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142.50 KB
- 文档页数:19
标题:drift velocity公式及其应用1. 概述漂移速度是指载流子在电场中漂移运动时的平均速度,它是材料在电场中的电导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
对于半导体材料而言,了解漂移速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电学性质,并在电子器件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漂移速度的计算公式是基础电子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知识点,本文将深入探讨漂移速度的公式及其应用。
2. 漂移速度的定义漂移速度是指在外电场作用下,载流子(如电子或空穴)由于受到电场力的影响而发生的漂移运动的速度。
在半导体材料中,电子和空穴是主要的载流子,因此我们主要关注它们在电场中的漂移速度。
漂移速度通常用符号v_d表示。
3. 漂移速度的计算公式在经典电子学理论中,漂移速度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vd = (eEτ) / m*其中,vd为漂移速度,e为基本电荷,E为外加电场强度,τ为载流子的平均碰撞时间,m*为载流子的等效质量。
这个公式描述了漂移速度与外加电场强度、载流子碰撞时间以及等效质量之间的关系。
4. 漂移速度的应用漂移速度的计算公式对于半导体材料的电学性能分析和电子器件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漂移速度公式的一些应用场景:4.1 材料电导率的计算利用漂移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材料在特定电场强度下的电导率,这对于材料的电学性能分析和材料的选取具有指导意义。
4.2 半导体器件设计在半导体器件的设计过程中,漂移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通过对载流子漂移速度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优化器件的性能和结构设计。
4.3 电路设计在电路设计中,对半导体器件中的载流子漂移速度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电流在半导体器件中的传输规律,从而更好地设计出稳定性能的电路。
5. 结论良好的理解漂移速度公式以及其应用对于深入研究半导体材料的电学性质和电子器件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漂移速度的计算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半导体材料在电场中的行为,为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当流量和温度设置值改变时,可能会发生基线的波动或者漂移。
果在新的条件下运行之前系统还没有稳定,那么发生基线的波动是正常的。
下面例子假设自从上次改变工作条件以后已经经过了足够长的稳定时间。
波动和漂移经常会伴随噪声,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面讨论。
1 运行期间基线有规律的向上漂移或者向下漂移,这在程序升温过程中最常见。
使用单一柱在中档到低档衰减条件下会出现上述问题。
如果使用的是双柱系统,请核对信号模式是否设定为正确的柱补偿;或者使用电子柱补偿的单柱系统。
柱补偿太小或者太大也是可能的。
这种漂移可以通过色谱柱的彻底老化来降到最校在低温下工作会减小漂移但是会延长分析时间。
使用温度上限较高的色谱等效柱也是可以的2 基线不稳定;上下波动可能是系统某处有泄漏。
检查隔垫的状况,必要的话就更换它。
检查柱子的连接。
如果是在连接检测器的色谱柱端发生泄漏,则两次运行之间的保留时间是不变的,但是灵敏度降低了。
如果是在进样口端发生泄漏,则灵敏度会降低,而保留时间会变长。
噪声就是快速的基线起伏,会加宽基线,使基线出现毛刺状的外观。
噪声和毛刺是不同的;毛刺是孤立的事件,不像噪声基本是连续的,后面将讨论有关毛刺的问题。
有些噪声是任何检测器都不可避免的。
在高衰减值的情况下噪声是看不到的,但是当衰减减小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
噪声会减小检测器的灵敏度,所以它应当尽可能的最小化。
1 在原来很平整的基线上突然出现了噪声考虑最近对系统所做的所有改变。
比如减小了衰减,即使绝对的噪声水平没有改变,也会使噪声看起来更大。
新的隔垫会因为释放出低分子量物质而产生噪声。
如果随进样口温度降低噪声会减小,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使用高质量的隔垫并保存在不会使其受到污染的地方。
载气受到污染如果最近载气瓶更换过,但是旧的瓶子仍然可用并且还余下部分气体,则可以试着使用旧的瓶子看噪声是否会减校如果新的载气被严重污染并使捕集阱达到了饱和,那么在更换或再生捕集阱之前,使用旧的气瓶基线可能只是改善一点。
对大陆漂移学说的分析大陆漂移: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大陆漂移说的首次提出者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
一、基本内容(构成和特征):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1.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
