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5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及其活用形式:
1. 动词(动作的词):
-走:走、走了、走向、走出、走来
-读:读、读书、读了、读到、读来
2. 形容词(描述事物特征的词):
-美:美、美丽、美好、美人、美丽的
-大:大、大的、大人、大了、大起来
3. 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
-人:人、人们、人的、人家、人们的
-山:山、山上、山下、山水、山的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
-很:很、很美、很大、很好、很远
-忽然:忽然、忽然间、忽然起来、忽然间的、忽然变化
5. 介词(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词):
-在:在、在里面、在外面、在前面、在后面
-为:为、为了、为人、为什么、为着
6. 连词(连接词语、句子之间关系的词):
-和:和、和他、和平、和谐、和睦
-若:若、若是、若非、若不、若然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汉语中常见词类的活用形式,古代汉语的用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古籍中有大量丰富多样的词类活用形式,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更好地掌握。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6、城朔方城修筑方位名词作动词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使动用法动词使动: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4、臣活之:使……活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形容词使动: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固名词使动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5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匠人斫而小之使......变小 /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怪名词意动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当作夫人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当作药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把君王当作君王名词作状语1、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2、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3、其后秦稍蚕食魏:像蚕一样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5、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像鸟兽一样散开6、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7、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像小儿一样啼哭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汲像对待犬马一样地蓄养我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1、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在野外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在北边1、秦王车裂商君以徇:用车的方式示众2、臣请剑斩之:用剑3、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用口袋子4、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多次用书信的方式5、失期法皆斩:依据法律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每年;每月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每天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一天天地事日急:一天天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辞之矣州田:往日名词作动词擅爵人;赦死罪授爵位陈胜王做王子房前上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掌管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捉世之所高莫若皇帝:认为高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认为贵;认为贱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娶妻子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做宰相;使甘茂成为宰相皆不足贵:尊崇不足生于不农:做农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认为......高/下/小/臣既臣大夏而君之:使大夏臣服;统治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使我成为臣妾/刘豫请勾践女女为王:做婢女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向前移动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养蚕;穿衣虚词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朕、台、卬朕皇考曰伯庸永保台身/朝夕纳诲;以辅台德/魂且有之;察台深意人涉卬否;卬须卬友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尔、而、若、乃必欲烹而翁/必欲烹乃翁当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轻蔑少与孔融为尔汝之交亲切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他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之入百姓皆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价畏彼哉2、指示代词1、远指和近指彼:此一时彼一时夫:食夫稻衣夫锦此;是;斯;俋彼注兹2、泛指特指之其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泛指其人日死乎:特指晏子的仆人藏之名山;传诸其人:特指合适的人3、他、佗旁指代词4、谓词性代词:若然尔君子哉若人;河东凶亦然;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诸、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风雨兴焉;宋人或得玉就诸子罕3、疑问代词1、谁、孰礼与食孰重孰与我孰与皇帝贤:和......比;哪一个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和......比;怎么样徙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哪里比的上2、何何贵何贱什么子欲何之哪里先生何嗮由也为什么何如、如何:怎么样;怎么办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何;奈何;何若美之与恶相去何若:怎么样使归就戮于秦以寡君之态;若何事将奈何矣;先生助之奈何若......何;如......何;奈......何: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害深矣若之何若之何;如之何:表反问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君之大事业艺麻如之何:怎么样3、胡、曷、奚胡不见我与王:为什么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子奚哭之悲也奚冠冠素:宾前;什么胡为至今不朝也;宾前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宾前4、安、焉、恶提问或反问且焉置土石:哪里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哪里弃父之命恶用子哉:哪里安足辞: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怎么物恶有满而不溢:哪里4、不定代词或莫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宋人或得玉虎负隅莫之敢婴:没有谁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没有什么5、辅助性代词者所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与动词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与主谓二者不可兼得:与数词古者丈夫之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与时间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臣之所好者;道也所以:用来......方法;导致......的原因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吾所以为此者以是先国家之急而后仇也此所以乱也是吾剑之所从坠是乱之所作也副词一、否定副词1、一般性否定2、禁止性否定动词性无毋勿王请勿疑/子无敢食我也3、寒暑未薄而疾4、非、微白马非马;非梧桐不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微二子楚不国矣;微夫人之力不足此二、时间副词过去:向;从前已;既;已经尝;曾经曾;业业:已经乃与向无子同;臣奚忧焉;向言人之过;冒犯天威良业为取履:已经现在:方 ;正天下方未定:尚且;还适:恰好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将来:将;且;行;行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对短暂时间的修饰:旋;辄先主寻悔请还;/寻病终:不久旋亦悔之:不久/病旋已辄勿其麾下:不久卒:最终;竟:最终卒为善士客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最终3、范围副词特、举、悉、尽、与、成、毕:全部咸:咸安土乐业:全部相如废秦王特以诈佯为子赵城:只是直不百步而:只是士卒仅万人:多达学人自出家览涅盘经仅十年载未明大意:多达;将近4、程度副词极、至、最、绝、颇良、殊公输子自以为至巧: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相当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稍微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语毕良久;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少、颇:稍微太后之色少解愈、加、弥、兹今天下弥衰:越来越邻国之民不加少赋敛兹重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5、情态副词玉石俱焚:一起间入邯郸:秘密地赵使人微捕李牧;斩之:秘密地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偷偷地不相往来:互相公拥兵数营;不肯相救:偏指一方猝卒然:很快的遂:仆人以告公遂见之:很快广暂胜而上胡马:一下子;突然其后秦稍蚕食魏:渐渐项羽疑范增与汉稍夺其权:渐渐稍出近之:渐渐复:再;又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议天下之事仍、数、累:多次太祖累书呼;我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6、语气副词信;必;定;果;其;殆、曾果夜至斫木下信有之乎:真的子其怨我乎大概殆为此也尔何曾比子于管仲:竟然曾由与求之问君其勿复言:还是/ 君其问渚水滨:还是欲加之罪;其无辞乎难道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匡能入乎:怎么宁有种乎:难道。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其词汇丰富多样,词类活用也颇为丰富。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类在句子中的使用和活用方式。
