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15.00 KB
- 文档页数:24
模具设计制造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模具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掌握模具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制造工艺及应用。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模具的分类、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
在技能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并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进行模具制造。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培养学生对模具行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操作。
具体包括模具的分类与结构、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CAD/CAM软件在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等。
教学内容将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模具设计制造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模具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本课程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方面,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并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进行补充和拓展。
参考书方面,将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模具设计制造方面的书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多媒体资料方面,将收集一些与模具设计制造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以直观地展示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实验设备方面,将确保学生能够 access to modern equipment, such as CNC machines and 3D printers, so that they can apply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practical projects.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模具制造工艺2. 课程类型:专业课3. 授课对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本科生4. 学时总数:36学时5. 任课教师:李老师二、课程目标1. 理解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模具制造的基本流程和工艺方法3. 熟悉模具制造中常用的加工工具和设备4. 掌握模具制造工艺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5.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1. 基本概念和原理(1)模具概述(2)模具制造工艺概述(3)模具材料概述教学方法:讲授和课堂讨论2. 加工工具和设备(1)基础设备:机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机、线切割等(2)辅助工具:刀具、测量工具、夹具、工装等教学方法:实验和演示3. 模具制造流程及工艺方法(1)半成品加工:锻造、铸造、锻打等(2)精密加工:铣削、车削、磨削等(3)表面处理:喷涂、电镀、抛光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和讲授4. 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1)模具加工误差和检测方法(2)模具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问题(3)模具装配和调试问题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5. 实践教学模具制造相关实验操作和项目,如模具点胶、金属表面处理、模具组装等。
教学方法:实验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30%):课堂参与、作业、实验报告等。
2. 期末考试(70%):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总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1. 教材:《模具制造工艺》2. 软件:UG、solidworks、pro/e等3. 实验室:模具制造实验室4. 教学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学设备六、教学反思模具制造是机械制造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极具实践性和前沿性的专业。
因此,在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课程中,要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最新技术和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模具制造工艺理论课并进行了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本次设计要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与扩充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所学的知识, 加深对模具零部件制造基本方法与模具装配技术的理解, 掌握制订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方法。
2、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知识, 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
包括设计能力、绘图能力、技术分析与决策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撰写技术论文能力等等。
3.养成严肃、认真、细微地从事技术工作的优良作风。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给定冲模、注塑模的各类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规程。
三、制订模具零件工艺规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分析模具零件和工艺性(1)熟悉零件图和装配图着重了解零件在模具中的作用, 装配关系和各项技术要求。
(2)模具零件的工艺分析与工艺审查①图纸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视图正确完整, 尺寸标注齐全、合理。
②零件选材与技术要求的合理性: 材料选用合理。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质量、热处理及其它技术要求合理、齐全。
③零件结构工艺性审查: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a.结构形式和外观尺寸可能采用标准;b.有便于在机床上装夹的定位基准和夹紧表面;c.零件有足够的刚度, 减小加工时的变形并有利于装配;d.形状简单, 尽量减少加工面积, 尽量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装夹次数和走刀次数, 保证刀具正常工作(如具有退刀等必要的结构);e.必要时采用镶拼结构。
