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与古代地理.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8.16 KB
- 文档页数:7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2、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3、天文历是什么4、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5、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阴气和阴气组成。
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
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
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
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
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之义。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一.天文地理1、二十八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井、鬼、柳、星、张、翼、轸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3、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远离中原的地方。
)4、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5、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6、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7、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8、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即长江以东。
11、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1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13.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14.古今地名大都——————北京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南京临安——————————杭州姑苏————————苏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15.地名别称冰城——————哈尔滨花城——————广州蓉城——————成都春城——————昆明雁城——————雁城芙蓉国——————湖南星城————————长沙雾都————————重庆水城————————苏州牡丹城————————洛阳16.(1)河内:黄河以北。
河东:黄河以东。
河西:黄河以西。
(2)山东:崤山以东。
(3)关西:函谷关以西。
(4)江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5)淮左:淮水东面。
二、纪年纪时纪年:(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古代的天文和历法2016-03-30琅琊王观止小学堂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指导百姓的生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顾炎武说的“人人皆知”,大概有些夸张,但是说明古时天象跟人们的生活关系相当密切。
古代人民根据天文来制定历法,从而指导农业生产;根据天象,来预测吉凶,从而决定事情是否要做。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古代的文学作品,也都记录了大量的天文历法词语,了解一些天文历法词语,对读懂古文,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天文知识1、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Venus)木(Jupiter)水(Mercury)火(Mars)土(Saturn)五颗行星称为七政或七曜。
政者,正也,正方位也。
曜者,闪耀也。
在观感上,以上七颗天体物给人的感觉比较明亮,所以古人称其为曜。
金木水火土是是根据五行说定的名称,古人认为岁星为木之精,荧惑为火之精,填星为土之精,太白为金之精,辰星为水之精。
古人把七天作为一个周期,分别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分别对应周日至周六,这一星期的称法还在日语中使用。
谈到五颗行星的运行,不能不知道“黄道”。
所谓黄道,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古人以地球为中心观察太阳的运行,他们设想了一个天球,这个黄道就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运行一周在天球上所经历的路线。
我国先民很早就观测到五颗行星在黄道上的运动轨迹,木星最受人注意,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测得它十二年绕天一周,于是创十二次(每年木星在一次)法,用来记岁。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与古代地理天文历法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1.天文名词解释【星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ǎng、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ēn)。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一、天文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不是要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而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需要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
所以接下来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分别加以叙述。
(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1、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2、木星:古名歲(岁)星。
古人认为歲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3、水星:一名辰星。
4、火星:古名荧惑。
5、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三垣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1、紫薇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的一区。
2、太微垣:在紫薇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
3、天市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
(五)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论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和文化演进有着深远影响。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观察天象和探索地理,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文学体系和地理学理论。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1. 天象观测与纪录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天象的观测和纪录非常重视。
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制定天文节气,派遣官员观测天象,以推算农业生产和国家政策。
《尚书》和《周礼》中都有关于天文节气的记载。
在西汉时期,出现了“长庚历”,确定了一年的365天,其中闰月交替,为历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汉武帝的推广,这种历法被全国通用,持续了2000多年。
2. 天文学体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体系主要包括“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两部分。
天干地支是早期的天文学体系,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为基础,在祭祀、占卜、历法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二十八宿是日、月、星宿运行的轨迹,以28个星座为根据,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 天文学成就在天文学研究方面,中国古代人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宋元时期,王恂、郭守敬等著名天文学家发明了水动力驱动的天文仪,从而提高了星位观测的精度。
明朝时期,朱权成功研制出夜视镜,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外星球和恒星的发现也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二、古代中国的地理学1. 地理名词中国古代的地理学研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和土壤等多个方面。
古人对于地理名词的描述非常精确,类似现代地图的细节非常丰富。
例如《山海经》、《水经注》等经典著作,对于各地山川、河流、湖泊、港口、山脉等地理要素均有详实描述。
2. 地图制作中国古代的地图制作起源早,发展也十分迅速。
汉代时期,都城洛阳就已经有制图机构。
唐代时期,出现了地图绘制精度高,百余幅的木版印刷法第一部全国性地图——《大唐一统图》。
宋代时期,愚公移山、黄河千里图等著名地图问世,地图绘制技法更加精湛,被誉为“地图史上的黄金时代”。
3. 地理学理论中国古代地理学还涉及到地球形状、地理环境、地球自转和地球运转等理论。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与古代地理天文历法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 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 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 , 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 , 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 , 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1.天文名词解释【星宿 (xi ù)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 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 , 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 东方苍龙七宿 ( 角、亢 kǎng、氐 dī、房、心、尾、箕 );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南方朱雀女、虚、危、室、壁 ); 西方白虎七宿 ( 奎、娄、胃、昴 mǎo、毕、觜 zī、参shēn);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 zhēn) 。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 , 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 故而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 , 故而称为北官玄武 ;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 , 故而称为西官白虎 ; 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 , 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 , 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 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 , 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 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星宿 : 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国 : 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州: 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 由七颗星组成 , 又称旄头 ( 旗头的意思 ) 。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 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 , 心宿在东 , 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 彼出此没 , 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壁宿】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 由两颗星组成, 在室宿的东边 , 很像室宿的墙壁, 又称东壁。