本文将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几个词类入手,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
一、名词的活用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名词的拟声和叠用上。
拟声是指通过词的音韵来表达其含义,比如“嘉”表扬、赞美;“噱”开心、愉快。
叠用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名词组合在一起,表示复合的概念,比如“风雨”、“悲喜”、“阴阳”。
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还表现在名词的变化和派生上。
名词的变化包括单复数、格助词的变化,比如“士人”、“士人们”;名词的派生包括通过词缀、前缀、后缀等方式派生新词,比如“喜悦”、“悲伤”。
古代汉语的动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上。
在时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的区别,比如“行”、“行矣”、“将行”。
在语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比如“见”、“见矣”;在语气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的语气,比如“行”、“行否”、“行乎”。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形容词的级别和程度上。
形容词的级别包括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比如“美”、“较美”、“最美”;形容词的程度包括肯定、否定和疑问等不同的程度,比如“美”、“不美”、“美否”。
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外,古代汉语还有副词、代词、连词等其他词类,它们在句子中的活用也各具特点。
比如副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副词的程度和方式上,比如“极矣”、“如此”;代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代词的人称、数和格的变化上,比如“吾”、“尔”、“余”;连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连词的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上,比如“而”、“乃”。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丰富多样,每种词类在句子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活用方式。
通过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简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可以临时改变其词性或用法,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一些名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用作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本是名词,表示“衣服”,但在这个成语中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中的“穷”原本是形容词,表示“穷尽”,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使穷尽”。
3.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原本是数词,表示“三个”,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多次考虑”。
4.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用作意动用法。
例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原本是名词,表示“老师”,在这个句子中用作意动用法,表示“把……当作老师”。
5.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一个词语用作动词时,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而是
由宾语发出的动作。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原本是名词,表示“灭亡”,在这个句子中用作使动用法,表示“使……灭亡”。
以上是一些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这些用法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而且这些用法的出现也增加了古汉语的复杂性和魅力。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
这些词类在古代汉语中有不同的活用形式。
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单数和复数形式的区别,同时也有格的变化,如
主格、宾格、属格等。
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态、语气的变化,古代汉语中另外还有一类叫
做“终态”的动词,表示动作的状态。
形容词和副词在古代汉语中通过添加字缀的方式来表示不同的语法功能,如表示程度、方式等。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来表示位置关系、方向关系、时间关系等。
连词主要用来连接句子的不同成分,如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助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来表示语法功能,如表示疑问、否定、句法
关系等。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比较繁杂,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也
会有一些差异。
以上只是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概述,具体的细节还需根
据具体的文献和语境进行研究。
古汉语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
(一)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皆可用作使动。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古汉语中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多用作使动。
例: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史记·晋世家》)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隐公元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左传·隐公元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说苑·君道》)动词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二)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柳宗元《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
(柳宗元《蝜蝂传》)其达士,则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砺之于义。
(《国语·越语》)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能胜其任也。
例说古诗中的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5.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作使役动词时,是指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与该动词的动作有关的人或事。
这时,它被灵活地用作名词。
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埋伏的部队,伏兵)《曹刿论战》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产生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
一般来说,大多数用作使役动词的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没有宾语。
当它们用作使役动词时,后面要带宾语。
翻译时,应采用兼语的形式。
古代汉语一、使动用法1、动词(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1)不及物动词例:既来之,则安之。
(2)及物动词例: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ps: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形容词(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ps: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3、名词(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齐威王欲将孙膑。
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名词(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指出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的其他用法,用作动词以后可以带宾语,不需作特殊理解。
例:范增数目项王,举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左右欲刃相如。
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工具或依据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表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4、表比喻例: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5、.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1)形成动宾结构,前一名词活用。
例:遂王天下。
(2)形成主谓结构,后一名词活用。
例:大楚兴,陈胜王。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为活用。
例:且请母子俱迁江南,无无为秦所鱼肉。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
例:寡人欲相甘茂,可乎?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
例:江水又东,径巫峡。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
例:驴不胜怒,蹄之。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
例:晋师军于庐柳。
7、名词用“而”连接。
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则该形容词多活用。
例: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
