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语文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4.15 MB
- 文档页数:21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近年来,对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逐渐兴起,这是对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的重要追溯。
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特点1. 继承传统文化: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对诗词歌赋、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
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学习古文诗歌,学生能够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引入西方教育理念:民国时期在教育改革中引入了西方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西方影响。
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灵活多样。
通过课文朗读、背诵、演讲、写作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特别是通过讲解文言文、新课文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
二、内容1. 识字、词语学习: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以识字和词语学习为基础。
通过学习汉字的基本构造,学生能够逐步认识和掌握更多的词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古文诗词: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学习古文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学习古文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文化修养。
3. 经典故事和歌谣:通过经典故事和歌谣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国情怀。
这些故事和歌谣形象生动,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口头表达: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一、本文概述《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通过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教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文章首先概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分析语文教材提供了宏观的历史视角。
随后,文章将详细梳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历程、内容特点及其教育理念,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还将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以期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历经了多次变革与发展,其历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也映射出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演进。
从民国初年的新式学堂教材,到抗战时期的战时教育,再到解放前夕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从初创、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初创阶段,民国政府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始着手编订新式学堂的教材。
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以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同时融入了一些新式的知识元素,如自然科学、社会常识等。
这些教材在形式上也开始尝试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抗战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鲜明的战时特色。
教材内容强调民族精神、国家意识,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主要目标。
同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教材也增加了一些与战争相关的知识,如防空、救护等。
解放前夕,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也迎来了其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材,更加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强调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材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知识素养。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革、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我围古代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专门的语文教材是在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国文独立设科后才出现。
