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郭氏家谱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郭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6位。
郭姓来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来源于虢氏,出自姬姓。
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8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
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46%。
姓氏来源•来源一•源自任姓。
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
禺阳(也作禹阳,一说为黄帝之孙颛项之少子阳)也称禺虢,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后南移山东济宁东南。
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临东夷族,禺虢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
禺虢的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为侯伯。
郭来自虢,古代二字通用,古郭国在今山东聊城西北一带,郭姓出自古郭国。
夏后御臣郭哀,夏王孔甲大臣郭支是历史上最早的郭氏名人。
商朝时,郭国降为子爵,商王大臣郭崇是其杰出的代表。
历经夏商周三朝,春秋时公元前670年灭于曹,子孙遂以国为氏。
任姓郭至少有4000年历史。
•来源二•出自姬姓。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地处陕西宝鸡东,周平王东迂时,西虢东迁于•郭氏始祖•今河南陕县东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
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
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
周平王东迂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迂有功的郑国,东虢北迁山西南的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
另封虢叔之孙虢序于山西太原北的阳曲,号郭公。
四个虢国和郭公之后均有郭姓,郭公之后的郭姓是郭氏的主要支派。
姬姓郭已有3000年的历史。
•来源三•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城池的外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上的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围、池是也。
”郭,亦称廓,字义为古代主城池的外城部分,住民即因住在城池外郭而以为姓氏,称郭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郭氏人数众多,主要是平民百姓和驻守城郭军队的兵卒,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因这类以城池居地而成为姓氏者有许多,例如池氏、城氏、围氏、东门氏、南门氏、北门氏、西门氏、南郭氏、东郭氏、北郭氏、西郭氏等等,世代沿传。
郭姓家族家谱参照
郭姓家族的家谱可以分为多个分支,每个分支都有不同的家谱,以下是一个简化的郭姓家族家谱参照:
郭瑞──郭祥──郭永──郭文──郭国
└──郭武──郭福
郭瑞分别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郭祥和郭永。
郭祥后来有一个儿子郭文,而郭永则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郭国和郭武。
郭文的儿子是郭福。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化的郭姓家族家谱,并不代表全部的家族成员。
实际上,郭姓家族的成员可能非常庞大,家谱也会非常复杂。
