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标准1.2.4.1
- 格式:doc
- 大小:171.00 KB
- 文档页数:9
施工组织设计评审(分)标准引言概述:施工组织设计评审是指在工程施工前,对施工组织设计文件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查和评定的过程。
其目的是确保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施工组织设计评审的标准。
正文内容:1. 施工组织设计的合规性评审1.1 确认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1.2 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是否包含必要的内容,如工程概况、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施工步骤等。
1.3 评估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是否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和安全要求。
1.4 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的施工进度计划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工期要求。
2. 施工组织设计的可行性评审2.1 评估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是否能够顺利实施。
2.2 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施工资源是否充足,包括人力、物资、设备等。
2.3 评估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是否可行,是否能够保证施工质量。
2.4 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施工条件是否满足,如场地条件、环境要求等。
3. 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评审3.1 评估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是否科学合理。
3.2 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施工方法是否符合工程特点和要求。
3.3 评估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施工步骤是否合理,是否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
3.4 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施工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施工需要。
4. 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评审4.1 评估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是否合理。
4.2 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施工方法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效率。
4.3 评估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施工步骤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减少施工风险。
4.4 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施工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提高施工效益。
5. 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性评审5.1 评估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是否能够保证施工安全。
农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增补规定范文规章制度目的为确保农药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能够科学、有序、高效进行,提升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护生产经营者和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权益,特订立本规定。
1. 评审范围和标准1.1 评审范围针对农药企业及相关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
1.2 评审标准1.农药企业应符合国家、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要求;2.农药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包含生产操作规程、不安全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等;3.农药企业应具备符合要求的生产场合和设施,包含建筑布局、通风与排放系统、电气设备等;4.农药企业应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和持证上岗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5.农药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机制,确保员工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6.农药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制度,及时发现并除去事故隐患;7.农药企业应具备完备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故;8.农药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控与记录制度,能够及时取得和保管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2. 评审程序与要求2.1 评审程序1.农药企业申请评审,填写评审申请表,并供应所需的相关资料;2.评审机构审核评审申请表和相关资料,确定评审人员,并组织评审;3.评审人员对农药企业进行现场评审,并逐项进行评审记录和评审看法;4.评审机构依据评审记录和评审看法编制评审报告;5.评审机构将评审报告提交给农药企业,企业收到评审报告后应及时整改;6.评审机构对农药企业整改情况进行复核,并出具整改看法;7.农药企业将整改看法反馈给评审机构,评审机构确认整改合格后颁发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证书。
2.2 评审要求1.评审机构应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本领,严格依照评审程序进行评审;2.评审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独立、公正地开展评审工作;3.农药企业应乐观搭配评审工作,如实供应相关资料和信息;4.评审机构和评审人员应对农药企业的评审记录和评审看法保密,不泄露给第三方。
技术方案评审细则一、创新性评估1.1 评估标准:创新性评估主要关注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对现有技术的改进程度。
1.2 评估方法:通过对比类似技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考察技术研发投入、评估潜在技术突破等方式,对技术方案的创新性进行评价。
