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第一章第一节什么是生态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6.41 MB
- 文档页数:18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一章生态规划的发展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一、景观的生态学内涵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三、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四、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深度应用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三、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第三节国外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一、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及代表人物第四节中国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一、摸索与发展阶段二、研究实践与深度应用阶段第二章生态规划理论基础第一节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与意义一、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二、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三、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一、景观生态学理论二、人文生态学理论三、景观的语言第三节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与核心一、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第四节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一、生态设计的发展与困惑二、生态设计语言的缺失三、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四、生态设计的语言构成第三章生态调查与景观生态分析第一节生态调查一、生物物理环境调查二、生态系统特征调查三、社会产业调查第二节景观生态分析体系一、景观生态分析目的与原则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三、景观生态过程分析四、景观生态演化分析第四章景观生态评价第一节景观生态评价体系一、景观生态评价目的与原则二、景观生态评价理论基础三、景观生态评价的七度体系第二节景观相容度评价一、景观相容度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相容度评价体系与方法三、北京市郊区开放空间的典型剖面四、北京西部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相容性评价五、基于相容性评价的都市郊区景观生态规划第三节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一、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三、巩乃斯河流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征四、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五、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第四节景观敏感性评价一、景观敏感度的概念与内涵二、景观敏感度评价体系与方法三、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及区域特征四、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敏感度评价结果五、基于敏感度的遗址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第五节景观连接度评价一、连接度与连通性二、景观生态网络连接的典型范式三、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四、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五、连接度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第五章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第一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内涵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二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分析方法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结构分析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过程分析第三节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一、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二、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第四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一、城市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二、商业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四、江南生态园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第七章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第一节生态城市特征与城市生态内涵一、生态城市内涵与特征二、生态城市形态的多元化第二节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一、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二、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创新第三节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一、城市景观演变及特点二、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第四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与目标二、城市——区域生态格局规划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四、城市大型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规划第五节城市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与规划管理一、研究背景与方法二、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格局三、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机理四、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控制与规划管理第六章区域景观生态体系规划第一节区域景观与区域景观空间构成一、区域景观规划概念与内涵二、区域景观生态空间构成第二节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体系一、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二、区域景观生态演变第三节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一、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二、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第四节区域景观保护与景观生态体系规划一、区域景观保护重点二、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第五节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与整体保护一、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及存在问题二、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整体性保护机制三、昆山千灯——张浦区域景观传统性特征四、昆山千灯——张浦区域网格格局与整体性保护第八章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第一节乡村景观与景观生态特征一、乡村与乡村景观二、乡村景观生态特征第二节乡村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一、乡村景观要素二、乡村景观类型三、乡村景观的区域组合第三节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一、土地利用与农业景观规划二、乡村人居环境与聚落规划三、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与规划第四节诸暨市直埠镇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一、区域特征与社会调查二、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其破碎化现象三、乡村文化景观空间破碎化演变过程四、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第九章格局——过程——界面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自然格局的整体性规划设计一、景观格局的内涵二、景观格局的规划设计三、自然格局整体性规划设计第二节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一、自然过程的内涵二、景观过程的判定三、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第三节自然界面的延伸性规划设计一、自然界面的内涵二、大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三、中小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第十章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物种的多样性规划设计一、物种多样性的定义二、物种多样性的测定三、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第二节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一、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二、生物通道的宽度设计三、生物通道连续性规划设计第三节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一、生境与生境破碎化二、生境识别与原生性特征三、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第十一章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一、景观扰动与干扰二、干扰的生态效应三、景观干扰的有限性作用机制四、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第二节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一、生态足迹的内涵与模型二、生态足迹度量的指标体系三、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第三节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一、生态健康性的内涵二、景观生态健康性的特征及评价三、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第十二章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方法一、数据获取二、评价方法第三节鼓浪屿“世界音乐岛”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一、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矛盾二、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过程中所遭受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多,城市生态建设问题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应运而生,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以生态的角度来对城市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规划和设计,旨在实现自然与城市、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下面将从如何进行生态景观规划及设计、应用案例以及生态景观规划的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如何进行生态景观规划及设计1. 确定生态规划主题首先,需要明确生态规划的主题,即确定规划的目的和内容。
