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试题(一)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一、1.(1)逃亡 (2)去、往 2.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4.答案要点:(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5.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二、1.C 2.①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
(意对即可) ②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
(意对即可) ③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意对即可) 3.A 4.①号称天下的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②《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
(意对即可)三、1.(3分)D 2.(4分)(1)指代平民(2)估计、揣测(3)适逢、恰巧遇到(4)应当 3.(4分)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2分)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
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
(2分)(意思对即可)四、1. ①素:向来②比:等到③将:统帅,率领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2.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4分。
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3.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
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
(4分,各2分) 4.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
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4分,各2分)五、1.D 2.D 3.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行吗? 4.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隆中对练习题一、选择题1. 隆中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略对话,其主要参与者是:A. 诸葛亮和曹操B. 诸葛亮和刘备C. 刘备和孙权D. 曹操和孙权2. 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是指:A. 魏蜀吴三国鼎立B. 魏蜀吴三家共同治理天下C. 魏蜀吴三国各自独立D. 魏蜀吴三国相互制衡3. 隆中对中,诸葛亮建议刘备首先应该:A. 攻打曹操B. 联合孙权C. 夺取荆州D. 巩固益州4. 隆中对中,诸葛亮认为刘备的优势在于:A. 地利B. 人和C. 天时D. 兵强马壮5. 隆中对是在哪一年发生的?A. 公元207年B. 公元208年C. 公元209年D. 公元210年二、填空题1.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诸葛亮为其分析形势并制定战略的对话,因此也被称为______。
2. 隆中对中,诸葛亮认为曹操已经拥有北方,孙权则据有江东,刘备应先取______,再图益州,以成鼎足之势。
3.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刘备应以______为根据地,待天下有变,便可北伐中原,实现统一。
4. 隆中对中,诸葛亮认为刘备的劣势在于______,但刘备有仁德之名,可以吸引四方英才。
5. 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战略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国之一,这体现了隆中对在历史上的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述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规划。
2. 隆中对中,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刘备、曹操和孙权三方势力的?3. 请说明隆中对对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意义。
四、论述题1. 论述隆中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战略思维和领导智慧?答案:一、选择题1. B2. A3. C4. B5. A二、填空题1. 三顾茅庐2. 荆州3. 荆州4. 地利5. 重要性三、简答题1.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首先夺取荆州作为根据地,然后图取益州,形成鼎足之势,待天下有变,便可北伐中原,实现统一。
[隆中对]测试(含答案)《隆中对》一、填空(7分)1.《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作者是晋代代著名史学家陈寿。
(人名)2.“凡三往,乃见”所指的历史典故是三顾茅庐;“然操遂能克绍”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官渡之战;与“南抚夷越”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七擒孟获。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9分)①谓为信然..:确实这样②自董卓已.来:通“以” ③乃.见:才④因.之以成帝业:凭借⑤因.屏人曰:于是⑥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⑦存恤..:爱抚、爱惜⑧情好日.密:一天天的⑨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⑩箪.食壶.浆:用竹筐装着用壶盛着⑾然操遂.能克绍:最终,终于⑿志犹.未已:仍然,还⒀犹.鱼之有水也:好像⒁枉驾..顾之:屈尊⒂将军岂.愿见之乎:是否⒃遂用.猖蹶..:因此失败⒄抑.亦人谋也:而且三、解释句中加点词,并举出一个含有这个词的例句(10分)1.贤能为.之用被士卒多为用者山峦为晴雪所洗2.若.跨有荆益如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若士必怒若无兴德之言 3.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后遂无问津者遂许先帝以驱驰遂用猖蹶四、解释加点词语,并根据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组成成语(4分) 1.孤不度.德量力度:估计审时度势审己度人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身:亲自身临其境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五、翻译下列句子(30分)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提并论,当时的人没有承认这件事的。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但是才智薄弱,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地步。
3.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由弱变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当。
4.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和他争胜。
隆中对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隆中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对话,请问它发生在哪个时期?A. 三国时期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A2.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哪些战略建议?A. 攻占荆州B. 夺取益州C. 联合孙权D. 以上都是答案:D3.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到的“天下有变”是指什么?A. 天下大乱B. 天气变化C. 社会动荡D. 政治变革答案:C二、填空题4. “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________”策略,是希望刘备能够利用地理优势,稳固发展。
答案:北抗曹操,东和孙权5.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刘备若想成就大业,必须先“________”。
答案:取得民心三、简答题6. 简述“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策略的意义。
答案:诸葛亮建议刘备在西方与各个少数民族建立和睦关系,在南方安抚当地的夷人和越人,以此来巩固蜀汉的边疆安全,减少外部的敌对势力,为刘备的长远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四、论述题7. 论述“隆中对”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影响。
答案: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一套完整的战略发展蓝图,这不仅为刘备后来的行动提供了指导,也为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深远的规划,使得刘备能够在三国乱世中稳固发展,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一对话体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思考题8. 结合“隆中对”的内容,谈谈你对诸葛亮战略思想的认识。