二、可行性分析2.1 评估标准:可行性分析旨在评估技术方案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
2.2 评估方法:通过市场调研、技术测试、成本效益分析等手段,全面评估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三、技术难度评估3.1 评估标准:技术难度评估主要考察技术方案的复杂程度、技术实现的难易程度以及技术团队的能力。
3.2 评估方法:通过技术专家评审、技术挑战分析、技术实现周期预测等方式,对技术方案的技术难度进行评估。
四、安全性审查4.1 评估标准:安全性审查主要关注技术方案的安全性能,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稳定性等方面。
4.2 评估方法:通过安全漏洞扫描、风险评估、安全测试等手段,对技术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全面审查。
五、成本效益分析5.1 评估标准:成本效益分析旨在评估技术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包括初始投资成本、运营成本、收益预期等。
5.2 评估方法: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财务预测、风险评估等手段,对技术方案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
六、实施时间表6.1 评估标准:实施时间表评估主要关注技术方案的实施周期、关键节点、进度安排等。
6.2 评估方法:通过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评估资源需求、分析风险影响等手段,制定技术方案的实施时间表。
七、风险评估与管理7.1 评估标准:风险评估与管理主要关注技术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
7.2 评估方法: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策略制定等手段,对技术方案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八、兼容性考虑8.1 评估标准:兼容性考虑主要关注技术方案与现有系统、设备、软件的兼容性以及未来扩展性。
8.2 评估方法:通过兼容性测试、接口对接分析、扩展性评估等手段,对技术方案的兼容性进行考虑和评估。
.《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 年通用版)》试用稿目录《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 年通用版)》 (3)一、本细则适用范围 (3)二、细则的项目分类 (4)(一)标准适用范围 (4)(二)医院管理统计指标 (4)(三)可选项目 (5)(四)项目条款分布 (5)三、评审表述方式 (6)(一)评价采用A、B、C、D、E 五档表述方式 (6)(二)标准条款的性质结果 (6)四、评审结果的判定 (7)《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 年通用版)》 (8)第一章医院功能与任务 (8)第二章医院服务 (14)第三章患者安全 (21)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27)第五章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104)第六章医院管理 (114)第七章医院管理统计指标 (139)综合医院通用标准 (139)心血管病医院质量监测指标 (158)儿童医院质量监测指标 (175)肿瘤医院质量监测指标 (192)妇产医院质量监测指标 (210)眼科医院质量监测指标 (225)精神病医院质量监测指标 (240)口腔医院质量监测指标 (251)传染病医院质量监测指标 (266)《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 年通用版)》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国发〔2017〕46 号《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医院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根据《医院评审暂行办法》4 年一个周期评审工作要求,在总结我国上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在全国 15 类400 余所医院通过实践 10 个不同医院类别《2011 版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取得的工作经验,为了增强评价标准的操作性,指导医院加强日常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行业监管与评审评价工作提供依据,我委印发《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 年通用版)》。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细则(2011年版)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部印发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卫医管发…2011‟33号)。
为进一步解读评审标准,为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行业监管与评审工作提供参考,医院开展自我监管与质量改进提供依据,制定本细则。
一、本标准适用范围《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细则(2011年版)》适用于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其余各级各类医院可参照使用。
本标准共设臵7章73节380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7节344条标准,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实地评审,并作为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在本说明的各章节中带“★”为“核心条目”,共50条。
第七章共6节36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的医院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
在第三节中带“☆”标记的指标,为特定(单)病种之“核心指 1标”,共29条。
二、标准的项目分类(一)基本标准适用于所有三级综合医院。
(二)核心条目为保持医院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对那些最基本、最常用、最易做到、必须做好的标准条款,且若未达到合格以上要求,势必影响医疗安全与患者权益的标准,列为“核心条目”,带有★标志。
(三)可选项目主要是指可能由于区域卫生规划与医院功能任务的限制,或是由政府特别控制,需要审批,而不能由医院自行决定即可开展的项目。
第一章至第六章各章节的条款分布见表1。
表1 第一章至第六章各章节的条款分布名称章节标准条款核心条目(重点★)第一章坚持医院公益性 1 6 31 5第二章医院服务 1 8 33 5 第三章患者安全 1 10 25 4 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1 27 165 27 第五章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1 5 30 3第六章医院管理 1 11 60 6 合计 6 67 344 50 2三、评审结果表达的方式(一)评审结果采用A、B、C、D、E五档表达方式。