至于以单元组织课文,则始于民国初年。
1.1民国初年教材单元结构民国初年,谢无量以“编”为单位编《新制国文教本评注》。
如该套教材第一册共分五编:第一编论著之属(18篇),第二编序录之属(14篇),第三编书牍之属(13篇),第四编传志之属(25篇),第五编杂记之属(30篇)。
每一编实际上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单元。
这种单元其实只是多篇课文的简单组合,课文是单元的绝对主体元件。
单元与单元以体裁为线索编排。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传统文选型单元结构的最初样式。
1.220世纪30一40年代教材单元结构这一时期,国统区无论小语、中语教材基本上都用单元形式。
文选型单元结构样式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变化。
1、单元内部出现了选文和知识短文混合编排形式。
其原创者为傅东华。
在他编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六册)里编配了介绍语言、文章作法、工具书用法等知识短文。
2、单元之间开始按教学文体编排。
至四十年代,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已形成了所谓“三阶段”“两循环”模式。
所谓“三阶段”是:“第一年偏重记叙文抒情文,第二年偏重说明文抒情文,第三年偏重议论文应用文。
””1高中又来一个循环,就是“两循环”。
3、有的单元之间尝试以“文章作法”为线索编排。
最初作出此番尝试的为孙假工。
他编的《国文教科书》初中第一册依次共设如下8个单元:“白描风景的技能底授予:描写天象季节的方法底授予;授予以人物底形态个性底描写法;授予以人物底内在生活底描写;授予以记载社会风俗底方法;授予以记事文中怎样应用感情怎样运用想象的方法;授予以记事文中掺入议论的方法;授予以书写杂记日记的具体的方法。
每个单元围绕本单元文章作法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范文,布置相关的作文题目,供师生教学训练选用。
”¨1显然,孙假工非常重视具体的写作技能技巧的授予。
他的《国文教科书》的单元可以说属于写作技能训练单元。
民国时期大一国文教材简介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何二元注:所谓“民国时期”,其实是以民国时期为主,向前延伸至清朝末年,向后延伸至新中国初期。
1904年1月,清朝政府发布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施行的新式学制。
癸卯学制钦定的大学预科和大学“随意科目”都有国文课,这可以视为最早的大一国文课,当时的名称叫“中国文学”。
京师大学堂教授林传甲(1877~1922年)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可视为第一种大一国文教材。
林传甲有个说明:我中国文学为国民教育之根本,昔京师大学堂,未列文学于教科,今公共科亦缺此课,传甲于优级师范生分类后,始讲历代文章源流,实为公共科之补习课也。
落款是“光绪三十年十二月朔侯官林传甲记”。
光绪三十年是1904,正是癸卯学制发布的那一年。
目前关于它是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学史尚有争论,然而说它是最早的大一国文教材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教材分十六篇:第一篇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书隶书北朝书唐以后正书之变迁第二篇古今音韵之变迁第三篇古今名义训诂之变迁第四篇古以治化为文今以词章为文关于世运之升降第五篇修辞立诚辞达而已二语为文章之本第六篇古经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为作文之法第七篇群经文体第八篇周秦传记杂史文体第九篇周秦诸子文体第十篇史汉三国四史文体第十一篇诸史文体第十二篇汉魏文体第十三篇南北朝至隋文体第十四篇唐宋至今文体第十五篇骈散古合今分之渐第十六篇骈文又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之别与后世文学史体例不同,林本文学史杂糅了词章学体系,有人说他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文学史,但是,这是由当时的学制而规定的。
编者自言综合了“公共科”和“分类科”的需求。
按癸卯学制曰:“今……大学预备科章程,于公共课则讲历代源流义法,于分类科则练习各体文字”。
不过又有人指出,林传甲教授的其实是依《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而附设于大学堂的“优级师范科”。
按照《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此科的课程共有三阶段:开始是“公共科”,学生在未“分类”以前共同修习,一年毕业;继而“分类科”,三年毕业;最后是“加习科”,供“分类科”毕业生自愿留习一年,深造教育理法。
民国时期语文课本文言文选故中华民国时期(一九四九年之前),国事纷扰,民生凋零。
彼时传统新学两立,赖国文教育有识之士,兼顾二者,编录文言文入课本,寓情理於文章,传知识於学童,教化国民,传承汉学,功莫大焉。
今日观之,其文笔优美,其道理质朴,可谓乱世之奇葩。
爱文言兹选期间文章若干,以飨读者。
父母之恩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有疾,则为延医诊治。
及年稍长,又使入学。
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女子国文教科书(初小)》第四册第二十四课,(清) 戴克敦等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二年订正版路遇先生余儿行路中,遇先生。
鞠躬行礼,正立路旁。
先生有命,儿敬听之。
先生有问,又敬答之。
俟先生去,然后行。
人皆称为知礼。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四册第七课,(清)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五年版自立凡物莫不有死。
草、木、鸟、兽、昆虫,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
