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低位
- 格式:xls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头低位模拟失重状态对豚鼠耳蜗听功能与超微结构的影响韩浩伦;吴玮;王鸿南;王刚;屈昌北;丁瑞英;薄少军;李保卫【期刊名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20)3【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induced effects on auditory function and ultrastructure of cochlea in a head -down guinea pig model. Methods A total of 22 guinea pigs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All animals had normal eardrum and car responsive before experiment. Guinea pi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ixteen guinea pigs were used for simulating weightlessness and six were served as control . Weightlessness was simulated by 30° head -down tilt for 5 days. Auditory brainstcm response (ABR) was tested and the cochlea was examin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canning before experiment, at day 5 (at end of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and 3 days after recovery. Results Before the experiment, ABR threshold in control group (23. 48 + 6. 04 dB SPL) was not significan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in experimental group (24. 22 + 4. 04 dB SPL). After 5 days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ABR threshold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41. 61 + 7. 01 dB SPL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initial value (P<0. 05). After 3 days rcconvcry, ABR threshold decreased to 27. 5 + 3. 54 dB SPL which was no significan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before the experiment (P>0. 05).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for five days the outer hair cells werescattered absent, and cilia were integrated and lodged in cochlea observed with electron microscope. Und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inner and outer hair cells in cochlea were vacuolizcd. These changes in cochlea were significantly restored after three days recovery. Conclusion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can lead to temporary damage of auditory function in guinea pigs, and the damage can be restored after 3 days of recovery, However, ultrastructurc changes in cochlea induced by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can not be fully recovered 3 days later.%目的探讨头低位模拟失重对豚鼠耳蜗听功能与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22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6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采用头低位模拟失重法,身体纵轴与水平线呈-30°,于实验前、失重5天后即刻及脱离失重 3天后分别测试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然后取耳蜗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结果对照组豚鼠ABR反应阈为23.48±6.04 dB SPL,实验组实验前为24.22±4.04,模拟失重5天后即刻ABR反应阈为41.61±7.01 dB SPL,与实验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失重5天后即刻豚鼠耳蜗内、外毛细胞散在缺失,纤毛融合、倒伏;透射电镜检查见内、外毛细胞细胞局部空泡形成,脱离失重3天后上述病变均有明显恢复,但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模拟失重5天即可以导致豚鼠耳蜗听觉功能和超微结构的损伤,脱离失重3天后听功能可以恢复正常,但其超微结构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总页数】3页(P269-271)【作者】韩浩伦;吴玮;王鸿南;王刚;屈昌北;丁瑞英;薄少军;李保卫【作者单位】解放军306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101;解放军306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101;解放军306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101;解放军306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101;解放军306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101;解放军306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101;解放军306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101;解放军306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35【相关文献】1.