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16.05 KB
- 文档页数:2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P CJJ 194-201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subgrades(2013年版)2013-05-13发布 2013-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 for d esign of urban road subgrad esC J J194-2013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3年12月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告第29号关于发布城乡标准《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194-2013,自2013年12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3年5月13日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路基设计基础调查与路基土分类 (4)3.1一般规定 (4)3.2路基设计调查 (4)3.3路基土分类 (5)3.4岩体分类 (5)4 一般路基 (7)4.1一般规定 (7)4.2路床及其设计回弹模量 (7)4.3路基干湿类型 (7)4.4填方路基 (8)4.5挖方路基 (10)4.6路基填料 (12)4.7路基压实 (13)4.8特殊部位的路基填筑与压实 (14)5 路基排水 (16)5.1一般规定 (16)5.2地表排水 (16)5.3地下排水 (18)5.4中央分隔带及边缘绿化带排水 (22)6 路基防护与加固 (24)6.1一般规定 (24)6.2路基稳定与变形计算 (24)6.3路基防护 (30)6.4地表处理与处治 (33)6.5支挡结构 (33)6.6路基边坡加固 (35)6.7路基监测 (36)7 特殊路基 (39)7.2软土路基 (39)7.3高液限土 (46)7.4黄土地区路基 (47)7.5盐渍土地区路基 (53)7.6膨胀土地区路基 (57)7.7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 (59)7.8岩溶地区路基 (61)7.9沿河路基 (63)7.10滨海路基 (65)8 管线工程中的地基处理 (68)8.1一般规定 (68)8.2沟槽回填与压实 (68)8.3窨井部位的路基处理 (68)8.4暗挖施工中的路基处理 (69)8.5掘路工程中的路基修复 (70)9 路基改扩建 (71)9.1一般规定 (71)9.2既有路基性状评价与利用 (71)9.3路基拓宽 (72)9.4道路改造工程中的路基处治 (74)附录A 路基土统一分类法 (76)附录B 特殊路基土分类 (81)附录C 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 (82)附录D 路基回弹模量测定方法 (84)附录E 路基临界相对高度 (91)附录 F (95)条文说明 (96)1总则 (97)3路基设计基础调查与路基土分类 (98)4一般路基 (99)5路基排水 (103)6路基防护与加固 (104)8管线工程中的地基处理 (128)9路基改扩建 (130)1 总则1.0.1 为适应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的需要,使城市道路路基工程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1.1 道路⼏何设计《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1.0.3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的使⽤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
⼤城市应采⽤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II级标准;⼩城市应采⽤III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
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化街等。
经技术经济⽐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
顶⾓抹⾓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致。
最⼩净⾼见表2.4.1。
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路为20a,次⼲路为15a;⽀路为10~15a。
(代表年)2.5.2路⾯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沥青混凝⼟路⾯,沥青碎⽯路⾯与沥青贯⼊式碎(砾)⽯路⾯为15a。
⽀路修筑沥青混凝⼟等⾼级路⾯时,可采⽤10a。
三、沥青表⾯处治路⾯为8a。
四、粒料路⾯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道宽度必须满⾜⾏⼈通⾏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最⼩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于表5.1.3中不设超⾼最⼩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
5.1.9圆曲线半径⼩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5.1.11视距的规定如下:⼀、道路平⾯、纵断⾯上的停车视距应⼤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
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计算。
⼆、车⾏道上对向⾏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会车视距。
城市道路⼯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城市道路⼯程设计规范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2016年版)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中华⼈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修订⽽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形式、道路路⾯以及绿化带⼊渗及调蓄要求、道路⾬⽔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
