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城市道路平面构造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511.00 KB
- 文档页数:7
掌握城市道路构成一、城市沥青路面道路的结构组成城市道路构成:路基、路面、人行道(一) 路基路基分类:按断面形式:路堤、路堑、半填半挖按材料分:土路基、石路基、土石路基(二) 路面路面结构:面层、基层、垫层1、面层: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1) 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常用厚度(2) 热拌沥青碎石的常用厚度为50~70mm可用作双层式沥青面层的下层或单层式面层。
(3) 沥青灌入式面层常用厚度为50~80mm,可用作面层或下面层。
(4) 沥青表面处治主要作用:放水、防磨耗、防滑、改善碎砾石路面。
常用厚度:15~30mm。
2、基层对基层的要求:强度、刚度、水稳定性基层的材料:整体型材料、嵌锁型和级配型材料适用于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基层材料: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
适用于大多数沥青路面的基层材料:工业废碴混合料级配碎石材料的要求:密实、稳定。
控制小于0.5mm颗粒的含量,砾石最大粒径宜采用60mm。
3、垫层要求:水稳定性好、处于潮湿地段及产生冰冻危害的路段应设垫层、厚度≥150mm。
采用粗砂或天然沙砾时<0.075mm的颗粒含量应<5%,采用炉渣时<2mm的颗粒含量宜<20%。
< font="">(三)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的基本原则3、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基层材料与面层材料的回弹模量比应≥0.3,土基回弹模量与基层的回弹模量比宜为0.08~0.4二、路基路面的性能要求(一)路基性能要求性能要求主要指标:1、整体稳定性2、变形量(二)、路面使用要求使用要求的指标:1、平整度2、承载能力3、温度稳定性4、抗滑能力5、透水性6、噪声量熟悉城市道路的级别与类别这里主要掌握城市道路分类及各自特征一、城市道路分类(一)快速路特征:1、车行道间设中间分隔带,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快速车道2、进出口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3、与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相交采用立体交叉;与交通量较小的次干路相交可采用平面相交;过路行人集中处设置过街人行天桥或地道。
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类型(附学习图)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它是城市结构布局的决定因素。
因此城市道路交通的各项设施要根据现代交通的需要,组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
而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城市建设条件及当地自然环境下,为满足城市交通以及其他各种要求而形成的。
没有共同的统一形式。
从已经形成的道路系统中,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放射环形道路系统是由一个中心经过长期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城市道路网形式。
放射线干道加上环形道路系统,由几条围绕中心不同距离的环路联通各条放射线干道。
使各区之间均有较通畅的联系。
但容易导致大量交通直接向中心地区集中。
例如俄罗斯莫斯科就是一个完整的放射环形的典型例子;国内以成都市在旧城的基础上从中心向四周较均衡的发展(图4-1)。
采用这种形式的道路系统,车流将集中于市中心,特别是大城市的中心,这样尽管环形道路起分散作用,但交通较复杂易造成拥挤现象。
放射形道路系统如长春市(图4-2)是在旧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出它是受理想城市模式和传统平面构图规划思想的影响。
其次有无锡市,它是历史悠久的古城,为大运河和沪宁铁路所贯穿,道路从中心地区自然向交通方便的地区和太湖风景区伸展。
(二)方格形道路系统也称为棋盘式,把城市用地分割成若干方正的地段,系统明确,便于建设,适用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一般中小城市有较多的方格形道路网的形式,例如北京市、西安市、苏州市等一些古城均以这种形式为主(图4-3)。
(三)方格对角线道路系统方格形道路系统在规划上处理不好,易形成单向过境车辆多的现象,经过改进成为方格对角线式,解决了交通的直通,但对角线所产生的锐角对于布置建筑用地是不经济的,同时增加了交叉路口的复杂性。
(四)混合式道路系统混合式道路系统是前几类形式的混合,并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可以集中其优点,避其缺点。
例如在某大城市中,原以方格式为基础,可将放射环形同市中心所采取的方格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混合形式,发挥放射环形和方格式道路系统的共同优点,因此是比较适用的好形式。