镫骨全切除和吸引噪声对豚鼠耳蜗功能与超微结构的影响 [J], 戚庭乐;赵纪余2.头低位模拟失重状态对于正常青年人视觉电生理的影响 [J], 赵军;胡莲娜;梁会泽;闫洪欣;仇长宇;高付林3.豚鼠脑震荡后2~4周听功能与耳蜗扫描电镜的改变 [J], 张颖;路虹;王文利;韩海霞;张喜琴;段茂利4.电针对膜迷路积水豚鼠耳蜗积水程度及血管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J], 蒋丽元;史莹莺;叶恬恬;杨俊文5.头低位模拟失重状态对前庭功能的影响 [J], 裴静琛;童伯伦;阎晓霞;刘振秀;杨唐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观察改良头低位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眼压及并发症的影响邮编:448000【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头低位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眼压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68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头低足高截石位,观察组采取改良头低足高截石位,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眼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的眼压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位变更后5min、术中1h和拔管恢复平卧等时间点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肩部疼痛、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等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35%,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女性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时采取改良头低足高截石位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
【关键词】改良头低位;妇科;腹腔镜手术;眼压;并发症腹腔镜手术是近20年广泛开展的手术方式,是微创手术的一种,主要针对腹腔内器官病变进行手术操作[1]。
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需要调整患者的体位,有效避免患者眼压上升和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观察了改良头低位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眼压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68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
对照组中,年龄分布:35-61岁,平均年龄(50.26±5.66)岁;手术类型:子宫肌瘤剔除术11例,输卵管切除术10例,卵巢囊肿摘除术13例。
观察组中,年龄分布:36-63岁,平均年龄(51.36±4.78)岁;手术类型:子宫肌瘤剔除术8例,输卵管切除术12例,卵巢囊肿摘除术14例。
两组患者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头低位运动有助于远离脑中风
作者:王小衡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8年第6期
人们发现,跳水及体操运动员中很少有死于中风的;油漆工人因其工作时要不停地弯腰抬头而罕有中风者;而脑血管病患者中以经常保持头高位姿势的脑力劳动者较为多见。
这些人群如果缺乏必要的锻炼,一遇到情绪激动、疲劳、气候突变、饮食不节等诱因,就易使脆弱的脑血管发生破裂而中风。
从解剖学来看,人是直立行走的,心脏又处于人体的中上部,人的下体显然要比上体承受更大的压力。
相对而言,“高高在上”的头部血流量少些,脑血管的抗压力和韧性较差。
鉴于此,人到中年后,适当做做头低位运动是可取的。
头低位运动能减缓和改善那些因长期直立而承受过度压力部位的负担;可使头部得到更多的血液和营养,也可以逐步增加脑血管的抗压力,防止其破裂出血而致中风。
具体做法是,在起床或睡觉前,站立成弯腰低头,双手尽量俯身触地,1~2秒钟1次,每天共3分钟便可。
但已患有脑血管硬化或有心脏病的人要慎做这个运动。
(摘自《家庭医生报》)。
解剖学姿势的名词解释解剖学姿势是指在解剖学研究中,为了更好地展示和研究人体结构、内脏器官等而采用的特定体位。
这些姿势可以帮助解剖学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人体解剖学知识,也可以用于临床解剖学教学、手术操作和研究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剖学姿势及其名词解释:1. 仰卧位:被解剖者仰卧在工作臺上,上肢屈曲于体侧,下肢伸直。
这个姿势适用于解剖头颈部、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等部位。
2. 俯卧位:被解剖者俯卧在工作臺上,上肢伸直于体侧,下肢伸直。
这个姿势适用于解剖背部、颈椎和下肢等部位。
3. 侧卧位:被解剖者侧卧在工作臺上,上肢位于头顶或胸部,下肢屈曲于腹部。
这个姿势适用于解剖头颈部、胸腔和腹腔等部位。
4. 直立位:被解剖者站立或坐立,上肢自然垂放,下肢并拢。
这个姿势适用于解剖全身和四肢等部位。
5. 卧位:被解剖者仰卧或俯卧在床上或其他支撑物上。
这个姿势适用于解剖术前手术规划、手术操作等。
6. 趴位:被解剖者趴在工作臺上,臀部高于头部。
这个姿势适用于解剖背部、腰椎和盆腔等部位。
