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8例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452012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Dec. 2012 V ol. 32 No. 12〔收稿日期〕2012-07-13〔作者简介〕徐 莉(1969-),女,上海市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
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血C-反应蛋白、血β2-微球蛋白的相关研究徐 莉,杜 娟,周亚红,吕 超,陈新跃,张子前,祁康泰(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常州 213011)〔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血C-反应蛋白(CRP )、血β2-微球蛋白(β2-MG )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对43例足月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监测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检测其血CRP 、血β2-MG ,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1)在同期住院的605例新生儿中,43例(7.11%)足月儿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轻度增高占60.46%,中度增高占34.88%,重度增高占4.65%;(2)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程度与血CRP 呈正相关;(3)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程度与血β2-MG 呈正相关;(4)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及其血CRP 、β2-MG 与性别无关。
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在新生儿期并不少见。
感染是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常见原因。
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早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新生儿;血C-反应蛋白;血β2-微球蛋白〔中图分类号〕R55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2.025.045.02A Clinical Studay of Newborns Eosinophilia and the Blood C Response Protein/the Blood β2-MicroglobulimXU Li,DU Juan,ZHOU Ya-hong,LV Chao,CHEN Xin-yue,ZHANG Zi-qian,QI Kang-tai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Changzhou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Changzhou,Jiangsu 213011,China)〔Key words 〕Eosinophilia; Newborns; The Blood C R esponse Protein ;The Blood β2-Microglobulim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占0%~5%以上或绝对计数>0.4×109/L ~0.5×109/L 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45例疗效观察
丛培南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1989()1
【摘要】本定以嗜酸性粒细胞超过0.4×10~9/L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周身无力,重则咳喘、胸闷为特征.四季皆有,以春夏较多.自1984年4月以来,笔者用自拟青竹饮、青香金龙汤,治疗本症45例,收到了满意效果。
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男28例,女17例,年龄6~9岁6例,10~20岁32例,21~30岁4例,31~40岁2例,56岁者1例,病程15~30天者29例,30~60天者14例。
【总页数】1页(P16-16)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中医治疗
【作者】丛培南
【作者单位】无棣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病理观察 [J], 周炳娟;张楠;孙吉瑞;赵文明;张金库;
2.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病理观察 [J], 周炳娟;张楠;孙吉瑞;赵文明;张金库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观察与护理 [J], 马宝芹;赵正红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病理学观察 [J], 张敏;亓翠玲;王会萍;叶志金;唐富天;王尽淘;耿建国;王丽京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并急性肠坏死临床观察 [J], 莫鉴良;田立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原因初探岳磊;王静;翟凯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原因,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儿的临床特征。
方法应用SYSMEXXT-4000i血细胞分析仪对4369例新生儿静脉血标本进行检测,统计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数值。
结果4369样本中,912例嗜酸粒细胞比值增高,占20.87%,其中702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值增高,占16.07%。
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新生儿期较为普遍,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neonatal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analysis of clinical features of children with increased eosinophils. Methods SYSMEXXT-4000i hematology analyzer for 4 369 cases of neonatal blood samples for testing, WBC count, eosinophil count and percentage value. Results 4 369 pieces of samples, 912 cases of eosinophils ratio increased, accounting for 20.87%, of which 702 cases counted value increased eosinophils, accounting for 16.07%. Conclusion Eosinophils increased in the neonatal period is more common, the reason for further study.【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21【总页数】2页(P38-39)【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新生儿;白细胞计数【作者】岳磊;王静;翟凯齐【作者单位】开封市儿童医院检验科,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儿童医院检验科,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儿童医院检验科,河南开封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值>5%或绝对计数>0.5×109/L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两例并文献复习•郭婕•陈梅•董丽•花少栋•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5,22(03): 198-20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12.2015.03.015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加深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认识。
方法收集两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
结果病例1病因不明,诊断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另1例病情反复,病程长,FIPILl-PDGFRA融合基因阴性,肺泡灌洗液镜检可见蠊缨滴虫,糖皮质激素联合甲硝唑治疗,效果好。
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FIPILl-PDGFRA融合基因及寄生虫方面的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
正文作者信息基金0关键词3主题词0English Abstract评论阅读11引用0相关资源视频0论文0大综述0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一组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及嗜酸性粒细胞侵犯组织并造成脏器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在儿童发病罕见报道。
