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1
现代汉语考点总结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 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普通话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在民族共同语形成之后,方言仍可以与共同语同时存在。
(二)口语和书面语1. 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4.在春秋时代,汉民族共同语被称为“雅言”,汉代起称为“通语”,明代改称为“官话”,到了现代,辛亥革命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称为普通话。
(2016年填空)(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现代汉语》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现代汉语是高等教育中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具备语言分析、研究、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学科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包括:1. 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2. 具备语言分析、研究能力,能够运用现代汉语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提高语言应用能力;4. 激发学生对语言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基础知识、语言应用技能训练和语言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具体要求如下:1. 语音: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2. 词汇: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特点,包括词义、构词、短语等;3. 语法:掌握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包括句子结构、常用句式等;4. 修辞:了解现代汉语修辞手法,包括词语选用、句式变换、表达技巧等;5. 语言应用技能训练: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6. 语言研究方法:介绍现代汉语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语言研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讲授:系统讲解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突出重点、难点;2.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在实际中的应用;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如口语训练、写作练习等;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课程考核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
具体标准如下:1. 平时成绩:根据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因素综合评定;2. 期中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30%,形式为闭卷笔试;3.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形式为闭卷笔试或开卷笔试(允许携带相关参考书和工具书)。
《现代汉语》知识要点1.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普通话”一词最早见于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一书,旧称“官话”、“国语”。
3.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俗称“地方话”。
4.我国民族语言的数目达80种以上。
民族文字目前正在使用的有40种,历史上曾经使用的有近20种,加起来共有近60种。
5.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7. 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能够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8.音高是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音高在语音中主要体现在声调上。
9. 声音的强弱,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音强在语音中主要体现在重音上。
10. 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长短。
语音中的语调、轻声都与音长密切相关。
11. 音色(音质) :声音的特色,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音色在语音中表现为区分元辅音。
12.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语流里最自然的语音单位,它是人们听觉上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断。
13.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的出来。
14.音素是构成音节的单位,有的音节由一个音素构成,有的音节由两个或三个音素构成,普通话中一个音节包含最多的有四个音素。
15.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不受显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
气流在口腔中受到明显阻碍而形成的音是辅音。
普通话中共有10个元音音位、22个辅音音位和4个调位。
16.《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发布推行的,是国家制定的拼写汉语、汉字的法定标准。
17.声母是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
18. 单韵母发音的特点是:发音时舌位和口形始终保持不变。
19.韵腹是韵母的主干,是开口度最大、声音最清晰响亮的元音20. 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黄廖版《现代汉语》名词解释(详细版)第一章绪论1.现代汉语: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代汉语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2.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现代汉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3.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4.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
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语言。
文学语言主要在书面上,也在口头上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服务,它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5.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是语言的地域分支。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就叫作基础方言)第二章语音1.语音:语音是人类说话时由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言语的物质外壳,是言语的社交职能能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言语必须凭借语音这个物质载体才能表达出来。
统统语音都具有三方面的属性,即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根本属性。
2.《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方案,1958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一共有五个部分组成,即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
3.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是从音色的角度分别出来的。
对音节进行分析,得出的就是音素。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音素和子音音素两大类。
4.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是一种声音区别于另一种声音的本质特征,是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
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5.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发音体振动时间持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现代汉语之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广义)是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普通话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言。
4.共同语就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5.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
第二章语音1.语音是人类通过发音器官来传递信息发的声音。
2.语音表达时声音的高低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取决于发音体声带的质地。
第二,取决于对喉部肌肉的控制。
第三,取决于呼出的气流的强弱。
3.乐音是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噪音)4.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
音强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动幅度。
5.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
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的久暂。
6.音色又称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
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7.语音的三大属性: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根本属性)。
8.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
这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9.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辅音。
10.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
11.音节:由音素构成,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语音单位。
12.声母:指音节中元音前头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
