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6
物流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第2讲一、名词解释1包装包装(GB):所谓包装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按照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2装卸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
3搬运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以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
4运输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5运输合理化物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过程中,从全局利益出发,力求运输距离短、运输能力省、运输费用低、中间转运少、到达速度快、运输质量高,并充分有效地发挥各种运输工具的作用和运输能力,是运输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
6储存保护、管理、储藏物品。
7保管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
8储存合理化储存合理化是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储存的功能。
合理储存的实质就是,在保证储存功能实现前提下的尽量少的投入,也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关系问题。
9流通加工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附、标签贴附、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10流通加工的合理化流通加工合理化的含义是实现流通加工的最优配置,不仅做到避免各种不合理,使流通加工有存在的价值,而且做到综合考虑加工与配送、合理运输、合理商流等的有机结合。
11物流信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伪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二、简答题1.包装可起到什么作用?1)保护商品。
这是包装的首要功能,是确定包装方式和包装形态时必须抓住的主要矛盾。
2)单元化。
包装有将商品以某种单位集中的功能,这就叫单元化。
3)便利性。
商品的包装还有方便流通及方便消费的作用。
4)促销性。
与商流有关的包装功能是促进销售。
2.装卸搬运的特点:1)装卸搬运是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
本章特点本章的中心内容就是米勒指数的理解和应用,典型晶体结构的各种参数,空间点阵和晶体结构的辨析。
对于本章,主观题目和客观题目都有涉及,对于计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主要还是在对于知识记忆基础上的理解。
出题形式本章内容试题的题型有简答题、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分析计算题,但除分析计算题外,试题的容量和难度都不会太大,分析计算题会具有较大容量和较大难度。
主要考点概述考点1:以米勒指数描述晶向和晶面考点2:固溶体和合金相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考点3:典型的晶体结构的各种参数考点4:空间点阵和晶体结构考点5:晶胞考点6:间隙考点1:以米勒指数描述晶向和晶面1.1 晶面族例1:什么是晶面族?{111}晶面族包含哪些晶面?例2:请分别写出立方晶系中{110}和{100}晶面族包括的晶面。
1.2 晶面夹角和晶面间距例:面心立方结构金属的[100]和[111]晶向间的夹角是多少?{100}面间距是多少?1.3 晶带定理例1(名词解释):晶带定理。
例4:晶面(110)和(111)所在的晶带,其晶带轴的指数为()。
1.4 HCP的米勒指数例1:写出如图所示六方晶胞中EFGHIJE面的密勒-布拉菲晶面指数,以及EF、FG、GH、HI、IJ、JE各晶向的密勒-布拉菲晶向指数。
例2:写出如图所示六方晶胞中EFGHIJE晶面、EF晶向、FG晶向、CH晶向、JE晶向的密勒-布拉菲指数。
例3:六方晶系的[100]晶向指数,若改用四坐标轴的密勒指数标定,可表示为()。
1.5 画晶向和晶面,面密度的求法例2:bcc结构的金属铁,其(112)晶面的原子面密度为9.94×1014atoms/cm3。
(1)请计算(110)晶面的原子面密度;(2)分别计算(112)和(110)晶面的晶面间距;(3)确定通常在那个晶面上最可能产生晶面滑移?为什么?(bcc结构铁的晶格常数为a=0.2866nm)1.6 晶向指数的意义例:一组数[uvw],称为晶向指数,它是用来表示()。
第二讲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内容是需求和供给曲线,内容较简单,大家只需掌握基本概念即可。
名词解释: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弹性,供给函数,供给曲线,供给弹性,恩格尔定律等,同时要了解影响需求,供给弹性的因素。
总体上来说,本章考点不多。
1.合乎理性的人(理性人,经济人)⑴基本特征⑵另一定义:偏好的完全性,可传递性,非饱和性⑶意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
2.需求⑴定义: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⑵影响需求的因素:①商品本身价格;②相关商品的价格;③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④消费者的偏好;⑤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⑶需求函数:假定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的分割性,把商品价格视为自变量,把需求量作为依变量;⑷需求表:一张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⑸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上拟合的一条曲线;⑹需求规律:当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需求规律的特例:吉芬商品;⑺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需求量变动是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购买量的变动,表现为该曲线上的点的变动,不表示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所引起了购买量变动(如收入变动等)称之为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表示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