词类活用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一.名词用作状语二.意动用法三.使动用法四.名词用作动词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2)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
例: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
例: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
例: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
(《左传》)“日”表回溯4)表及时,按时,当时。
例:秋水时至,百川灌海。
(《庄子.秋水》)时:及时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
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意思为“用橐载”。
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法律”2.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
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2)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例一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饮”前面,作状语,表示方位。
意思是“向北”。
例二中的“郊”是名词,作“迎”的状语,表示处所。
意思为“在郊外”。
4.表示比喻。
例:1) 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一》)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例子一中“蛇”作“行”的状语,表示行的状态,意思是“像蛇一样爬行”,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动词;例二中“其一犬”是“它像一只狗那样”的意思。
5.表示方位或处所,例: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2) 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例一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饮”前面,作状语,表示方位。
意思是“向北”。
例二中的“郊”是名词,作“迎”的状语,表示处所。
意思为“在郊外”。
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
例:1)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2)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例一中“小鲁”“小天下”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这是主观看法而非客观事实。
例二中“异”也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他很怪异”。
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和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和事物)。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2)今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例一中“夫人”是“把她看作夫人”的意思,是名词用作意动,“夫人之”是动宾结构,意思与“以之为夫人”相同。
例二中前“鱼肉之”是“以之为鱼肉”的意思。
三.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后面本来不能跟宾语,用于使动时就带有宾语。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2)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例一“亡”本是不及物动词,灭亡。
这里用作使动,“使······亡”。
例二“活”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使之活”。
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1)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十年》)2)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汉书·武帝纪》)例一的意思是“使赵盾饮酒”,“饮”用作使动,读为去声。
译为“使······饮”,使赵盾饮酒;例二“朝诸侯王”是“使诸侯王朝”在句中用作使动。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宾语,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和物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或状态。
例: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例一“尊”是形容词,用作使动,意思是“使长安君之位尊”。
例二中“弱秦”也是形容词用作使动,意思是“使秦弱”。
3.名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緃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2)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例一中“王”是名词,这里用作使动用法,是“使我成为王”的意思。
例二“生死”,即“使死者复生”,“骨肉”相当“使骨肉”,“使白骨生肉”,也就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的使动用法(如上所述)2.名词的意动用法(如上所述)3.普通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例:1)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名词“目”用作动词,表“以目示意”。
2)城朔方城(《汉书·武帝纪》)第一个名词“城”用作动词,表“筑城,修建城”。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的类型: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四.特殊的行为数量表示法五.指示代词做宾语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反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
例: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
例: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2)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例一“谁敢怨”就是“敢怨谁”“谁”是“怨”的宾语,但疑问代词“谁”放在了宾语“敢怨”的前面。
构成宾语前置的句式。
例二中“何谓”是“谓何”的意思。
注:如果动词前面又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之前。
例一中“谁”放在助动词“敢”的前面。
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之前。
例:1)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吾谁以为亲。
(《庄子.齐物论》)例子一中“以”是介词,他的宾语“何”是疑问代词,放在介词前面。
“何以”就是“以何”的意思。
例二中“谁以为亲”应该为“以谁为亲”。
3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例一中宾语“谁”在动词“欺”前面。
例二中宾语“何”在动词“求”前面。
宾语“何”在动词“求”前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宾语必须是代词;②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1.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1)吾爱之,不吾叛也。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2)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例一中“不吾叛”就是“不叛吾”,宾语“吾”前置。
代词“吾”放在了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
例二中正确语序为“邻国未亲吾也”。
2.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1)未绝鼓音。
(《左传.鞌之战》)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庄子·秋水》)例一中“不知子”虽然是否定句,但是“子”并非代词,而是名词,因此在否定句中时不能放在动词之前的。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是”或“之”要放在动词前面。
例: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十年》)例一中“四方是维”就是“维四方(保护四方)的意思”。
例二“将虢是灭”是“将灭虢”之意。
注: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语音激切。
例:1)舍其旧而新是谋。
2)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3)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例中,“舍其旧而新是谋。
”“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突出宾语。
四.特殊的行为数量表示法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古代汉语有两点不同:一是不用动量词,二是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例:1)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左传.文公十六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例一中“七遇皆北”因为“遇七皆北”,意思是遇见七次都失败了。
例二因为“始反一焉”。
意为回去了一次。
注:在强调某一行为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
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之前用“者”复指,是“者”字前面的词语成为全句的主语。
例:1)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譲者三,终不肯受。
(《战国策.赵策三》)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鸿门宴》)例中表示动量的数词从动词前面的状语(“三辞譲”,“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变为全句的谓语。
五.指示代词作宾语指示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维叶莫莫,是以是获。
(是以,以是,因为这种情况)注: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没有代词“之”复指,也常常可以放到介词的前面。
这种情况大都是上古汉语句式的残留。
例:1)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
(《许行》)2)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诗经·邶风·日月》)例一中宾语“江汉”、“秋阳”均在介词“以”之前。
例二中宾语“东方”在介词“自”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