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基础医学与医学实验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8.95 MB
- 文档页数:92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A型题(41分,每题1分)1. 对mRNA的转录后加工的描述,错误的是()。
A. mRNA前体需进行甲基化修饰B. mRNA前体需在5′端加m7GpppNmp的帽子C. mRNA前体需在3′端加多聚U的尾D. mRNA前体需进行剪接作用答案:C解析:mRN前体合成后的加工是产生有功能的成熟mRN的重要步骤。
所加的poly尾巴有维持mRN稳定性及其翻译模板活性的作用。
2. 根据乳糖操纵子学说,对基因活性调节起作用的是()。
A.转录因子B. DNA聚合酶C. G蛋白D.阻遏蛋白答案:D解析:阻遏蛋白是乳糖操纵子调节基因Ⅰ所编码的蛋白质,它与操纵序列O结合,阻碍RN聚合酶与启动序列P结合,关闭操纵子转录。
当有诱导剂半乳糖或其类似物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阻遏蛋白与之结合而构象改变,从操纵序列O上解离,RN聚合酶可与启动序列结合,开始转录。
阻遏蛋白对操纵子起着负性调节作用。
3. 体内氧化磷酸化速率主要受哪个因素的调节?()A. ADPATPB. ADPC. AMPD. ATP答案:A解析:PTP比值增高促进氧化磷酸化;PTP比值降低抑制氧化磷酸化。
4. 调节氧化磷酸化的重要激素是()。
A.胰岛素B.甲状腺素C.肾上腺素D.肾皮质素答案:B解析:甲状腺激素是调节氧化磷酸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诱导细胞膜上Na+K+TP酶的生成,使TP加速分解为P和Pi,P增多,TPP比值下降,促进氧化磷酸化,TP合成和分解速度均增加。
甲状腺激素(T3)还可诱导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
5. 不通过胞内受体发挥作用的是()。
A.维生素DB.雌激素C.甲状腺激素D.肾上腺素答案:D解析:项,肾上腺素与质膜受体结合,通过cMP蛋白激酶途径转导信息;E四项,是脂溶性激素,均可通过细胞膜与胞内受体作用。
第1篇一、前言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我们制定了一套系统的生物技术实践教学计划。
本计划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生物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实践教学内容1. 基础实验课程- 遗传学实验:基因分离、基因重组、基因表达等。
- 细胞生物学实验:细胞培养、细胞分裂、细胞信号传导等。
- 生物化学实验:蛋白质提取、酶活性测定、核酸提取等。
2. 专业实验课程- 分子生物学实验:PCR技术、基因克隆、蛋白质纯化等。
- 生物工程实验: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
- 生物信息学实验:生物序列分析、基因注释、生物信息数据库检索等。
3. 综合实验课程-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以某一实际问题为背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
- 创新实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
4. 社会实践- 参观生物技术企业、科研机构,了解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
- 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教学安排1. 实验课程- 基础实验课程:每学期安排4-6周,每周2-3次实验课。
- 专业实验课程:每学期安排4-6周,每周2-3次实验课。
- 综合实验课程:每学期安排2-4周,每两周1次实验课。
2. 社会实践- 每学期安排1-2次企业参观、科研机构参观活动。
- 每学期安排1-2次科研项目参与机会。
五、实践教学考核1. 实验操作考核:考察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
2. 实验报告考核:考察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生物医学实验知识点生物医学实验知识点三篇生物医学实验篇一:生物医学综合实验报告生物医学综合实验报告学院(系):年级:学号:学生姓名:实验一脉搏信号采集功能I.实验目的1.掌握检测脉搏传感器特性和使用方法。
2.掌握正向、反向放大电路的应用。
3.掌握脉搏测量的硬件电路原理。
4.掌握表征脉搏参数波形及特征点的识别方法。
II.实验内容通过脉搏传感器将信号外接进入本系统,检测人体脉搏信号经单片机处理以后,其信号波形可以LCD上实时显示、或者由PC显示。
拓展内容:对输入的脉搏信号进行处理,计算脉率。
III.实验器材1.示波器2.脉搏传感器IV.实验步骤脉搏功能测试电路布局如下:1.电路的调试:I.第一级运放的调试与计算:把示波器的探头一端与E20连接,另一端接GND。
通电,不接外部传感器,观察示波器显示的信号。
如信号不在“0V”时,通过调节旋转电位器RP5,同时观察示波器显示的信号的变化,直至示波器的信号在“0V”时,停止调节电位器RP5。
之后,关电取下示波器的探头;II.低通的选择与计算:此脉搏功能模块在低通滤波部分设置了“10Hz低通滤波”“1KHz低通滤波”两大部分,可以通过连线选择其中的一种。
选择操作如下:a.10Hz低通滤波:第一、把示波器的探头一端与E21连接,另一端接GND;第二、通过实验导线把P1与P2相连接;第三、通电;第四、脉搏传感器与J1正确连接。
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
b.1KHz低通滤波:第一、把示波器的探头一端与E22连接,另一端接GND;第二、通过实验导线把P1与P3相连接;第三、通电;第四、脉搏传感器与J1正确连接。
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
III.放大倍数的调试与计算:此脉搏功能模块的放大倍数是通过旋转电位器RP7来实现的。
在I、II的基础上来实现以下功能。
选择操作如下:第一、把示波器的探头一端与E23连接,另一端接GND;第二、根据低通滤波来决定具体的连线。
选择了“10Hz低通滤波”,通过实验导线把P4与P6相连接;选择了“1KHz低通滤波”,通过实验导线把P5与P6相连接。
