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 格式:ppt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17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及其活用形式:
1. 动词(动作的词):
-走:走、走了、走向、走出、走来
-读:读、读书、读了、读到、读来
2. 形容词(描述事物特征的词):
-美:美、美丽、美好、美人、美丽的
-大:大、大的、大人、大了、大起来
3. 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
-人:人、人们、人的、人家、人们的
-山:山、山上、山下、山水、山的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
-很:很、很美、很大、很好、很远
-忽然:忽然、忽然间、忽然起来、忽然间的、忽然变化
5. 介词(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词):
-在:在、在里面、在外面、在前面、在后面
-为:为、为了、为人、为什么、为着
6. 连词(连接词语、句子之间关系的词):
-和:和、和他、和平、和谐、和睦
-若:若、若是、若非、若不、若然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汉语中常见词类的活用形式,古代汉语的用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古籍中有大量丰富多样的词类活用形式,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更好地掌握。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㈠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1.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上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
(《卖柑者言》)——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6、城朔方城修筑方位名词作动词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使动用法动词使动: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4、臣活之:使……活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形容词使动: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固名词使动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5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匠人斫而小之使......变小 /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怪名词意动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当作夫人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当作药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把君王当作君王名词作状语1、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2、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3、其后秦稍蚕食魏:像蚕一样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5、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像鸟兽一样散开6、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7、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像小儿一样啼哭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汲像对待犬马一样地蓄养我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1、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在野外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在北边1、秦王车裂商君以徇:用车的方式示众2、臣请剑斩之:用剑3、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用口袋子4、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多次用书信的方式5、失期法皆斩:依据法律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每年;每月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每天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一天天地事日急:一天天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辞之矣州田:往日名词作动词擅爵人;赦死罪授爵位陈胜王做王子房前上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掌管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捉世之所高莫若皇帝:认为高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认为贵;认为贱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娶妻子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做宰相;使甘茂成为宰相皆不足贵:尊崇不足生于不农:做农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认为......高/下/小/臣既臣大夏而君之:使大夏臣服;统治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使我成为臣妾/刘豫请勾践女女为王:做婢女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向前移动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养蚕;穿衣虚词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朕、台、卬朕皇考曰伯庸永保台身/朝夕纳诲;以辅台德/魂且有之;察台深意人涉卬否;卬须卬友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尔、而、若、乃必欲烹而翁/必欲烹乃翁当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轻蔑少与孔融为尔汝之交亲切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他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之入百姓皆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价畏彼哉2、指示代词1、远指和近指彼:此一时彼一时夫:食夫稻衣夫锦此;是;斯;俋彼注兹2、泛指特指之其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泛指其人日死乎:特指晏子的仆人藏之名山;传诸其人:特指合适的人3、他、佗旁指代词4、谓词性代词:若然尔君子哉若人;河东凶亦然;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诸、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风雨兴焉;宋人或得玉就诸子罕3、疑问代词1、谁、孰礼与食孰重孰与我孰与皇帝贤:和......比;哪一个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和......比;怎么样徙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哪里比的上2、何何贵何贱什么子欲何之哪里先生何嗮由也为什么何如、如何:怎么样;怎么办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何;奈何;何若美之与恶相去何若:怎么样使归就戮于秦以寡君之态;若何事将奈何矣;先生助之奈何若......何;如......何;奈......何: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害深矣若之何若之何;如之何:表反问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君之大事业艺麻如之何:怎么样3、胡、曷、奚胡不见我与王:为什么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子奚哭之悲也奚冠冠素:宾前;什么胡为至今不朝也;宾前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宾前4、安、焉、恶提问或反问且焉置土石:哪里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哪里弃父之命恶用子哉:哪里安足辞: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怎么物恶有满而不溢:哪里4、不定代词或莫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宋人或得玉虎负隅莫之敢婴:没有谁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没有什么5、辅助性代词者所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与动词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与主谓二者不可兼得:与数词古者丈夫之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与时间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臣之所好者;道也所以:用来......方法;导致......的原因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吾所以为此者以是先国家之急而后仇也此所以乱也是吾剑之所从坠是乱之所作也副词一、否定副词1、一般性否定2、禁止性否定动词性无毋勿王请勿疑/子无敢食我也3、寒暑未薄而疾4、非、微白马非马;非梧桐不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微二子楚不国矣;微夫人之力不足此二、时间副词过去:向;从前已;既;已经尝;曾经曾;业业:已经乃与向无子同;臣奚忧焉;向言人之过;冒犯天威良业为取履:已经现在:方 ;正天下方未定:尚且;还适:恰好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将来:将;且;行;行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对短暂时间的修饰:旋;辄先主寻悔请还;/寻病终:不久旋亦悔之:不久/病旋已辄勿其麾下:不久卒:最终;竟:最终卒为善士客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最终3、范围副词特、举、悉、尽、与、成、毕:全部咸:咸安土乐业:全部相如废秦王特以诈佯为子赵城:只是直不百步而:只是士卒仅万人:多达学人自出家览涅盘经仅十年载未明大意:多达;将近4、程度副词极、至、最、绝、颇良、殊公输子自以为至巧: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相当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稍微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语毕良久;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少、颇:稍微太后之色少解愈、加、弥、兹今天下弥衰:越来越邻国之民不加少赋敛兹重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5、情态副词玉石俱焚:一起间入邯郸:秘密地赵使人微捕李牧;斩之:秘密地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偷偷地不相往来:互相公拥兵数营;不肯相救:偏指一方猝卒然:很快的遂:仆人以告公遂见之:很快广暂胜而上胡马:一下子;突然其后秦稍蚕食魏:渐渐项羽疑范增与汉稍夺其权:渐渐稍出近之:渐渐复:再;又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议天下之事仍、数、累:多次太祖累书呼;我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6、语气副词信;必;定;果;其;殆、曾果夜至斫木下信有之乎:真的子其怨我乎大概殆为此也尔何曾比子于管仲:竟然曾由与求之问君其勿复言:还是/ 君其问渚水滨:还是欲加之罪;其无辞乎难道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匡能入乎:怎么宁有种乎:难道。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动词是古代汉语中最活跃的词类,动词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句法要求发生各种形态变化,如改变音调、加附属词缀、置于不同位置等。
动词在句子中起到表示动作、状态、变化等意义的作用。
形容词是描述事物性质,表达事物特征的词类。