7. 头低位:被解剖者仰卧或坐卧位,头部低于心脏位置。
这个姿势可以用于研究头颈血管解剖,也可以用于手术操作时减少出血。
8. 近端身体位:被解剖者靠近工作臺,身体与被解剖部位之间的距离较近。
这个姿势可以方便解剖者的操作,并提供更好的视野。
9. 远端身体位:被解剖者离工作臺较远,身体与被解剖部位之间的距离较远。
这个姿势可以保持被解剖部位的固定,方便研究和操作。
10. 英腿位:被解剖者坐位,双脚交叉抬起。
这个姿势可以展示髋关节和髋关节周围的结构。
总之,解剖学姿势在解剖学研究和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帮助解剖学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人体解剖学知识,也可以用于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中。
正确的姿势选择可以提供更好的视野和操作空间,有助于准确解剖和研究人体结构。
体位引流方法范文体位引流是指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位置,来促进体液排出以达到治疗或缓解症状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多种场景,包括手术后、运动损伤、妊娠及产后护理等。
体位引流方法的效果取决于正确的姿势和位置,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体位引流方法。
1.俯卧位引流法俯卧位引流法是将头部下垂低于躯干,常用于肺炎、胸腔积液等疾病的治疗。
通过俯卧位,重力从而帮助排除体液,促进呼吸道的通畅。
2.仰卧位引流法仰卧位引流法是将患者的头部抬高,适用于头部或颈部手术后引流和脑梗死后脑循环的排出。
仰卧位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
3.侧卧位引流法侧卧位引流法是把患者放置在侧卧位,通常有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两种。
例如,右侧卧位可用于肠胃引流,以将胃液引流到肠道中,缓解胃肠道胀气问题。
4.低头位引流法低头位引流法是将头低于躯干,常用于眼部手术后或眼睛疾病的护理。
通过低头位可以促进眼部的排液,减轻眼内的压力。
5.高抬腿位引流法高抬腿位引流法是将患者的双腿抬高,常用于静脉曲张的治疗,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下肢水肿。
6.头低位引流法头低位引流法是将头部放低,常用于脑脊液引流,例如在脑脊液腔内出血后,通过头低位可以促进脑脊液的排出。
7.侧卧抬腿位引流法侧卧抬腿位引流法是将患者放置在侧卧位,并抬高下方的腿部。
这种姿势有助于促进淋巴液的循环,减轻下肢水肿。
8.反向平卧位引流法反向平卧位引流法是将患者的头部放低,腿部高抬,用于急性脑积水的治疗。
通过这种体位,可以帮助排除脑积水,减轻脑压。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体位引流方法,不同的疾病和治疗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体位引流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来选择合适的体位引流方法,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标准解剖学姿势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标准解剖学姿势是在解剖学实验室和手术室中使用的一种特定姿势,用于展示人体解剖结构和进行手术操作。
它是为了方便解剖学家和医生在进行研究和治疗时能够准确地观察和操作人体组织而设计的。
标准解剖学姿势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仰卧位:身体仰卧于手术台上,头向后稍微仰起,四肢放松自然,这种姿势被广泛应用于腹部和胸部的解剖和手术操作。
这个姿势使得解剖学家和医生可以更容易地观察和处理内脏器官。
2. 俯卧位:身体俯卧于手术台上,面部向下,双手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
这种姿势常用于背部和臀部的解剖和手术操作。
在这个姿势下,解剖学家和医生可以更好地观察和处理背部骨骼和肌肉。
3. 侧卧位:身体侧卧于手术台上,脊柱平直,上下身保持一定角度。
这种姿势主要用于解剖学研究和手术操作中需要观察和处理侧面结构的部位,如脊椎、髋关节等。
4. 足背位:身体仰卧于手术台上,双腿抬高并支撑在台上,脚掌朝上。
这种姿势主要用于膝关节、足部和下肢的解剖和手术操作。
这个姿势使解剖学家和医生更容易观察和操纵下肢结构。
5. 头低位:身体仰卧于手术台上,头位置比身体低。
这种姿势常用于颈部和头部的解剖和手术操作。
它能够减少头部流血,提供更清晰的视野。
标准解剖学姿势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解剖和手术需求,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手术风险。
在确定姿势之前,医生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患者体型和病情等。
此外,使用标准解剖学姿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医生需要确保患者在姿势调整过程中不会受到过大的压力和不适。
2. 尽量减少姿势改变的次数。
过多的姿势变换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并增加手术时间。
3. 在移动患者和调整姿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骨骼、关节、血管和神经的保护,以避免潜在的损伤。
在解剖学和手术操作中,正确的姿势选择对于获得准确的解剖结构和手术结果至关重要。
标准解剖学姿势的名词解释是为了提供一个通用的参考,使医生和解剖学家能够使用共同的术语来交流和分享经验。
医学体位知识点总结导言医学体位是指在医学检查、手术或治疗过程中,患者身体所处的姿势和位置。
正确的体位可以帮助医生完成手术或治疗操作,减少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
本文将总结医学体位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常见体位的分类、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体位管理技能。
一、常见体位的分类医学体位可以根据其功能和适用范围进行分类,常见的体位包括: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卧位、立位和头低位等。
下面将对每种体位进行详细介绍。
1. 仰卧位仰卧位是指患者平躺在床上,面部朝向天花板。