如:城市公园、山区旅游区、湿地公园等。
对不同类型的生态规划要根据特定的环境和应用目标,明确规划内容与涉及的生态因素。
2. 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估是进行生态景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收集和分析城市的历史、自然、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了解规划区生态现状,辨别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环境问题,为规划的科学性基础性打下基础。
3. 生态设计原则生态景观设计是针对所处城市环境、生态环境等条件,从自然生态、文化历史、科学性、审美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
合理的生态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原则,即应将规划和设计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已“生态”为目标,实现生态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2)可持续性原则,即应将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资源、能源等问题,都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审美原则,即应在保障生态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环境的景观和美学价值。
4. 设计方案及实施设计方案是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设计和规划的思路和原则转化为可实现性的具体方案。
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具体的设计细节、实施方案和项目进度控制。
实施需要针对具体设计和规划方案,选择和实施适宜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以达到规划目标。
如:木质地板铺设、草坪及植被布置、钢结构建筑搭建等。
二、应用案例从目前的生态景观规划的实践论证来看,国内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案例比较成熟。
第六章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基本概念、类型;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方法步骤;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应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景观生态设计。
景观在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中是最适宜的尺度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实现景观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第一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一、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过程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和土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管理及旅游发展等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并深深扎根于景观生态学,从中不断汲取营养,成为景观生态学的有机构成,属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部分,它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而发展。
发展过程1)19世纪末,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和景观价值——为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0世纪初至50年代,生态学的形成,其思想开始渗透到区域规划等应用学科,对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3)20世纪中期以后环境运动——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提供了一次机遇。
遥感和计算机在景观研究和规划中的初步应用——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4)进入80年代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RS、GIS和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景观规划与设计走向系统化。
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趋势1、将可持续发展融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中持续发展的3方面理解:首先,持续发展应能与自然和谐共存维护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而不是以掠夺自然和损害自然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其次,持续发展应能协调当前与未来世代发展要求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第三,持续发展还应能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的需求,使整个人类公平地得到发展,逐渐达到健康、富有的生活目标。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特点:利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
生态景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例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浪费等。
其中,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生态平衡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生态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正逐渐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什么是生态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设计是一种将生态学理论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以创造可持续的景观为目标。
它强调将自然和人造环境有机融合,通过休闲、文化、创新等手段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将环境、景观以及人文因素三者有机结合,通过自然的生态系统来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美好的居住环境。
二、生态景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生态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旨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系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城市规划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上,而不太顾及环境问题。
这使得城市环境持续恶化,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生态景观设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城市规划的限制,将环境、景观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生态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1. 中国·海宁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海宁国家湿地公园是一座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自然保护为一体的生态公园。
公园的设计过程中,以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为设计核心理念,结合地形、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因素,打造了一个集景观美化、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公园。
2. 美国·康涅狄格州新汉普顿高尔夫球场美国·康涅狄格州新汉普顿高尔夫球场是一座兼具观赏性、休闲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生态景观设计案例。
设计师充分考虑了每一座高尔夫球洞所处的不同生态环境,以此成为整座球场设计的核心关注点。
景观生态规划课件1.景观生态原理1、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概念:(1)广义概念: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
即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各方面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实际上是景观的生态规划,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之父OL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的规划。
直到20世纪60年代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规划途径,当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观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2)狭义概念: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也就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
早在1939年德国地理学家就提出景观生态的概念,经过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专家学者的工作,被美国、欧洲等地主广泛接受。
从此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较新的交叉学科,其在景观和土地的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恢复中日益被认识和重视。
2.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2.1孕育期(十九世纪下半叶-1960以前)主要发展的概念:自然系统的思想、生态概念、开放空间系统等·1865年,GEORGE PERKINS MARSH的《人与自然》,首次用科学的观点提出了快速的土地的开发利用给自然系统带来的影响,从而告诫城市和土地规划师应谨慎对待自然系统。
·FREDERICK LAW OLMSTED(1822-1903),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之父。
1866年BROOKLYN公园提出景观系统。
1881年波士顿绿地系统。
·PATRICK GEDDES(1854-1932),提出科学的景观调查方法和自然资源分类系统,并提出在此基础上的土地规划方法,来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系统的关系。
·CHARLES ELIOT在1900年前后,用系统的、生态的途径规划来建立由海岸、岛屿、河流三角洲以及森林保护地构成的波士顿大都市圈的公园系统,他将最好的生物学家和自然地理学者召集起来,并认识到大尺度的景观分析和规划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分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