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唯人亦然。
方其生时,劳之以所为,淫之以所好,汩之以所思。
其经营不已,若无复有尽期者。
及其气散而死,则然不能肉其白骨,与草木、鸟兽、昆虫之变灭何异乎?君子知之,故不以形体之有无为生死,而以志气之消长为生死。
吾今日形体无恙而志气已竭,斯为死矣。
吾志气配乎道义,发乎文章,且与天地同流,而奚有于形体乎?固简策所载古圣贤人,虽死已久矣,而其辉光常如日星之烂然,盖其人至今存也。
然则死而不死,亦在人之自为之而已。
士宜何如自立哉?《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二册第四课,(清)樊炳清、庄俞编辑,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至九年版待外国人之道虎、狼,至暴也;鹰、隼,至鸷也,然不闻有自相食者,何也?爱其类也。
今夫人可以不爱其类乎?一家之人,吾类也,吾爱之。
积家而成国,则一国之人,皆吾类也,吾亦爱之。
积国而成世界,全世界之人,独非吾类乎?吾奈何独不爱之乎?未开化之民,往往以他国之人,言语、服饰之不同,风俗、礼貌之各异,以刻酷轻薄之行遇之。
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作者:李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2期1912年,民國成立后调整中学修学年限、课程设置及教学目的:中学年限由五年调整为四年;废止读经;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不再作为修身的惟一教学内容,修身也不再承担古诗歌的教学任务;民初虽有乐歌课,但任务是“谙习唱歌及音乐大要,以涵养德性及美感。
乐歌先授单音,次授复音及乐器用法”[1],也不承担教授古诗歌的功能。
课程调整后,中学生是否需要学习经部文献、儒家学说及古诗歌,通过什么途径学习,这是当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912-1913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国文教学任务集中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与“自由发表思想”上,并以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为辅助课程,且不承担清末经学和修身课的任务。
1914-1915年,总统袁世凯、教育总长汤化龙在《特定教育纲要》却规定中学国文教科书“明道统之源流”、“养成政治知识”等。
[2]这体现了政府对于中学国文教学究竟要承担何种功能,内部看法并不一致。
一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除请许国英将林纾、吴曾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重订出版外,还请许国英编辑新的中学国文教科书,由商务四大“开国元勋”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庄俞担任校订。
1913年8月,许国英编辑的《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共四册)开始出版,1914年2月起,许国英为该套教材编注的评注本陆续问世。
民初崛起的中华书局,打破了商务印书馆对教科书市场的垄断局面。
中华书局进入市场的标志是武昌起义后组织人力迅速编撰而出的“中华教科书”,刘法曾、姚汉章编辑的《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共四册)作为其中之一,于1912年8月开始出版,这是民初第一套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
两年后,谢蒙编辑的中学用四册《新制国文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不久后,《新制国文教本》评注本也由朱宝瑜编注,姚汉章、张相校阅出版。
这样,在1914年的教科书市场上,至少同时流通着林纾、吴曾祺、许国英、刘法曾、谢蒙编辑的5套中学国文教科书。
开明国语课本普通文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生活故事父母之恩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有疾,则为延医诊治。
及年稍长,又使入学。
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女子国文教科书(初小)》第四册第二十四课,(清)戴克敦等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二年订正版记叙文记叙文普通文路遇先生余儿行路中,遇先生。
鞠躬行礼,正立路旁。
先生有命,儿敬听之。
先生有问,又敬答之。
俟先生去,然后行。
人皆称为知礼。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四册第七课,(清)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五年版自立凡物莫不有死。
草、木、鸟、兽、昆虫,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
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唯人亦然。
方其生时,劳之以所为,淫之以所好,汩之以所思。
其经营不已,若无复有尽期者。
及其气散而死,则然不能肉其白骨,与草木、鸟兽、昆虫之变灭何异乎?君子知之,故不以形体之有无为生死,而以志气之消长为生死。
吾今日形体无恙而志气已竭,斯为死矣。
吾志气配乎道义,发乎文章,且与天地同流,而奚有于形体乎?固简策所载古圣贤人,虽死已久矣,而其辉光常如日星之烂然,盖其人至今存也。
然则死而不死,亦在人之自为之而已。
士宜何如自立哉?《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二册第四课,(清)樊炳清、庄俞编辑,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至九年版蜗牛之教训童子自校归,默默然若有所思,母怪而问之。
童子曰:“今日习算,我答数未合,同学皆笑我,号我为钝人;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母曰:“钝何害!汝不见墙上之蜗牛乎?其行甚迟,而奋进不已,卒造乎其极。
汝苟以蜗牛为法,则勤必有功,虽钝何害!”童子闻言,遂勤学。
无何,童子学大进。
每试,辄冠其曹。
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