目录第一篇医院功能与任务一、1.2.4.1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与规范二、1.2.5.1传染病发现上报制度及预防、规范救治制度1.2.5.2食源性疾病发现上报制度及预防、规范救治制度1.2.5.3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处置流程1.2.5.4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培训制度1.2.6.1优生使用基本药物相关规定三、1.3.7.1分级诊疗制度1.3.7.2双向转诊制度及双向转诊流程1.3.9.1援疆援藏相关制度及保障措施1.3.9.2援疆援藏方案1.3.9.3健康扶贫相关制度及保障措施1.3.9.4健康扶贫方案1.3.9.5培训卫生技术人员制度及保障措施1.3.9.6培训卫生技术人员方案第二篇临床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一、2.1.11.1医疗质量管理制度2.1.12.2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2.1.14.1医疗质量管理人员培训制度2.1.14.2医疗质量管理人员考核制度2.1.14.2调动专业人员参与质量管理制度2.1.17.1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2.1.20.1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2.1.21.1患者满意度监测管理制度及流程2.1.21.2员工满意度监测管理制度及流程2.1.22.1医疗质量内部现场检查制度2.1.22.1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2.1.24.1医疗质量信息数据库、内部验证相关管理制度2.1.24.2医疗质量信息数据库、内部验证工作流程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2.2.25.1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2.2.26.1首诊负责制度2.2.27.1三级医师查房制度2.2.28.1会诊制度(要求:有具体流程、时间和人员资质)2.2.29.1分级护理制度(要求:有各级别护理工作规范)2.2.30.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2.2.30.3医院总值班制度2.2.32.1疑难病例讨论制度2.2.33.1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2.2.34.1术前讨论制度2.2.35.1死亡病例讨论制度(要求:有死亡讨论在患者死亡一周内完成,尸检病例在尸检报告出具1周内再次讨论)2.2.36.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要求:不少于两种独立核对方式,床号不得用于查对)2.2.36.2临床诊疗行为在查对制度2.2.36.3医疗器械查对制度2.2.36.3设备设施运行查对制度2.2.36.3医疗环境安全查对制度2.2.36.4药品查对制度(要求: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2.2.36.4标本查对制度(要求: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2.2.37.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2.2.37.2产房分娩核查制度2.2.38.1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2.2.38.3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2.2.39.1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2.2.40.3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动态评估制度2.2.41.1危急值报告制度2.2.42.1急诊病历规范书写、管理和质量控制制度2.2.42.1住院病历规范书写、管理和质量控制制度2.2.42.4保护病历与病案及信息安全制度2.2.43.1电子病历建立、记录、修改、使用管理制度2.2.43.2电子病历存储、传输管理制度2.2.43.3电子病历质控、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制度2.2.44.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2.2.44.1抗菌药物评价管理制度2.2.44.2抗菌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2.2.45.1临床用血审核制度2.2.45.1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制度2.2.45.3保障急救用血管理制度2.2.46.1信息安全管理制度2.2.47.1患者诊疗信息全流程管理制度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2.3.54.1医师手术授权制度2.3.54.2医师手术授权动态管理制度2.3.54.3医师手术质量监测机制2.3.55.1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2.3.56.1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论证制度2.3.57.1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制度2.3.58.1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制度2.3.59.1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制度2.3.62.1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制度2.3.62.2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化内部验证机制2.3.64.1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工作制度四、医疗安全风险防范2.4.65.1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采集、记录制度2.4.65.1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2.4.65.3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激励制度2.4.65.5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持续改进机制2.4.67.1医患沟通制度2.4.67.1投诉管理制度(要求:有处置时限、有效处置)2.4.68.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2.4.68.1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2.4.68.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2.4.69.1深静脉血栓中高危患者评估、识别、预防、诊断和处置制度2.4.70.1心跳骤停、昏迷、跌倒高风险意外事件救护机制2.4.71.1控制分娩疼痛和减少分娩损伤管理制度五、诊疗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2.5.72.3门诊管理制度2.5.72.3急诊管理制度2.5.74.1预检分诊制度2.5.76.1急危重患者院内急诊、住院(含处置)和转诊绿色通道机制2.5.76.3急危重症患者住院备床、备手术室机制2.5.77.1创伤、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急危重症病种服务规范2.5.77.2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重点人群服务规范2.5.78.2门诊医师管理制度2.5.78.3多学科诊疗规范2.5.79.3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管理制度2.5.80.1患者入院管理工作制度2.5.80.1患者出院管理工作制度2.5.80.1患者转科管理工作制度2.