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悬挂
- 格式:wps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9
高速铁路接触悬挂接触悬挂包括接触线、吊弦、承力索及连接零件和绝缘子。
接触悬挂通过支持装置架设在支柱上,其功用是将从牵引变电所获得的电能输送给动车组列车。
接触悬挂的种类较多,一般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分成简单接触悬挂、弹性接触悬挂和链型接触悬挂。
简单接触悬挂是指无连续承力索、结构非常简单的系统。
与链型接触悬挂相比,简单接触悬挂的接触线弛度较大,支柱间距离较小以使接触高度尽可能接近一致。
弹性接触悬挂是将接触线通过呈三角形状的吊索(跨接线)与支持装置相连接的接触悬挂设计。
链型接触悬挂的特点是在接触线上方悬挂一根或两根承力索,承力索通过吊弦悬挂接触线。
由于其相对简单的设计和良好的运行特性,带承力索的架空接触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链型接触悬挂的支持装置距离比简单接触悬挂大,并减少了接触部件的磨损,因此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中得到普遍使用。
1.接触线接触线是接触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电力机车运行时,受电弓滑板直接与接触线摩擦,并从接触线上获得电能,接触线截面积的选择应满足牵引供电运行的要求。
接触线一般制成两侧带沟槽的圆柱状,沟槽的设置是为了便于安装线夹并按技术要求悬吊固定接触线而又不影响受电弓滑板的滑行取流。
接触线下面与受电弓滑板接触的部分呈圆弧状,称为接触线的工作面。
我国采用的铜接触线多为TCG110和TCG85两种型号,其字母T表示铜材,C表示电车线,G 表示带沟槽形式,后面的数字表示该型铜接触线的截面积。
近年来,我国也研制和使用了钢铝接触线。
钢铝接触线以铝和钢两种金属压接制成,以铝面作为导电部分,与受电弓滑板接触摩擦的面是钢面,既保证了导电性能又提高了工作面的耐磨性。
我国采用的钢铝接触线有GLCA100/215和GLCB80/173两种型号。
字母GLC表示钢铝电车线,A、B表示线型。
2.吊弦在链型接触悬挂中,接触线通过吊弦悬挂在承力索上。
吊弦按使用位置的不同(在跨距中、软横跨上或隧道内)有不同的类型。
接触悬挂检修作业流程1. 准备工作
- 了解待检修设备的基本情况和所属系统
- 准备好必需的个人防护用品(PPE)
- 清楚预先定义的作业许可程序
2. 申请工作许可
- 填写作业许可申请表
- 获取相关部门批准(如电气、机械、生产等)
- 确认能源隔离措施(如电源切断、管路阻隘等)
3. 现场作业准备
- 划定作业区域,设置警示标识
- 安装临时照明和通风设施(如需要)
- 准备足够的检修工具和备品备件
4. 系统检查和能源隔离
- 核对待检修设备
- 执行能源隔离操作(如切断电源、设置锁闭装置等) - 确认能源状态已完全隔离并上锁
5. 作业人员进入
- 进入作业区佩戴必需的PPE
- 准备好逃生通道和应急设备
6. 进行检修作业
- 遵照既定程序进行检查、维修、更换等作业
- 注意工作安全,避免出现任何违规操作
7. 作业完成
- 清理现场,收拾工具和废弃物
- 拆除临时设施(如照明、通风等)
8. 重新投入运行
- 解除能源隔离措施(如拆除锁闭装置)
- 确认系统无残余隐患
- 按正常程序重新启动设备
9. 工作总结
- 填写检修工作记录
- 交接班,告知下一班工作情况
- 收集所有作业许可单及相关文件
以上基本流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确保作业安全、高效完成。
接触网的悬挂类型接触网的分类大多以接触悬挂的类型来区分。
在一条接触网线路上,无论是在区间还是站场上,为了满足供电方面和机械方面的要求,总是将接触网分成若干一定长度且相互独立的分段,这就是接触网的锚段。
我们所讲的接触悬挂的分类是对接触闲的每个锚段而言的。
接触悬挂的种类较多,一般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分成简单接触悬挂和链形接触悬挂两大类。
一、简单接触悬挂简单接触悬挂是接触悬挂的一种形式,系由一根或两根平行的接触线直接固定在支持装置上的接触悬挂形式,它的特点是无承力索,接触线直接悬挂在支持装置上。
它在发展中经历了未补偿简单悬挂和目前采用的带补偿装置及弹性吊索式简单悬挂,如图1—2—1、图1—2—2所示。
接触线(或承力索)端头同支柱的连接称为线索的下锚。
线索下锚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线索端头同支柱直接固定连接,称为硬锚或死锚;另一种是加设补偿装置,以调整线索的弛度和张力。