3.供给⑴定义: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⑵影响供给的因素:①商品本身的价格;②厂商能生产的相关商品价格;③生产的成本;④技术水平;⑤生产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⑶供给函数:假定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的价格具有无限的分割性,并把商品的价格视为自变量,把供给量作为依变量;⑷供给表:一张某种商品的价格与对应的供给量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⑸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⑹供给规律:当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第二讲相关名词术语解析学习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知识会遇到很多名词术语,这些名词术语对有些读者来说是陌生,或者理解不深甚至理解有误的,因此要对这些名词术语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同时,这些名词术语是实验室管理者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是制定和宣贯管理体系文件时的常用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名词术语是实验室人员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本文列出的名词术语的定义绝大多数来自GB/T 1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以及JJF100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但也有个别词汇没有公认的定义,只能由笔者自己给出,下文用加下划线字体表示。
一、与质量有关的名词术语1.产品产品的定义为:过程的结果。
这个定义对人们生活中“产品”的概念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延伸和扩展。
按此定义,“产品”不再限于有形的实物,而应包括无形的产物,例如,会议的产品是决议,文艺演出的产品是节目,学习的产品是掌握知识,培训的产品是获得能力等。
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来说,其产品就是检测校准数据和结论。
2.过程过程的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过程是活动,而且是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孤立的或彼此不相关的活动不能称为过程。
过程可以分为两类:自然过程和行为过程。
自然过程没有行为主体,完全按自然规律进行,例如化学反应;行为过程的主体是人,要按预先设定的计划、步骤、方法、要求进行,例如岗位培训。
过程有输入,例如,化学反应的各种初始物质,岗位培训的教材等;过程有输出,例如,化学反应的终了物质或现象,岗位培训合格与否的结论等。
实验室的工作可以分解为很多过程,例如,人员培训过程、文件制定和控制过程、内部审核过程、量值溯源过程、抽样过程、样品制备过程、测量分析过程等等。
总之,实验室的运作是以过程为基础的。
3.程序程序的定义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所谓途径就是预先设定的计划、步骤、方法、要求。
程序可以口头规定甚至仅存于某人的思想中,更多的情况采用文件的形式规定,即书面程序或形成文件的程序。
进化生物-名词解释第一讲绪论1、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界的系统发展,也包括某一物种2、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
(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包括进化的过程、证据、原因、规律、演说以及生物工程进化与地球的关系等。
)3、灾变论:认为地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生了巨大的“灾难”,毁灭了当时的动植物,以后由其他地方迁来的新的类型,所以不同地层有不同化石的类型。
(多次创造,每次均不同。
认为生物的改变是突然发生的,是整体地消灭和整体地重新被创造的。
反对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演变而来的思想。
)4、中性突变:中性突变是指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5、进化: 进化指事物由低级的、简单的形式向高级的、复杂的形式转变过程。
广义进化是指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涵盖了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
6、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7、神创论: (物种不变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计划和一定目的,一下子创造出来的。
并且当初创造后物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物种数也无增减,各种之间也无亲缘关系。
在18世纪的欧洲占统治地位第二讲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1、自我更新:生物的自我更新世一个具有同化与异化两种作用的新陈代谢过程。
2、熵:是用来表示某个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3、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时出现的有序结构。
4、团聚体:20世纪50年代奥巴林曾将白明胶水溶液和阿拉伯胶水溶液混合,发现混合后使原本澄清的液体变得浑浊了,取少许制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小滴,把它们称为团聚体。