道路平面设计要点总结(值得收藏)一、道路设计的基本步骤1、道路是三维空间的实体,路线是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路线平面:路线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路线的纵断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中线上任意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2、道路设计过程中,先确定平面的线形,再进行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个要素组成3、线性设计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直线—圆曲线—直线4、道路平面线形要素行驶中汽车的导向轮与车身纵轴之间的关系→汽车行驶轨迹角度为零→曲率为零→直线角度为常数→曲率为常数→圆曲线角度为变数→曲率为变数→缓和曲线现代道路平面线形正是由上述三种基本线形构成的,称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二、直线1、优点线形直捷,布设方便,行车视距良好,行车平稳2、缺点不能适应地形变化,不便于避让障碍,直线过长容易使驾驶员产生麻痹而放松警惕,发生行车事故,夜间行车时,对向行车灯光眩目不利安全(一)直线运用1、直线的最大长度在城镇及附近或其它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V是可以接受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在在20V以内2、直线的最小长度当V≥60km/h时,同向曲线的直线最小长度为6V,反向曲线的最小长度不小于2V3、注意的问题长直线或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必须采取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能力等安全措施长直线上坡不宜过长,直线上的纵坡一般应小于3%长直线应与大半径凹曲线配合为宜(二)采用长直线线形应注意的问题1、长直线宜与大半径凹竖曲线组合使用2、避免“断背曲线”三、圆曲线1、优点布设方便,能很好地适应地形,避让障碍,与地形配合得当可获得圆滑、舒顺、美观的路线,又能降低工程造价使行车景观不断变化,使驾驶员保持适度的警惕,增加行车安全性,也可起到诱导行车视线的作用2、注意的问题半径不可过小而影响行车安全(一)圆曲线的平面布设1、圆曲线上技术代号JD—交点(转角点)ZY—直圆(圆曲线起点)QZ—曲中(圆曲线中点)YZ—圆直(圆曲线终点)(二)圆曲线的几何要素及主点桩号里程计算1、几何要素2、曲线主点桩号里程计算3、曲线主点桩计算校核(三)圆曲线半径1、汽车在圆曲线路段行驶时会产生离心力F2、曲线半径指标(四)横向力系数μ的取值1、意义横向力系数表示单位车重所受到的横向力(离心力)其值越大对行车越不利2、取值大小的决定因素行车安全:确保行车不产生横向滑移操作方便、行车经济行车平稳、舒适3、取值一般取为控制值(五)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1、三种平曲线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推荐采用的最小半径值极限最小半径能保证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安全行驶的最小半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当路线的半径大到一定值时,即使汽车在曲线的外侧时,也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性和很好的舒适性四、缓和曲线1、定义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2、特点易于适应地形,能很好地与汽车行驶轨迹相适应,使线形连续、美观,但缓和曲线计算、布设较繁琐(一)缓和曲线的性质路线设计符合汽车转弯时的行驶轨迹,插入缓和曲线,使整条曲线的曲率形成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城市道路的结构组成(一)路基路基的断面型式有:填方路基;路堑;半填半挖路基。
从材料上分,路基可分为土路基、石路基、土石路基三种。
(二)路面绝大部分路面的结构是多层次的;按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承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在路基顶面采用不同规格和要求的材料分别铺设垫层、基层和面层等结构层。
1.面层面层是直接同行车和大气相接触的层位,承受行车荷载引起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又受降水的侵蚀作用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因此面层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和高低温稳定性,并且其表面层还应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和粗糙度。
面层可由一层或数层组成,高等级路面面层可划分为磨耗层、面层上层、面层下层,或称之为上(表)面层、中面层、下(底)面层。
(1)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常用厚度和适宜层位见表1K411012。
(2)热拌、热铺的沥青碎石可用作双层式沥青面层的下层或单层式面层。
作单层式面层时,应加铺沥青封层或磨耗层。
沥青碎石的常用厚度为50~70mm。
(3)沥青贯人式碎(砾)石可做面层或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下层。
作面层时,应加铺沥青封层或磨耗层(4)沥青表面处治主要起防水层、磨耗层、防滑层或改善碎(砾)石路面的作用。
常用厚度为15~30mm城市道路的结构组成1K411012 掌握城市道路的结构组成城市道路主要分为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两大类,前者以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代表后者以引汤形式的沥青路面为代表。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本构造特点将在1K411051 条阐述,这里不再介绍本条主要介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路面的基本结构、结构性能及材料。
一、路基与路面的性能要求城市道路由路基和路面构成。
路基是在地表按道路的线型(位置)和断面(几何尺寸)的要求开挖或堆填而成的岩土结构物。
路面是在路基顶面的行车部分用不同粒料或混合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
(一)路基的性能要求路基既为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提供基本条件,也是道路的支撑结构物,对路面的使用性能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