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2.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1.8亿年)曾经是统一的超级大陆,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aea),中生代以来,泛大陆分裂,各个小型大陆块逐渐漂移(白垩纪末大陆位置图)到现在所处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由于古老大陆是整体一大块,所以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泛大洋(古太平洋)。
此后在漫漫地质历史长河中逐渐萎缩,成为现今模样。
3.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4.在大约3亿年前(石炭纪末期),全球只有一块巨大的大陆: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相连,大洋洲和南极洲也附着在这块大陆上,印度半岛则恰好位于非洲和大洋洲之间。
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侏罗纪),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日月潮汐力的作用,这块大陆开始分裂,各大陆向西或向赤道移动。
南美洲和非洲在大约一亿年前(白垩纪)才开始分裂,从而逐步形成大西洋。
格林兰和挪威直至到第四纪(一百万年前)还连在一起。
在原始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由于各大陆相互挤压,便在大陆内部或边缘形成了高大的山西系。
魏格纳理论改造的主要内容: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巨大板块在运动着,其中有的板块会带动大陆或部分大陆和海底一道运动。
第49卷 第5期 海 洋 与 湖 沼Vol.49, No.5 2018年9月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Sep., 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676171号;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ZR2015DM015号; 烟台市科技项目, 2013ZH094号。
张广宗, 硕士研究生, E-mail: zhanggz1994@① 通讯作者: 吴孟泉, 副教授, E-mail: irsa_wmq@ 收稿日期: 2018-04-13, 收修改稿日期: 2018-06-25南黄海浒苔漂移轨迹年际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张广宗1 吴孟泉1①孙 晓1 赵德恒1 邢前国2 梁 峰3(1.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烟台 264025; 2.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烟台 264003;3. 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烟台 264003)摘要 综合利用环境卫星(HJ-1A/1B)CCD 影像与MODIS 影像, 对2011-2017年南黄海海域浒苔信息进行了提取, 并结合QuickSCAT 海风数据以及ESRL 海温数据对浒苔生长及漂移路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1)7年中利用遥感手段最初发现浒苔的日期为5月份, 初始发现位置多集中在江苏省盐城市附近海域, 且近7年浒苔漂移方向整体上向北, 进入山东半岛海域。
其中, 浒苔中心点距离青岛海域最远约115km(2015年6月21日), 最近约9.6km(2012年7月11日)。
(2)浒苔中心点漂移方位年际差异较大, 整体上浒苔漂移路径方向与海面风风向高度一致。
(3)SST 是浒苔暴发的关键环境因子, 南黄海海域5—8月份SST 逐月升高为浒苔生消过程提供了环境条件。
关键词 海风; MODIS; QuikSCAT; 浒苔; 海温; 南黄海 中图分类号 P731 doi: 10.11693/hyhz20180400093 浒苔, 属石莼科, 是绿藻的一种, 自2008年严重影响青岛奥帆赛引起世人关注以来, 浒苔连年大规模的暴发生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洋灾害之一(梁宗英等, 2008)。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关于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阐述:
1. 起源
大陆漂移假说最初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漂移,最终形成今天的
地理形态。
而板块构造学说则是20世纪60年代才被证明和广泛接受的,其基本思想是地球上的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它们不断地运动,相互碰撞、分离、变形。
2. 关系
大陆漂移假说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可以理解
为前者的“漂移”现象是后者“板块运动”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规律。
3. 证据
大陆漂移假说最初的提出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接受,因为当时缺乏
