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程浩:释清华简命训中对应今本震之字
- 格式:docx
- 大小:58.29 KB
- 文档页数:4
清华简《保训》释译王连成七月初,《文物》2009年第六期终于上市了,但是,先睹为快的人毕竟是少数,直到今天,还有网友称当地买不到,图书馆也见不到该期刊。
笔者也曾经托某省会的亲友购买该期刊,可是,也未能如愿。
笔者感谢互联网的神奇功能,是她将一些热心网友的奉献传递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笔者目前所参照的图版和释文,均来自于高清晰的网络图片。
一、参考释文最权威的参考释文到目前为止当然还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整理中心的释文,i为了节省篇幅和便于比较,笔者将其73页和75页的两个版本合并,宽式释文与原释文不同之字用圆括号表示:⑴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厉),恐述(坠)保(宝)训。
戊子,自溃(靧)。
己丑,昧⑵[爽] [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汝)及⑶训。
昔前 (代?)(传)保(宝),必受之以詷。
今<朕>疾允,恐弗念冬(终),女以箸(书)⑷受之。
钦才(哉),勿涇(轻)!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鬲茅(丘),恐救(求)中,自诣(稽)(厥)志,⑸不讳于庶万眚之多欲。
(厥)又(有)(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埶(迩)诣(稽),测⑹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诰(扰)。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滋)备惟⑺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於(呜)(呼),(祗)之⑻才(哉)!昔(微)叚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服)(厥)辠(罪)。
(微)亡(无)(害),迺追(归)中于河。
⑼(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唐>,(祗)备不解(懈),用受大命。
於(呜)(呼)!发,敬才!⑽<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
今女(汝)(祗)备毋解(懈),其有所(由)矣。
不⑾及尔身受大命,敬才(哉),勿涇(轻)!日不足,惟宿不羕(详)。
”二、修订释文根据笔者的逐字考证,上述释文当中有认字、句读和理解错误。
因此,作新修订的释文如下:⑴隹王五十年,不(丕)痧,王念日之多鬲(厄),恐述保训。
《清华简》中的易学史清华简《保训》原文: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训。
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
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
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
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
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
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
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详。
”白话:惟王五十年,文王的病情不见好转,王考虑到生病耽误的日子已经很多了,如果疾病再不见好转,会耽误有关《保训》的事情。
戊子日,王自洗其面。