第二讲相关名词术语解析学习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知识会遇到很多名词术语,这些名词术语对有些读者来说是陌生,或者理解不深甚至理解有误的,因此要对这些名词术语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同时,这些名词术语是实验室管理者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是制定和宣贯管理体系文件时的常用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名词术语是实验室人员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本文列出的名词术语的定义绝大多数来自GB/T 1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以及JJF100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但也有个别词汇没有公认的定义,只能由笔者自己给出,下文用加下划线字体表示。
一、与质量有关的名词术语1.产品产品的定义为:过程的结果。
这个定义对人们生活中“产品”的概念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延伸和扩展。
按此定义,“产品”不再限于有形的实物,而应包括无形的产物,例如,会议的产品是决议,文艺演出的产品是节目,学习的产品是掌握知识,培训的产品是获得能力等。
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来说,其产品就是检测校准数据和结论。
2.过程过程的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过程是活动,而且是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孤立的或彼此不相关的活动不能称为过程。
过程可以分为两类:自然过程和行为过程。
自然过程没有行为主体,完全按自然规律进行,例如化学反应;行为过程的主体是人,要按预先设定的计划、步骤、方法、要求进行,例如岗位培训。
过程有输入,例如,化学反应的各种初始物质,岗位培训的教材等;过程有输出,例如,化学反应的终了物质或现象,岗位培训合格与否的结论等。
实验室的工作可以分解为很多过程,例如,人员培训过程、文件制定和控制过程、内部审核过程、量值溯源过程、抽样过程、样品制备过程、测量分析过程等等。
总之,实验室的运作是以过程为基础的。
3.程序程序的定义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所谓途径就是预先设定的计划、步骤、方法、要求。
程序可以口头规定甚至仅存于某人的思想中,更多的情况采用文件的形式规定,即书面程序或形成文件的程序。
含有程序的文件称为程序文件。
4.偏离偏离的定义为:与规定不一致。
偏离是指偏离既定的政策和程序。
偏离不一定不满足要求,因为满足要求可以有多种途径,而既定的政策和程序不一定是满足要求的唯一途径。
5.质量质量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这个定义有三个关键词:“固有特性”、“要求”、“程度”。
固有特性:本来就有的、先天的特性,并非人赋予的特性。
例如,水泥混凝土强度、沥青粘度等为固有特性,而高速公路护栏的诱导性、交通标志的提示性、建筑物的美观性等则是人赋予的特性。
人赋予的特性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转化为固有特性。
要求:包括标准规范的要求和用户的要求,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应该满足。
不同的用户可能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要求,那就要用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产品的多样化是产品质量高的广义表现。
程度:满足要求是有限度的,不合理的要求无法满足,不正当的要求不能满足,合理正当的要求应当满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满足要求的程度应该是日趋增强的。
6.不合格不合格的定义为:未满足要求。
不合格指的是产品未满足要求,即产品质量不合格。
7.不符合工作不符合工作的定义为:实验室或其员工的行为与规定不一致或行为的结果未能满足预定的要求。
不符合工作是指实验室本身工作不符合情况,而不是所检测或校准对象不合格情况。
8.体系体系的定义为: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要素可以是人员、设备、环境等资源性的硬件,可以是工作过程,也可以是组织、职责、程序、方法等管理性的软件。
孤立的要素不能构成体系,相互没有联系或作用的一批要素也不能构成体系。
体系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组要素。
9.管理管理的定义为:指挥和控制组织协调的活动。
指挥即“令”,即各级管理者对被管理对象应履行职责和预期行为的要求;控制即“禁”,即对被管理对象的职责范围和行为准则的限制。
在军事行动中严格强调“令行禁止”,是完全必要的。
实验室虽然不可能也没必要实施军事化管理,但开展并实现协调一致的管理活动也是很重要的。
10.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定义为: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任何管理体系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构建的。
工厂的目的是生产合格产品,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学生,商店的目的是销售顾客喜欢的商品,实验室的目的是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这些组织都有与其利益相关的方针和目标,都需要为实现目标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目标不同,管理体系也不相同。
例如,甲乙两个同样类型的公路工程检测实验室,甲的目标是达到世界一流的检测水平,乙的目标仅是给某个施工工地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和客观公正的结论,那么这两个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会有很大的差距。
11.质量方针质量方针的定义为: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质量方针要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发布,这样强调是因为质量方针代表了最高管理者的经营理念。
最高管理者首先自己要明确方针是什么,如果总的方针不明确,政策就会模糊,管理就会失去尺度。
正式发布方针的目的是为了表明最高管理者坚定的信念,同时也要求全体员工理解并为之奋斗。
宗旨和方向体现了质量方针的政策性和纲领性。
需要指出的是,“质量第一”这个口号并不适合质量方针,因为“第一”意味着不惜一切代价,而质量要讲究成本,成本太高的质量再好也不足取。
12.质量目标质量目标的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方针给目标提供了框架,目标是方针的具体体现。
一个组织的总质量目标可以在各个相关职能层次上展开,必要时可以量化,但是,对于实验室来说这样做可能会有些困难。