童子曰:“此蜗牛之所教也。
蜗牛缘壁行,虽纡缓而行不止;吾见而感之,因力学不倦,遂得有今日。
使非蜗牛,吾无以致此。
龙源期刊网 1930年代的初中国文教科书作者:李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6期我们综合《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和已有研究成果,找到1927-1939年间上海、南京、北平、天津出版的冠以“国文”或“国语”名的初中教科书39套,列表如下:由上表可见,30年代最大的教科书出版商商务、中华、世界、开明四家出版社共出了19套教科书,占当时同类出版物数量的一半左右。
这39套教科书,都是文言白话混选,文言文数量按年递增,且按是否分单元,课后是否附语法修辞和文学知识的不同,这些教科书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按照它们各自预设的教学内容的不同,上述教科书可分三类。
第一类继承了20年代突出新思潮的编写理念,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但跟20年代相比,其内涵已经有所变化。
第二类继承了20年代突出新文学的编写理念,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但受1930年前后时代背景的影响,其具体篇目和所体现的趣味跟20年代教科书中的新文学已经大不相同。
第三类教科书呼应了20年代中期舆论对国文教科书的批评,以文章作法为主要内容。
这类教科书在数量上最多,流通最广。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四大教科书供应商在一番摸索后,都转到了以文章作法为主导的编写轨道上来。
一商务印书馆在1930年代出版了至少5套初中国文教科书,其中以傅东华、陈望道的《基本教科书国文》最有特色,以傅东华《复兴初中国文》影响最大。
两套教科书主编都为傅东华,前后相隔不到一年,但在编辑思路上却变化很大。
《基本教科书国文》,1931年12月至1933年2月陆续出版。
相比于此前出版的教科书,《基本教科书国文》的“新尝试”,在于它的课后“说明”。
“说明”作为国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一部分,这并不新鲜。
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的胡怀琛《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其部分课文后也有“说明”。
但《基本教科书国文》课后“说明”的内容,确为独创。
“这些说明虽然散在各篇,合之自成系统,便是把一部文学概论和作文论分散开来,具体地灌输给学生知道”;同时,“中国及世界文学上最粗浅的常识——如各种文体及诗体的名字,及世界第一流作家和作品的名字,——我们认为在初中时代已有逐渐灌输的必要,所以书中有一部份的教材是为这个目的选入的,也无非欲在无形中为学生预备将来欣赏文学的基础”[1]。
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者特点探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正式颁布,标志着语文学科的独立。
从1904年到1949年,其间曾出版100多套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丰富,有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国文国语教科书,还有针对不同地区的《分部互用儿童教科书儿童中部国语》《分部互用儿童教科书儿童南部国语》《分部互用儿童教科书儿童北部国语》;有分内容编排的识字方面的《最新官话识字教科书》、说话方面的《复兴说话教科书》、作文方面的《作文教科书》;有根据性别编排的《女子国文教科书》。
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完成了从模仿西洋到自编独创,更是完成了从文言向白话的转变。
教科书质量方面,单以1913年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而言,一经出版就大受欢迎,后来到1927年1月第一、三册分别是2686版和2306版,第六册在1912年3月就达61版。
时隔100多年,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印商务印书馆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世界书局的《国语读本》、开明书店的《开明国语课本》三本民国教科书,卖到告罄,受到时人追捧。
教科书的成功离不开背后的编辑,那么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者团队到底有哪些特点?本文的探究不仅揭示民国教科书编者的特点,更对当今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者队伍建设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编者人员:数量众多,精英辈出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者队伍庞大。
各大出版社集合了许多当时富有成就的大家进行教科书的编撰工作。
据统计,民国时期有许多中西贯通的学者加入了出版社编辑教科书,据对闫苹等编著的北师大图书馆馆藏78套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者统计有:吴研因、胡贞惠、魏冰心、吕伯攸、薛天汉、戴洪恒、沈百英、朱文叔、叶绍钧、丰子恺、齐铁恨、丁觳音、赵欲仁、蒋息岑、施颂椒、林兰、陈伯吹、沈秉廉、赵景深、李小峰、陈鹤琴、梁士杰、陈剑恒、苏兆骧、王云五、于卫廉、刘瑞斌、赵玉笙、朱翊新、徐亚倩、王耀真、吴鼎、庄适、刘大绅、戴杰、许国英、范祥善、朱麟、任镕、武进、吕思勉、沈圻、顾颉刚、黎锦熙、陆费逵、易作霖、缪天绶、陈和祥、胡怀琛、王祖廉、黎锦晖、黎明、汪渤、何振武、戴克敦、庄俞、沈颐、郑朝汐、郭成爽、汪涛、樊炳清、范源廉、杨拮、刘传厚、金匮、顾倬。
老课本:从1912年到1987年几代人的小学语文课本看看有你的吗?初等小学用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1912年版初等小学用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第一册(1912年版)《初等小学用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1912年1月订正首版,商务印书馆出版,全套共八册,由1907年6月版《初等小学用女子国文教科书》为母版订正。
