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会经典药方】痛泻要方
- 格式:doc
- 大小:12.77 KB
- 文档页数:2
“痛泻要方”的正确打开方式——掰开了揉碎了来讲一个方子问:痛泻要方以何药为君?痛泻要方以何药为君,历代方书均未论及,但从本方的命名、原方的用量及主治证来看,笔者认为应以白术、芍药两味为君较妥。
一本方的命名来看,此方原名曰“白术芍药散”,且两药用量独重(原方白术三两,芍药二两)。
可见本方是以方中主要药物、针对主症及所起主要治疗作用而命名,是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主病之为君”的理论,故知白术、芍药是方中君药。
二从本方的方义分析,本方主治肝旺脾弱之痛泻证。
其病机为“土败木贼”,主证为“腹痛腹泻,痛泻不止”。
此证治宜泻肝补脾,胜湿止泻。
方中白术甘苦温,能健脾燥湿止泻,又能“去水气,利小便”(《日华子本草》)而实大便,最重要的是本品通过培补脾胃,又可生津、养血,防肝木亢盛侮脾。
白芍苦酸微寒,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之功,是止腹痛之专药。
《本经》谓其能治“邪气腹痛”,《别录》说可用于“时行寒热,中恶腹痛”,《备要》说“泻肝火、安脾肺”,程钟龄赞本品“止腹痛如神”。
且本品酸收之性又能止腹泻,《纲目》说能“止下痢,腹痛后重”,《药鉴》说“下利腹痛者宜用,盖由肠胃湿热,故用此收敛之剂,则脾胃得正,而邪毒不能作祸矣”。
由于白术、芍药既针对了本病的病机,又针对于主症“痛泻”,其作用全面,且用量独重,放为方中君药。
三从历代名医创制的治疗腹痛泄泻的方剂来看,以白术与白芍为主要配伍治疗腹痛泄泻并见的方剂甚多。
《明医指掌》有“芍药白术汤”;《和剂局方》有“胃风汤”;《医林集要》有“三自散”;《医学入门》有“白术芍药汤”。
朱丹溪说:“有宜调和脾湿而泻止者,以白术,芍药、茯苓加减治之”。
在《景岳全书》中有五阴煎、二术煎、苍术丸、芍药枳术丸、调胃白术散等多方。
刘完素说:“太阴脾经受湿,水泄注下,体微重微满,困弱无力,不欲饮食,暴泄无数,水谷不化,先宜白术芍药汤和之”。
《药鉴》亦说,二药相配“则补脾而清脾家湿热”。
可见,二药相配是治泄泻中的一种极为重要配伍法,亦是治疗泄泻的主要药物。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一例慢性肠炎患者疗效肯定
普通的乡医
我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对于中医来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平时也读一些中医医学书籍,但由于水平有限,开方也不是很多。
上周,一位妇女65岁来我这看病。
主诉:三年来,每日腹泻两三次,常是下腹隐隐作痛,然后就有便意,食欲不佳,吃了肠炎宁片,氟哌酸等,效果不明显。
形体消瘦,舌质暗红,舌苔白厚腻,脉濡滑。
辩证:湿阻中焦,清阳不升。
用方:痛泻要方合二陈汤加减。
陈皮6 白术15 白芍30 防风10 甘草10 半夏12 茯苓10 扁豆12 薏仁20 葛根15 柴胡6 升麻6 山楂10 神曲10 麦芽15
二剂后,患者来诉,基本好转。
xiongtingke 我也用过,但效果不怎么好,吃药就行,断药几天又发作刘医生2006 中医慢性腹泻属脾胃虚弱,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babyskyer 楼主,是否可以考虑合用理中汤?