如果您需要详细的家谱资料,建议您联系郭姓家族的宗族组织或者先辈进行查询。
郭氏全国各地辈分总集大全湖北十堰市竹溪县汾阳堂支——郭奇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
各姓的行辈字派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亮、全、有、忠、诚、孝、礼、福、禄、吉、祥、贤、良等等。
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世、多等等。
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等。
各地郭姓的行辈字派不一样,现将一些主要的行辈字派列于下:中华郭氏大联宗从四——十一世起统一排序:龙腾虎跃大治年,万众共歌尧舜天。
笑语欢声迎新纪,同心硕德谱锦篇。
东风丽景步寻芳,万紫千红一脉香。
地利人和花木秀,环宇茂盛焕春光。
北京:伯(或柏)孝纲常振。
天津宁河马聪村:泰林景树庆丰广立志云淑大有忠。
河北:书士维天大连文。
河北保定:天文子奉玉,士元永其昌(学)。
河北正定新城铺:旺怀朝廷风立树青。
河北丰润:天连春东宝立。
河北迁西:福永振江之。
河北万全:志英振效明。
河北沧县:孝幅太秉英。
河北沧州山呼庄:凤卫增忠庆金春。
河北沧州交河三里庄:万绍庆德世相成。
河北青县:存福镀常腹太允皇朝长静持天汝文大世立士金永树。
河北泊头三岔河王庄:培尚帮宝文,学致翰墨林,忠良庆国恩,厚德尊家法,仁义礼智信。
河北泊头交河河西屯:建印体殿。
河北海兴:如风庆丰三心竟。
河北景县龙华镇南文柯:云振玉文明万。
河北山东边界庆云海丰盐山新海静海乐陵天津沧州沾化宁河十县:原序:庆丰山新静乐天州化宁;后续:勋臣铸伟业,杰昆腾华龙。
山西:贵连朋洪绍。
山西吕梁:可兴士咸立吉能宏茂年。
山西文水:广德长余庆,久远永乐兴。
山西临县郭家塔系:世九三龙升明义赐其存应文叠德时鸿兴英杰忠顺添伯智晓泽唤典哲昆灵品普誉谰旌定扬国。
山西孝义高阳镇临水村东社:鹏连贤兆瑞治政;南社:泗奉才崇德相政;西社:子川开昌运加庆。
后统一续为:清民安建光荣达步忠。
山西孝义河底村:绍有经龙绍俊杰。
山西孝义花寨:有恩常兴盛,富从勤俭生,代柏春灵应,芳振士裕永。
郭姓起源有二后世源远流长郭姓起源有二后世源远流长郭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6位。
在当今中国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一百个大姓中,郭氏名列第十八位,人口总数一千万左右。
这个十分有名的姓氏,是从三千年前的周朝王室分支出来的,追本溯源,也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姬姓后裔。
关于郭姓的来源,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很明白地记载说:“周文王季弟虢叔,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
望出太原、华阴、冯翊。
”另外,《公羊传》也指出:“虢,谓之郭,声之转也。
”郭隗史上放光芒然而,《姓氏考略》一书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郭氏的历史还要更早,同时指出他们是以郭字的字义为氏。
该书是这样说的:“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
风俗通,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
”这么说来,郭姓是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的,而他们的得姓,是由于“氏天居者”,因为郭字原本是代表外城或四周及外部的意思,换言之,郭姓的始祖是由于居住于外城才会以郭为姓的。
以上两种对于郭姓姓源的考证,都是言之成理,所以都被历代的学者所同时采认,也就是说,大家一向认为郭姓至少有两种源流,较早的一支由于“氏于居者”而得姓,出现于周初的一支,则分自姬姓后裔太原郡的虢叔西虢,改号为郭,支子以郭为氏的郭。
后世的郭姓人,不管是系出那一支,都可以当“源远流长”四个字而无愧。
头一位在历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杰出人物是郭隗,他以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的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郭姓 - 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商时期郭支与郭崇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夏王朝时期有大夫郭支,夏末商初有大夫郭崇(非后唐时期的应州骑军都校郭崇),此二人皆为郭氏之始。