2.选择零件的毛坯(1)毛坯种类的决定模具零件常用的毛坯各类有铸件、锻件、各种型材及焊接件等。
铸件毛坯适合于制造形状复杂的零件, 如上、下模座等。
锻造毛坯适合于制造强度、刚度等力学性能要求高但形状不复杂的零件, 如中、小型凸、凹模等。
型材常用于零件形状与某种型材相近之毛坯。
焊接件多用于某些结构件类型的零件的毛坯。
(2)毛坯尺寸的确定毛坯尺寸应根据模具零件尺寸加上适当的加工余量来确定。
模具制造与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与设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模具制造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素养。
知识目标:了解模具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具备模具制造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数控加工、电火花加工等;能够进行模具的装配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模具制造与设计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模具制造与设计在现代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模具设计原理、模具制造工艺、模具CAD/CAM技术以及模具的装配与调试。
1.模具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模具的定义、功能、分类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模具设计原理:讲解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包括模具结构设计、模具零件设计、模具强度计算等。
3.模具制造工艺:介绍模具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如铸造、锻造、切削加工、电加工等,以及各种工艺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4.模具CAD/CAM技术:讲解CAD/CAM软件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如模具设计参数化、模具零件库的建立、模具制造过程的模拟等。
5.模具的装配与调试:介绍模具的装配过程、方法和要求,以及模具调试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通过讲解模具制造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模具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模具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模具制造和调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就模具制造与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国内优秀教材,如《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设计内容1. 模具制造工艺流程和流程控制通过讲解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流程控制,使学生了解模具制造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控制的关键点,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实际操作打好基础。
2. CAD/CAM软件应用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软件,帮助学生掌握CAD/CAM技能,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CAD/CAM软件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制造技能。
3. 模具材料和表面处理介绍常用的模具材料,如模具钢、热处理钢等,以及常用的表面处理手段,如电镀、喷漆等,让学生了解模具材料的特性和表面处理的目的与方法。
4. 模具加工技术和设备介绍模具加工工艺和设备,如钳工、铣床、钻床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熟悉各种加工设备的使用,加深对模具加工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5. 模具结构设计和模具配件通过对模具结构设计和模具配件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模具的结构、功能和配件的作用与选择。
6. 模具制造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模具制造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课程设计方法本课程既有理论讲解,也有实际操作,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模具制造工艺流程和流程控制、CAD/CAM软件应用、模具材料和表面处理等内容。
2. 示范法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示范,让学生了解模具制造实践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制作模具,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4. 讨论法在模具制造实践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和交流思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设计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 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模具制造技术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考试内容包括模具制造工艺流程和流程控制、CAD/CAM软件应用、模具材料和表面处理、模具结构设计和模具配件等内容。
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课程设计一、引言模具制造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器制造、电子制造、化工制造等紧密相连,是工业制造的基础。
为了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设计了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模具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1.掌握模具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2.熟悉常见的模具制造设备以及使用维护方法;3.能够根据产品特点设计模具,并进行制造和维修。
三、课程内容1. 模具制造基础知识1.模具的定义和种类;2.模具材料的选择;3.模具表面处理;4.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
2. 模具工艺流程1.模具加工设备和工具;2.模具制造工艺流程;3.模具试制和调试。