形容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通过加附属词缀来表示不同的程度、性质等,同时可以充当谓词或修饰词等。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其他词的词类,副词用来表达时间、地点、方式、程度、原因等词义。
副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通过形态变化、加附属词缀等方式进行活用。
量词是用来表示事物数量或计量单位的词类,量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名词类别和数目来进行相应的变化。
代词是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类,代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句法要求发生形态变化,如改变音调、加附属词缀等。
数词是表示数量的词类,数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具体的数目、次序、年龄等。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句、句子之间的词类,连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通过形态变化和加附属词缀等方式进行活用。
总之,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词的形态变化和词义转换的规律,各个词类都有自己的活用方式和规律,这些规律在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词类活用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一.名词用作状语二.意动用法三.使动用法四.名词用作动词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2)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
例: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
例: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
例: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
(《左传》)“日”表回溯4)表及时,按时,当时。
例:秋水时至,百川灌海。
(《庄子.秋水》)时:及时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
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意思为“用橐载”。
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法律”2.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
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2)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例一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饮”前面,作状语,表示方位。
意思是“向北”。
例二中的“郊”是名词,作“迎”的状语,表示处所。
意思为“在郊外”。
4.表示比喻。
例:1) 嫂蛇行匍伏。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其词汇丰富多样,词类活用也颇为丰富。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类在句子中的使用和活用方式。
本文将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几个词类入手,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
一、名词的活用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名词的拟声和叠用上。
拟声是指通过词的音韵来表达其含义,比如“嘉”表扬、赞美;“噱”开心、愉快。
叠用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名词组合在一起,表示复合的概念,比如“风雨”、“悲喜”、“阴阳”。
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还表现在名词的变化和派生上。
名词的变化包括单复数、格助词的变化,比如“士人”、“士人们”;名词的派生包括通过词缀、前缀、后缀等方式派生新词,比如“喜悦”、“悲伤”。
古代汉语的动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上。
在时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的区别,比如“行”、“行矣”、“将行”。
在语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比如“见”、“见矣”;在语气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的语气,比如“行”、“行否”、“行乎”。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形容词的级别和程度上。
形容词的级别包括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比如“美”、“较美”、“最美”;形容词的程度包括肯定、否定和疑问等不同的程度,比如“美”、“不美”、“美否”。
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外,古代汉语还有副词、代词、连词等其他词类,它们在句子中的活用也各具特点。
比如副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副词的程度和方式上,比如“极矣”、“如此”;代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代词的人称、数和格的变化上,比如“吾”、“尔”、“余”;连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连词的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上,比如“而”、“乃”。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丰富多样,每种词类在句子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活用方式。
通过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简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可以临时改变其词性或用法,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一些名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用作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本是名词,表示“衣服”,但在这个成语中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中的“穷”原本是形容词,表示“穷尽”,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使穷尽”。
3.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原本是数词,表示“三个”,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多次考虑”。
4.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用作意动用法。
例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原本是名词,表示“老师”,在这个句子中用作意动用法,表示“把……当作老师”。
5.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一个词语用作动词时,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而是
由宾语发出的动作。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原本是名词,表示“灭亡”,在这个句子中用作使动用法,表示“使……灭亡”。
以上是一些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这些用法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而且这些用法的出现也增加了古汉语的复杂性和魅力。
例说古诗中的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5.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作使役动词时,是指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与该动词的动作有关的人或事。
这时,它被灵活地用作名词。
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埋伏的部队,伏兵)《曹刿论战》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产生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
一般来说,大多数用作使役动词的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没有宾语。
当它们用作使役动词时,后面要带宾语。
翻译时,应采用兼语的形式。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指的是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原本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以适应表达的需要。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具备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用刀杀”的意思。
2. 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原本是形容词,这里表示“使……活下来”的意思。
3.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
例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原本是动词,这里表示“使……回去”的意思。
4.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使……为王”的意思。
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汉语一、使动用法1、动词(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1)不及物动词例:既来之,则安之。
(2)及物动词例: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ps: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形容词(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ps: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3、名词(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齐威王欲将孙膑。
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名词(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指出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的其他用法,用作动词以后可以带宾语,不需作特殊理解。
例:范增数目项王,举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左右欲刃相如。
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工具或依据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表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4、表比喻例: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5、.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1)形成动宾结构,前一名词活用。
例:遂王天下。
(2)形成主谓结构,后一名词活用。
例:大楚兴,陈胜王。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为活用。
例:且请母子俱迁江南,无无为秦所鱼肉。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
例:寡人欲相甘茂,可乎?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
例:江水又东,径巫峡。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
例:驴不胜怒,蹄之。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
例:晋师军于庐柳。
7、名词用“而”连接。
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则该形容词多活用。
例: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