在古书中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
“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
”郭支与郭哀是中国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氏人。
因此,中国上古历史上建阳城(今河南登封)等古郭国的夏王朝人郭支与郭哀,都被后人认为是郭氏人的始祖。
有谁知道郭家的辈分怎么排的【郭氏家谱】郭氏始祖由丙公之子壬,虢叔之嫡孙也,周成王以先人有功,封于郭,是为郭公,因以为姓。
本源既清,流派斯永。
壬生婴,婴生偃,偃生牧,皆袭公爵。
牧弟曰特,笃志好修,施德行仁为,冀州尹。
生隗,为燕昭王国师,参谋制服强齐,遂居燕地。
生二子,长莲池,幼雷溪。
莲生存素,素生孟回,孟回生方镇,方镇生阜,阜生石岚、石岩。
岚生二子:希古、复古,复字济虞,为当时贤士。
首录祖先昭穆成帙,且诏其子若孙曰:汝曹世世增录,遗而不续者不昌厥后,遂得公有本之传而后之增录,络绎不匮济虞之子义夫,为平王上卿,生二子,长曰纲,营州令;幼曰纪为卢龙尉。
纲生丕,丕生雄,字云飞,号懋勋,为荘王总戎,征伐严狁有功,加封镇严将军。
生三子:继英、继武、继忠,皆居营州。
英生酧恩,袭父爵。
忠公智勇兼全,封靖严候。
生子酧祖,为笔帖式常侍。
生子曰云,官徵仕良,生孟纯,字清甫,学通素,为灵王上卿。
长子宁为齐大夫,幼子延年,为河亶令。
延年生质,质生在頖,在頖生鹤,鹤生芳桂。
芳桂生昌,昌生克谦。
克谦字六吉,为郝王谏议,因周不克制秦,遂解绶归山,乃续济虞公历代昭穆,纂订成帙。
诫曰:届兹乱世,藏者当如金玉。
谦之子翕,翕生二子:长清隐、幼乐隐。
乐生静山,静山生春魁,春魁生三子:长曰后,次曰伟,幼曰杰。
杰生甲仪,甲仪生朝枢、朝栋。
栋生燀,秦张禄荐为参军。
生二子,曰欧曰歙。
欧为秦兵马先锋。
生二子镇江、镇海,江仍为秦总兵,后见秦多不仁,遂弃职归隐。
生子崇德、崇善。
德生子珍,珍生师尧,仕汉,为汝宁刺史。
生二子曰亨曰亮,遂居汝宁确山,果敢尚义,不避奸险,太后嘉之,奉为给事。
生子垣,字次周,文帝朝为内阁侍郎。
长子钟,字元音,为河内轵县尹,遂居河内。
生成义成美。
美生解,字翕伯,豪侠仗义,厚施薄报,壮士多归门下,后为司户参军。
生二子,曰广曰度。
广生三子:大有、大年、大任。
大任字负舆,与宗人钦,同事平帝,官谏议。
因莽乱,避居汝南。
生二子曰宪曰惩,宪字子横,事光武,常谏帝东征,上勿听,后果颍川起兵,帝深悔悟,以服其谏,而汉治矣。
郭姓族谱辈份字辈整理郭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东周初年的虢序为郭姓得姓始祖。
郡望:太原郡、冯翊郡、华阴郡等堂号:尊贤堂等代表人物:郭子仪起源地:东虢、西虢、北虢得姓始祖:虢叔、郭序松柏盘根大芝兰奕叶光忠贞绳祖武孝友振家风仲仕谏怀闻甫百裹隋天定朝清廉启国家修廷献文明行必笃有克成用垂式毂宜而子孙以介景福江西: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五都镇六都村郭氏字辈:金玉满堂广东:东莞市郭氏字辈:嗳.羽.嵩.鸿.槐.致.卫.登.法.文.士.玉.大.有.增.道.德.仁.议.新12辈;立.晋.勋.功.志.沂.阳.福.泽.旺.尚.忠.礼.智.信.怀.惠.永.世.常广州市郭氏字辈:贤杨卓述麟仕英继中山市郭氏字辈:徳盛益荣昌深圳市郭氏字辈:邵先烈欲远荣太元传祖训江门市郭氏字辈:惟学承在善新明德珠海市郭氏字辈:必定长久天开景运汕头市郭氏字辈:必定长久天开景运佛山市郭氏字辈:惟学承在善新明德惠州市郭氏字辈:立本习能迪强湛江市郭氏字辈:功崇业广本立德明家安国正世永天平吉祥仁寿忠义礼文继述有志瑞启长春湖北:湖北浠水:立本习能迪强湖北黄梅:惟学承在善新明德湖北孝感:功崇业广本立德明家安国正世永天平吉祥仁寿忠义礼文继述有志瑞启长春山东:山东日照:奎绍郭源公建长章和敬其相惟衍仁德家道隆昌山东枣庄:明学振万方依允山东郯城:传家慎科首永保征世文山东巨野:耀念本培元长成山东鱼台:云效桂怀庆兴玉传记广召显润凡祥福建:福建安溪:孟居资允本世仲志一懋尔颜伯克绍贻谋景福介思延及子孙永年保福建龙溪:登科及第显扬祖德福建泉州晋江县石湖郭厝人:南遗渊源介太肖俞恭胤启天仕光载添清枝温良守世勤俭传家荣宗耀祖继续美增华立功绍德行懿言嘉追先溯本锡尔福遐陕西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永昌周文可世万长有凤子兰伯战成治:旺:保:东:欣:耀:继:怀:昭:秉:育:昆:彦:昊:忠:建:奇:明:俊:金。