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0.5/10万~1/10万,约3/4患者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20~50岁,男性比女性高9倍[1]。
现报道2例儿童HES,并结合文献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病例1患儿,男,8岁,自幼易感冒,主因间断反复发热3个月入院。
病初表现为高热、呕吐、颈部淋巴结肿大,生化提示肝酶明显升高,给予抗感染、保肝对症处理后肝功能恢复正常,但发热仍有反复,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
查体:神志清,全身可见大小不等棕褐色色素沉着伴散在皮疹,部分破溃结痂(蚊虫叮咬),双侧腹股沟可触及黄豆粒大小淋巴结,无压痛及粘连,咽部充血,扁桃体Ⅰ°肿大,无脓性分泌物,心肺无异常,肝左锁骨中线下4 cm,剑突下2 cm,脾肋下2 cm,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一种由于体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引起的疾病。
它可以是独立的健康问题,也可以是其他潜在疾病的兆症之一。
本文将详细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可能病因,并介绍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人群携带有特定基因突变,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生成与功能失调。
例如,HERC2基因突变与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IL5基因等与嗜酸性粒细胞生长和成熟相关的基因异常,可能会导致该疾病。
二、感染感染也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之一。
各种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蠕虫感染都能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例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以及真菌感染等都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有关。
三、变态反应变态反应也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常见原因之一。
机体对某些特定物质过敏时,免疫系统会释放大量过敏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在局部引起血管扩张和渗出。
这些物质激活了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导致其数量异常增多。
例如,食物过敏、药物过敏以及气喘等也可伴随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四、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现象。
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五、其他疾病和药物某些特定疾病和药物使用也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例如,白血病、淋巴瘤以及感染性单核细胞性肝炎等都可以引起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此外,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消炎药、利福平等也会在一些患者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副作用。
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个别患者来说,并无需特殊处理或治疗。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基础疾病相关),必要时需要进行针对原发因素的治疗。
以下是一些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1. 对于感染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首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期消除感染源。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28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上采取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内科治疗。
结果经停止接触过敏性食物及药物,给予抗组胺药物并对症治疗后25例症状缓解,另3例症状缓解不明显,加用强的松30mg/d,治疗1周,症状缓解。
结论对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条件允许应积极进行胃镜检查,对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者应引起注意或取活检病理检查以帮助诊断,以免造成误诊。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治疗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亦称嗜酸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它和克罗恩病一样可以累及上至食道下至直肠的胃肠道的任何部位。
该病发病率低,该病自首次报道以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定义不断被完善,确诊病例必须符合以下几点:①存在胃肠道不适症状;②活检发现胃肠道的一处或多处存在嗜酸粒细胞浸润;③胃肠道外的其他器官无嗜酸粒细胞浸润;④除外寄生虫感染。
约20%的患者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且很多患者亦无食物过敏的客观证据,故外周血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及食物过敏并非诊断必需。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6年8月~2009年9月收治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2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2~3周20例,小于1周的6例,2年以上的2例。
均行寄生虫虫卵过敏试验和骨髓细胞学检查。
经停止接触过敏性食物及药物,给予抗组胺药物并对症治疗后3例症状缓解,另2例症状缓解不明显,加用强的松30mg/d,治疗1周,症状缓解。
1.2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凡出现不能解释的肠道症状,尤其个人或家族中有过敏性疾患史者或进食某类食物、摄入某些药物后出现或加重胃肠道症状及体征、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内镜检查、多点活检、病理检查有助诊断。
如胃镜、小肠镜或结肠镜有时1次活检阴性尚需再次内镜活检。
317例儿童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因学分析作者:唐香许红梅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9年第14期[摘要] 目的了解重庆及周边地区儿童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因构成。
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于我院住院的重庆及周边地区患者(非新生儿),其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5×109/L且百分比大于5%共317例,分析儿童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构成。
结果 317例患者中,明确病因291例(91.8%),不明原因26例(8.2%),明确病因中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259例(89.0%),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克隆性)29例(10.0%),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3例(1.0%)。
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感染性疾病217例,其中寄生虫感染190例(肺吸虫感染184例)、细菌感染17例、隐球菌4例、病毒3例、结核2例、支原体1例;非感染性疾病42例,其中过敏反应性疾病22例、免疫缺陷病10例、嗜酸性胃肠炎4例、实体肿瘤3例、胆道疾病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1例。