己丑日,天刚蒙蒙亮时……(文王)说道:“发(指周武王姬发),我的病越来越严重了,恐怕来不及对你传授训导。
以前人们传授《保训》,必定要由前人亲口传授,如今朕病重,恐怕口授是完不成了,你就以书简的形式来接受吧。
敬畏啊!不要轻视怠慢!舜过去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亲自在历丘这个地方垦荒种地,恐怕就是为了得到《中》。
舜对照《中》自我省察自己的过去与志向,验证天下百姓的追求与欲望,既验证古往今来的历史,也验证眼前的事情,用来预测任何阴阳之物,都能够验证而没有不对的。
舜得到《中》的内容后,不改变《中》的实际内容改变了名称,走到那里都要随身待着,对于《中》,舜益加佩服与相信,努力研究而不懈怠,使自己获得了天地人三才极深的修为与品德。
帝尧夸赞舜,让舜继承帝王大统。
啊!发(指周武王姬发),要有志气于《中》啊!过去,上甲微从河部落那里借来《中》,以报复杀害自己父亲的有易部落,有易服其罪,上甲微没有灭亡有易。
之后上甲微把《中》还给了河部落。
上甲微牢牢记住了《中》的内容,并且传遗给子孙,一直到成汤,研究探讨,不敢懈怠,其作用是使成汤得到天下。
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首發)沈培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新近發表的清華簡《保訓》在講到上甲微的事蹟時,有下面這樣的話:微弗忘,傳貽子孫。
簡91“微”後面的一個字,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09:73、75)釋為“志”。
我們迄今所看到的各種關於《保訓》簡的論文似乎都接受了這種釋法。
其實這個字跟簡中其他的“志”字還是有區別的,請看簡4“氒志”的“志”的寫法:兩相比較即可以看出,這兩個字下部所從是不同的。
簡4的“志”下部從心,《保訓》簡文裏有“念”(簡1、簡3)、“(恐)”(簡1、簡2、簡3、簡4)等字皆從心,寫法跟簡4的“志”的心旁是相同的。
簡9的所謂“志”後面有“忘”字,“忘”下部所從的心旁跟所謂“志”下部所從也不相同。
其實,簡9的所謂“志”字下部所從是“又”。
《保訓》簡上的文字,作為偏旁的“又”基本上都不是兩筆寫成,而是三筆寫成,即上部通常作一筆寫的弧筆是分作兩筆寫的。
有的學者在網上討論《保訓》簡的文字特點時其實已經指出了此點。
例如公子小白先生說:很贊同一上兄的這句話“我們見到的傳抄古文,過去認為是後世傳抄者所為的一些書寫特點,有些可能是有較早來源的”,至於其來源是不是一定要坐實為青銅器銘文,現在還不好確定。
另外簡文中與三體石經相近的筆法、筆勢,與一些只見于三體石經的字形(特別是那個“隹”旁的寫法)相結合,我覺得恐怕不是偶然的。
簡文中有一些“又”旁起始部分筆劃由兩筆分別寫成,這在以前的竹簡文字中也不多見,而這也是三體石經古文的一個特點。
這些因素湊在一起,對於我們重新認識三體石經應當具有積極的意義。
2Llaogui先生在跟帖中指出“又”的這種寫法在侯馬盟書中也有。
3海天先生也接著指出這種寫法的“又”也見於《上博(五)·苦成家父》。
4他們的觀察都是細緻和正確的。
我們所談的簡9的所謂“志”字,其下部所從正是“又”,其寫法跟本篇簡4的“昔舜舊(久)(作)小人”的“(作)”尤為接近:因此,簡9的所謂“志”其實應當隸定為從又、之聲的一個字,此字一般認為就是“寺”字,在戰國文字中很常見,經常用為“持”。
作者: 赵平安[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84出版物刊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3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以政;文部;不忍人;见母;爪形;古今人表;定母;简文;亦声;争臣
摘要:清华简第五辑中有一篇《命训》,共15支简,内容连属,是一篇相对完整的古书,有下面一段文字:抚之以惠,和之以均,敛之以哀,娱之以乐,训之以礼,教之以艺,正之以政,动之以事,劝之以赏,畏之以罚,临之以中,行之以权。
权不法,中不忠,罚[不服],【赏】不从劳,事不替,政不成,艺不淫,礼有时,乐不伸,哀不至,均不一,惠必忍人。
凡此,物厥权之属也。