陕西商州麻街:君奉新春辅(红)喜。
郭氏全国各地辈分总集大全(总37页)
郭氏家谱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目前,郭氏家谱已经在全国
各地传开,形成了一本总集大全。
这本史学著作分为总介绍、分介绍和详介绍三个部分,
分为总集大全的37页。
总介绍部分对郭氏家谱的总览介绍,介绍了郭氏家谱的内容,它涵盖了郭氏从明朝到
今天的沿革历史。
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祖谱的活动情况、郭氏代宗概况以及郭氏家谱的
具体内容。
分介绍部分主要介绍了当代郭氏全国各地各世代家族的详细情况。
这里从周至远及领、村到乡、讝到九世祖,对当代郭氏各家族的辈份、财产总量、名誉史料、贡省等均有详尽
介绍
详介绍部分包含了从郭氏家族起源到当代的详细内容。
从郭氏的历史、家谱、文献、
人物、组织、家具、名表、妇女、礼仪等方面,均有详尽的介绍。
郭氏全国各地具体家族
情况,分为道乡台籍、省会宴室、财产账目、活动凭证等部分,对历史上各种情况有不同
的记录方式。
总的来说,郭氏家谱完整地反映出郭氏族人从起源到现在的状况,可以用理清家族的
传承线索,为探讨郭氏史进行科学的研究,帮助郭氏后代更好地认识郭氏的历史文化、传
统家风。
郭⽒族谱⼤全!权威发布!郭家⼈必看!郭⽒家谱⼤全1、郭⽒来源郭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姬姓、任姓、地名和外族的改姓。
1、源于姬姓。
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国(虢通“郭”)。
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
留在原西虢者史称⼩虢,春秋时为秦所灭。
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
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
赵简⼦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西太原⾄忻州、原平⼀带)。
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最⼤和最主要的⽀派。
2、源于任姓。
黄帝⼦部落禺虢为任姓,任⽒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族之⼀,地处东夷族。
禺虢⽣禺京,其后裔在夏朝建⽴了郭国,公元前670年被齐灭掉。
中⼭郭⽒即出⾃古郭国。
3、源于地名,属于以居⾢名称为⽒。
郭,外城,古代在城墙外围加筑的⼀道城墙。
居于外城的遂以为郭⽒,也有以居城郭不同⽅位⽽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后代多改姓单姓郭⽒。
这类郭姓主要发⽣在先秦时期的北⽅地区,也⽆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属。
4、源⾃少数民族①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伊本·库斯·德⼴贡·纳姆,汉名叫做郭⼴德。
“库斯”与“郭⽒”谐⾳,这就是回族⼈汉字姓的由来。
泉州和惠安回族以及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德的后裔。
②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
据史籍《清朝通志·⽒族略·蒙古⼋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郭尔罗特⽒、郭齐⾥⽒,其汉化姓⽒均为郭⽒。
③源于满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族略·满洲⼋旗姓》记载:满族郭珲⽒,源于⾦国时期⼥真贵益昆部落,汉义“钩⼦”,居⿊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的姓⽒之⼀,所冠汉姓为郭⽒。
其他还有满族郭佳⽒、郭勒本⽒、托勒佳⽒、郭齐⾥⽒等。