13.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4.声调: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15.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音位变体: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位,这些音就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16.汉语拼音方案用途:给汉字注音;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各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帮助外国人学汉语;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编制索引和代号。
17.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 的字。
《现代汉语》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学校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语言文字法》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分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他们对语言现象进行正确评价和鉴别的能力,使他们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对语言的运用既能“匡谬正俗”,又能变异创新。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增强按语言规律办事的自觉性。
2、熟练掌握运用语言、分析语言现象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
3、运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分析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特别是新闻写作中的常见错误,为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作贡献。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个部分,其中以语法、修辞为重点。
难点是句子分析、复杂短语的层次分析等。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本课程与《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在体系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后续课程有《演讲与口才》等。
(五)学时、学时分配安排总学时60学时,15周,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教学方法和其它教学环节安排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除讲清基本理论外,主要针对媒体、习作中的病例进行深入剖析。
三、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现代汉语概述(一)现代汉语(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三)现代汉语方言二、汉语言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三、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第二章语音(10学时)一、语音概述(一)语音的性质(二)语音单位(三)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二、声母(一)声母的发音(二)声母辨正三、韵母(一)韵母的发音(二)韵母辨正四、声调(一)调值和调类(二)普通话声调(三)声调辨正五、音节(一)音节的结构(二)拼音(三)音节的拼写规则六、音变(一)变调(二)轻声(三)儿化(四)语气词“啊”的音变七、音位(一)音位简说(二)普通话音位八、朗读和语调(一)朗读(二)语调第三章文字(3学时)一、汉字概说二、汉字的形体(一)现行汉字的前身(二)现行汉字的形体三、汉字的结构(一)结构单位(二)造字法四、汉字的调整和标准化(一)汉字的调整(二)汉字的标准化五、使用规范汉字(一)掌握整理过的汉字(二)纠正错别字第四章词汇(12学时)一、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一)词汇(二)词汇单位(三)构词类型二、词义的性质和构成(一)词义的性质(二)词义的构成(三)词义的理解和词的运用三、词义的分解(一)义项(二)义素四、词义的聚合——语义场(一)语义场(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三)反义义场和反义词五、词义和语境的关系(一)语境对解释词义的作用(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六、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二)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三)行业词、隐语七、熟语(一)成语(二)惯用语(三)歇后语八、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一)词汇的发展变化(二)词汇的规范化第五章语法(18学时)一、语法概说(一)语法和语法体系(二)语法的性质(三)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二、词类(上)(一)词类的划分(二)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三)实词的运用三、词类(下)(一)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二)虚词的运用(三)词类小结四、短语(一)短语及其分类(二)短语的结构类(三)短语的功能类(四)歧义短语(五)短语小结五、句法成分(一)句子成分种类(二)主语谓语(三)动语宾语(四)定语状语补语(五)中心语(六)独立语(七)句法成分小结六、句子的分类(一)句子分类概说(二)句类(三)句型(四)几种动词谓语句“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双宾句存现句(五)变式句和省略句1、变式句2、省略句(六)句子的变换(七)句子分析小结七、常见的句法失误(一)搭配不当(二)残缺和多余(三)语序不当(四)句式杂糅八、复句(一)概说(二)复句的类型(三)多重复句(四)紧缩句(五)复句运用中常见的错误第六章修辞(15学时)一、修辞概说(一)什么是修辞(二)修辞和语境(三)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四)修辞的作用和学习修辞的目的二、词语的锤炼(一)意义的锤炼(二)声音的锤炼三、句式的选择(一)长句和短句(二)整句和散句(三)主动句和被动句(四)肯定句和否定句(五)口语句式和书面句式四、辞格(一)(一)辞格概说(二)比喻(三)比拟(四)借代(五)拈连(六)夸张五、辞格(二)(一)双关(二)仿词(三)反语(四)婉曲六、辞格(三)(一)对偶(二)排比(三)层递(四)顶真(五)回环七、辞格(四)(一)对比(二)映衬(三)反复(四)设问(五)反问(六)通感(七)警策八、辞格的综合运用(一)辞格的选用(二)辞格的兼用(三)辞格的套用九、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一)韵律配合不协调(二)词语选用不精当(三)句子表意不畅达(四)辞格运用不恰当四、参考书目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局,1979年版3、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7月第三版4、李忠初主编:《现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5、刑福义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版(张良君编写)《现代汉语》考试大纲一、考试对象修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广告学本科学生。
二、考试的目的和要求《现代汉语》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更具有实践性。
考试本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语言现象,指导运用语言的行为,提高语言水平。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一)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汉语知识,把原有对现代汉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掌握分析语言现象的方法。
(三)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释常见语言现象的能力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考试内容现代汉语的含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特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布。
考试要求识记现代汉语含义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领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特点;熟知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布。
第二章语音考试内容语音的性质;语音单位;声母的发音、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韵母的发音;声调的调值和调类;普通话的声调;音节的拼写规则。
考试要求识记语音的性质、语音单位声调的调值和调类;领会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普通话的声调;熟知声母和韵母的发音;掌握音节的拼写规则和音变。
第三章文字考试内容汉字的特点;汉字形体的演变;现代汉字字体及其特征;汉字的结构单位和结构方式;汉字的标准化;使用规范汉字。
考试要求识记汉字的特点;掌握汉字的结构单位、结构方式和规范的简化字;领会汉字的标准化。
第四章词汇考试内容词汇的含义;词汇单位;词的构词类型——单纯词和合成词;词义的性质和词义的构成;词义的分解和聚合;词汇的构成和熟语。
考试要求1、识记:词汇的含义、词汇的单位、词义的性质。
2、应用:能结合汉语实例辨析单纯词和合成词;能分析具体词的构成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义;能正确运用词汇。
第五章语法考试内容语法的性质;语法单位;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实词中10种词类的语法特征及其运用;虚词中4中词类的语法特征及其运用;词的兼类现象;短语的结构类和功能类;歧义短语;句法成分;句类和句型的划分;复句的类型;多重复句;复句的紧缩句。
考试要求1、语法的性质、语法单位、词类的划分标准;2、领会:实词和虚词的语法特征;词的兼类现象;短语的结构类和功能类;复句的类型;多重复句的划分;复句的紧缩句与单句的区别。
3、应用:根据所学过的关于各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知识,运用分类的方法,对现代汉语的词进行语法归类;判别少数词所具有的兼类现象,区分词的兼类现象和词的同音现象、活用现象;纠正词类的误用现象;能运用短语的有关知识正确区分短语的类型;能运用句法成分的有关知识划分句法成分;能准确地判断句类和句型;能正确区分复句的类型;能正确分析多重复句。
第六章修辞考试内容修辞的含义;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21种常用辞格的特点及作用;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考试要求1、识记:修辞的含义;21种常用辞格的特点。
2、领会: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21种辞格的构成及其表达作用。
3、应用:能正确运用修辞知识分析语言现象。
四、考试的方法和考试时间闭卷考试。
时间120分钟。
五、评价标准学生修完本课程并参加期末考试后,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六、试卷设计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15分;简答题20分;应用分析题55分。
其中客观题20%,主观题80%。
(张良君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