但简单接触悬挂在实际运营的大铁路线上很少应用,所以在此就不作过多做讨论研究。
二、链形接触悬挂链形悬挂是一种运行性能较好的悬挂形式。
它的特点是接触线通过吊弦悬挂在承力索上,承力索通过钩头鞍子或悬吊滑轮悬挂在支持装置的腕臂上。
使接触图1-2-1未补偿简单接触悬挂示意图1—支柱;2—拉线;3—接触线;4—绝缘子串;5—腕臂承力索 图1-2-2 带补偿及弹性吊索简单悬挂示意图1—接触线;2—弹性吊索;3—腕臂;4—棒式绝缘子;5—悬式绝缘子;6—拉杆;7—定位器线在不增加支柱的情况下增加了悬挂点,通过调整吊弦长度使接触线在整个跨距内对轨面的高度基本保持一致。
减小了接触线在跨距中的弛度,改善了弹性,增加了悬挂重量,提高了稳定性,可以满足电力机车高速运行取流的要求。
链形悬挂分类方法较多,按悬挂链数的多少可分为单链形、双链形和多链形(又称三链形)。
目前我国采用单链形悬挂,乐昌网工区也是采用这种单链形悬挂。
如图1—2—3所示。
双链形悬挂的接触线经短吊弦悬挂在辅助吊索上,辅助吊索又通过吊弦悬挂在承力索上,如图1—2—4所示。
接触悬挂细调的几个注意事项目前我队管段内接触悬挂调整已基本全面展开,针对本工程的特点以及前一段时间在调整中暴露的一些缺陷,特提出以下几条注意事项,希望各班认真遵照执行,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协商解决,精细化管理、数据化施工,以十二分的精细认真共同打造我队的精品工程。
几个注意事项:1、接触线导高要求在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导高比相邻吊弦点导高抬高20~80mm ,中心锚结所在跨仍使用整体吊弦,只是中锚线夹两侧各一根临近的整体吊弦按正常计算长度—40mm 后压接。
已经调整完但没有按要求抬高的请及时重新调整并更换中锚两侧吊弦。
2、接触线中心锚结辅助绳与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连接处压接回头向上安装,以确保行车安全。
如图示:3、七跨分相关节、五跨绝缘关节在调整之前必须确认承力索已调整到位,且中心柱处两支悬挂任何带电体间绝缘距离符合要求(450mm )。
使用弯刀不限位定位器时,定位管应有一定坡度以保证两支接触线的绝缘距离(正常情况下不小于450mm )。
4、定位器选用标准:正线采用合资合作生产的矩型断面的铝合金限位定位器(锚段关节有一部分采用钢质弯刀不限位定位器,具体参见相应安装图);全线站线腕臂结构采用槽型铝合金限位定位器,站线软横跨结构采用槽型铝合金不限位定位器。
正线定位器长度一般应根据设拉出值大小来确定(见表1:正线矩型限位定位器选用表),但以下情况例外:1)连镇~吴桥、吴桥~许官屯、许官屯~长庄区间800型矩铝定位器用900型矩铝定位器替代;长庄~德州区间800型矩铝定位器仍按原设计选用安装。
2)连镇~吴桥、许官屯~长庄、长庄~德州区间,1000型矩铝定位器用900型矩铝定位器替代。
吴桥~许官屯区间1000型矩铝定位器仍按原设计选用安装。
3)连镇、吴桥、许官屯、长庄4个车站中的700型矩铝定位器、800型矩铝定位器用900型矩铝定位器替代。
4)曲线区段正定位时,如使用的弯刀不限位定位器(长度为1385mm)拉出值拉不到位,可更换加工后的弯刀不限位定位器(长度为1085mm)。
探究铁路电气化改造接触网悬挂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铁路交通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我国铁路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电气化改造。
接触网悬挂技术是电气化改造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铁路电气化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究铁路电气化改造接触网悬挂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接触网悬挂技术的作用接触网是铁路电气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来为行驶在铁路上的电力机车和列车提供电力。