微量量热技术(Microcalorimetry)吕卓远常莹李蒙萌安健博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医学实验04级摘要我们知道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特殊空间构象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可逆的热力学反应,因此对此过程的热力学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
这个过程需要利用目标分子直接测量伴随生物大分子反应的热效应。
实现这一程序需要具有很高灵敏度的量热技术,即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和等温滴定量热技术(ITC),得以测量在固定溶液环境下,随温度变化放出的热量。
或测量在固定温度下,随溶液环境变化放出的热量。
在本篇综述中,我们主要介绍DSC和ITC的主要原理,以及它们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量量热技术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等温滴定量热技术生物大分子正文1.前言在升温和降温的过程中,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其质量、几何尺寸、光、电、磁、热、力等物理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微量量热技术被定义为在温度程序控制的条件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温度关系的一类技术。
微量量热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生物热力学与生物动力学的重要结构生物学方法,它通过高灵敏度、高自动化的微量量热仪连续和准确地监测和记录一个变化过程的量热曲线,同时提供热力学和动力学信息。
微量量热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可以作为任意反应净变的传感器,具有连续性和抗干扰性。
因此它是一个用于发现和估测反应未知步骤或过程的先进分析技术。
2.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差示扫描量热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研制出的一种热分析方法。
在样品和参比物同时程序升温或降温且保持两者温度相同的条件下,测量流入或流出样品和参比物的热量差与温度关系的技术。
DSC仪器结构包括温度程序控制系统;测量系统,用于样品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并放大;数据记录、处理和显示系统;样品室,提供适当环境。
DSC分析生物大分子结构变化的基础:由于在给定温度下每个体系总是趋向于达到自由能最小的状态,所以样品升温或降温的过程中,它可以转变成具有不同自由能的另一种结构状态。
诊断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现代医学是随着自然科学各基础学科的发展而发展。
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其检验、诊断、治疗和病理生理学的进展是与实验研究方法的创新与改进分不开的。
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全面地渗透到医学科学各个领域中,揭示了许多新现象,提出了不少新问题,是医学向第一节概述现代医学是随着自然科学各基础学科的发展而发展。
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其检验、诊断、治疗和病理生理学的进展是与实验研究方法的创新与改进分不开的。
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全面地渗透到医学科学各个领域中,揭示了许多新现象,提出了不少新问题,是医学向分子水平迈进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手段。
使医学科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医学分子生物学已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医学检验与诊断学也不例外,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诊断中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诊断分子生物学(diagnostic molecular biology)这一学科分支。
诊断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主要包括:⒈内源基因异常的检验与诊断在分子水平为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和预后提供实验依据。
自身基因结构异常导致基因功能异常而致病,或使其表达产物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异常而致病,或使基因调控失常而致病,如遗传性疾病、肿瘤等。
⒉外源基因侵入体内的检验与诊断对多种病源微生物(如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的检出,可望实现快速、灵敏、准确。
在分子水平可更准确地分类亚种和变种。
探明病源微生物致病的机制。
生物大分子指核酸和蛋白质分子,是生命物质的基本要素,如最简单的生命体病毒、噬菌体仅以核酸,蛋白质为主,却表现了生命的最基本的功能。
核酸的表达产物是蛋白质,为因果关系。
核酸是生命的存在形式,蛋白质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但究其原因可能是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异常所为。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检验和临床诊断应用方法已日趋完善,而核酸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历史短,研究前景广,是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A型题(41分,每题1分)1. 真核生物经转录作用生成的mRNA是()。
A.间隔区序列B.多顺反子C.内含子D.单顺反子答案:D解析:真核基因转录的一条mRN分子对应编码一种蛋白质,称为单顺反子。
原核生物转录后产生的mRN分子可串连多个相关蛋白质的编码序列,称为多顺反子。
2. 下列哪类物质对ALA合成酶起反馈抑制作用?()A.尿卟啉原ⅢB.胆色素原C.线状四吡咯D.血红素答案:D解析:L合酶是血红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可受到酶结构及酶含量的双重调节。