清華簡《保训》解詁四則(首發)張崇禮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本文擬在諸位專家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保訓》的一些字詞和文句作進一步的解釋和疏通。
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昔前人傳寶,必授之以誦。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
”“誦”,原作“詷”,《釋文》:“詷,《顧命》‘在後之侗’,‘侗’馬本作‘詷’,與‘童’通,指幼稚童蒙。
或説此處讀爲‘誦’。
” 1趙平安先生認為“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大意是说我现在病得很重,恐怕不能完成把詷传给你这件事情。
2廖名春先生認為“詷”是諸侯之共主,是天子。
3子居先生訓“詷”為“共同”,認為“這裡是說前人臨終時有所訓命告誡,必會同臣屬、族人而后申言。
”4陳偉先生釋為“諷”,訓為背誦義。
5今按:《釋文》或說讀為“誦”可從。
陳偉先生釋為“諷”,亦通。
“誦”和後文的“念”相呼應。
“念”亦有背誦義。
《漢書·張禹傳》:“初,禹爲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爲《論語章句》獻之……諸儒爲之語曰:‘欲爲《論》,念張文。
’”王先謙補注引周壽昌曰:“念,背誦也。
今猶云讀書爲念書。
”6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原來前人傳寶的時候,都是用背誦的形式。
現在我病得太厲害了,恐怕不能背誦完,只能以書冊的形式傳給你。
二“昔舜久作小人,親耕于鬲丘,恐,求中。
自稽厥志,不違于庶。
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
”“久”,原作“舊”,李守奎先生認為可能應讀為“久”,7沈培先生從之。
8“恐”,廖名春先生認為當讀為“工”,義為擅長、善於;9李銳先生疑讀為“恭”。
10今按:“舊”讀為“久”,和後文的“恐”正相呼應,可從。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舜久為小人,蓋無德行以名世,所以“恐”。
“自稽厥志”的“志”,當訓為“德”。
《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高誘注:“志,德也。
”“自稽厥志”當是自省之意。
《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清华简《命训》的成书时代及思想史意义
劉光勝
【期刊名称】《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年(卷),期】2021()1
【摘要】春秋末期"也"字普遍使用,而清華簡《命訓》只有一處使用"也"字。
以虚詞使用規律、文獻引文及思想史綫索爲據,可知簡本《命訓》的成書時代約在春秋中期。
清華簡《命訓》將天命分爲大命、小命,充分肯定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爲儒家人性論的出場做好了鋪墊。
清華簡《命訓》《保訓》及《易經》皆强調中道,且指向周文王,簡本《命訓》或許是春秋時期學者尊崇文王、闡發其思想理念的産物。
【总页数】12页(P124-135)
【作者】劉光勝
【作者单位】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由清华简《说命》三篇论古书成书与文本形成二三事
2.清华简《说命上》“二戊豕”解——兼论《说命》的真实性与传抄时代
3.清华简《金縢》篇最早成书时代考
4.清华简《金縢》篇最早成书时代考
5.清华简《厚父》属性及时代背景新认识——从“之匿王乃渴失其命”的断句释读说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文识字】……清华简《傅说之命(下)》释意清华简《傅说之命(下)》释意后语清华简《傅说之命》,是中国商代史中事关“帝王与相国”两个人的一个神奇故事。
相对讲解同一个故事的《尚书·说命》而言,无论内容还是篇章上,都是独立性更强的三篇文章。