3. 模具设备选型和维护1.模具生产设备的分类和特点;2.模具制造所需设备的选型和使用方法;3.模具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4. 模具设计和制造案例分析1.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进行模具设计;2.模具制造的全过程实践;3.模具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其中理论教学将以教师讲解、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而实践教学将采用模具设计、制造和维修为主要内容。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进行,其中考核方式将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和笔试等形式。
六、教学时间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22学时,实践学时为18学时。
具体时间分配如下表:课程内容学时数课程内容学时数模具制造基础知识 6模具工艺流程12模具设备选型和维护8模具设计和制造案例分析 6综合实验8七、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1.《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张三等编著)2.《模具设计与制造》(李四等编著)参考书目:1.《模具加工指南》(王五编著)2.《模具加工与制造技术》(赵六等编著)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专业教师主讲,辅以行业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以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和深入。
模具制造工艺学教学设计引言模具制造工艺学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
因此,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五个方面,进行模具制造工艺学教学设计的探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知识:1.模具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模具制造中常用的工艺流程;3.模具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和基本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法;4.模具加工的基本技术和标准;5.模具设计中所需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技能:1.能够对模具进行设计和制造;2.能够掌握模具制造中的常用工艺流程;3.能够选择和使用模具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和工具;4.能够制造精度要求较高的模具。
态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培养以下态度:1.热爱模具制造工艺学;2.具备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3.瞄准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积极适应市场变化。
教学内容理论内容本课程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1.模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模具制造的常用材料和工具;3.模具加工的常用工艺流程;4.模具的设计和工装夹具的制作。
实践内容本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1.模具的设计与制造;2.模具加工中常用工艺的练习;3.模具的组装和调试。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方法1.讲授课程内容;2.翻转课堂,以案例或实验为主,由学生主动学习;3.分组讨论;4.课内互动教学。
实践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让学生实际操作;2.设计案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3.实习教学,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教学手段教学设备1.设计软件;2.制造加工设备,如车床、铣床、线切割等;3.实验设备,如钳工工具和量具等。
教材1.《模具设计与制造》;2.《模具工艺学》;3.《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4.《模具实习与技能训练》。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模具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流程和常用模具的材料及性能。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并能操作数控机床进行模具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模具制造技术的兴趣,使其认识到模具制造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制造的基本原理、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和模具检测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模具制造的基本原理:介绍模具的分类、作用及制造过程。
2.模具设计:讲解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重点介绍塑料模、冲压模和压铸模的设计要点。
3.模具加工:介绍模具加工的方法、工艺和设备,重点讲解数控加工、电火花加工和磨削加工等技术。
4.模具检测:讲解模具检测的方法、工具和标准,重点介绍三坐标测量仪和光学投影仪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模具设计和制造的过程。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模具加工技术和设备的使用。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其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4.实验设备:确保实验室设备齐全,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目录引言 1 第一章、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 2 1.1零件结构分析 2 1.2图纸技术要求分析 2 第二章、工艺规程的设计 3 2.1毛胚类型的确定 3 2.2毛胚结构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3 2.3定位基准的选择 4 2.4工艺方案的确定 4 第三章、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确定 4 第四章、各工序切削用量的选择与计算5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9总结10参考文献10引言本课程设计是在完成《模具制造工艺学》学习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目的而进行的,对本人而言,我相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作用,从中锻炼自己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很快的适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及结构分析主要包括功能结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表面质量、硬度等机械性能要求、结构分析等。
工艺规程设计毛坯的选择,根据零件的要求,进行毛坯尺寸和公差等零件锻件图的确定。
毛胚制造工艺设计。
加工余量及切屑用量的设计电火花线切割和机械加工工艺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工艺路线)包括对零件的铣削和磨削,零件的孔隙加工及工序内容的确定。