主要编写者戴克敦、蒋维乔、庄俞,校订者为高凤谦、张元济。
老课本:1912年版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百年前女孩入学语文第一课初等小学用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第四册老课本:一百多年前女孩子用的语文书第25课是不是似曾相识?在女子教科书方面,清末民初还出版过多套女子德育教材。
这套《最新女子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清末上海会文书社发行,女子初等小学堂用德育教材,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出版。
老课本:清末女子德育课本 1907年版《最新女子修身教科书》初级小学课本语文,1952年版建国后最早的一套语文教材,其实应该算是上海临时课本编审委员会在1949年7月上海联合出版社原版基础上修订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分春季始业和秋季始业两版。
不过很遗憾,这版教材我手上不全,第一册始终难见其面。
本来我以为头条里不会有学过这版教材的,所以也一直没有分享过。
前几天我才发现,原来真的还有学过这版教材的老人家在玩头条,瞬间我就震惊了。
过几天,我会陆续分享这套教材,在这就不多说了。
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1952年版)第一课这本《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原版出版于1952年5月,号称人教自己出版的“第一套”全国使用的教科书,但实际上它的编辑蓝本就是我刚才说的出自1949年《小学国语课本》。
当时全国尚未实现全国统编,同时存在着华北版、华东版和人教五年制版。
其中早期华东版和华北版为《初级、高级国语课本》(1950年版),人教五年制版为《小学课本语文》。
老课本:繁体国音竖排右翻集一身 1952年5月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1952年版,1955年印)第一课老课本:64年前的初小语文课本第二册用过的人都已年过古稀初级小学课本语文,1955年版1955年《初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1954年开始编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独立编写的第一套全国发行的小学语文课本。
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近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课程之一。
然而小学语文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它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化。
而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化呈现及其意义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从而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继续发展。
因此,本文将研究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
二、研究问题本文将探讨以下问题:1.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化呈现具体表现为何?2. 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何意义?3. 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对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有何启示?三、研究内容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以下研究内容:1. 将回顾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化背景、小学语文教材的历程及其变迁,梳理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形成背景。
2. 分析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的呈现,使用文学史学和教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呈现的具体表现。
3. 研究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意义,探究其对当时文化建设、教育改革、知识传播等方面的影响。
4. 结合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总结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对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学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元研究方法,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在宏观层面,使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小学语文教育和教材变迁的历史脉络及其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联;在微观层面,使用文学史学和教育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具体内容、形式、语言等细节,以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五、预期结果本文预期的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点:1.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形式,具体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特点。