其《傅说之命》(上),旨在讲述傅说的名姓来由,以及商王武丁验明其正身的例证。
由于上篇,起码可以明确一个事实,流传两千多年的圣人傅说,其名字来由应该是“来自傅巌与帝王梦中对话的那个人”,而非后世流传的“来自傅巌引起帝王喜悦的那个人”。
至于古文“敓”与“说”“悦”是否本来一个字,抑或属于通假等,与其一味陷入争执样式的见仁见智,毋宁去立足于简文或文本的实事求是。
至于其(中)篇,是殷高宗武丁给傅说讲解,即将被委任的这个“相”(国相、相邦、冢宰、丞相)位,在有商帝国历史上的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对于帝王本人,所应该起到的具体作用,及其必须要达到的具体效果。
例如凡给予帝王的意见和建议,都会像戳帝王心窝的利刃,而“相”就是要成为一块能使刀刃更加锋利的磨刀石;而且,这个“相”作为治疗帝王身心疾病的良药,在实际作用上,如果不能引起帝王“玄冥反应”(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疗效反应),那么这个“相”就是白吃饭的。
最后其(下)篇,则是武丁向傅说传授“经世牧民”“识人善任”“广交朋友”等的政治心经,即属于不宜广而告之的帝王之术。
例如:治国如罗网,目的不在于网内禽兽鱼鳖的美丑,而在于控制他们的欲望和行动等。
因此,这个下篇尽管缺失了“第一简”,但在整体内容上,与武丁是否有过守丧三年不说话的史料,本应该不搭界;然而,于其字里行间,处处可透视着武丁其人心思的阔绰缜密,涉及文中所要传达的“君臣之道”等要求和目的,更是言之凿凿、触目惊心。
简而言之。
单论史料价值,比较清华简《傅说之命》与《尚书·说命》,二者确实完全不同;但是,二者又各有侧重,尤其后者无疑是围绕前者故事的补充或演绎。
究其前者,也绝不会是殿堂实录的传抄,却更符合商末周初官方机构专门整理史料文献的传承或抄录。
清華簡《耆夜·蟋蟀》與今本《蟋蟀》關係辨析(首發)程浩上海大學清華簡《耆夜》記載了武王戡黎后與群臣舉行“飲至”禮并賦詩的故事。
其中,周公所作的《蟋蟀》i一詩,與今本《唐風·蟋蟀》“有密切關係”ii。
簡本《蟋蟀》的發現,對於理解今本《蟋蟀》的文獻源流有重要意義。
爲了說明問題,我們先對簡本《蟋蟀》進行試讀。
整理者釋文如下:〓〓(《蟋蟀》:“蟋蟀)才(在)尚(堂),(役)車亓(其)行▃;今夫君子,不憙(喜)不藥(樂);夫日□□,□□□忘(荒)▃;母(毋)已大藥(樂),則夂(終)以康〓(康,康)藥(樂)而母(毋)忘(荒),是隹(惟)良士之䢍〓(方)。
(蟋)(蟀)才(在)(席)▃,(歲)矞員(云)茖(莫)▃;今夫君子,不憙(喜)▃不藥(樂)▃;日月亓(其)(邁),從朝﨤(及)夕,母(毋)已大康,則夂(終)以(祚)▃。
康藥(樂)而母(毋)[忘] (荒),是隹(惟)良士之愳〓(懼)。
(蟋)(蟀)才(在)舒,(歲)矞(聿)[員](云)□,□□□□,□□□□,□□□□□□,□□□□。
母(毋)已大康,則夂(終)以愳(懼)▃。
康藥(樂)而母(毋)忘(荒),是隹(惟)良士之愳〓(懼)。
”iii全詩根據文意可分為三章,每章末都有兩筆短橫為誌。
對於這兩筆短橫,復旦讀書會直接處理為重文符號iv,似未可安。
對於這一問題,整理者已經指出:“‘䢍’下有重文符號,與一般用法不同。
此類現象亦見於本篇第十三、十四簡‘愳’字下,疑指該句應重複讀。
”v觀詩意,每章到末句文氣已盡,不應該再整句重讀。
我們認為,此處的兩筆短橫,很可能是分章符號。
vi《耆夜》所錄的詩篇,除《蟋蟀》外,還有《樂樂旨酒》、《輶乘》、《》與《明明上帝》。
簡文中這些詩篇的共同特點就是在用韻處每每用一筆短橫進行標記。
可見《耆夜》在抄寫的過程中曾經對詩文的部分進行了特殊處理。
既然一筆短橫可以用來標誌韻腳,那麼此處的兩筆短橫就有可能是抄寫者表示詩文分章之用。
清華簡五《封許之命》篇集釋 1(首發)侯建科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1)向(尚)(純)氒(厥)悳(德)整理者:“”即“晨”字,與“純”同爲禪母文部,此指文王之德。
《詩·維天之命》:“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馬楠:“”疑當讀爲“祗”,訓爲敬。
《皋陶謨》“日嚴祗敬六德”,《夏本紀》作“日嚴振敬六德”,段玉裁說,《盤庚》“震動萬民以遷”,熹平石經作“祗動”;《無逸》“治民祗懼”,《魯世家》作“震懼”;《費誓》“祗復之”,《魯世家》作“敬復之”,《集解》引徐廣“‘敬’一作‘振’。
