游地与旅游活动主题。
(2)旅游线路设计与旅游日程安排。
这是旅游活动计划的核心内容。
(3)经费预算。
(4)物品准备与注意事项。
(5)其他:旅游活动目的、参加对象、出游方式、接待部门、食宿安排等。
1.一般而言,经济距离越长,人们的出游能力越低,但为什么地处偏远的西藏、云南会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提示】距离越远,两地之间的环境差异越大,会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设计旅游线路1.要求(1)符合自身特点;(2)选择最佳路径;(3)景观丰富多样;(4)注意劳逸结合;(5)追求最佳效果。
2.“红色旅游”及其线路设计(1)意义:教育意义、经济意义。
(2)线路设计:以“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中心设计。
2.旅游线路一般是环路设计,这有什么好处?【提示】这样可以沿途观赏到富于变化的景观,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并可节省旅途时间和花费,减少体力消耗。
三、做文明的旅游者1.遵守旅游文明行为公约(1)维护环境卫生。
(2)遵守公共秩序。
(3)保护生态环境。
(4)保护文物古迹。
(5)爱惜公共设施。
(6)尊重别人权利。
(7)讲究以礼待人。
(8)提倡健康娱乐。
2.文明旅游应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1)出游前:做好充分准备。
(2)旅游中:保持友好和愉快的心态,量力而行,不过度疲劳,注意饮食卫生,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旅游结束后:及时总结旅游的收获和经验,为下一次旅游和他人提供鉴戒。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旅游景观的欣赏———————情景导入先思考——————下列是古人描写山水景观的诗句:(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思考探究:诗人是采用什么方式对所描绘景观进行观察的。
提示:与瀑布有一定距离,仰视;近观,俯视;平视,远眺;在行船上观赏。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旅游是综合性审美活动具有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听觉美等多种美感类型。
二、旅游景观的观赏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读书能提高自己文化素养和对旅游景观的欣赏水平。
(2)行万里路倡导亲身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审美情趣。
2.远望近看,适时欣赏(1)选择观赏位置:①峰峦宜远眺。
②江、河、大海应从位置较高处俯瞰。
③城市中的湖泊宜平视,较小的湖沼池塘宜低看。
④山水组合景观,应沿水路观赏两岸美景。
(2)把握观赏时机: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和气象变化。
人文景观欣赏同样要把握时机。
(3)动静结合:审美活动处于“动”的状态。
3.把握特点,情景交融(1)把握景观的美感特征:自然景观的美感,主要包括形象美(最为显著的美感特征)、色彩美、动态美和听觉美。
(2)体验景观的意境:①自然景观的意境是人们把握旅游景观的本质所在。
②观赏人文景观,一定要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
(3)以情观景:直觉感受;心理感受;情景交融、精神升华。
———————重点难点掌握好——————旅游景观的观赏1.观赏位置的确定及观赏效果2.把握观赏时机随气象和时间变化的自然景观日出——凌晨,落霞——黄昏;云海、彩虹——雨过天晴时,飞瀑——雨季;溪泉的水汽蒸腾,林间的浓绿欲滴,山石的云雾缭绕,奇峰的霞光照耀——朝暮观赏;钱塘江大潮——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鸟岛——每年5月;山东蓬莱的海市蜃楼,四川峨眉山的佛光——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出现人文景观赛龙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每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季牧草繁茂、牛羊肥壮时举行3.把握特点,情景交融(1)把握景观的美感特征:①形象美:②色彩美:③动态美:④听觉美:(3)以情观景:步骤:直觉感受→心理感受→情景交融、精神升华———————方法技巧很重要——————图示法掌握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应用体验不可少——————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是( )①到庐山旅游,最好在外围仰视②到庐山旅游,在山中观赏无多大意义③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远眺可得④观赏位置的不同,会造成视野范围的差异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D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远眺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