而接触网悬挂技术则是指将接触网设备悬挂在铁路线路上的技术,通过合理的悬挂设计和施工安装,确保接触网与铁路线路之间的合适距离和角度,从而保证接触网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接触网悬挂技术起到了连接接触网和铁路线路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电气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能够减小接触网和铁路线路之间的阻力,降低能源消耗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接触网悬挂技术对于电气化铁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铁路电气化改造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接触网悬挂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我国铁路电气化改造的早期阶段,由于受制于技术和设备条件的限制,接触网悬挂技术较为落后,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和运行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铁路电气化建设经验的积累,我国的接触网悬挂技术逐渐得到了改善和提升。
目前,我国在接触网悬挂技术方面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和设计的能力,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铁路电气化改造的需求,还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在接触网悬挂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铁路部门通过与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同时积极自主研发和创新,推动了接触网悬挂技术的发展。
通过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接触网悬挂技术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和稳定,为我国铁路电气化系统的安全和可靠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在铁路电气化改造中,接触网悬挂技术涉及到多个关键技术,其中包括悬挂装置的设计、线路的选址、施工安装等方面。
1.悬挂装置的设计悬挂装置是接触网悬挂技术中的核心部件,它直接影响着接触网与铁路线路之间的间距和角度。
1 接触悬挂接触网中的悬挂部份主要由承力索、接触线、吊弦、补偿装置、悬挂零件及中心中心锚结等组成。
2 简单悬挂接触线直接悬吊于支持结构上的接触悬挂。
3 链形悬挂接触线由吊弦悬吊于一根或多根承力索上的接触悬挂。
4 全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与接触线均设补偿器的链形悬挂。
5 承力索在接触悬挂中通过吊弦经受接触线垂直荷载的线索。
6 定位索在软横跨中仅经受水平荷载的定位线索。
7 接触线与受电弓直接接触供给电力机车或电力动车组电能的导线。
8 附加导线接触网中除接触悬挂之外的供电线、增强线、正馈线、保护线、回流线、架空线。
9 供电线馈电线接触网与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之间的连接导线。
10 回流线同牵引回流轨相连连接到牵引变电所的架空导线。
11 架空地线在接触网的接地系统中为减少对钢轨的连接作为接地回路一部份而专门设置。
12 吸上线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中连接回流线与钢轨的导线。
13 硬横跨由线路双侧的支柱及其上的横梁组成的门式结构。
14 软横跨用横向承力索及定位索代替横梁的门式结构。
15 锚柱位于锚段的终端供接触悬挂下锚用的支柱。
16 中间柱在锚段中通过腕臂等支持结构经受一支工作支接触悬挂的支柱。
17 转换柱在锚段关节处通过腕臂等支持结构经受工作支和非工作支两支接触悬挂的支柱。
18 中心柱在锚段关节处通过腕臂等支持结构经受两支工作支接触悬挂的支柱。
19 腕臂从支柱上横向伸出并用来支持接触悬挂的构件。
20 旋转腕臂固定于支柱等支持物上并允许接触悬挂沿线路方向移动的腕臂。
21 拉出值接触线在定位点处对受电弓中心的水平偏移量。
22 锚段机械上独立的接触悬挂线段。
23 锚段关节相邻两个锚段的重叠部份。
24 结构高度在悬挂点处承力索与接触线间的垂直距离。
25 限界门设于铁路平交道口双侧限制车辆等通太高度的门型结构。
26 分束供电在枢纽含大型客站及区段站的各分场中为方便供电和检修的需要按电化股道群不同供分区进行供电。
