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之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7
简析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而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要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甚至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以下就分类简析下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种类: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而且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种标志。
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关的某种行为动作的含义。
例如《陈涉世家》中“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用手指”;“目”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作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段重要的历史时间。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的词汇用法有着较大的不同,如一些词汇的活用。
本文将简析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一、动词古汉语中的动词有时候并不会进行时态的变化。
因此,经常会在后面加上时间状语来表示动作时态。
比如,洒和泼,古汉语中是没有进行时态的,需要用“一路洒下”和“一路泼下”来表示过去的洒和泼。
同样地,古代汉语中也没有被动语态,需要用“受到”“被”等词来表示。
古汉语中的动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通过加上一个表示程度、方向的副词来表明它的意义。
比如“驱”本意是催促,但是加上副词“赶走”的话就表示赶走。
二、形容词古汉语中的形容词通常是不需要进行变化的,即不需要根据性数、时态等变化它的形式。
比如“红色”,无论是用来形容一个物品还是形容一条鱼,都是不会变化形式的。
此外,古汉语的形容词还能通过加上一个表示贬义、褒义的词来表示它们的正向或负向意义。
比如,“怯懦”+“无赖”的意思是害怕、胆小;而“怯懦”+“刚毅”的意思则是谨慎、稳健。
三、名词古汉语中的一些名词在用法上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活用。
比如,“亲”在古汉语中可以表示父母或者祖宗等,而它也可以用来表示称呼老师、长辈等时的尊称。
另外,很多名词在古汉语中是没有复数形式的,比如“金鱼”,无论是一条还是多条,它的形式都是不变的。
四、副词古汉语中的副词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活用。
比如,“反而”和“而反”都是表示转折的副词,但是它们的使用情况却略有不同。
如果前面是肯定的意义,就用“反而”;如果前面是否定的意义,就用“而反”。
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副词也可以与动词结合起来使用,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比如“突然”+“抽泣”、“激动”+“澎湃”等,可以用来描绘持续不断的情感反应。
综上所述,古汉语中的各个词类都存在一些特殊的活用方式,需要我们仔细学习和理解。
只有在真正掌握了这些技巧之后,才能更加准确地使用古汉语,享受其中的美妙和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