⼭东省各省郭⽒辈分收集郭⽒家谱字辈派语汇编潍坊市⼭东省潍坊市昌⾢市围⼦街道军屯村⽂⽟洪松兰⼭东省潍坊市诸城市昌城镇郭河套村郭⽒字辈18世始⾦福义禄爱仁孝贤忠伟信富吉礼旺寿禧庆德培祥和家道永善慧⼴智卫瑞洪贵良恩尊⽂⽟⽴玮⼭东省潍坊市诸城市郭家屯镇南张洛村王交村本炳樹钦润相烨城钊沛桂⼭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景芝镇西王庄村⾂林声安化甲兴桥路⼭东省潍坊市昌⾢市柳疃镇郭家庄村显亲维孝友荣世再诗书迺德恒⽣⼤其祥劲太余⼭东省潍坊市⾼密市夏庄镇郭家泊⼦村:奎从成恩象若振宗世⼭东省潍坊市⾼密市河崖镇官庄村:培衍嘉懿增振作名贤述佑基远长⼭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侯镇丰台岭村:⼀德云存之成锦笃晓来宗⼭功洪良恒梅怀清占学孔青岛市⼭东胶州⼀⽀郭⽒字辈:元肇维⼈⽅振承绪⽟胜佳年⼭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镇源头村先维崇衍德⼭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中云苗家村胶州市李哥庄镇双京村⽀派:⽂⼈⽅振承绪愈盛嘉念克存显荣蔚征守先勤慎格致修正崇德式遵光华焕兴⼭东即墨⼀⽀郭⽒字辈廷⽟振克宗⼭东即墨⼀⽀郭⽒字辈:景明⽴宗成信⼭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村镇郭家屋⼦村:守克绍⼴(⽟宗)吉⼭东省平度市云⼭镇杨兰埠村兴庆锡祚⼴昭宣继世长泽延毓学⼠德⽴焕⽂章⼭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古岘镇五家寨⼦村兴庆锡祚⼴昭宣继世长泽延毓学⼠德⽴焕⽂章⽇照市⼭东⽇照⼀⽀郭⽒字辈:奎绍郭源公建长章和敬其相惟衍仁德家道隆昌⼭东⽇照⼀⽀郭⽒字辈:公建常章合敬其相惟衍仁德家道隆昌公同宣传克培秀贤懋照竣业锡易永年⼭东⽇照⼀⽀郭⽒字辈:从晋来鲁忠厚传家宝⼭东省⽇照市东港区南湖镇南湖⼀村:开有⽂公建常江威海市⼭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怡园街道西钦村:学⽥贤⼠振恩泽兆嘉祥椿桂荣华本芝兰秀⽟堂枣庄市⼭东枣庄⼀⽀郭⽒字辈:明学振万⽅依允⼭东枣庄⼀⽀郭⽒字辈:明全胜普传家远⼭东省枣庄市⼭亭区城头镇寨⼦村:正敬⼠继朋允⼭东省枣庄市⼭亭区城头镇卞庄村⾦⽟长堂举⼭东滕州⼀⽀郭⽒字辈:以克修其职永⼭东滕州⼀⽀郭⽒字辈:承德光启绪克振肇延长泽国春东映家世西之昌⼭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龙泉街道董村修雪帮树⼤世加梁培平坦⽂明⾂鹏建印开延庆芮敬惠令贤良⼭右吉兰祥东道崇新绪繁衍裕后常志占龙虎榜桢⼲贯帝乡福寿乾坤齐英才满华堂临沂市⼭东临沂莒南⼀⽀郭⽒字辈兴喜克德洪凤明呈祥⼭东临沂莒南⼀⽀郭⽒字辈长连彦修春⼦⼭东临沂平⾢⼀⽀郭⽒字辈星继永凤⼭东临沂市河东区相公办事处郭团村九福章步⽴孔受学增继传宗⼭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湖镇郭圪墩社区村思效奎海⼭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庄镇南左泉村西兆延兴⼭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苏村镇司马店⼦村瑞兆邦之想彦⼭东郯城⼀⽀郭⽒字辈:传家慎科⾸永保征世⽂⼭东省临沂市沂⽔县许家湖镇郭家楼村:瑞兆邦之彦仁孝庆世传⽂⼠希善树修德家绍光⼭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敬惠令贤良,⼭右吉兰祥东道崇新绪,繁衍裕厚常志占龙虎榜,桢⼲贯帝乡福寿乾坤齐,英才满华堂⼭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兴明镇常于沟:德连秀朝云⼭东平⾢⼀⽀郭⽒字辈:道德仁义⼴福禄祯祥全⼭东平⾢⼀⽀郭⽒字辈:富光宏振相东传恒昌太道德敬安长⼭东省临沂市平⾢县平⾢县平⾢镇常⼭村清兴继永凤思胜⼠登朝相明君⼭东省临沂市莒南县道⼝镇前介脉头村郭⽒字辈:振殿云焕学⼭东省临沂市费县费城街道办事处道沟村⽂振圣世远勤⽴富寿⽅道⾼存仁厚⼭东省临沂市费县费城街道办事处许家崖村⽂振胜⼠远春(勤)⽴福寿⽅⼭东省临沂市费县胡阳镇胡阳村连宗⼠安祥富贵图⼭东省临沂市费县新庄镇泉安⼦村:⽂振胜世远忠⽴福寿⽅道⾼存⼈厚德⼴永兴昌青龙游四海明⽉照乾坤泰安市⼭东东平⼀⽀郭⽒字辈:长荣克延忠⼭东东平⼀⽀郭⽒字辈:启东风明献原□祥瑞昌⼭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银⼭镇郭楼村⽂兴中庆⼴道传新发长从学修天贵怀宝安家邦⼭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