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162.83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

1.哲学的来源和作用

(1)来源:①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作用:①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

(1)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

此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肯定与否回答,形成了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包括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

①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②客观唯心主义:众人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7.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①哲学是社会和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在精神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①哲学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

8.马克思主人哲学

(1)产生的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

(2)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9.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1)物质:①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③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或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表现形式(映像结果)是主观的。

(3)意识的作用:也称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

①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

②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的发展。

10.运动和静止

(1)运动:宇宙间一切事务、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3)静止:事物在某一阶段和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或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规律的内涵

(1)规律: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征:①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身的规律。

(3)启示(方法论):①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识论

12.实践的内涵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成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内容、形

i n

e i r

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13.认识的内涵

(1)认识的含义: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其结果,有对错之分。

(2)认识的特征:反复性,无限性,差异性,上升性,前进性等--→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3)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观符合客观),是正确的认识。(4)真理的特征: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②条件性: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过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③具体性: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自己的历史条件。

(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相对立而存在,相伴随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1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1)辩证法:思辩和实证,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2)形而上学: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单凭直觉来判断事物的哲学学说。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6.联系观的内涵(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特点:①普遍性: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整个世界都是联系的。

要求(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包括自在事物(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建筑,一经建成便独立于意识之外)的联系。

要求(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

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多样性:有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表面)、必然和偶然、长远与眼前的联系。

要求(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①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部分,整体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

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关健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重视局部作用

(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