5.80.1患者转院管理工作制度2.5.80.1急诊患者入院管理工作制度2.5.81.1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制度2.5.81.3出院患者随访制度2.5.84.1手术患者评估制度2.5.84.3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2.5.84.4急诊手术管理制度2.5.85.1手术管理制度2.5.86.1日间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制度2.5.86.3日间手术操作规范2.5.86.4日间手术病历管理制度2.5.87.2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2.5.87.6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2.5.88.3传染病防治相关培训制度2.5.88.3传染病防治相关考核制度2.5.91.6介入诊疗器械登记制度2.5.92.2全流程血液净化质量管理和控制制度2.5.93.2透析液和透析用水质量监测制度2.5.94.3放射治疗装置操作和维护维修制度2.5.94.3放射治疗装置质量保证和检测制度2.5.94.4患者与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制度2.5.97.1特殊检查室管理制度2.5.97.3特殊检查室突发意外事故管理规范2.5.98.3配置化疗药物安全管理制度六、护理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2.6.99.2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2.6.100.1护理单元护理人员配置原则2.6.101.1护理人员资质管理制度2.6.101.2护理人员岗位管理制度2.6.101.3护理人员分级管理制度2.6.102.1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2.6.104.1分级护理制度2.6.105.2护理查房制度(要求:有查房形式、内容及参与人员要求)2.6.105.3护理会诊制度(要求:体现会诊人员资质)2.6.105.4护理病例讨论制度(要求:有病例讨论形式、内容及参与人员要求)2.6.107.1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2.6.107.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2.6.107.2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制度2.6.107.3新生儿病室管理制度七、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服务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2.7.108.2药学部与医务部协调机制2.7.108.3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服务规章制度2.7.109.1药品遴选、采购管理制度2.7.109.1药品储存、调剂工作制度2.7.109.2静脉药物调配工作培训制度2.7.110.1实施临床药师制工作制度2.7.111.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管理制度2.7.111.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7.111.2麻醉、精神、毒性和放射性药品管理工作制度2.7.111.2麻醉、精神、毒性和放射性药品管理规范2.7.111.3抗肿瘤药物管理制度及临床应用规范2.7.111.3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制度2.7.111.3激素类药物管理制度及临床应用规范2.7.111.4重点监控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及临床应用规范2.7.111.4中药注射剂管理制度及临床应用规范2.7.112.1处方审核制度2.7.112.1处方点评制度2.7.113.1药物监测处警戒制度2.7.113.3药品召回和追溯管理制度八、检查检验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2.8.114.3急诊检验、检查报告制度2.8.116.1临床检验、病理实验室、医学影像诊疗场所管理制度2.8.116.1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2.8.116.1病理科安全管理制度2.8.116.1医学影像科安全管理制度2.8.117.1检验、病理和医学影像报告审核制度(要求:有报告双签字)2.8.118.1检验科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2.8.118.1病理科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2.8.118.1医学影像科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2.8.118.2检验科设备定期检测制度2.8.118.2病理科设备定期检测制度2.8.118.2医学影像科设备定期检测制度2.8.119.1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2.8.119.1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消防安全制度2.8.119.3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人员职业安全保障制度九、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2.9.120.1临床用血管理制度2.9.120.4血液库存量管理制度2.9.121.1临床用血过程管理制度2.9.121.1临床用血审批制度2.9.123.2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十、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2.10.121.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2.10.124.2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制度/医院感染防控制度2.10.124.4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制度2.10.126.1医院感染监测制度2.10.127.1全院消毒隔离制度2.10.127.1重点部门消毒隔离制度2.10.128.1手卫生管理及监管制度2.10.129.1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2.10.130.1侵入性诊疗器械/操作感染防控制度2.10.130.1介入性诊疗操作感染防控制度2.10.130.1内镜诊疗操作感染防控制度2.10.130.1CT/超声引导下穿刺诊疗操作感染防控制度2.10.131.1医疗废物管理制度2011.132.2中药房各项规章制度2011.132.2中药质量管理制度2.11.133.1中医诊疗规范第三篇、医院管理一、管理职责与决策执行机制3.1.138.1院务公开工作制度3.1.139.1对外委托服务项目遴选、管理制度二、人力资源管理3.2.140.1聘用制度3.2.140.1岗位管理制度3.2.140.1人力资料管理制度3.2.144.1职业安全防护处理与改进制度3.2.144.2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考核制度3.2.145.2职业公休假管理制度3.2.146.2医师定期考核制度3.2.146.2职称晋升制度三、财务和价格管理3.3.147.1财物管理制度3.3.147.3总会计师制度3.3.148.2预算管理制度3.3.150.1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3.3.150.2医药收费复核制度33.151.1采购管理制度3.3.152.1医院实行