商⽼庄乡⼤安⼭村传学思延⼴培本源庆⽟家邦⼭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梯门镇芦泉村:⽂⾏忠庆⼴道传⼼法长诗学修天贵奉宝安家邦正令志培厚东⽅旭太昌树平开盛运乐业富其祥⼭东东平县⼀⽀郭⽒字辈龙云衍建瑞宗⾦兰光秀⼭东泰安⼀⽀郭⽒字辈:成望慰纯建⽴兰英善⽅治家永存孝⾟⾔书⾼志明径守政⼭东泰安⼀⽀郭⽒字辈:慧⼠富忠洪秀召⼭东泰安⼀⽀郭⽒字辈:明长泗庆其瑞⽅⼭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王庄镇郭⾟村:⼤兴学明常泗庆启瑞⽅⼭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桃园镇郭刘村⽼佛庄村:⼤兴学明长嗣庆啟瑞芳锡恩崇功扬修德繁业远积善荣声昌⼭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汶⼝镇颜谢村:毓振保善永培养守世常⼭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郭家庄:廷志继亭长发其祥⼭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穆家庄:⾦围树本能孝先⼭东宁阳⼀⽀郭⽒字辈:普继功德⼴敬修颜泽常⼭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仙桥街道郭家临⾢村6世起廷朝三继志复君振尚衍⽟鸿丕润⼴怀德秀体长肇锡嘉惠普宪经淑善祥⼭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镇郭平村郭⽒字辈:廷朝三继志复君振尚衍⽟鸿丕润⼴怀德秀体长肇锡嘉惠普宪经淑善祥⼭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协镇郭家泉村11世起⽅建⽟信安洪英天贵⼭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流镇上裴庄村11世起云景⼼善培基厚德⼭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流镇沟西村12世起⽅建⽟钟德承家宝增⼭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流镇北单家村13世起秉建⽟⼼善培基厚德济南市⼭东济南⼀⽀郭⽒字辈:⽟克长洪仕⼭东济南⼀⽀郭⽒字辈:致元延宝淑⼭东济南⼀⽀郭⽒字辈:连洪希延葆树允志尚⾟佩⼭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郭套村:邦成世升开⼤兴⽟元明京运吉圣化尚⽂从来同⼭东省济南市长清县平安镇⼄武村景富⼭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乡南⾼村:凤秀⽂连⼭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罗伽村及港沟镇坞西村□振殿朝纲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刁⼭坡村:志⽴肇存厚⼭东平阴⼀⽀郭⽒字辈:宗永绍志建析树洪柄佩欣鞠龙春仕斯耀汉亭昌⼭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垛⽯镇建华村仁和堂:纯冠齐永⼀本百世全⼭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庄街道塔⼦村青端熊肇藩跃邦浹维青泮相思世璋原真存⽴⽥修普俊桢⼭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镇郭家镇村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艾⼭办事处寨⼦村平安荣成⾦⼭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祖镇郭家庄村⼠守本端⽅光前乐庆长家庭诚孝顺佐治有贤良⼭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街道胡家村安登好元⼭朝廷⼜做官⼭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埠村镇埠东村:尚承先业贻裕恒长运际隆盛献端发祥致忠克孝体国经邦功成名⽴万代荣昌淄博市⼭东周村⾄邹平⼀带:⽅正良法思传⼭东省淄博市⾼青县⾼城镇后营村郭⽒字辈:志⽂维振修德存仁⼭东省淄博市⾼青县⾼城镇东郭村:芳铭敦儒德光灿振洪声⼭东沂源⼀⽀郭⽒字辈:良守凡才□三□⼠允元清照传