答案:(此题开放性较强,考生可以根据对“隆中对”内容的理解,结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例如,可以从诸葛亮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对地理优势的利用、对人心的把握、对外交策略的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完】。
隆中对练习题(共10篇)隆中对练习题(一):《隆中对》练习题从各个侧面写人物是本文的显著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的行为,是从______面写其理想;徐庶推举,则是从______面赞其才能;刘备的“三顾”表现其并非______的俗人.从爱好方面写其理想;从侧面赞其才能;并非趋炎附势的俗人.隆中对练习题(二):给点初三《隆中对》的古文阅读练习《隆中对》练习《隆中对》与《出师表》比较阅读练习隆中对练习题(三):隆中对练习题: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楚.先论“不行争”与“不行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终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仆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亮的史书特点.应当选哪个?why?选C 由于隆中对前后没有什么正侧面描写的,他说的压根不着边隆中对练习题(四):九班级语文隆中对课后习题最终一题答案原文与三国演义的37.38回比较.有何艺术加工?原文说的是诸葛亮始终回答刘备的问题,回答完后便与刘备一起打天下,而三国演义中先是刘备三顾茅庐,最终一次才见到他,在交谈的过程中诸葛亮还拿出了一张分析势力,地形的战略图,给刘备回答完后他还不想出山,刘备哭求,感动了诸葛亮,他就准备和刘备一起兴复汉室.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给刘备的诚意进行了许多加工,还有卧龙冈的环境,诸葛亮的巧言善辩,以及手下人的看法都有进行夸张描写.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隆中对的基础上加了许多加工. 我是9班级的同学,刚学完这课,这是我的看法.隆中对练习题(五):隆中对练习题在诸葛亮眼里刘备是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练习题(六):帮我做几道隆中对练习题1.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2.隐居隆中又自比管仲乐毅,他是不是自高自大?对此你怎样看?3.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当今社会,还需要刘备这样的人吗?4.依据本文内容拟一组不少于五言对偶句是练习册上的题,没答案,我不会做,感谢了依据《隆中对》的内容拟对偶句1假如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假如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假如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2.不是,诸葛亮的确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从后来的政治,军事方面可以看出来(可以参见等《三国志》史料)3.需要我们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觉人才的眼睛.4.不清晰本文内容是什么..隆中对练习题(七):关于《隆中对》的习题1、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访问诸葛亮?2、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4、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示意刘备的?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1 卧龙指的是这龙还没有遇到明主,不能腾飞,就像凤雏一样,不能孵化. 刘备当时处于事业的衰败时期,他苦于没有贤士来辅佐他,徐庶说了诸葛亮是卧龙,有才而无处施展,既然他不愿出仕,那当然要想方法让他出仕,假如把他叫来,自然显得没有诚意,要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用真心感动诸葛亮,所以他要亲自去访问诸葛亮.2 刘备很虚心、很敬重诸葛亮,从“孤不度得量力……君谓计将安出”就可以看出3 由于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确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4 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冲突,可结为外援.5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示意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奇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6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依据地,因此最终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牢靠的依据地.隆中对练习题(八):初三上语文课本23课隆中对的练习题1.诸葛亮认为应用什么策略对待曹操?缘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文中诸葛亮提出怎样的策略?提出该策略的目的是什么?1.策略:此诚不行与争锋.缘由: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2.策略: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取荆州益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目的:接和当时背景以多个力气对抗曹操,并使刘备处于一个好的地位隆中对练习题(九):隆中对练习对北方的曹操和江东的孙权,诸葛亮制定了"不行与争锋","可以为援而不行图"战略,他的依据分别是针对北方的曹操和江东的孙权,诸葛亮制定了"不行与争锋","可以为援而不行图"得战略,他的依据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楼主您好,依据您的描述,一句应如下: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行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行图也.以句号为分界,两句分别阐述了对曹操和孙权两方面的策略.隆中对练习题(十):隆中对阅读题(一)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化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解词(1)将军既帝室之胄(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3)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4)故五月渡泸,深化不毛2.译句(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才智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许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二)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行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给.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解词(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2)由是先主遂诣亮(3)不耻劳辱(4)尝辍业投笔叹曰2.译句(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给.3.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附《隆中对》阅读题答案:(一)3.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4.“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5.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安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二)2.(2)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给家庭).3.左右皆笑之.4.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大部分都属正面描写,“左右皆笑之”是侧面描写.不同之处: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隆中对》中考试题阅读及答案《隆中对》中考试题阅读及答案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试题的身影,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对被考核者的知识才能进行考察测验。
还在为找参考试题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隆中对》中考试题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陈寿《隆中对》)【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③。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有删改)【注释】①魏武帝:曹操。
②举州委质:氢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