【流火】流 , 下行 ; 火 , 指大火星 , 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 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 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 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 或杓形 ) 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 :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 故称“北斗”。
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 故又称“指极星”。
【北极星】星座名 , 是北方天空的标志。
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 认为它固定不动, 众星都绕着它转。
其实, 由于岁差的原因, 北极星也在变更。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 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 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 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 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 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运交华盖】华盖, 星座名 , 共十六星 , 在五帝座上 , 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 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 运气就不好。
鲁迅《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 , 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 , 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 , 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 , 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 , 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 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 , 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 , 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 , 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神话说太阳神名字叫曦和 , 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
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 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
民间把它称作寿星。
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 便是吉祥太平的事。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 , 又叫牛郎星 , 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 , 在银河东。
“织女”即织女星 , 在银河西 , 与牵牛星相对。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 , 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 , 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
旧时迷信说法 , 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 , 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天罡 (g āng) 】古星名 , 指北斗七星的柄。
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 , 龙起生云 , 虎啸生风 , 即所谓“云龙风虎”。
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 , 天空有异样云气 , 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2.历法名词解释【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 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 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 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故称农历 , 又叫中历、夏历 , 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 凡用序数纪月的, 大多以农历为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 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 分列在十二个月中 , 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 月首叫“节气” , 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 十二月小寒、大寒。
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 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 故称“初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在春分前后。
社鼓, 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 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 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 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 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叫“干支纪法”。
“六十甲子”依次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寅癸卯 ,,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 ,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3. 古代年、月、日、方法(1) 年法。
我国古代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年。
如《左·殽之》: “三十三年春,秦周北。
”【年号年法】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 并以年号年。
一个皇帝可以有几个年号。
【干支年法】参照【干支】。
【年号干支兼用法】年皇帝年号置前, 干支列后。
(2) 月法。
我国古代月法主要有三种:【序数月法】一年十二月, 依次分叫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冬腊。
【地支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 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月法】以正月、二、三月春季, 分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以四月、五月、六月夏季, 分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秋季、冬季以此推。
(3) 日法我国古代日法主要有四种:【序数日法】每月29 天或者 30 天 , 依次叫初一 , 初二⋯⋯初十 , 十一、十二⋯⋯【干支日法】如《殽之》: “夏四月辛巳, 秦于殽。
”“四月辛巳”指四月十三日。
【月相日法】指用“朔、朏(k ū) 、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 , 每月初三叫朏 , 月中叫望 ( 小月十五日 , 大月十六日 ), 望后一天叫既望 , 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 月相列后。
(4)法我国古代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化将一昼夜划分十二个辰 , 它的名称是夜半、、平旦、日出、食、隅 (y ú) 中、日中、日昳 (y ì) 、晡 (b ū) 、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辰的化。
天色 : 夜半平旦日出食隅中日中日昳晡日入黄昏人定地支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 ( 当地 ):23-1 点、1-3 点、 3-5 点、 5-7 点、 7-9 点、 9-11 点、 11-13 点、 13-15 点、 15-17 点、17-19 点、 19-21 点、 21-23 点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文中常的两种方法。
4. 古代位【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段, 用鼓打更 , 所以叫作五更、五鼓, 或称五夜。
夜辰五更五鼓五夜代( 当地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 点 ,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 点 ,四更四鼓丁夜1-3 点,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 点【鼓】古常夜鼓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古用滴漏 , 夜凭漏刻更。
【】是辰 , 介前古代法。
【点】古人将一夜分五更, 每更分五点。
每点等于代的24 分。
【刻】古人把一昼夜分100 刻 , 算 96 刻, 每刻 15 分。
漏刻指很短的。
古代地理古代地理知, 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名、山川关隘名等。
1.地区名【西河】又称河西, 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 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 可指南京一带 , 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史记·项羽本纪》: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 ! ”李清照诗云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 : “兼仗父兄之烈, 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 以西为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