这种体位适用于大多数检查和治疗操作,如心电图检查、输尿管造影术、腹部手术等。
仰卧位可以使患者的呼吸道畅通,便于观察和操作,但长时间保持仰卧位容易引起压疮和肺部感染。
2. 俯卧位俯卧位是指患者平躺在床上,面部朝向床面。
这种体位适用于背部检查和手术,如脊柱手术、背部创伤处理等。
俯卧位可以使患者的背部暴露,便于操作和观察,但长时间保持俯卧位易引起颈部和背部的压力性损伤。
3. 侧卧位侧卧位是指患者侧躺在床上,一侧的肩膀、背部和臀部都接触床面。
这种体位适用于侧腹部和侧面器官的检查和手术,如肾脏手术、侧卧位X线摄影等。
侧卧位可以使器官受压力减少,便于操作和观察,但长时间保持侧卧位易引起侧躺所在的一侧的压力性损伤。
4. 坐卧位坐卧位是指患者半坐卧在床上,脊椎呈半直立状态,膝关节弯曲。
这种体位适用于部分手术和治疗操作,如鼠标静脉穿刺术、肛肠手术等。
坐卧位可以使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便于操作和观察,但长时间保持坐卧位易导致下肢循环障碍和压力性损伤。
5. 立位立位是指患者站立在地面上或床沿上,身体重力负荷由双下肢承担。
这种体位适用于特定检查和治疗操作,如立位X线摄影、体位转移训练等。
立位可以使患者的躯干和下肢部位处于自然状态,便于操作和观察,但需要患者的双下肢具有一定的支持能力。
6. 头低位头低位是指患者的头部低于心脏水平,适用于降低颅内压、促进脑血液循环、预防脑水肿和颅内手术等情况。
各种手术体位的摆放及注意事项手术体位的摆放和注意事项是手术室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对各种手术体位的摆放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1.仰卧位仰卧位是最常见的手术体位之一,经常用于胸腹部手术。
在摆放患者时,应保证患者头部与锁骨平行,颈部稍微后仰,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头部过度后仰,以免引起气道梗阻或头部静脉回流受阻。
2.俯卧位俯卧位适用于脊柱手术等需要手术部位朝下的手术。
患者应该躺在手术床上,头部侧着,以减轻面部压力。
在摆放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颈部和躯干呈直线,双手自然下垂。
为避免脸部水分蒸发过快,需要使用保护措施,如涂擦保湿剂或贴上保湿膜。
3.半坐位半坐位适用于腰椎手术等需要手术部位呈半坐姿的手术。
在摆放患者时,患者的臀部应尽量靠近手术床边缘,背部直立,低肢自然垂下。
需要注意避免头部过度前屈或后仰,以免引起呼吸困难。
4.侧卧位侧卧位适用于髋关节手术等需要手术部位横置的手术。
在摆放患者时,患者应位于手术床中央,躯干和下肢均呈30°-45°的弯曲状态。
为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需要使用枕头支撑患者的上肢和颈部。
5.头低位头低位适用于颅脑手术等需要手术部位头部稍微低于胸部的手术。
在摆放患者时,患者的头部需要向下垂,以便减少脑组织充血。
需要注意避免导致颈部过度过伸或过屈,以免引起颈动脉供血不足。
在手术体位的摆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手术前应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和过程,充分沟通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在摆放患者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拉伸患者的肢体,以免引起肌肉拉伤或神经损伤。
2.定时翻身、松解肢体。
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在手术过程中,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或松解肢体,以保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正常。
3.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和暖和。
手术部位清洁是手术安全的基础,应在摆放患者时注意保持手术部位干燥和无菌。
标准解剖学姿势名词解释解剖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动植物的内部结构和组织。
在解剖学研究中,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解剖学家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生物体的结构。
在解剖学中,有许多标准的姿势,每一种姿势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定义。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标准解剖学姿势进行解释。
1. 仰卧位(supine position)。
仰卧位是指患者平躺在背上,面朝上,四肢放松自然。
这种姿势常用于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检查中,可以使解剖学家或医生更容易观察和检查患者的胸部、腹部和四肢等部位的结构。
2. 俯卧位(prone position)。
俯卧位是指患者平躺在胃部,面朝下,四肢放松自然。
这种姿势可以帮助解剖学家或医生更好地观察和检查患者的背部和下肢等部位的结构。
3. 侧卧位(lateral position)。
侧卧位是指患者侧卧在一侧,身体成一条直线,四肢放松自然。
这种姿势可以使解剖学家或医生更容易观察和检查患者的侧面结构,如胸部、腹部和四肢等部位。
4. 仰卧半坐位(semi-Fowler's position)。
仰卧半坐位是指患者半躺在床上,头部和上半身稍微抬高,膝关节略微弯曲。
这种姿势常用于临床护理中,可以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和胸部不适,也有助于排泄和进食。
5. 仰卧头低位(Trendelenburg position)。
仰卧头低位是指患者平躺在背上,头部低于躯干,脚部稍微抬高。
这种姿势常用于手术中,可以使内脏器官向下移动,有利于手术操作和减少出血量。
6. 仰卧头高位(reverse Trendelenburg position)。
仰卧头高位是指患者平躺在背上,头部高于躯干,脚部稍微抬高。
这种姿势也常用于手术中,可以使内脏器官向上移动,有利于手术操作和减少出血量。
总结,标准解剖学姿势在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解剖学家和医生更好地观察和检查生物体的结构。
不同的姿势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了解和掌握这些姿势的名称和定义对于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