结论重庆及周边地区儿童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以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肺吸虫病)最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和过敏反应性疾病次之,仍需考虑隐球菌、结核等特殊病原感染以及嗜酸性胃腸炎、免疫缺陷病等少见病因。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因构成;儿童;回顾性分析[中图分类号] R725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9)14-0004-05[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tiology of severe eosinophilia in children in Chongqing and surrounding areas. Methods Patients(non-newborns) from Chongqing and surrounding areas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7 were included. There were a total of 317 cases whose absolute value of eosinophils was ≥5×109/L and the percentage was more than 5%. The etiology of severe eosinophilia in children was analyzed. Results Of the 317 patients, there were 291 cases(91.8%) with a clear cause, and 26 cases(8.2%) with unknown causes. Among those with a clear cause, there were 259 cases(89.0%) of reactive eosinophilia,29 cases(10.0%) of primary eosinophilia(clonality), and 3 cases(1.0%) of idiopathic eosinophilia. Among those with reactive eosinophilia, there were 217 cas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including 190 cases of parasitic infection(184 cases of paragonimiasis infection), 17 cases of bacterial infection, 4 cases of cryptococcus, 3 cases of virus, 2 cases of tuberculosis, and 1 case of mycoplasma; there were 42 cases of non-infectious diseases, including 22 cases of allergic diseases, 10 cases of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4 cases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3 cases of solid tumors, 2 cases of biliary tract diseases, and 1 case of eosinophilic lymphogranuloma (Kimura's disease). Conclusion The causes of severe eosinophilia in children in Chongqing and surrounding areas are parasitic infections(especially paragonimiasis), followed by blood system diseases and allergic diseases.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consider special pathogen infections such as cryptococcal bacteria and tuberculosis, as well as rare causes such as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an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Key words] Eosinophilia;Etiology;Children;Retrospective analysis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增多是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8例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85-01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提高对于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8-2012.3住院的2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
结果:诊断感染患儿19例(67.86%),abo溶血4例(14.26%),hie3例(10.71%),药物反应2例(7.14%),在ig系列中,iga增高8例(28.57%),ige增高3例(10.71%),平均恢复时间2周,出院随访有3例患儿出现湿疹。
结论: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临床常见证象之一,并不是独立疾病。
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较儿童稍高,其绝对计数>0.7×10*9时①,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现将2010,8-2012.3收治并诊断的2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新生儿病因及临床特征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8例中男20例,女8例,其中足月儿24例,早产儿4例。
平均住院日龄10.6天,家族中均无类似病史。
1.2诊断标准:嗜酸性粒细胞(ec)绝对计数>0.7×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根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分为轻,中,重
度。
轻度ec分类绝对计数0.7×10*9/l —1.0×10*9/l,中度ec 计数1.0×10*9/l—3.0×10*9/l,重度ec计数>3.0×10*9/l。
1.3方法:28例均行血常规,大便常规及生化全套检查,其中3例行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6例行胸部x线,10例行支原体,eb病毒,巨细胞病毒igm检查,4例作头部mri检查,详细记录患儿入院后临床特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出现时间和恢复时间,疾病诊断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等,了解其家族史,并对患儿进行出院随访。
2结果
2.1病因:28例患儿中,诊断感染19例,其中败血症7例(25%),肺炎6例(21.43%),脐炎4例(14.28%),cmv感染2例(7.14%),诊断abo溶血4例,诊断hie3例,诊断药物反应2例。
2.2实验室及辅助检查:21例患儿白细胞增高,其中8例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大于25×10*9/l,13例大于15×10*9/l,嗜酸性粒细胞重度增高6例,中度增高12例,轻度增高10例。
嗜酸性粒细胞出现时间为入院0—12天,3例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均显示髓系增生活跃,粒系明显增生,粒系中以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为主,达15%—40%,红系相对减低,巨核系多正常。
ig系列中,iga增高8例,ige增高3例。
2.3治疗及随访: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其中应用青霉素类18例,头孢类10例,出院随访有3例出现湿疹,其余未发现其他疾病。
讨论
临床上多种疾病可导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按能否找到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常见于感染,变态反应,药物反应及恶性肿瘤等。
2007年simon②等提出新的分类标准,按照是否为造血干细胞本身疾病分为固有性和获得性,前者多因造血功能紊乱引起全能干细胞或髓系,淋巴系造血干细胞克隆,从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后者是由于细胞因子(il-3,il-5,gm-csf)激活ec或(和)ec前提细胞,从而引起ec增多。
按此分类,本组28例病例均为获得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机制是多种病因引起保护性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反应,以对抗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5羟色胺及缓激肽等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并能吞噬病原体和免疫复合物,达到减轻或抑制过敏反应的目的。
嗜酸性粒细胞本身不致病,但其脱颗粒时释放的基质蛋白质,可能引起靶细胞及器官的损害。
本研究中2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儿中诊断感染的19例,占67.86%。
其平均恢复时间为2周,感染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随之正常,这与相关文献③报道基本一致。
本组两例药物反应均为青霉素引起,其机制认为药物通过t细胞受体相互作用激活t细胞,药物与t细胞受体的作用并非必须载体分子的帮助④,药物甚至绕过抗原提呈细胞直接激活记忆t细胞。
本组患儿还有3例abo溶血,原因可能是溶血导致大量细胞破坏,引起骨髓增生活跃,从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高。
本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新生儿中并不少见,其中感染为
其最常见的病因,临床上只需针对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多可自行恢复。
参考文献
[1]cachoun da sullivan se lunoem.du.y.christensen rd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nd interleurin concentrations in premature neonates with eosinophilia[j].j perionatol.2010.20(3):166-171
[2]simon.d.simon.hu.eosinophilic disorders[j].j allergy clin lmmunol.2007.119(6):1291-1300
[3]王亚娟王慧欣等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12.6(6)507-509
[4]pichler wj direct t-ceu stimulations by clrag:by passing the innte immune system[j] toxicology 2005.209(2):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