本次局部修订条⽂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缘⽯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采⽤的暴⾬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体字表⽰的条⽂为强制性条⽂,必须严格执⾏。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厦),邮政编码:100082)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员、主要审查⼈员: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程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主要起草⼈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审查⼈员:张⾠包琦玮李俊奇赵锂⽩伟岚任⼼欣5 横断⾯5.3 横断⾯组成及宽度5.3.4 路侧带可由⼈⾏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图5.3.4路侧带1 ⼈⾏道宽度必须满⾜⾏⼈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障碍设施。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一、路基设计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路基设计要满足道路使用的安全要求,确保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2.稳定性原则:路基设计要考虑路基的稳定性,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平稳度,减少因路基不稳引起的车辆行驶不稳定和人员受伤的可能。
3.经济性原则:路基设计要在保证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工程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4.环境友好原则:路基设计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和回避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尽量避开对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的负面影响。
二、路基设计的技术要求1.土质勘察要全面、准确,并根据勘察结果选择合适的路基材料和方案。
2.路基设计要根据设计交通量、车辆类型和运行速度,合理确定路基宽度、坡度和弯道半径。
3.路基坡度的设计要保持良好的排水性能,避免积水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
4.路基填筑要分层、加固,保证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5.路基设计要考虑排水系统的设计,确保道路在降雨时有良好的排水功能。
6.路基工程要满足土壤的承载能力要求,保证路基不发生沉降和变形。
7.路基设计要考虑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等,确保道路的抗灾能力。
8.路基设计还要和其他路面结构相结合,确保全线路段的整体平稳度和稳定性。
三、路基设计中需要遵守的规范2.HB5005-19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JTGD20-2024公路工程勘察规范4.JTG/TB01-2024公路路面施工技术规范5.JTGD60-2024公路设计交通量与车流规范这些规范细化了土质勘察、路基设计、排水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为公路路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实际路基设计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条件和地理环境来进行综合考虑。
充分考虑土质、地质、水文、气象等因素,合理规划路基工程,确保道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同时,及时调整设计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优化,提高路基的设计质量和施工效果。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是指对城市道路路基进行设计时应遵循的规范。
道路路基是城市道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安全性以及交通畅通程度。
下面将从道路路基的选址、截面形状、土质填方、排水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首先是道路路基选址。
在选址时,应避免选择土质较差、地势低洼或易积水的地块,以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效果。
同时还应考虑道路的交通量、通行速度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路基宽度和截面形状。
其次是道路路基的截面形状设计。
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的截面形状应符合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和交通要求。
常见的截面形状包括平坦型、抛物线型和抱曲线型。
在设计时,还需根据道路的交通量、行车速度等指标来确定路基的宽度、高度和坡度,以保证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土质填方是道路路基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在进行土质填方时,应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土质的工程性质,选择合适的填方材料和填筑方法。
同时,还需根据填方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防止因积水导致路基变形或失稳。
另外,排水设计也是城市道路路基设计的重要环节。
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确保道路上的降雨水能迅速排除,以避免道路积水影响通行安全。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道路的坡度、截面形状以及附近的排水设施等因素,并采取合适的排水设备和设施,如路沟、雨水收集井等,确保排水畅通。
此外,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还需考虑到道路的使用寿命和维护管理。
根据道路的设计寿命确定路基的厚度和质量,确保路基能够承受预期的交通荷载,并便于维护与修复。
总之,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是保障城市道路安全、顺畅的基础。
在进行道路路基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地形条件、交通要求以及土质勘察结果等因素,确保设计符合规范要求,并能满足道路的使用寿命和交通需求。