”又《内則》“祗見孺子”,鄭注云“祗或作振”;《曲禮》“臨諸侯畛於鬼神”,注云“畛或作祗”。
段說之外,又如《毛詩·吉日》“其祁孔有”,《魯詩》“祁”作“麎”;《無將大車》“無思百憂,祇自疷兮”,張衡《思玄賦》作“思百憂以自疹”。
2海天遊蹤[簡帛論壇網友]:簡2 “向氒(厥)惪(德)”。
其中“”讀為“振”即可,《夏本紀》作“日嚴振敬六德”、《孟子‧滕文公上》:“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
’”3暮四郎[簡帛論壇網友]:“”當讀爲“慎”,上古“辰”聲之字可與“慎”通用。
《墨子•非命下》:“禹之總德有之曰:……不慎厥德,天命焉葆。
”4(2)(駿)尹亖(四)方整理者:“駿尹四方”即大克鼎(《集成》02836)“(駿)尹四方”。
蘇建洲:”是“”之誤,“日”、“田”相混古文字比較常見。
“”可能應該讀為“允”。
裘錫圭先生在《“以學術為天下公器”的學者精神》(《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09日 07 版)提到:“在這裏還想附帶記下先生的一個具體的訓詁見解。
先生有一次跟我說,他認爲大盂鼎‘正厥民’的‘’,不應該像一般人那樣讀爲‘畯’,而應該讀爲‘允’,用法跟《論語·堯曰》‘允執厥中’的‘允’相同。
我認爲先生的這一見解是值得重視的。
我想,按照這樣的思路,在先生看來,金文中的其他‘’字,至少有一部分,如‘臣天子’、‘永保四方’、‘保四或’、‘保其孫子’等語中的‘’,也是應該讀爲‘允’的。
釋清華簡《命訓》中對應今本“震”之字*
——兼談《歸藏》、《筮法》的“震”卦卦名
程浩
收入清華簡第五輯的《命訓》篇中,有一則字形出現了兩次,分別作:
(簡13)(簡14)
字從“來”從“耒”從“田”,在既往的古文字材料中未曾出現過,整理報告亦未加注釋,僅依樣隸定作“”。
本文擬就此字的釋讀談一點粗淺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為便於討論,茲錄相關簡文於下:
撫之以惠,和之以均,斂之以哀,娛之以樂,訓之以禮,教之以藝,正之以政,動之以事,勸之以賞,畏之以罰,臨之以中,行之以權。
權
不法,中不忠,罰[不服],[賞]不從勞,事不,政不成,藝不淫,禮有
時,樂不伸,哀不至,均不一,惠必忍人。
凡此,物厥權之屬也。
惠而不忍人,人不勝[害,害]不知死,均一不和,哀至則匱,樂伸則荒。
禮[無時]則不貴,藝淫則害於才,政成則不長,事則不攻,以賞從
勞,勞而不至,以[罰從]服,服而不釮,以中從忠則尚,尚不必中,以權
從法則不行,行不必法,法以知權,權以知微,微知始,始以知終。
①
這兩段話位於全篇之末,從正反兩方面講述君王牧民之道。
其中每一種概念A ①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釋文采寬式,缺文據今本補全。
與所實施的動詞B(或與B意義相近的詞)之間有三種組合方式,分別作“B之以A”、“A不B”、“BA則不”。
就比如具體到“政”這一概念,就可以表述為“正之以政”、“政不成”及“政成則不”。
與“政”並列的概念“事”,所用句式也一樣,可列表如下:
事不事則不
可見概念A與動詞B是一組固定的搭配。
“政”可以曰“成”,可以曰“正”,那麼與“事”搭配的謂語“”應該怎樣理解呢?我們認為可以考慮將此字讀為“治理”之“理”,遂可與“事”這一概念進行搭配,亦比較符合句意。
我們知道,“來”與“理”古音極近,從“來”得聲的字常可讀為“理”。
如《湯誓》“予其大賚汝”,《殷本紀》即引作“理”。
在清華簡中,也不乏將這一類的字用作“治理”義的用例:
1、《尹誥》簡3“后其之”,“”字整理報告讀為“賚”,可訓為“理”;
2、《皇門》簡3“自臣至于有分私子”與《封許之命》簡3“氒猷”,“”字整理報告讀為“釐”,并引《堯典》傳曰:“治也”;
3、《說命下》簡10“友朕命”,“”字亦應讀為“理”;
4、《祭公之顧命》簡16“大夫卿”及《繫年》簡2“卿諸正”,“”字一般都讀為“李”,通假為“卿士”之“士”。
劉傳賓先生撰有專文辨析此字,他認為這裡的“”字與《皇門》及《封許之命》中的“”皆為“釐”之省寫,並且在很多情況下被假借來表示“理”字。
①
由是觀之,《命訓》中從“來”的這個“”字很可能也是讀為“理”的。