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它。
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地震、磁
场和岩石等方面的研究逐步累积了证据,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存在和重
要性。
而这些证据也为板块构造学说的证实提供了支持。
4. 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也在不断发展。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GPS等技术手段精细测定了板块运动的速率和路径,揭示了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分布规律等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相互关联、互为支持的科学理论。
它们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内部运动和地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解释地球的地质历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又称“海底扩张说”或“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该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魏格纳在对比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时,发现它们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力,以及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热对流。
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机制解释,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然而,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学说。
例如,古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不同大陆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陆漂移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同时,该学说也推动了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地球科学体系的完善。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为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相互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还解释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以及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
高压电工答题技巧口诀:
电流乘以电压,功率是不二法则。
杆塔漂移有规律,顺电源方向可记忆。
电荷存于导体表,静电场也跟着走。
高压电工设备安装与调试
电压表接在负载侧,电流表接在电源侧。
测量过程要保持安全,欠压过压都要防。
电路接错容易跳闸,绕线专注技巧性。
高压电工运维与维护
绝缘检测需定期做,百万欧电阻值可靠。
接地系统松怕漏,维护中保持安全性。
巡检设备需细心,隐患及时排除。
高压电工事故救援与处理
事故处理分五步,分析原因应及时。
事故断路器应就位,现场指挥安全可行。
事后输电线杆塔前,维护技术保障安全。
大陆漂移的动力学模式和试验模拟结果
大陆漂移是一个难以上手的自然现象,是地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全球地质运动影响着世界上环境、地层、地貌和人类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大陆漂移也是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大陆漂移动力学模型及其相关实验模拟结果已经对大陆漂移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陆漂移动力学模型是研究大陆漂移的基本理论框架,探究地球漂移的动力机制。
该模型概括性的描述了大陆漂移的物理和动力学机理,重点比较了不同大小的板块移动的主要动力,即热流、摩擦力、海洋底部力和重力。
它对大陆漂移的物理原理和试验结果都做出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提供了一个框架来理解大陆漂移的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关实验模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大陆漂移的研究提供了把握细节的实验基础,揭示了大陆漂移的历史背景和主导作用的要素。
