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 教案(系列三) Word版推荐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起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2、荆轲刺秦王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
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
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淬4、(6段)=〉配备副手敢、忤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五)(《辞典》壹五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1)人:何子平、顾凯之(2)事:归家养母子平孝顺,忠诚不二(3)物:俸禄(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第二教时:研读二、三部分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五课。
文章详细内容为:叙述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荆轲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荆轲精神的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阅读笔记、文言文词典、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同时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内容分析: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讨论荆轲精神。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荆轲精神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秦王3. 重点句式:……4. 荆轲精神:英勇、忠诚、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荆轲精神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荆轲精神的讨论较为热烈,但对文言文阅读仍存在一定难度,今后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的篇章,进一步了解荆轲的事迹,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
2.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士人的爱国情怀,鉴赏古代辞赋的艺术特色。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了解古代辞赋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培养爱国情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士人的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体会爱国情怀。
难点:理解古代辞赋的艺术特色,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电影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体会爱国情怀。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讲解古代辞赋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3. 古代辞赋艺术特色:雄浑、豪放、激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形象,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爱国情怀的理解。
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荆轲为了国家民族大义,舍生忘死,刺杀秦王。
我们应当学习荆轲的英勇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情怀,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古代刺客的故事,进一步感受爱国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2. 古代辞赋艺术特色3. 爱国情怀的体会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人物形象分析在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形象时,应重点关注荆轲和荆轲母亲这两个角色。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
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
(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_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可爱的给家人们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战国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背景和《战国策》的内容、写作特色,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鉴赏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诚、奉、兵、顾、穷、陈、私、乃等文言实虚词和古今异义词,掌握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1.鉴赏易水诀别的场面描写。
2.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3课时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1.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苍茫的天空,望不到对岸的易河水,眼前摇晃着的稀疏的芦苇。
易水边,一白衣士子临江站立,个个神情凝重。
一个瘦弱单薄的身影登车而去。
此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吟诵声由近而远飘去。
)教师激情导入:这是荆轲与众将士告别的情景,芦苇在流泪,易水在流泪,这是一生的决别,这是在跨越生死的界限,美的深沉,美的悲壮!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定格在历史的那一瞬间。
(板书:荆轲刺秦王)多媒体出示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疏通文意,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2.资料积累:(1)走近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时期沛(江苏沛县)人。
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任谏义大夫。
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汉宣帝重用。
后因所献炼金术不灵验,被判死罪,不久被赦免复出。
汉元帝时,成为当时辅政4位大臣之一。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的全文阅读与解析,着重对文本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特点。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领悟古代士人的忠诚、勇敢、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句式,荆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忠诚、勇敢、担当精神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词典、文言文翻译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战国七雄的背景,引出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 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句式,讲解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
4. 实践情景引入: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情感。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典型文言文句式,讲解其翻译方法。
e.g. “荆轲顾笑舞阳,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 随堂练习: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其他文言文句式,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秦王等3. 重点词汇:国家、私仇、忠诚、勇敢、担当等4. 重点句式:荆轲顾笑舞阳,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其他文言文句式,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
答案:见课后注释及翻译工具。
2. 拓展题目:查找资料,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史实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使学生理解忠诚、勇敢、担当精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