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分配制度四、信息管理3.4.153.4信息化建设配套相关管理制度3.4.155.1信息安全保护制度3.4.155.2信息网络运行管理制度3.4.155.2设备管理和维护制度3.4.155.2技术文档管理制度3.4.156.1医疗信息数据报送工作管理制度3.4.156.2数据核查制度五、医疗装备管理3.5.157.1医学装备安全管理制度3.5.157.2医学装备论证制度3.5.157.2医学装备决策、购置制度3.5.157.2医学装备验收制度3.5.157.2医学装备使用、保养制度3.5.157.2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和更新制度3.5.157.2医学装备维修、处置制度3.5.159.1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制度3.5.160.1医疗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人员培训制度3.5.162.1医用耗材相关溯源管理制度六、后勤保障管理3.6.164.1后勤保障各项规章制度3.6.165.1后勤专业人员及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管理制度3.6.166.1控制与降低能源消耗制度3.6.166.1设备运行管理制度3.6.166.1设备故障报修制度3.6.166.1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制度3.6.167.1员工膳食服务相关制度3.6.167.2医院食品采购管理制度3.6.167.2医院食品仓储、加工、留样管理制度3.6.168.1医疗废物、废液管理制度(可归类至医院感染管理条款)3.6.168.2污水管理制度3.6.169.1医院安全保卫管理制度3.6.169.3监控室管理制度3.6.170.1消防安全管理制度3.6.170.2医院特种设备管理相关制度3.6.170.3医院危险品安全管理制度七、应急管理3.7.172.1新闻发言人制度3.7.175.1应急物资和设备管理制度八、科研教学与图书管理3.8.176.2全员参与科研工作制度3.8.177.1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3.8.177.2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制度3.8.178.1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制度3.8.179.1临床教学规划、资金投入和保障制度3.8.180.1医学图书馆工作制度3.8.180.1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制度3.9.181.1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和行业作风管理制度3.9.182.1医院文化建设制度3.9.183.2行风建设与管理组织制度体系。
课程思政样板课程评审标准(参考)课程思政样板课程评审标准(参考)一、评审背景和目的本评审标准旨在明确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的评审原则和要求,以确保课程的辨识性、示范性和引领性,并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评审标准的制定旨在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开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评审内容1. 课程定位和目标1.1 课程定位明确,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教育要求。
1.2 课程目标明确,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3 课程内容充实,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等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基本需求。
2. 教学设计和方法2.1 教学设计有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讨论和实践,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包括传统的讲授和演示,也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2.3 教学资源充足,包括文献资料、多媒体教具和实践场所等,能够支持教学的深入展开和学生的实践研究。
3. 教师队伍和管理3.1 教师队伍强大,拥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有效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活动。
3.2 教师具备思政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能力,能够全面掌握学科思政教育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3.3 学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能够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和监督。
4. 效果评估和改进机制4.1 效果评估科学客观,能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4.2 评估结果反映真实情况,能够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改进提供科学的依据。
4.3 学校能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适应性。
三、评审流程和要求评审流程包括立项、资料准备和提交、专家评审、评审结果公示等环节。
评审要求明确了评审标准、评审方法、评审指标和评审意见的反馈。
第一章医院功能任务
第二节: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
评审条款:1.2.4.1
1.2.4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意识处方行为,确保基本药物得到优先合理使用;
1.2.4.1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意识处方行为,确保基本药物得到优先合理使用。
C:
1、有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优
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相关规定及监督体系。
2、有人员定期对医师处方是否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进行督查、分析及反馈。
B:
1、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列入医院用药目录,有相应的采购、库存量;
2、主管职能部门定期对优先使用国建基本药物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调查反馈,
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要。
A:
1、对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对象使用基本药物(门诊、住院)的比列符合省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
C注:
有:1、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相关规定及监督体系。
2、有人员定期对医师处方是否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进行督查、分析及反馈。