忠孝存⼼本⼭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镇⼟⼭峪村振长守宪训烟台市⼭东蓬莱⼀⽀郭⽒字辈:开荣运衍绪庆恩光⼭东招远⼀⽀郭⽒字辈:祥⼭俊秀永⼭东省烟台市福⼭区福⼭镇西关村世之宏懋惟學有光永新善培可⼤延昌⼭东省烟台市福⼭区福⼭镇上夼村世之宏懋惟學有光永新善培庆余延昌⼭东省烟台市福⼭区⾼疃镇王家疃村赵家庄村义井村世之宏懋惟學有光永新善培庆毓延昌⼭东省烟台市福⼭区⾼疃镇隆⼝村世之宏懋惟學有光永新善培其⿍汉昌⼭东省烟台市福⼭区门楼街道东周格庄村世之宏懋惟學有光永新肇啟可⼤延昌济宁市⼭东济宁⼀⽀郭⽒字辈:龙守光明孟于兴⼭东省济宁市梁⼭县⼩安⼭镇李官屯村郭庄:学思兆⼴培园⼭东省济宁市梁⼭县寿张集镇郭楼村有,明,⽂,⽟;树德常⾔庆,传家贵守忠元熙康际泰,敏惠信宽公⼴化兴隆潛,全修道业鸿芳勋光可继,淑慎瑞相崇因家族庞⼤,⼈员众多,取名字恐与亡故先⼈雷同,有失体统。
郭氏家谱之郭氏家谱字辈汇编郭氏家谱之郭氏家谱字辈汇编山东诸城郭河套郭氏字辈(7--17世):“养,淮(单字),志,纯(绞丝旁单字),廷,均(土字旁单字),士,梅(木字旁单字),燕,焕,增;(18世开始新编)金福义禄爱,仁孝贤忠伟;信富吉礼旺,寿禧庆德培。
祥和家道永,善慧广智卫;瑞洪贵良恩,尊文玉立玮。
山东胶州郭氏字辈:“元肇维人方振承绪玉胜佳年”。
山东日照郭氏字辈:“奎绍郭源公建长章和敬其相惟衍仁德家道隆昌”。
山东枣庄郭氏字辈:“明学振万方依允”。
山东泰安君.. - 熙- 洪- 云- 修-守- 忠- 正- 恩- 会- 庆- 本- 昌 .....山东东平遂城:长思庆启瑞,锡恩崇肇祥。
忠承云怀毓,广家继宗章。
山东德州}青、基、本、世、永,连、登、传、光、明山东滨州思、文、学、庆、丰山东临沂莒南}兴、喜、克、德、洪、凤、明、呈、祥山东临沂莒南长连彦修春子(建)山东即墨廷,玉,振,克,宗山东临沂平邑星,继,永,凤山东汶上廷、永、振(克)、延、宗、金【君】【奉】【新】【春】【红,辅】【喜山东威海永】【元】【曾东东平郭氏字辈:“长荣克延忠”。
湖北浠水郭氏字辈:“立本习能迪强”。
湖北黄梅郭氏字辈:“惟学承在善新明德”。
湖北襄阳郭氏字辈:“必定长久天开景运”。
湖北孝感满族郭氏字辈:“功崇业广本立德明家安国正世永天平吉祥仁寿忠义礼文继述有志瑞启长春”。
湖北安陆郭氏字辈:“永世文应尚显万中正诒泽定远永治先型敦崇原本子名世守封显万德全隆首高取大士品皇堂正发惟显名扬志有文章书万载庆德贤□儒子益光”。
福建晋江郭氏字辈:“祖肇汾阳支分自漳奇立主应赓奕文章高齐育庆亶席亨康膏童豪颜交序亭庠雍廉意度玄衮褒唐京赢广庇帝座方襄膺庸庶享言永音商”。
福建南安蓬岛郭氏字辈:字行:“元世人卿相治朝重正方令公家谱远颍守系声长孝悌伦滋笃诗书业益张祖来基泽厚贻燕万年光”。
名行:“姬箓渊源永云礽钻绪宏先民隆矩矱后世懔遵行植品宜敦本修身在致诚汾阳余庆衍三岛踵簪缨”。
山东枣庄郭氏家谱:记载山东枣庄市,腾州,微山县,苍山县(兰陵);安徽砀山县;江
苏邳县,沛县,铜山县;等地郭氏家族。
一、首卷摘要:p1 族徽-飞马腾空。
郭方泰绘于1989年冬。
P2 子仪85岁像(697-782)郭方泰绘于1989.12
p3 汾阳堂遗址,山西汾阳西北,建于755年。
方泰1989年题:再造唐朝汾阳王,拨乱反正定国帮。
功德贯积群臣敬,君皇赐祠汾阳堂。
四十七代崇新绪,追忆始祖循规章。
后裔奔波统族系,数月辛苦万年昌。
P4上郭祖茔石狮像。
P5支祖修真手植上郭古槐图。
方泰绘。
P6中冶寺郭氏祠堂遗址图,建于1228年(南宋赵理宗绍定元年金哀宗正大五年),祠堂内有碑,详载郭氏家史。
附方泰题词:汾阳后裔迁徙大,布居九州千万家。
同祖一脉不相识,偶尔相遇话难答。
众赴上郭寻根究,顺藤觅瓜统世差。
重正谱牒清族史,郭氏代代知宗法。
P7上郭郭氏分布图。
附汾阳子仪墓碑,建于785年、一世支祖修真墓碑、七世支祖加亭墓前九层云龙大棱碑。
P8-p9郭氏家世考(1892年)——
始祖子仪自唐长安分析迁居山东三支人,长支曹州、二支汶上、三支兖州府兰陵郡中冶寺下户。
祖下17世失名,有元碑可考,不敢妄载。
祖茔铁脚山西鹿有修真碑,乾隆年又立明碑二统,接连修复,恐忘其本乎。
咸丰年,吾族等兴心修谱,采访三年:按户出资,碑亦买成,班排已续明。
可恨南匪作乱,东奔西逃,难成其事,岂可忘乎哉!议论以下,班排派选20字,开列于下:在先从8世祖班排培应德克声元士怀。
士怀即明学二字。
——光绪壬辰年杏月上浣(1892年)15世孙明堂敬撰明德校对
续文:昔世人水源木本,水亦源为始,木从本所生。
则人亦有先祖矣。
盖人本乎亲,由亲而上之,则一本必有所自始。
有自始而下衍之,则一本必有所分及合及,为同本犹一本也。
乃世之人,一本之中有迷其高曾者矣。
同本之中,有视犹涂人不识其为谁者矣。