2. 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对民国时期的文化建设、教育改革和知识传播的影响,及其为当时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
民国初年的小学语文课本作者:侯会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1年第13期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斤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这套“国文”(今天叫“语文”)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
我大概总结一下,以为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纂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先说内容丰富。
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
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
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
从题目上看,便有《鲁滨孙》《英民之特性》《斯密亚丹》《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
其中《盲女》讲述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记得我读海伦事迹,是在上世纪80年代,并深为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愿望所感动。
然而当时30岁的我,见识竟落后于世纪初的一个小学女生,不免道一声:“惭愧!”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
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和睦》《自立》《诚实》《忍耐》《退让》《礼貌》《崇俭》《交友》《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
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人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
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都是专为女生编纂的。
又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
类似《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
民国老课本(1-8册合集)民国老课本目录第一册 (3)第二册 (6)第三册 (10)第四册 (16)第五册 (25)第六册 (34)第七册 (45)第八册 (59)第一册第一课:人第二课:手、足第三课:尺、刀第四课:田、水、山第五课:狗、牛、羊第六课:一身、二手第七课:大山、小石第八课:天、地、日、月第九课:父、母、男、女第十课:红、黄、蓝、白、黑第十一课:小猫、三只、四只第十二课:白布、五匹、六匹第十三课:碗、几、桶、桌、盆、椅第十四课:我、鸟、你、虫、他、鱼第十五课:早起、月落、日出第十六课:哥哥、弟弟、上学去第十七课:书一本、图多、字少第十八课:池中鱼、游来、游去第十九课:水盂、墨盒、笔架、书包第二十课:窗前、阶下、红花、绿叶第二十一课: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第二十二课:散学、回家、青草地、放风筝第二十三课:兄大、妹小、兄唱歌、妹拍球第二十四课:开窗、扫地、拭几、磨墨、执笔、写字第二十五课:在昨日、今日、明日、棉衣、夹衣、单衣第二十六课:我姊妹、在房内、持剪刀、裁新衣第二十七课:竹帘外、两燕子、忽飞来、忽飞去第二十八课:在家中、孝父母、入学校、敬先生第二十九课: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第三十课:大路上、人往来、或乘车、或步行第三十一课:月季花、朵朵红、姊呼弟弟、快来看花第三十二课:虾多足、身有节、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第三十三课:鸟有两翼、故能飞、兽有四足、故善走第三十四课:渴思饮、饥思食、渴时饮茶、饥时食饭第三十五课:两岸间、架板桥、桥上行人、桥下行船第三十六课:庭前树、有鸟巢、小鸟一群、树间飞鸣第三十七课:画一幅、马八匹、或卧、或立、或俯、或仰第三十八课:姊呼妹、同游戏、拍皮球、踢毽子、滚铁环第三十九课:小室中、灯火明、母教女、取绒线、学手工第四十课:院中雄鸡、日将出、喔喔啼、日将中、喔喔啼第四十一课:一小舟、河边行、前有桨、后有舵、上有布帆第四十二课:有老人、提竹篮、入市中、买鱼一尾、步行还家第四十三课:左右手、共十指、左五指、右五指、能取物、能做事第四十四课:人面上、有眉、有目、有鼻、有口、舌在口内、耳在两旁第四十五课:玻璃缸中、金鱼两尾、小猫来、欲捕鱼、我入室、猫逃去第四十六课:好哥哥、好弟弟、手牵手、同回家、母为儿、解书包、携儿入室第四十七课:米多少、用斗量、布长短、用尺量、米十升、为一斗、布十寸、为一尺第四十八课:有客至、看我父、我迎客、入室内、父见客、问姓名、父坐右、客坐左第四十九课:小学生、十余人、操场上、同游戏、彼为将、持长刀、我为兵、负短枪第五十课:功课完、放学回、哥哥妹寻、同游庭中、晚饭后、坐灯前、先习国文、后习算学第二册第一课:新书一册、先生讲、学生听、先读字音、后读字形第二课:午饭时、天气热、黑云起、大雨至、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第三课:荷花上,有蜻蜓、两目、六足、四翅、身有节、能屈曲第四课:明月将出、虫声四起、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其声不一第五课:羊毛、鼬毛、皆可制笔、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第六课:头宜常沐、身宜常浴、发宜常梳、牙宜常刷、衣宜常洗第七课:秋日新晴、群雁南来、高飞天空、或如一字、或如人字第八课:园中花、先后开、桃花红、李花白、桂花黄、菊有多种、颜色不同第九课:小弟弟、在母怀、见姊来、伸手向姊、姊抱弟弟、窗前徐步第十课:梧桐两株、枝高叶大、霜降后、叶渐黄、西风吹来、落叶满阶第十一课:夜卧有床、床上悬帐、枕与席、被与褥、俱在帐中第十二课:一幼女、剪彩纸、削竹签、制为风车、风吹车动、旋转不已第十三课:雨初止、天气晴、