③吴会:吴国。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利尽南海,东连吴会尽:完全B.信义著于四海著:闻名C.身使孙权,求援吴会身:亲自D.大破其军,乘胜克捷破:打败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曹操比于袁绍躬耕于野,不求闻达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10.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政治形势认为刘备不可与曹操较量,也不可谋取孙权。
隆中对•同步训练1.给红色的字注音。
(1)躬耕陇亩(lǒng )(2)汉室倾颓(tuí)(3)不知存恤(xù)(4)遂用猖獗(jué)(5)挟天子(xié)(6)帝室之胄(zhòu )(7)枉驾顾之( wǎng)(8)南抚夷越(y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莫之许也()(2)先主器之()(3)此人可就见()(4)宜枉驾顾之()(5)凡三往()(6)欲信大义于天下()(7)不可胜数()(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3.翻译下列句子。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隆中对》一填空题1 本文作者,字,所著的与、、并称为“四史”。
2 本文选自,作者,朝人,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1亮躬耕陇亩()2好为《梁父吟》()3时人莫之许也()4谓为信然()()5时先主屯新野()6先主器之()7谓先主曰()8此人可就见()9不可屈致也()10将军宜枉驾顾之()()11由是先主遂诣亮()12凡三往()13因屏人日()()14汉室倾颓()15奸臣窃命()16孤不度德力()()()17遂用猖獗()18欲信大义于天大()19然志犹未已()()20君谓计将安出()()21自董卓已来()2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23则名微而众寡()25抑亦人谋也()26挟天子而令诸侯()27此诚不可与争锋()()28利尽南海()()2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31将军既帝室之胄()32总揽英雄()33保其岩阻()3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35出于秦川()3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37隆中对()三问答题1 文章开头点明诸葛亮的志趣的句子是2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时人莫之许也”?3 “时人莫之许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一句有何作用?5 你怎样看待诸葛亮隐居隆中而又自比管仲、乐毅这一行为?6 “先主器之”、“遂诣亮,凡三往”表明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7 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的中心,通过对话你能看出两个人的思想性格吗?8 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9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规划了哪些切实可行的策略?10 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11 文末写“关羽、张飞等不悦”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12 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13 文中提到的“管仲”,是春秋时著名的谋臣,你能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吗?14 请写出与徐庶有关的一个歇后语。
15 请写出与张飞有关的两个故事情节。
16 在小说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出现。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
《隆中对》同步训练(一)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躬耕陇.亩()(2)汉室倾颓.()(3)不知存恤.()(4)遂用猖獗.()(5)挟.天子()(6)帝室之胄.()
(7)枉.驾顾之()(8)南抚夷.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莫之许.也()(2)先主器.之()(3)此人可就.见()(4)宜枉驾顾.之()(5)凡.三往()(6)欲信.大义于天下()
(7)不可胜.数()(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一、课内阅读
“由是先主遂诣亮”至文末
4.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
6.除了“隆中对”,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一、基础识记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因屏.人()猖蹶
..()()
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
陇.亩()不可胜.数()乐.毅()
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
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⑤谓为信然
..( ) ⑥此人可就.见( )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 自董卓已来
B 欲信大义于天下
C 故患有所不辟也
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
4、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B 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
C 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5、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6、《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朝史学家。
所著《》记载了三国的历史。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其岩阻,西诸戎.,南夷越,外孙权,内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刑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为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胄()戎()箪()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国.险而民附.
非惟
..天时,抑.亦人谋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箪.食壶.浆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中“身”的意思是,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
3、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保抚和争锋修
B. 保和抚结好修
C. 守和抚结好修
D. 守抚和争锋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B. 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州出发。
C. 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发。
D. 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5、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6、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
《隆中对》同步训练(一)答案
参考答案
1.(1)lǒng(2)tuì(3)xù(4)jué(5)xié(6)zhîu(7)wǎng(8)yí 2.(1)承认、同意(2)器重、重视(3)接近、趋向(4)拜访(5)总共(6)通“伸”,伸张(7)尽(8)亲自 3.(1)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这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筹划得当。
(3)就因此失败,弄到成为今天这个局面。
(4)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5)百姓们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6)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4.不行。
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5.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给了刘备。
6.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23、《隆中对》答案
一、基础识记1、 2、①常常②器重、重视③大概④亲自⑤确实这样⑥接近、趋向3、D 4、
D 5、A 6、《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陈寿承祚晋《三国志》魏、蜀、吴
二、课内阅读1、zhîu rïng dān(析:掌握重点字字音)尽地势归附不仅而且兴旺富裕用箪(盛) 用壶(装)2、亲自躬(析:掌握词义) 3、B(析:根据文意)4、 D(析:掌握句意)5、(1) 现在曹操已拥有上百万军队,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胜。
(2)百姓哪个敢不用箪盛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呢? 6、成霸业,兴汉室(析:联系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