附:1、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相关规定及监督规则;需要书籍(《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有处方调查表及分析改进表;
B注:
有:未做统计
附:
A注;
有:
附
荣县广顺医院
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具体措施及监督考评机制
一、本院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同时需符合一品两规的原则,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使用金额不得少于药品总使用金额的40%。
二、对于国家和四川省动态调整新增补基本药物品种,在满足一品两规的情况下,由药医务科根据我院基本药物使用品种及数量达标情况和医院及科室合理用药情况提出意见,交主管业务院长批准执行。
三、凡国家基本药物和四川省补充目录药物必须全部在“四川省药品采购平台”网上采购,采购价不得高于网上最高价限。
四、药剂科要定期公示基本药物价格,接受公众监督。
五、各科室应首先选择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四川省补充的基本药物,使用品种数不低于各科室药品使用品数的40%,使用金额不得低于各科室药品使用金额的40%。
六、医务科和相关专家对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实施监控,按季度通报各临床科室国家基本药物和四川省补充基本药物用药品种比例和用药金额比例。
七、实行处方点评制度,由医务科与相关专家,定期对基本药物处方和处方调剂指标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统计分析。
定期公布不合理处方与药品调剂以及超常预警,干预不合理用药行为。
对使用比例不达标的科室和不合理用药的医师进行通报批评,严重情况下进行经济处罚。
八、鼓励医师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发挥规范临床用药行为的作用,为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提供保障。
九、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发挥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的作用,促进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四川省补充基本药物。
十、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情况列入科室绩效考核范围,并对不达标科室进行相应的处罚。
科室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四川省补充基本药物品种数比例未达标的科室给予经济处罚。
对于完成较好的科室给予奖励,处罚或奖励方式按广顺医院奖惩文件执行。
由于特性情况或特殊病人等因素影响未达标者,结合处方点评酌情扣减。
十一、执业医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通报批评:
1.故意不使用基本药物;
2.不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相关要求开具处方的;
3.不能正确引导患者接受基本药物治疗,故意制造医患矛盾和纠纷的。
十二、医院其他相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公职或者予以解聘:
1.不按规定执行基本药物价格的;
2.不按规定如实统计药品使用情况的;
3.不按规定认真查验申购药品的入库、出库,发现假劣药品或质量可疑药品没有及时报告的。
医务科
处方点评工作表
医疗机构名称:
点评人:填表日期:
注:
1.有=1 无=0;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A:用药品种总数; B: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 = A/
处方总数;
C: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 D:抗菌药使用百分率= C/处方总数;E: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 F:注射剂使用百分率= E/处方总数;G: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总数; H: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G/A;
I: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总数; J: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I/A;
K:处方总金额; L:平均每张处方金额=K/处方总数。
O:合理处方总数 P:合理处方百分率:O/处方总数2.存在问题代码
(1)不规范处方:
1-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1-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1-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1-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1-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1-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1-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1-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
1-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1-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1-11. 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
1-12. 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1-13. 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1-14.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1-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2)用药不适宜处方:
1-1.适应证不适宜的;
1-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
1-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1-4.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
1-5.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1-6.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1-7.重复给药的;
1-8.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1-9.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处方应当判定为超常处方:
1-1.无适应证用药;
1-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1-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1-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医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