工序卡填写工艺过程综合卡片,根据前述各项内容以及加工简图,一并填入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中。
第一章、零件的技术要求及分析1.零件结构形状分析该零件从形体上分析其总体结构为平行六面体,上表面有4个直径为8,2个直径为6的凹模通孔,中间为下凹的型腔,因此其结构形状较简单。
2.图纸技术要求分析如图可知,该零件形状比较简单,外形尺寸也不大。
要求的尺寸标注采用统一的基准即设计基准,零件内腔各表面的粗糙度要求较高,下凹部分的表面粗糙度达到Ra0.4。
另外,该零件有一个固定孔,其精度要求Ra为0.4,平面部分位Ra0.8。
另外零件上孔比较多,要求有一定的位置精度。
零件上各孔的精度,垂直度和孔间距要求。
常用零件各孔径的配合精度一般为IT7 ~IT6,Ra0.4 ~ 1.6um.对安装滑动导柱的零件,孔轴线与上下模座平面的垂直度要求为4级精度。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制造工艺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掌握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o学生能够了解模具制造过程中材料选择、热处理、加工设备及工艺流程。
o学生能够熟悉模具制造中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
2.能力目标:o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模具制造工艺方案的初步设计。
o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模具制造中的常用设备和工具。
o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模具制造过程中的简单技术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注重模具制造中的安全规范。
o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o激发学生对模具制造技术的兴趣,鼓励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4.重点内容:o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流程。
o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技术。
o模具加工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o模具制造中的质量控制与检测。
5.难点内容:o模具制造工艺方案的优化设计。
o模具加工中的精度控制与误差分析。
o复杂模具结构的制造工艺。
三、教学方法6.讲授法:用于讲解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7.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模具制造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知识内化。
8.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模具制造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9.实验法:在实验室进行模具制造实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0.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1.教材:《模具制造工艺学》及相关参考书。
2.教具:模具模型、加工设备示教板。
3.实验器材:模具加工机床、测量工具、刀具等。
4.多媒体资源:课件、教学视频、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的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讨论,鼓励积极发言。
2.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明确奖惩机制,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措施: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后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目录序言 (1)1、准备工作 (2)1.1所拆画零件的材料选择和毛坯加工方法 (2)1.2拆画零件图 (2)1.2.1、确定零件图上的尺寸 (2)1.2.2、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 (3)1.3生产纲领及生产类型确定 (3)1.4、零件工艺性分析 (4)1.4.1工艺性分析 (4)1.4.2、工艺规程制定 (5)1.5、毛坯与锻压设备选择 (5)1.5.1、锻件体积和质量的尺寸 (5)1.5.2、计算锻件毛坯计算 (6)1.5.3、锻压设备吨位的确定 (6)2、工艺过程设计 (7)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7)2.2、定位基准选择 (7)2.2.1、基准原则 (7)2.2.2、基准选择 (8)2.3、拟定机械加工工艺路线 (8)3、定量设计 (10)3.1设计毛坯图 (10)3.2、机械加工余量的确定 (10)3.2.1、外表面 (11)3.2.2、挡料销的圆柱面6 (11)3.2.3、挡料销的上表面4 (11)销孔 (11)3.2.4、43.3、工艺装备选择 (12)3.3.1、磨外表面 (12)3.3.2、磨∅12圆柱面 (12)3.3.3、铣与水平面成7°的上平面 (12)3.3.4、钻,铰∅4销孔 (12)3.3.5、钻∅2弹簧钩孔 (12)4、工序设计 (13)4.1.工序一:用工具曲线磨外表面 (13)4.1.1加工条件 (13)4.1.2切削用量 (13)4.2、工序二:磨∅12圆柱面 (13)4.2.1、加工条件 (13)4.2.2、切削用量 (13)4.3、工序三铣与水平面成7°的上平面 (14)4.3.1、加工条件 (14)4.3.2、切削用量 (14)4.4、工序四钻,铰∅4销孔 (15)4.4.1、选择钻床及钻头 (15)4.4.2、选择切削用量 (16)4.4.3、确定工时 (16)4.5、工序五钻∅2弹簧钩孔 (17)4.5.1、选择钻床及钻头 (17)4.5.3、切削速度 (17)4.5.4、确定工时 (17)5、工序尺寸确定 (18)5.1、孔的工序尺寸 (18)5.2、其他重要表面的工序尺寸 (19)结论 (20)参考文献 (22)序言模具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是我们完成本专业学习计划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使我们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本课程,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去解决专业范围内的工程技术问题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
我们在完成课程设计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正确使用技术资料,国家标准,有关手册,图册等工具书,进行设计计算,数据处理,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也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这次综合能力运用的机会!其主要目的是:1.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的一般工程问题的独立能力,拓宽和深化所学的知识。
2. 培养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思维,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规范和方法。
3.培养正确的使用技术知识,国家标准,有关手册,图册等工具书,进行设计计算,数据处理,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技巧。