这样才能够建设出安全、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道路的平稳度、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还关系到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因此,在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规范。
首先,对于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需要根据道路的功能和交通流量确定路基的宽度和厚度。
一般来说,主要道路的路基宽度可以根据车流量和车道数来确定,一般建议每条车道宽度为3.5米,每边设置1米的路缘带,并根据道路的等级和设计速度确定路基的厚度。
其次,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还需要考虑到路面的排水和排泥能力。
路基设计中需要设置适当的横向和纵向坡度,以保证雨水能够顺利流入路缘带,并且排水沟和雨水口的设置要合理,能够有效地排除道路上的积水和泥泞。
此外,在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地下管线和设备的布置。
路基设计中需要避开或者保护地下的管线和设备,保证道路的正常运行,并且方便将来的维护和改造。
另外,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因素。
如果地质条件复杂,地质层不稳定,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
同时,如果路基附近有建筑物或者水源保护区等保护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躲避或者保护处理。
最后,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交通流量和车速的因素。
路基设计中需要设置合适的超高或超宽带来保证交通的安全性和流畅性,并根据交通流量和车速来确定道路的坡度和曲线半径。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规范主要包括路基宽度、厚度的确定、排水和排泥的能力、地下管线和设备的布置、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因素以及交通流量和车速的考虑。
只有按照规范进行路基设计,才能够确保道路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寿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6本标准规定了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要求。
一、道路断面1.桥梁、隧道、坡道断面:桥梁、隧道、坡道断面应符合路基可行性、安全可靠性和舒适性的要求,并参考国家规定。
2.立交断面:立交断面是交叉点形成路口时的路面全断面,它是本断面和其它多边形断面组合而成,它们必须符合车辆安全使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旅行特性。
3.道路其它断面:从小的连续断面到大的低弯曲断面,从抛墙、斗墙到整体地面断面,应确保它们的高层次、多层次及兼顾车辆及行驶安全。
二、路面基础设计1.路面基础构造:路基设计必须考虑用地、地形、地质和水分等条件,根据道路等级确定路基的构造及抗湿、抗渗及抗冻、抗膨胀等性能,避免路基出现渗漏、沉陷和裂缝等缺陷,以及与地下设施的冲突,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
2.地毯、护坡及人行绿地设计:路面地毯、护坡及人行绿地设计应符合路面、线型特征及表面保护、装饰性及景观效果等要求,同时保证道路高效运行。
3.交通标志及标线设计:应确保交通标志及标线设计能够指示驾驶员准确而安全的行驶,有助于提高道路管理及减少交通事故。
三、城市道路的其他要求1.交通安全:道路应具有良好的交通流量控制,应设计出良好的元素,例如信号灯、标线及立交桥等,以及设置人行横道,以有效地控制交通流量。
2.噪声与环境控制:噪声也是一个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应根据道路等级、速度及车辆数量选择合适的表面设计,提高路肩、护坡及屏障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噪声的传播。
3.道路检修与维护:应建立定期的检修制度,定期检查道路的现状,及时修补和维护,以确保安全行驶。
4.交通流量指数:应定期监测道路的交通流量状况,以了解道路行车状况,确定道路交通信号优化方案,并不断优化道路管理。
四、总结本标准规定了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要求,即路面断面、路面基础设计、交通标志及标线设计以及交通安全、噪声与环境控制、道路检修与维护和交通流量指数的规定,并力求保护人们的安全、健康与环境。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表4.3.4 填方路基填料最小强度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填方材料的强度(CBR)值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使用淤泥、沼泽土、泥炭土、冻土、有机土以及含生活垃圾的土做路基填料。
对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可溶盐含量大于5%、700℃有机质烧失量大于8%的土,未经技术处理不得用作路基填料。
表10.1.1-1 道路面层水泥的弯拉强度、抗压强度最小值
10.6.6横缝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胀缝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缝宽宜为20mm。
在与结构物衔接处、道路交叉和填挖土方变化出,应设胀缝。
2.胀缝上部的预留填缝空隙,宜用提缝板留置。
提缝板应直顺,与胀缝板密合、垂直于面层。
3.缩缝应垂直板面,宽度宜为4~6mm。
切缝深度:设传力杆时,不应小于面层厚的1/3,且不得小于70mm;不设传力杆时不应小于面层厚的1/4,且不应小于60mm。
4.机切缝时,宜在水泥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25%~30%时进行。
10.6.7 当施工现场的气温高于30℃、搅拌物温度在30℃~35℃、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混凝土中宜掺缓凝剂、保塑剂或缓凝减水剂等。
切缝应视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情况,比常温施工湿度提前。
铺筑现场宜设遮阳棚。
10.7.1水泥混凝土面层成活后,应及时养护。
可选用保湿法和塑料薄膜覆盖等方法养护。
气温较高时,养护不宜小于14d;低温时,养护期不宜小于21d。
10.7.4混凝土板在达到设计强度的40%以后,方可允许行人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