13.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定义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质量控制与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改进共称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或四个主要的质量管理活动。
质量控制定义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可以引用自然科学中的过程控制理论,“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对实验室来说,是指将检测和校准看作一个过程加以控制。
首先设定控制的对象以及允许变化的范围,例如测量参数及精密度、准确度等;然后选择控制方法并加以实施,例如监督、比对、验证等;最后对控制结果进行判断,超出预期值则为失控,在允许范围内则为受控。
实验室要对失控原因进行分析,寻求改进。
14.质量保证质量保证的定义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得到满足的证据。
这个定义中的“保证”与日常生活中的“保证”含义有所不同。
后者含有“采取措施以达到某种要求”的意思,而前者仅是提供“得到满足的证据”,有些类似于汉语的“担保”。
所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两个词常常容易混淆,应该引起注意。
15.质量改进质量改进的定义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改进的重点在于提升能力。
产品质量本身也是要改进的,但此定义更强调能力的提升。
1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的定义为: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的循环的活动。
持续改进就是不断地改进,改进是无止境的,持续改进是企业永恒的目标。
17.纠正纠正的定义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不符合)所采取的措施。
纠正是对不合格(或不符合)现象的处置和补救,不涉及产生不合格(或不符合)的根本原因。
例如,改正检测报告中的错误,使其能够得到批准发布的行为就属于纠正。
仅仅靠纠正不能避免检测报告中出现严重的错误,也不能避免类似的不合格(不符合)继续发生。
18.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定义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不符合)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采取纠正措施要从调查问题的根本原因开始,例如,上述“检测报告中出现严重错误”这样一个不符合工作,由调查分析可知其根本原因是检测人员没有认真校核数据,针对这个原因采取的措施是:制定校核程序,明确校核的步骤和要求,规定检测人员不得自己校核自己的数据等。
这些措施就属于纠正措施。
用中医的话来说,纠正是“治标”,纠正措施是“治本”。
19.预防措施预防措施的定义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不符合)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预防措施是不合格发生前采取的措施,是有预见的行为。
用中国人的成语来说,纠正措施是“亡羊补牢”,而预防措施则是“未雨绸缪”。
二、与计量有关的名词术语1.测量测量的定义为: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测量是一种目的很单纯(确定量值)的行为。
2.计量计量的定义为: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计量是一系列的活动,它包括统一单位、检定或校准、制定规程、建立基准标准、培训检定校准人员、成立检定校准机构等等。
可以说计量是一项事业(计量部门、计量工作)、一门学科(计量学)、一个专业(计量技术)。
从定义的角度看,测量和计量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但是在一般人的生活或工作中常常不加区分,这需要引起读者注意。
3.计量器具(测量仪器)计量器具(测量仪器)的定义为: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定义的关键在于“用以进行测量”,这是区分是否属于计量器具的最主要的依据。
典型的例子是烘箱,有人认为,烘箱的箱体、加温保温装置、温度控制器件等属于“辅助设备”,而测温装置连同这些“辅助设备”用以进行测量,所以烘箱应该属于计量器具。
事实上,烘箱是用来烘干物品的,不是用来测量的,所以它不是计量器具。
而烘箱上附带的测温装置是用来测量烘箱内温度的,它属于计量器具。
4.法定计量单位法定计量单位的定义为: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国际单位制是在米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一贯单位制,其国际通用符号为SI。
SI单位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主体,所有SI单位都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此外,我国还选用了一些非SI的单位,作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5.溯源性溯源性的定义为: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计量的本质是比较。
测量的结果必须统一到约定的标准,例如,长度测量要统一到国际标准的“米”,质量测量要统一到国际标准的“千克”,温度测量要统一到国际标准的“摄氏度”,否则测量就没有共同语言,测量结果就无法“共享”。
这种统一是通过逐级比较来实现的,政府计量部门在工作计量器具和国际测量标准之间建立了若干级测量标准,这些测量标准的精密程度和准确程度自下而上逐级升高,下一级的量值与上一级的量值比较,一直比到国际标准,这就叫量值溯源。
量值溯源是计量工作的生命线,没有量值溯源,就没有计量工作。
6.误差误差的定义为: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
误差是一个理想的概念,因为被测量的真值几乎是不可确定的,所以误差的值也很难得到。
实际工作中常用约定真值代替真值。
7.不确定度不确定度的定义为: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通俗地说,测量不确定度就是测量结果不能肯定的程度或测量结果可疑的程度。
测量结果的值不是绝对肯定的,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可疑程度和不确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