近年来,人们开发了新的试验模拟技术,如:催化剂增强的耦合流体流动反应器、表观活性层隔水浊度观测系统和紧贴式活性地层拉伸系统,它们为大陆漂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未来,我们可以在动力学模型和试验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复杂的大陆漂移模型,加深对大陆漂移机制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解,为地球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和基础。
同时,也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方便,成功预测地形等变化,全面评估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质量攻关项目 大港油田分区块地层漂移规律的研究
大港油田集团定向井技术服务公司 1
一、项目现状及立项理由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稳产、增产、低耗、高效日益成为油田各项生产工作的核心,而大港油田的开发已经到了中后期,区域面积小,厚度薄的油气层成为主要开采对象。自九七年以来,小靶圈、大位移等特殊类型的定向井在油田开发中的数量明显增多,这就需要严格控制井眼方向,若井眼方位稍有漂移很可能脱靶,造成纠方位。井眼方位漂移是指由于地层和钻头旋转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井眼方位的变化。而方位漂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因素、钻具组合、钻井参数及泥浆性能等因素。其中地层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为此,我们成立项目攻关小组,大量收集整理大港油田各个区块的完成井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找出各个区块不同地层自然漂移的普遍规律,这样,我们能在以后的作业中,根据每个区块各自的漂移规律,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实现快速、安全钻进,进而,提高一次定向的成功率。例如,经统计、分析知道某个区块在某一地层大漂,这样在定向作业时,可以把方位适当小定一个大漂值,利用地层自然的漂移规律,全井不纠方位,一次定向成功,安全、快速中靶。如下图所示: 2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96年至98年10月份在大港油田共施工的228口定向井(不含水井)其中由于地层漂移导致扭方位的井达74口造成重复施工,全井一次定向的成功率为67.6%。所谓扭方位是指若实钻井眼轨迹的方位偏离设计方位,且预计轨迹发展会脱靶时需调整井眼方位的工艺过程。
由于地层漂移导致扭方位是多年来定向井施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它直接影响井身剖面质量,加大了施工难度,增大了钻井成本。因此解决地层漂移导致扭方位的问题,将会提高定向井施工质量,也符合大港定向井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N E
R20
32.4%扭方位 一次定向成功率67.6% 3
二、攻关目标 针对由于地层的漂移引起的纠方位,攻关项目组将攻关目标定为:找出大港油田施工区块的漂移规律,并将总结出的结果全部用于实际施工中,并进一步验证,校核,去伪存真,最终得出科学、准确、详实的结果,力争使全井一次定向成功率达到75%。上述攻关目标的确定是基于以下三点的。 a. 通过人员培训包括计算机和外语培训、技术交流,人员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这样大大减少了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扭方位,从而提高了全井一次定向成功率。 b. 确保单、多点及随钻仪器的精度有助于减少由于仪器偏差而造成的扭方位等问题的发生。以前,每年进行一次仪器校验,现在每半年进行一次仪器校验,这就很好地保证了仪器精度。 c. 钻具方面。现场用的稳定器外径都要进行测量,对于欠尺寸稳定器慎重使用或者不用,从而避免扭方位的发生,提高一次定向成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油田部分地区,由于到目前为止完成的井数较少,所以难以从其资料中准确地总结出其规律,因此,对于有些区块,我们还需进一步的修整完善,并结合目前的施工井对其进行校正。 4
三、项目的组织、实施 大港油田分区块地层漂移规律的研究项目按照以下三大阶段进行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并整理归类; 第二阶段:系统分析研究,总结出规律; 第三阶段:将总结出的规律部分应用于施工井进行验证分析。 资料收集阶段: 根据课题内容和安排,项目组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第一手原始资料,并且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总结。九七年、九八年的施工井较多,特别是小靶圈井和大位移井的较多,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地层漂移扭方位的井次较多,因此对于我们的研究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九七、九八年的井史资料,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重大的变化,内容上资料详细,形式上直观明了,便于查找,同时近期资料的参考价值大,因此我选择九七、九八年施工井的完井报告和在施工过程中的随钻资料(包括随钻作图,施工措施单,原始单多点数据等几方面内容。) 九七年至九八年,两年时间在大港油田完成各种类型的定向井共计185口(不包括15口水平井;其中九七年完成75口,九八年完成83口),扭方位共 5