呜呼,谱之不可以已也!忽然醒悟,与族兄明德、明喜,族侄继昌、族孙振宇等,议论修谱之事,德曰有心刻板续谱,户有千余,家业凋零,读书半生,又不是英才,中道而废乎!无奈,予按三房各户,排清抄明上谱。
可叹独坐书斋一年有余,以已续明,予心悦哉。
如后世出英才,有力刊版,再续亦可也。
子孙永世不忘其本乎。
——光绪岁次壬辰年菊月上浣(1892年)15世孙典籍明德、明堂,16世孙举人继昌,17世孙振辉、振宇谨续
p10-p11 1962年序文:
盖闻天生万物,人为祖传,传宗接代,相继绵延。
吾族人丁繁盛,布于九州,此为始祖功德之所至。
始祖子仪公系下东迁,传至支祖修真,依然追循祖训,继仁继德,教子有方,耕读皆顾,后裔昌盛,家业兴隆,五世齐昌。
德之极乎非偶哉!圣人云:作善者降祥,作不善者降殃。
诚者斯言也。
遵祖训莫忘其德,如是相延,叶茂流长之,美风则吾祖之福也。
不择细流,则成汪洋之;不弃分秒,故能古今之久。
由此而论,吾祖亦然,族脉相延,遍于四海,虽一家而不相识。
吾族之大,分布之广,不整谱牒,实为不孝,将必导致世系紊乱,误其大事。
尊祖敬宗,统一族系,是吾族后人之责也。
时不可延,1962年清明之际,议定整理谱牒,8月中秋告成。
此序待后世英才者补缺再续。
班辈排选四十字,从二十二世敬字起排列于下:敬惠令贤良,山右吉兰祥。
东道崇新绪,繁衍裕厚常。
志占龙虎榜,桢干贯帝乡。
福寿乾坤齐,英才满华堂。
——铜山17世孙振甲敬书,上郭18世孙万桢谨撰19世孙方泰整理。
P12 1962年办谱名单:倡修学厢等,监修振全等,编修振甲等,采访学胜等,缮写兴彩等,校对吴寺等,外务荣渭等。
P13 列言
1.谱式欧苏尚矣。
欧以五世,苏以六世,而为藤牵蔓引,则苏之法尤善。
今从欧式五世式,至六世另提大书,某系下脉缕井然,复用苏氏绕藤法,庶豁观之目焉。
2.同族皆系一脉,严禁互婚,勿玩忽为要。
3.凡迁居于外地者,必须书明地址,以防嗣后,考查清楚,而备翼有归也。
4.因谱未能满足每处需要,恒念物力维艰,至家后尤须加意保护,以防意外损失。
5.谱中所载详略不同,世系皆由各房自开,绝不敢增减。
6.修谱事重大,每件派人承当,斟酌完善。
凡从事谱管者,于册首书明,以旌其劳。
7.存谱要妥善,不要涂抹先祖名字。
倘在家亵渎或挟出售,成何事体。
8.本族人外出,不得乱报世系,胡安班辈。
不在本谱同族,不得呼应班辈。
9.言汾阳堂者皆为一脉,不得自为重分列族系,独搞一派,破坏统一。
拥护统一者,一谱之内,言之合谱,联谱非理也。
——铜山17世孙振甲书写18世孙万桢整理p14-p151989年谱序之一:
国之有民,而各成其家,则各有姓氏,繁衍昌盛,丁多成族,传宗接代,后继有人,绵延至此,亦始于先祖也。
世系不紊,班排有序,辈数分明,其功在碑牒和谱碑之详记。
既如吾氏,由来深远,周朝文王分封百姓之前,就久居陕西华县,传至唐代697年-782年,始祖子仪,德高望重,性情刚直,襟怀坦白,胸有人民,心想国家,为当朝安帮平乱作出功绩,荣获功臣之称,授封汾阳王、中书令、尚父,圣上赐祠汾阳堂,定居山西汾阳。
尔后又分居洪洞、闻喜、曲沃各地,祖茔安汾阳。
祖公征南战北,踏遍中华大地,到处留有足印,来过山东,曾在铁脚山西刘江河口、常家大庄、中冶寺安营扎寨,慰扶百姓,操持上中下三冶炼铁,武装军队,支农开荒,种田栽树。
如今中冶寺庙前那棵直径达三米多的白果树,就是那时所栽。
军民欢腾,人心所向,还朝后,祖公还想往山东好地方。
然而地震战争,又加海水东退,造成地广人稀,为开发山东,国家令其东迁,祖公系下三支尊令东来,居住上中下三冶,各靠寺庙,同处流沙河左岸。
传13代支祖刚公,效法先祖乐善好施,均为三庙施主,又资助冶铁,扩展农事,终生勤于耕读,延至17代支祖平公为济南道邑督时,家丁兴旺,产业宽厚,功德具扬,莹地安中冶寺北半里,苍松翠柏,40统碑参于林立。
还有两统谱碑,字迹朗朗可见。
平公操持族人盖家庙三间。
元至治年间(1321年),吾族昌盛如瓜葛垒立,为生计扩展,东迁苍山、西迁丰沛。
24代支祖修真带领族众迁上郭、下郭。
从此修真为上郭一世支祖。
一世支祖系下3子12孙,平素为人端正,以德为重,集资盖庙建学,普救贫弱,勤劳终生,贯读诗书。
上郭古槐为一世祖所栽。
莹地安上郭北二里铁脚山西云台地40亩,有元碑可考。
碑有40统。
从修真一世祖至今已延至23世惠字班辈,为子仪公47代孙,后裔蔓延。
各地根据谱碑所载,从三世祖往下迁出甚多。
吾族绵延无穷,总归祖宗功德之培植,庶知根源所至,联想先祖,引起尊宗敬祖之心,兴修族谱之意。
三代不修谱牒为之不孝。
修谱能清族史,找根源,统起全族;排辈有序,上尊祖训,下传后代,绝非是显耀某人之能。
力求实际,讲究忠孝,。
明悟为要,斯以吾族后裔,安居文明之邦,远居江湖海外之遥,不分贵贱贫富,视之协同一体,追循祖训,以德、和、忠、孝,共处谱事。
——1989年12月19世孙方泰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