而且將“理”與“事”作為動賓結構搭配,在古書里也比較常見。
如《韓非子》有“內事理焉,外事斷焉”,《呂氏春秋·審分》亦有“大明不小事,假乃理事也。
”最顯豁的例子見於《管子·乘馬》,其云:“政不正,則事不可以理也”,“正”與“政”搭配,“理”與“事”搭配,與本篇恰好相同。
因此,將簡文讀作“事不理,政不成”以及“政成則不長,事理則不攻”,是十分通順的。
在這裡,我們還需要解釋一下今本用字的問題。
見於《逸周書》的《命訓》①參劉傳賓:《“”字補論(節選)》,《古文字研究》第3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96-302頁。
篇,內容與清華簡中的這篇竹書大致相合,其文云:
撫之以惠,和之以均,斂之以哀,娛之以樂,慎之以禮,教之以藝,震之以政,動之以事,勸之以賞,畏之以罸,臨之以忠,行之以權。
權
不法,忠不忠,罸不服,賞不從勞,事不震,政不成,藝不淫,禮有時,
樂不滿,哀不至,均不壹,惠不忍人。
凡此,物攘之屬也。
惠不忍人,人不勝害,害不如死。
均一則不和,哀至則匱,樂滿則荒,禮無時則不貴,藝淫則害于才,政成則不長,事震則寡功。
以賞從
勞,勞而不至;以法從中則賞,賞不必中;以權從法則行,行不必以知
權。
權以知微,微以知始,始以知終。
①
其與“”字對應之處均作“震”。
“震”字古音在章母文部,與“來”、“理”相隔甚遠,自不存在音近通假的可能,然而二字在意義卻有一定的聯繫。
“震”通“振”,“振”有“整理”、“治理”義。
《左傳·隱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杜預注“振,整也”,孔穎達疏曰:“振訊是整理之義”。
《左傳》將“治兵”與“振旅”對舉,“振”與“治”可互訓甚明。
因此,我們懷疑《命訓》篇更早的本子裡面此字原是寫作“振”的,表示“治理”之義,而今本用了通假字“震”,清華簡則用了同義訓詁字“”。
另外今本還有一句“震之以政,動之以事”,與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也有關。
觀諸簡本,“震”字當為“正”字之誤,而“動之以事”的“動”字亦是與“振”同義的字。
本文對《命訓》中“”字的討論暫結於此,但是關心“易”類文獻的學者肯定都會聯想到一個問題:輯本《歸藏》以及清華簡《筮法》中震卦卦名的寫法,是否與之有關呢?
震卦為《周易》八經卦之一,其卦名在《歸藏》中寫作“釐”,過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
新近公佈清華簡《筮法》中,有部分對應震卦卦名的字寫作“”,李學勤先生已經指出“”是“釐”的通假字,但并沒有深入探討他們
①黃懷信等:《逸周書彙校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0-40頁。
與“震”字的關係。
①現在有了《命訓》中從“來”的“”字對應傳本“震”字的例子,為我們思考這一問題帶來了新的啟示。
我們知道,傳世《歸藏》的卦名與《周易》多有歧異,除音近通假之外,許多是替換了同義的字。
這種現象亦見於專記卦名的清華簡《別卦》,筆者另有專文論述,可茲參看。
②而《歸藏》將震卦卦名寫作“釐”,很可能也是這種情況。
宋人李過《西溪易說》曰:“爲震爲釐,釐者理也,以帝出乎震,萬物所始條理也。
”其將《歸藏》的“釐”字附會《說卦傳》雖略顯穿鑿,但可敬的是已經指出了“釐”應該通為“理”。
前文已經論述,“理”字與“震”字有相同的意項,則《歸藏》、《筮法》將“震”寫作“釐”或“”應該與《命訓》相同,是選用了意義相近的字進行了替換。
附記:馬楠先生提示我們“震”或“振”在文獻中常可通為“祗”,③而脂部的“祗”字與“ 次)”有通假的可能。
茲掠美於此,與大家共享。
(程浩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博士研究生)
①李學勤:《〈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②見程浩:《清華簡<別卦>卦名補釋》,《簡帛研究201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③詳見馬楠:《周秦兩漢書經考》,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