4. 培养进行调整研究,面向实际,面向生产,向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基本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1.准备工作1.1所拆画零件的材料选择和毛坯加工方法此次所要拆画的零件是自动挡料销,要达到其应有的硬度与强度,参考国标中销钉的材料,确定自动挡料销的材料为16Mn ,并用锻造经行毛坯加工。
1.2 拆画零件图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看装配图和画零件图能力的一种常用方法。
按照正确、齐全清晰、合理的要求,标注所拆画零件图上的尺寸。
本次拆画的零件为装配图中6号零件,自动挡料销。
1.2.1、确定零件图上的尺寸自动挡料销的总长为123,销上表面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7 ,圆柱面5的直径为12,圆柱面5与垂直夹角为1 ,销孔3的直径为4Φ=,由于是与销相配合,所以销孔3的具体尺寸为0.012047H +Φ,孔2为弹簧钩孔,不需要特殊要求,该孔尺寸为2Φ,8号面与水平夹角为6︒,水平投影长度为26.85,7号面与水平夹角为12︒。
根据上述尺寸来源,配齐拆画的零件图上的尺寸。
标注尺寸时要恰当选择尺寸和标注形式与相关零件的配合尺寸、相对而言位置尺寸应协调一致,避免发生矛盾,功能尺寸应准确无误。
1.2.2、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根据零件的作用,结合设计要求查阅有关手册或阅同类、相近产品的零件图来确定所拆画零件图上的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技术要求。
根据上述原则可知,面4由于要与碰杆想接触,因此选择面4的粗糙度3.2Ra m μ=,并且要求面4 的平面度0.015Ra m μ=。
销钉孔要与销配合,故要求销孔的粗糙度公差为 1.6Ra m μ=。
直径12mm 的圆柱面表面的粗糙度公差为 3.2Ra m μ=。
其他表面由于用锻造的方式制造,因此其他表面的粗糙度25Ra m μ=。
1.3 生产纲领及生产类型确定生产纲领是指企业在计划期间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
计划期常为一年,所以生产纲领常称为年产量。
对于零件而言,产品的产量除了制造机器所需要的数量之外,还要包括一定的备品和废品,因此零件的生产纲领应按下式计算:(1)(1)N Qn αβ=++ (1-1)式中:N ——零件的年产量(件/年); Q ——产品的年产量(台/年);n ——每台产品中该零件的数量(件/台);α——该零件的备品率(备品百分率); β——该零件的废品率(废品百分率)。
由于是一款落料,冲孔连续模,所以该零件的生产为单件生产。
1.4、零件工艺性分析1.4.1工艺性分析自动挡料销是冲孔落料连续模中定位机构中的挡料销,用作停止板料向前运送,使得模具对板料进行冲裁。
本零件为连杆支臂类零件,结构较为简单,但对零件的强度要求比较高,故毛坯加工选择锻造。
本零件生产类型为单件生产。
下面对该零件进行精度分析。
对于形状和尺寸(包括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较复杂的零件,一般采取化整体为部分的分析方法,即把一个零件看作由若干组表面及相应的若干组尺寸组成的,然后分别分析每组表面的结构及其尺寸、精度要求,最后再分析这几组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由零件图中可以看出,该零件上有三处加工表面精度较高具体分析如下: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是:根据上述原则可知,面4由于要与碰杆想接触,因此选择面4的粗糙度生产类型 单件生产生产纲领(件/年)100工艺特征零件的互换性用修配法,钳工修配,缺乏互换性 毛坯的制造方法与加工余量 木模手工造型或自由锻造,毛坯精度低, 加工余量大机床设备及其布置形式通用机床,安机床类别采用机群式布置 工艺装备 大多采用通用夹具,标准附件,通用刀具 和万能量具 对工人的技术要求 需技术水平高的工人工艺文件 有工艺过程卡,关键工序要工序卡 成本较高3.2Ra m μ=,并且要求面4 的平面度0.015Ra m μ=。
销钉孔要与销配合,故要求销孔的粗糙度公差为 1.6Ra m μ=。
直径12mm 的圆柱面表面的粗糙度公差为 3.2Ra m μ=。
其他表面由于用锻造的方式制造,因此其他表面的粗糙度25Ra m μ=。
加工表面之间主要的相互位置要求是:销孔的相对位置有较高要求,首先是销孔圆心的水平位置是以面1为基准,其尺寸要求为00.0163mm -,垂直尺寸以面9为基准,其尺寸为00.018.35-。
1.4.2、工艺规程制定工序 工序名称 工序主要内容1 下料 锯床下料,43123mm mm +∅⨯ 2 锻造 模锻成工件结构,作为毛坯3 热处理 退火处理4 工具曲线磨用MD9025磨工件外轮廓5 精磨 精磨∅12圆柱面6 粗铣 粗铣与水平面成7°的上平面7 精铣 精铣与水平面成7°的上平面8 钻 钻∅4销孔 9 铰 铰∅4销孔 10 钻 钻∅2弹簧钩孔 11 热处理 调制处理,硬度HRC40-HRC5012检验1.5、毛坯与锻压设备选择1.5.1、锻件体积和质量的尺寸自动挡料销由于是要使用锻造,因此零件的材料使用16Mn 。
零件的外形尺寸如图所示:锻件的外形尺寸应为:40123mm +,4012mm +,4027mm +,406mm +。
工件的体积为V 工件3=17.1671cm ,工件的质量:=r =..=.g=0.13476kg G V ⨯工件工件78517167113476, 当锻件质量在20kg 之内,一般需加热3-4次,锻件总损耗系数取10% 故锻件毛坯的体积:3=1.1=1.117.167=18.89cm V V ⨯⨯锻工件 锻件毛坯的质量:=7.85=7.8518.89=148.29g=0.14829kg G V ⨯⨯锻锻1.5.2、计算锻件毛坯计算理论计算圆棒的直径:D 选取圆棒的直径为3cm ;圆棒长度:22=1.273=1.27318.89/3=2.67cm 3cm L V ⨯≈坯料料/D锻造比Y : =3/3=1Y 材料的长径比不大于2。
因此下料尺寸为433mm +⨯ 1.5.3、锻压设备吨位的确定查表,当锻件坯料质量为0.14829kg ,材料为16Mn ,选择0.25吨的空气锤。
2.工艺过程设计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零件材料为16Mn。
考虑零件在模具运行过程中所受冲击不大,零件结构又比较简单,故选择锻件毛坯。
2.2、定位基准选择2.2.1、基准原则粗基准的选用原则1、保证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相互位置要求原则。
当有些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有相互位置要求时,一般不选择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
2、保证各加工表面的加工余量合理分配的原则。
应选择重要加工表面为粗基准。
3、粗基准不重复使用的原则。
粗基准的精度低,粗糙度数值大,重复使用会造成较大的定位误差,因此,同一尺寸方向的粗基准,通常只允许使用一次。
精基准的选用原则1、基准重合原则。
尽可能使设计基准和定位基准重合,以减少定位误差。
2、基准统一原则。
尽可能使用同一定位基准加工个表面,以保证各表面的位置精度。
如轴类零件常用两端顶尖孔作为统一的定位基准。
3、互为基准原则。
当两个加工表面间的位置精度要求比较高的时候,可用互为基准的原则反复加工。
4、自为基准的原则。
当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时,可选择加工表面作为自身的定位基准。
2.2.2、基准选择(1)粗基准的选择:粗基准的选择,对于零件而言,尽可能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
而对有若干个不加工表面的工件,则应以与加工表面要求相对位置精度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
根据这个基准选择原则,自动定位销的外轮廓表面作为粗基准,利用如上图面2和面1为主要定位面,达到完全定位,然后进行磨,铣上表面。
(2)精基准的选择:考虑要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装夹准确方便,依据“基准重合”原则和“基准统一”原则,以粗加工后的面为主要的定位精基准,以面1和面2为辅助的定位精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