27 电分段在纵向或横向将接触网从电气上彼此分开的区段。
接触悬挂
接触网中的悬挂部分,主要由接触线、承力索和吊弦等组成。
接触悬挂应满足以下要求:
(1)接触悬挂的弹性应尽量均匀。
(2)接触线对轨面的高度应尽量相等。
(3)接触悬挂在受电弓力及风力作用下应有良好的稳定性。
(4)接触悬挂的结构及零部件应力求轻巧简单,做到标准化。
(5)另外要结合国情尽量节省有色金属及钢材,降低造价。
接触线
与受电弓直接接触,供给机车电能的导线。
接触线一般制成两侧带沟槽的圆柱状,其沟槽为便于安装线夹并按技术要求悬吊固定接触线位置而又不影响受电弓滑板的滑行取流。
接触线下面与受电弓滑板接触的部分呈圆弧状,称为接触线的工作面。
接触导线的选择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满足最高运营速度下载流需要;抗拉强度满足许用张力要求;耐高温性能、耐磨耗性能好。
接触线磨耗
接触线磨耗是指受电弓和接触线的相互摩擦使接触导线的额定截面积损耗的现象。
接触线额定截面积减小,其单位截面积上承受的张力就要增加,达到其允许张力的限值时就会引发断线事故,因此需要加
强对接触线磨耗的检测。
接触线磨耗的量化一般用接触线残存高度或磨耗面积来表示。
接触线坡度
接触线坡度是指相邻两悬挂点处接触线高度的变化率。
接触线坡度太大时,受电弓在高速运行时来不及跟随接触导线的变化,就会发生弓网离线,影响受流质量。
不同速度等级的接触网,对接触网的坡度要求不一样,速度等级越高,对接触线坡度要求越严格。
承力索
接触网承力索的作用是通过吊弦将接触线悬挂起来。
承力索还可承载一定电流来减小牵引网阻抗,降低电压损耗和能耗。
承力索根据材质可分为铜承力索、钢承力索、铝包钢承力索。
钢承力索需采取防腐措施。
吊弦
在链形悬挂中,接触线通过吊弦悬挂在承力索上。
按其使用位置是在跨距中、软横跨上有不同的吊弦类型,吊弦是链形悬挂中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
在链形悬挂中安设吊弦,使每个跨距中在不增加支柱的情况下,增加了对接触线的悬挂点,这样使接触线的弛度和弹性均得到改善,提高了接触线工作质量。
另外通过调节吊弦的长度来调整,保证接触线对轨面的高度,使其符合技术要求。
吊弦有普通吊弦和整体吊弦。
普通环节吊弦以直径4mm的镀锌铁线制成。
整体吊弦种类也比较多,老的整体吊弦采用不锈钢直吊弦,一般由两段构成,中间增加调节螺扣,方便长度调节;现在普遍采用软铜铰线载流整体吊弦,有可调节和一次压死两种形式,吊弦两端均有载流环。
硬点
评价接触悬挂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弹性不均匀,当接触悬挂的某些部分,如跨距两端的定位点处,有附加重量或接触线出现吊弦脱落、分相绝缘器安装不当等情况,在列车高速运行情况下,受电弓在这些部位就会表现不正常升高(或降低),甚至出现撞弓、碰弓现象,形成这种客观现象的本征状态,称为硬点。
硬点会导致接触导线和受电弓滑板的异常磨耗和撞击性损害,同时破坏弓网间的正常接触和受流,常在这些部位造成火花或拉弧,影响弓网受流质量和弓网寿命,情况严重时硬点还会危及行车安全。
离线
离线是指电力机车运行中,其受电弓与接触线的机械脱开。
受电弓和接触悬挂都是具有一定弹性的设备,受电弓随着机车的高速运行而在接触线上高速滑行,由于接触悬挂弹性沿跨距周期波动的特性、接触线上的硬点、受电弓自身的重量、风力等因素的影响,会使受电弓在沿接触线滑动过程中产生垂直方向的加速度,从而引起接触悬挂的振
动,这样就会造成受电弓与接触网的良好接触受到破坏,造成弓网脱离。
离线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判断接触网受流质量的重要指标。
衡量离线现象严重与否的量化指标称为离线率,它定义为离线时间占测量时间的百分率。
接触网的附加线索包括供电线(F)、回流线(NF)、架空地线(GW)等。
供电线(F线)
供电线又称馈电线(F线),它是牵引变电所、分区亭、开闭所与接触网连接的线路。
其作用是将牵引变电所的电能输送到接触网上,一般送至接触网电分相两侧。
回流线(NF线)
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是在接触网支柱上架设一条与钢轨并联的回流线。
回流线一般悬挂于田野侧。
架空地线(GW线)
在基本站台或中间站台上,为了人身安全,在支柱顶部架设了一段架空地线(GW线),架空地线直接固定在支架上并与钢柱相连。
架空地线在站台的两侧下锚,在每端各打一个接地极,所以GW线的设置可以保证站台上的人身安全。
架空地线一般用GJ-50。
接触网的分类
大多以接触悬挂的类型来区分,我们所讲的接触悬挂的分类是对接触网的每个锚段而言的。
接触悬挂的种类较多,一般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分成简单接触悬挂和链型接触悬挂两大类。