当血红素的合成速度大于珠蛋白的合成速度时,过多的游离血红素既可对L合酶具有别构抑制作用,过量的血红素又可被氧化成高铁血红素,后者是L合酶的强烈抑制剂,而且可作为辅阻遏因子结合并激活阻遏蛋白,从而阻遏L合酶的合成。
3. 下列哪种组织不能氧化酮体?()A.脑B.肾C.心肌D.肝答案:D解析:因肝脏缺乏氧化酮体所需的琥珀酰o转硫酶和乙酰乙酸硫激酶,所以不能氧化酮体。
4. 紫外线照射引起DNA最常见的损伤形式是生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在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这种变化的叙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不会终止DNA复制B.是由胸腺嘧啶二聚体酶催化生成的C.可由包括连接酶在内的有关酶系统进行修复D.可看作是一种移码突变答案:C解析:5. 对大多数基因来说,CpG序列高度甲基化()。
A.抑制基因转录B.促进基因转录C.与基因转录无关D.对基因转录影响不大答案:A解析:pG岛甲基化范围与基因表达程度呈反比关系。
处于转录活化状态的基因pG序列一般是低甲基化的;不表达或处于低表达水平的基因pG序列高度甲基化。
6. 下列哪个不是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范围?()A.分析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B.筛选相互作用的DNA分子C.分析蛋白质功能域D.新药设计答案:B解析:7. 启动子是()。
第五节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技术2015-07-16 70976 0生物大分子之间可相互作用并形成各种复合物,所有的重要生命活动,包括DNA的复制、转录、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信号转导和代谢等,都是由这些复合物所完成。
研究细胞内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方式,分析各种蛋白质、蛋白质-DNA、蛋白质-RNA复合物的组成和作用方式是理解生命活动基本机制的基础。
有关研究技术发展迅速,本节选择性介绍部分方法的原理和用途。
一、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技术目前常用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包括酵母双杂交、各种亲和分离分析(亲和色谱、免疫共沉淀、标签蛋白沉淀等)、FRET效应分析、噬菌体显示系统筛选等。
本部分简要介绍标签蛋白(tagged protein)沉淀和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hybrid system)。
(一)标签蛋白沉淀标签融合蛋白结合实验是一个基于亲和色谱原理的、分析蛋白质体外直接相互作用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一种带有特定标签( tag)的纯化融合蛋白作为钓饵,在体外与待检测的纯化蛋白或含有此待测蛋白的细胞裂解液温育,然后用可结合蛋白标签的琼脂糖珠将融合蛋白沉淀回收,洗脱液经电泳分离并染色。
如果两种蛋白有直接的结合,待检测蛋白将与融合蛋白同时被琼脂糖珠沉淀( pull-down),在电泳胶中见到相应条带(图20-6)。
图20-6 标签融合蛋白沉淀实验流程示意图目前最常用的标签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有各种商品化的载体用于构建GST融合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为GST融合蛋白。
利用GST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的结合作用,可以用共价偶联了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琼脂糖珠一步纯化GST融合蛋白。
另一个常用的易于用常规亲和色谱方法纯化的标签分子是可以与镍离子琼脂糖珠结合的6个连续排列组氨酸( 6xHis)标签。
标签融合蛋白结合实验主要用于证明两种蛋白分子是否存在直接物理结合、分析两种分子结合的具体结构部位及筛选细胞内与融合蛋白相结合的未知分子。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A型题(41分,每题1分)1. 1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后的产物是()。
A. 2分子CO2+4分子还原当量+GTPB.草酰乙酸+CO2+H2OC.草酰乙酸D. CO2+H2O答案:A解析:1分子乙酰o经三羧酸循环时,每次循环有2次脱羧(生成2分子O2);4次脱氢反应(生成4分子还原当量),其中3次脱氢由N+接受,1次脱氢由F接受,经氧化磷酸化,生成9分子TP;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GTP)。
2. 下列哪种氨基酸属于亚氨基酸?()A.亮氨酸B.组氨酸C.脯氨酸D.丝氨酸答案:C解析:亚氨基酸的结构是中心原子上连一个羧基(—OOH),一个亚氨基(—NH—),一个氢(—H)和R基(任意基团)。
项,脯氨酸的分子中含有亚氨基和羧基,为亚氨基酸。
3. 当肝细胞内ATP供应充分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受抑制B.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受抑制C.糖异生增强D.丙酮酸激酶被抑制答案:B解析:TP是调节糖代谢酶活性的重要别构剂,可抑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的活性;激活丙酮酸羧化酶、果糖二磷酸酶的活性。
4. 核苷酸代谢的核糖由()提供。
[电子科技大学2010研] A.糖异生途径B.乙醛酸循环C.磷酸戊糖途径D.三羧酸循环答案:C解析:磷酸戊糖途径意义:①为脂肪、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提供NPH;②为核苷酸辅酶、核苷酸的合成提供5磷酸核糖;③为芳香族氨基酸合成提供4磷酸赤藓糖。
5. 胆道中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常与下列哪些物质有关?()A.胆红素B.胆汁酸盐C.黏蛋白D.糖脂答案:B解析:胆汁中的胆汁酸盐与卵磷脂协同作用,使胆固醇分散形成可溶性微团,使之不易结晶沉淀而随胆汁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