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生活与哲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分析”——赵聪老师事物的真相与外表不同人生只有三天,其实只有一天,活在当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知道不知道、宝车马自行通过对别人的事情,对自己有一个影响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至于你选择哪一个,就是你的价值观,婚姻观。
追求物质的稳定无可厚非,但是教师在教授哲学课的时候可以从价值观的角度,拿一些很生活的事件一些哲学的理趣阐释。
教育观追问——概念教学——把知识和技能产给别人(一声)教学——教师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四声)问题思考——我们的教学应该教什么哲学哲学教学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高中必修课《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教育与哲学教学《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实际问题思考——我们应该教什么(能力和方法)理性的思考追问——教学价值<<生活与哲学>>教学内容。
四门必修课的关系。
(致同学们)生活是人类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
哲学是思(课上学生有没有思的时间和空间)辨,辨出的是一个理,真理,老师在设这样的情境。
是追问。
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思考运动,问便永恒。
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人文性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三个领域社会性——思想性——知识性三本分别讲的是经济、政治、文化,这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三个领域,三本教材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社会生活。
《生活与哲学》的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们思维领域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
学生生活在物质世界中,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与世界打交道。
哲学的”味道”一些学生认为:老师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别的与自己无关。
哲学产生于人们对生活、实践所提出的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教师尽可能从具体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引出马哲这里的生活是社会生活,不能狭隘理解,不能仅仅理解为个人的生活。
一、《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哲学既然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此,它就要阐明世界的本质、世界存在的状态和发展的规律,它就要阐发宇宙人生的真意,它就要探究人类思维的行程,总结人类思想的智慧。
它要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智慧的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我们将学会如何看宇宙、看人生,看自己,看他人。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则是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马哲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了说明这一主题,首先就应当知道,哲学是什么?哲学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马哲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它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它的当代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
在这一单元应注意培养热爱哲学、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意识;确立马哲是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意识,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激发学习哲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哲学的自觉性,为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哲学做好准备。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三:一是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二是哲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三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其中一、二是本课的难点和突破口,三是重点。
围绕这三个内容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是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二框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属于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为最后一框题《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鉴于当前思想多元化,各种不良文化对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本课的难点问题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时的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价值、价值观的含义② 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教法和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计划采取一下的教法和学法教法:情景探究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四、教学流程:整体思路:(1)展示故事,情境导入(2)讲述明星成龙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搜集地震中正反两方面的素材,对比钟南山和犯罪分子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感悟先进人物的事迹,树立奉献意识。
(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小故事,飓风洪水中救人一位平民被困在洪水浸泡的树上已经六七个小时。
救援队接到任务后马上派出直升机和救援人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北京大学哲学系孙熙国一、编写《生活与哲学》的宏观背景1.存在的问题。
哲学是一座充满着神奇和智慧的殿堂。
千百年来人们崇尚哲学,热爱哲学,孜孜以求地追寻着智慧和真理。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哲学似乎成了神秘、抽象、思辨和空谈的代名词。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哲学教学、哲学课程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疑是造成哲学的窘境和尴尬的重要因素。
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课程一样,哲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难、繁、旧的状况,存在着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存在着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思想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在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因此,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时代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
2.时代的要求。
正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前言所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3.中央的决定。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努力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以2008年版《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第二框在阐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赏析教材为例,来说明和领会思想政治教材赏析的内涵。
1.对课标内容目标的要求的分析。
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关于该框的内容目标是“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该内容目标要求教材要引经据典,特别是中外哲学发展史上经典哲学家的代表观点以及哲学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一些哲学现象的讲解、分析和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下列相关知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即区分标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以及各形态的各自特点;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各形态各自的特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联系与区别”。
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识别不同的哲学派别,发现身边生活中的哲学现象,认识到哲学像经济和政治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
对上述课标内容实现具有决定意义,是该框的重点。
2.对教材重点的分析、判断和解读。
“围绕物质意识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具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具有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等”是该框内容目标的规定知识的具体化,对这一知识块
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哲学素养和思想水平,而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深层思想上奠定基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经典作家的论述,集中体现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尤其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
经典作家对此问题所做的专门的经典论述,足见此问题之重要程度。
根据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内容及其建构理念,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应当由课程标准规定和生活规定有机结合的双机制决定。
由此,笔者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本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基本形态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是核心概念,唯物主义的优点和唯心主义的缺陷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或者生活热点是教材的重点。
3.对教材内容的阐述及其呈现方式的评价。
为阐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生活》第二课第二框第一目首先设置了一个导入型的探究活动框:
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
你同意上述材料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探究活动框的设置虽然有利于快速进入课程主题;有利于
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但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是缺乏逻辑性的,不仅没有承接上一框,在本框中的位置编排也有不当之处。
这个探究活动框是导入式的,无论是其自身还是由其所引导出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而言,其对唯物主义部分和唯心主义部分都具有同等的总领引导作用,但却是放在了本框框题“唯物主义”下面。
在通过上述活动框得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之后,紧接着又是一个探究活动框:
《尚书·洪苑》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源,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王夫之明确提出,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认为“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由此得出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三个历史形态,并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设置比较好,但是其中都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没有体现近代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的材料出现,这样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本身就存在先天的缺陷性。
除上述两点外,这一目的安排没有设置相关链接或者专家点评,
而是集中于唯心主义部分,笔者比较赞同这一设计。
接下来教材进入到唯心主义部分,这一部分的编排有其优点所在,相关链接与专家点评有利于老师讲解与学生认识唯心主义,便于老师的操作与促进学生理解,但仍然存在与唯物主义部分类似的问题,即活动框所设材料单一的缺点,在此不在赘述。
4.对该框缺陷的处理策略以及教学实施建议
针对该框教材存在的缺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相关材料,让学生提前根据所学知识内容,结合自身生活,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搜集相关的哲学材料。
搜集的资料应该至少包括两部分,即相关的哲学家及其哲学观点和自身生活中遇到的哲学生活现象。
比如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西方的哲学家,因为在教材中很少论及西方哲学家,尤其是像黑格尔这样的大家。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生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现实力量。
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的优秀成果,这不是一句空话。
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对于哲学生活现象的搜集则因人而异。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仅仅理解为走出课堂,从事社会活动。
“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能片面理解为放弃课堂的传道授业,离开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完全由学生自主研讨和辩论。
这意味着教师首
先要有一个很好的哲学知识和生活阅历储备,同时,教师在组织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积极引导,并在适当环节充分应用学生所搜集的材料,以便将比较枯燥的哲学知识,讲活讲透,亦即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