简单接触悬挂
是由一根接触线直接固定在支柱支持装置上的悬挂形式。
国内外对简单悬挂做了不少研究和改进。
中国现采用的带补偿装置的弹性简单悬挂系在接触线下锚处装设了张力补偿装置,以调节张力和弛度的变化。
在悬挂点上加装8~16m长的弹性吊索,通过弹性吊索悬挂接触线,这就减少了悬挂点处产生的硬点,改善了取流条件。
另外跨距适当缩小,增大接触线的张力去改善弛度对取流的影响。
链型接触悬挂
通过吊弦悬挂在承力索上。
承力索悬挂于支柱的支持装置上,使接触线在不增加支柱的情况下增加了悬挂点,利用调整吊弦长度,使接触线在整个跨距内对轨面的距离保持一致。
链型悬挂减小了接触线在跨距中间的弛度,改善了弹性,增加了悬挂重量,提高了稳定性,可以满足电力机车高速运行取流的要求。
链型悬挂比简单悬挂得到了较好的性能,但也带来了结构复杂、造价高、施工和维修任务量大等许多问题。
链型悬挂分类方法较多,按悬挂链数的多少可分为单链型,双链型和多链型。
目前中国采用单链型悬挂。
链型悬挂根据线索的锚定
方式,可分为下列几种方式:
①未补偿链型悬挂
②半补偿链型悬挂
③全补偿链型悬挂
受电弓动态包络线是指列车在最高设计速度运行下,受电弓上下左右所允许达到的极限尺寸。
动态抬升量:指列车在最高设计速度运行下,接触悬挂在受电弓作用下所能达到的极限抬升量。
弹性均匀度:衡量接触网弹性、均匀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弹性不均匀度U来表示。
弹性不均匀度:表征同一跨距内,接触悬挂最大弹性与最小弹性差别的静态特性指标。
受流质量:受电弓集电头和接触网间流通负荷电流的流畅程度。
受流质量取决于受电弓和接触网之间的相互作用。
燃弧率:受电弓运行单位距离产生可见电弧的次数和电弧长度就称为燃弧率。
波动传播速度:受电弓和接触悬挂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振动波动,
这个波动的传播速度,是接触网的重要参数,波动传播速度越高适应高速能力越强,它和接触导线张力、单位长度质量有关。
导线高度
接触网导线高度(简称导高),是指悬挂定位点处接触线距轨面的垂直高度。
设计规范规定如下:最高高度:不大于6500mm。
导线高度及允许车辆装载高度
接触线悬挂点距轨面连线的高度一般为6000mm,净空受限的跨线建筑物下根据计算确定悬挂高度,最低不小于5700mm。
(初设)
支柱的侧面限界
接触网支柱的侧面限界是指支柱靠线路一侧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
它是为了确保行车的安全。
支柱侧面限界任何时候不得小于2440mm。
腕臂支柱侧面限界满足大型机械化养路需求,一般不小于3.1m设计;站场内腕臂支柱侧面限界受限处,直线区段侧面限界一般不小于2.5m,曲线地段计算加宽。
站场软横跨支柱一般不小于 3.3m,旅客站台上支柱距站台边缘不小于 1.5m;牵出线处支柱侧面限界一般不应小于3.5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3.1m;桥支柱侧面限界一般为桥栏杆外侧或电缆盒外侧距线路中心的距离加100mm。
通过及进站信号机前方两根支柱不小于3.1m。
(初设)
结构高度
结构高度是指在悬挂点处接触线与承力索之间的距离。
增加结构高度会改善接触网的动态特性。
结构高度的确定主要是考虑保证最短吊弦长度。
提高结构高度对改善接触网受流质量有一定左右。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在行车速度为200km/h及以上时,最短吊弦长度不宜小于500mm以保证吊弦的弹性。
结合本线速度目标值的要求,本线正线的接触网结构高度一般为1600mm。
在净空受限的跨线建筑物处可适当降低。
困难情况下,按最短吊弦不小于500mm计算确定。
双线隧道内接触网结构高度一般为1100mm,单线隧道内一般为900mm。
当相邻隧道出入口间距不大于300m时,接触网结构高度可采用隧道内标准。
跨距长度
一般情况下最大跨距不大于60m,相邻跨距之差一般不大于10m。
相邻两跨距之比,不宜大于1.15:1,桥梁、隧道口、站场咽喉等困难区段不宜大于 1.25:1。
桥支柱及隧道内跨距根据具体情况一般为32~50m,隧道内附加导线跨距为25m左右。
预弛度
基于跨中弹性高于支持结构处的弹性这一假设,在跨中受电弓对接触线的抬升范围大于支持结构处的抬升范围,对跨中的接触线调整出一个初始弛度(预弛度),以实现弓线接触轨迹保持对轨面的高度为常
数。
实现这种理想效应的前提是:受电弓施加的接触压力与受电弓设计和列车速度无关。
预留弛度暂按0.5‰L设置 (L为跨距)。
(初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