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实际晶体中的位错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6.23 MB
- 文档页数:88
第2章晶体缺陷晶体缺陷实际晶体中某些局部区域,原子排列是紊乱、不规则的,这些原子排列规则性受到严重破坏的区域统称为“晶体缺陷”。
晶体缺陷分类:1)点缺陷:如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等。
2)线缺陷:主要是位错。
3)面缺陷:如晶界、相界、层错和表面等。
2.1 点缺陷空位——晶体中某结点上的原子空缺了,则称为空位。
点缺陷的形成:肖特基空位:脱位原子迁移到晶体表面或者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置,从而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这样的空位称为肖特基(Schottky)空位。
(内部原子迁移到表面)肖特基(Schottky)空位弗仑克耳(Frenkel)空位弗仑克耳空位:脱位原子挤入点阵空隙,从而在晶体中形成数目相等的空位和间隙原子,称为弗仑克耳(Frenkel)空位。
(由正常位置迁移到间隙)外来原子:外来原子也可视为晶体的点缺陷,导致周围晶格的畸变。
外来原子挤入晶格间隙(间隙原子),或置换晶格中的某些结点(置换原子)。
空位的热力学分析:空位是由原子的热运动产生的,晶体中的原子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不停地振动。
对于某单个原子而言,其振动能量也是瞬息万变的,在某瞬间原子的能量高到足以克服周围原子的束缚,离开其平衡位置从而形成空位。
空位是热力学稳定的缺陷点缺陷的平衡浓度系统自由能F=U- TS (U为内能,S为总熵值,T为绝对温度)平衡机理:实际上为两个矛盾因素的平衡a 点缺陷导致弹性畸变使晶体内能U增加,使自由能增加,降低热力学稳定性b 使晶体中原子排列混乱度增加,熵S增加,使自由能降低,增加降低热力学稳定性熵的变化包括两部分:①空位改变它周围原子的振动引起振动熵,Sf。
②空位在晶体点阵中的存在使体系的排列方式大大增加,出现许多不同的几何组态,使组态熵Sc增加。
空位浓度,是指晶体中空位总数和结点总数(原子总数)的比值。
随晶体中空位数目n的增多,自由能先逐渐降低,然后又逐渐增高,这样体系中在一定温度下存在一个平衡空位浓度,在平衡浓度下,体系的自由能最低。
五、具体晶体结构与位错(一)、实际晶体结构中的位错以上所述的位错,只是考虑在连续介质或简单立方晶体中的情况。
而实际上大部分金属具有面心立方、体心立方或密集六方的晶体结构。
下面讨论具体晶体结构中有位错存在的情况,他们的性质和行为与简单立方晶体结构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1)完全位错和分位错完全位错---柏氏矢量为单位点阵矢量或其倍数的称为全位错。
其中,柏氏矢量恰好等于单位点阵矢量的称为单位位错。
不全位错---柏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称为不全位错;柏氏矢量小于点阵矢量的称为部分位错。
实际晶体结构中,位错的柏氏矢量不能是任意的,它要符合晶体的结构条件和能量条件。
结构条件---柏氏矢量必须连接一个原子平衡位置到另一平衡位置。
在某一种晶体结构中,力学平衡位置很多,故柏氏矢量可取很多。
能量条件---由于位错能量正比于2b,柏氏矢量越小越好。
能量较高的位错是不稳定的,往往通过位错反应分解为能量较底的位错组态。
因而实际晶体中存在的位错的柏氏矢量限于少数最短的点阵矢量。
(2)与晶体结构有关的位错柏氏向量的表示与具体晶体结构有关的位错其柏氏向量可用以下方法表示,,,νμw 表示晶胞边的长度,如相应的取X 、Y 、Z 轴作此晶体的坐标,柏氏向量在X 、Y 、Z 轴上的分量假定为ωνμc c c ,,,则可以用[]μνωc 表示柏氏向量的方向和大小。
例如,面心立方晶体,其晶格常数为a ,而它的全位错的柏氏向量的大小是面对角线的1/2,即a 22。
沿[]110方向的柏氏向量在X ,Y ,Z 轴上的分量为2,0,.2a a -,因此柏氏向量可以表示为[]1102a ,如以晶格常数a 作单位,也可写为[]11021。
柏氏向量的大小可以表示为222ωνμ++c 。
面心立方点阵,最短的点阵矢量为原点到]0,21,21[,可用1102a表示,其长度为22a b =;次短的点阵矢量为100a ,长度为b=a 。
从能量角度来看,柏氏矢量为1102a的位错只有100a 的一半,所以在面心立方晶体中单位位错是1102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