计45井次,平均一次定向成功率为71.5%。 统计情况表明:大港油田的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20个区块内,我们把“字号”相同的井作为一个区块来分类,比如港深9-2,港4-63-1,港251-5等井作为“港字号”井归为一个区块,在每一个区块,我们又按地层进行化分,在每个地层又按不同的钻具组合化分为各个井段,对每一井段的钻具组合(包括钻具外径、长度),影响钻具效果的各种参数(钻压、转速、排量、泵压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列出使用不同钻具在每个井段所产生的效果,比较其方位变化和井斜变化情况,这样以地区—地层—井段—钻具组合及钻井参数—使用效果,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收集、分析工作,就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了。(见附表) 由于在地层表层即平原组所施工的井均为垂直井段,钻具组合简单单一,此次没有进行数据的收集等工作。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统计之后,为了保证准确无误,项目攻关小组又交叉进行了二次资料复查。 由于每个区块所施工的井数不同,因此不同的区块收集的资料有多有少,收集井数多的地区、更能准确显示出该区块的漂移规律。 6
系统分析 研究,总结出其规律: 分析研究所收集的统计资料,可以知道影响定向井方位漂移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层因素:地层的各向异性及地层的几何产状如倾角、走向及岩性的软硬变化还有断层等的影响。根据地层各向异性的原理,井斜方位有着向垂直于地层走向的方向漂移的趋势。 2) 所用钻具组合的类型、钻具的几何尺寸、刚性、扶正器位置等。 3) 钻井参数:钻压的大小、钻头的扭矩、转盘转速的高低,泥浆泵排量的大小和泵压的高低等影响因素。 4) 已形成井眼的几何形状如井斜、方位、井眼曲率及井径扩大等井下复杂情况对井眼轨迹的影响。 5) 泥浆性能对井底岩屑的携带和摩阻等的影响,从而增加了井眼轨迹控制的难度。 6) 钻柱转动方向的影响。正常钻进的钻柱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倾斜的井眼里,下部钻柱主要与下侧井壁接触,在接触处有钻柱的正压力,在钻柱旋转时,由于此正压力 7
的作用,使钻柱受到下侧井壁的摩擦阻力。此摩擦阻力将使钻柱向右侧靠,于是方位出现右漂,这就是右手漂移规律。 以上因素中,地层因素是最主要的。例如,港字号区块的井,在1200-1500m明化镇井段,由于地层比较稳定,方位基本无漂移,而不受钻具组合类型及钻井参数的影响等因素的影响。 影响方位漂移的诸多因素,除地层因素外,其它因素可以不同程度地根据理论知识、施工经验和实际钻井情况进行抑制或者克服,而地层的影响因素是地层本身固有的,只可进行“引导”利用,变不利为有利,每一个施工地区所在的地层具有一定的地层走向、地层倾角和岩性变化等等,因此在该地区的方位漂移现象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港字号区块井,在1200-1500m明化镇地层,方位基本稳定,而不受钻具组合及钻井参数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规律见附表。 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统计资料,尽管所使用的钻具组合有成百上千套,但按其功能又可简化为:增斜钻具、稳斜钻具、降斜钻具三种常规钻具组合;项目组在分析研究时,按照以上三种钻具组合在不同地层增斜、稳斜、降斜时方位角的变化再进行细化,具体做法是:攻关小组的每个成员,先独自对一个区 8
块其行分析研究,找出其规律性,同时附上自己的意见,然后把六位成员的分析结果汇总到一块,分析其一致和不一致的地方,然后大家在一块研究确定其规律性。这样的做法避免了个人失误和误差,确保了研究成果的准确性。 下面以“港字号”井为例来加以说明: 对于港字号区块,我们收集并分析了11口井的实际钻井资料。 (1)在明化镇组: I.七套增斜钻具组合,这七套钻具组合都表现为增斜;其中有六套表现为稳方位,一套表现为减方位。所以,增斜钻具组合在明化镇组使用效果是:增斜、稳方位。 II.八套稳斜钻具组合,其中七套表现为稳斜,一套表现为降斜;六套表现为稳方位,一套增方位,一套减方位。 III.八套降斜钻具组合,其中八套表现为降斜,五套稳方位,两套增方位,一套减方位。 这样我们就可得出明化镇组地层的一般规律: 地层名称 组具组合 使用效果
明化镇 增斜钻具 增斜增方位 稳斜钻具 稳斜稳方位 降斜钻具 降斜稳方位 9 10
(2) 馆陶组: I.两套稳斜钻具组合,均为稳斜稳方位。 II.五套降斜钻具组合,均为降斜稳方位。 馆陶组的一般规律如下:
地层名称 组具组合 使用效果 馆陶组 稳斜钻具 稳斜稳方位 降斜钻具 降斜稳方位
(3) 东营组的一般规律如下: 地层名称 组具组合 使用效果 东营组 增斜钻具 降斜减方位 稳斜钻具 稳斜稳/减方位 降斜钻具 降斜稳方位
将总结的结果部分应用于施工中进行验证 各个区块地层的漂移规律总结出之后,项目组立即投入规律的应用、验证和修正阶段,在实际施工应用中一方面用来验证总结出的地层漂移规律,另一方面再根据现实情况予以补充完善,应用结果显示,公关小组总结出的结果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实用性,99年1月—99年8月施工的51口井中,一次定向成功率达77.8%,超额实现了我们预期的攻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