一猎人、骑白马、出城去、手擎枪、向空中、击飞鸟第十四课:东西邻、两学生、一姓张、一姓王、早餐后、同入学、功课毕、同还家第十五课:春夏秋冬、是为四季、春去夏来、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天气各异第十六课:有农夫、住山下、编茅为屋、编竹为篱、日初升、荷锄出、日将落、荷锄归第十七课:鸡有雌雄、雄鸡能鸣、羽毛甚美、雌鸡能生卵、又能伏雏第十八课:河畔有鸭、数十成群、头大、嘴扁、颈长、足有蹼、或游水中、或行岸上第十九课:取火燃烛、光照四壁、人在烛旁、壁上有影、人坐、影亦坐、人行、影亦行第二十课:小学生、集操场、分排两队、同习体操、先生发令、曰行则行、曰止则止第二十一课:雨将晴、河水清、两渔翁、须眉皆白、披蓑衣、戴箬帽、同坐岸上、张网捕鱼第二十二课: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第二十三课:牛力大、能耕田、能挽车、其肉可食、其乳可饮、其角与皮、皆可制器第二十四课:巷中有屋、四面短墙、向南开门、客堂在前、书斋在旁、卧室在后第二十五课:天方明、人已醒、披衣下床、日光满窗、梳洗完、至窗前、取帚指尘、取丰拭几第二十六课:一队长、执刀前行、数小兵、擎枪后随、列队出、旗影飘飘、开步走、鼓声冬冬第二十七课:座上客、远方来、父陪客、食午饭、饭后出门、与客闲眺、前有青山、旁有流水第二十八课:北风起、大雪飞、登楼远望、一片白色、雪止日出、檐溜成冰、其形如管第二十九课:口,有唇有齿、唇在外、其色赤、齿在内、其色白、饮食从口入、言语从口出第三十课:一童子、坐河旁、手持小竿、系饵钓鱼、水中鱼、来吞饵、钓丝一动、举杆得鱼第三十一课:鼠比猫小、猫比犬小、鼠见猫、匿穴中、猫不能入、猫见犬、登屋顶、犬不能上第三十二课:小池塘、春时水深、冬时水浅、两女子、在池畔、以桶汲水、以杵捣衣第三十三课:旷野结营、筑土为墙、杆头大旗、随风飘动、营门外、有两兵、手中持枪、分立左右第三十四课:古时兵器、有戈矛、有刀剑、有弓箭、近时兵器、多用枪炮、能及近、能及远第三十五课:我长兄、在他乡、年年作客、久未归家、我居家中、思兄无已、写信一封、问兄安否第三十六课:小园中、梅花开、我折两只、插瓶中、置案上、瓶中花香、时时入鼻第三十七课:书台上、墨一锭、砚一方、纸数张、墨色黑、纸色白、磨墨蘸笔、纸上写字、黑白分明第三十八课:河中两舟、一去一来、去舟风顺、桅上挂帆、其行速、来舟风逆、以桨拨水、其行缓第三十九课:小阁一间、四面皆窗、可以透光、可能通风、我来阁上、独坐窗前、笼中鹦鹉、对我学语第四十课:衣有长短、有大小、绸布尼绒、皆可为衣、绸衣美、绒衣暖、寻常衣服、呢布最宜第四十一课:好童子、能做事、朝起、自著衣履、夜眠、自铺被褥、当食、自取碗箸、入学校、又能勤读第四十二课:广场中、锣声起、群儿往观、一小猴、披红衣、戴假面、骑羊背上、东往西来、状如走马第四十三课:天晓日出、室中大明、有人早起、独立廊下、仰视天空、浮云来去、红日渐高、云散天青第四十四课:学生竞走、数人列队、先生执小旗、举手一挥、学生奋力前行、一人先至、众皆拍手第四十五课:大门开、两客来、一老一少、我问客姓、客问我名、请客人、坐室中、多立几侧、捧茶敬客第四十六课:宅后有园、叠石为山、山上筑亭、山下种树、姊姊妹妹、携手同游、妹登山、立亭中、遥呼姊来第四十七课:鼠,耳大,尾长,嘴尖,齿甚锐,能啮物。
2014·2民国时期教材的建设是推动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现代教育教材建设的基础,其中,民国时期语文教材的版本尤其具有代表性。
语文教材的建设与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政治意识形态有特别密切的关系,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出版显得非常复杂。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基本情况民国中学语文教材编写人员较多,也比较繁杂,从时间上来看,可以把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分为萌芽期、改革期、繁荣发展期及战火中的改革期。
萌芽期(1912 ̄1919),这一时期语文教科书约有十二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有:林纾评选的《中学语文读本》、汪曾祺评选的《中学堂用国文教科书》、许国英编纂的《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1913年出版)及由他评注的《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评注》(1914年出版)、谢蒙编《新制国文教本》、潘武的《中等学校国文读本》、苦海余生编辑的《简易国文讲义》、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编辑的《中学语文读本》、刘法增、姚汉章评辑的《中华中学语文教科书》等。
在这一阶段,课本选文以培养学生的文字涵养及兴趣为主,选文基本为古文,所传授的知识仍以传统的文章义法为主,其中文学的内容并不多,文学教育蕴含在国文之中,通过对历代文章的解读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
改革期(1920 ̄1929),此时白话文运动及新政府建立致使学制改革及教育目的改变,旧的课程与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学习需要。
上海这座囊括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知名出版社的大城市成为了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出版基地,为各级各类学校出版了30多种新的国语、国文教科书,促进了语文教科书的飞速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材的数量大增,且教材编纂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新法国文教科书》、《新时代国语教科书》、《高级中学用新中华国文》、《初级中学用新中华国文》等。
二、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原则民国时期的课本编纂条例相对宽松,为课本出版的繁荣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而语文教材的出版也是在较长时间的摸索中才慢慢走向成熟,为了推进语文教育,一些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倾注心力进行语文教材的研究,对语文教材的编制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