北方赤脚医生理中汤不合适
柴平汤(小柴胡平胃散)倒可以用用。
痛泻要方的功效与作用痛泻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常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症状。
该方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腹泻症状,恢复肠胃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下面将详细介绍痛泻方的功效和作用。
痛泻方由苍莪术、牵牛花、大黄、木香、紫苏等中草药组成。
这些草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泻痹、消肿、止泻、止痛等药理作用。
首先,痛泻方具有泻痹作用。
痛泻方中的苍莪术和大黄等草药含有较高的咖啡碱,具有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可以刺激肠道排空,加速粪便的排出,缓解腹泻症状。
其次,痛泻方具有消肿作用。
牵牛花是痛泻方中的一个主要成分,具有消肿、解毒的作用。
它含有牵牛花甙和牵牛花醇等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肠道黏膜的水肿和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腹泻引起的不适感。
此外,痛泻方还具有止泻作用。
痛泻方中的木香、紫苏等草药含有较多的鞣酸和鞣质,具有收敛作用,可以收缩肠道黏膜血管,减少肠道分泌液的排出,从而减轻腹泻症状。
最后,痛泻方还具有止痛作用。
大黄是痛泻方中的另一个主要成分,含有大黄素等活性成分,具有镇痛、止痛的作用。
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腹泻引起的腹痛不适感。
总的来说,痛泻方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它可以通过泻痹作用促进肠道蠕动,加速粪便排出,缓解腹泻;通过消肿作用减轻肠道黏膜的水肿和炎症反应;通过止泻作用收敛肠道黏膜血管,减少肠道分泌液的排出;通过止痛作用减轻腹泻引起的腹痛不适感。
痛泻方一般以汤剂的形式使用,服用时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
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
如果出现副作用,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痛泻方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的中药方剂,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症状。
它能够通过泻痹、消肿、止泻、止痛等作用,缓解腹泻症状,恢复肠胃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剂量,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
55.痛泻要方药方详解研讨55.痛泻要方药方详解研讨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
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痛泻要方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组成;炒白术90克炒白芍60克炒陈皮45克防风30克加减;1.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2.舌苔黄腻者,湿久郁热,可加黄连以清热。
泄泻证加减:1.若久泻不止,宜加酸收之品,如乌梅、石榴皮、诃子肉等。
2.若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芡实、扁豆。
取其健脾甘淡之意。
3.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轻宜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等以疏肝理气而和中。
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等属肝旺脾虚者,均可加减用之。
1。
五更泻2。
腹泻1.肠易激综合征2.溃疡性结肠炎3.慢性结肠炎 4.慢性腹泻 5.慢性胆囊炎[功用]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 [主治] 脾虚肝郁之痛泻。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本方为治痛泻的要方。
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脉左弦而右缓为证治要点。
痛泻要方 (《丹溪心法》卷2)[异名] 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大全》卷35)、白术防风汤(《叶氏女科)卷2)、防风芍药汤(《不知医必要》卷3)。
[组成] 炒白术三两(90g) 炒芍药二两(60g) 炒陈皮一两五钱(45g) 防风一陶(30g) 。
[用法] 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 脾虚肝郁之痛泻。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病机分析] 痛泻之成因颇多,本方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
正如《素问。
气交变大论》所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
方剂学讲痛泻要方(二)半夏泻心汤及附方五方剂学 30讲痛泻要方刚才讨论到痛泻要方,痛泻要方从它药物组成,和它的主治证候特点来看,痛泻在临床运用上,反映出痛这个特征,很明显,因为泻有很多类型,我们后面的方逐渐涉及到泄泻的类型多了,这种肝旺脾虚泄泻呢,它的主治证候描述中间,历代医家,从《丹溪心法》,它是出现了组成,到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他把这方具体的功用固定下来。
他当然也没有命名,他写的"治痛泻要方"。
这四个药,治痛泻要方。
《医方集解》里就把它,名字就叫痛泻要方,是这样的。
所以过去出处都写的《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张景岳也没说是他的方,他当然也没有说是《丹溪心法》就有这个方,他说刘草窗方,刘草窗这个人,姓刘,草窗不是名,他是隐居的,是个文人,一个诗人,喜欢在门窗上挂很多植物。
他收集了一些方,别人要打听药方呢,引路的人都告诉,就那草窗先生那个地方。
草窗那个地方。
后来喊惯了,就叫刘草窗。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方解君白朮健脾燥湿臣白芍化湿佐陈皮柔肝,缓急止痛佐使防风散肝疏脾但用这个药来讲,肝旺脾虚,疼痛是引用这个方当中,历来都是治腹泻、腹痛,泄泻。
泻必腹痛。
说明肝旺以后,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引起腹痛是主症之一。
这卸泻主要是湿盛,湿盛则泄,脾不运湿,所以这里面有白朮、陈皮这一类。
白朮健脾,用来燥湿,陈皮可以化湿,用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所以肝旺针对用芍药柔肝这一点,也是它的特点。
柔肝,缓急止痛。
痛泄。
对于这个主治,二版教材,是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那是用的“减”。
我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
后来五版教材泻后痛不减。
但以后又调整了,中专教材我没有看过,我听说中专教材是把泻后痛减不减回避了。
光是泻比腹痛,当然这也是个处理方法。
在临床上,这类病人,往往一痛就要泻,泻了由于脾不运湿和湿的积滞,能够也个排出机会,一般疼痛会减少,会缓解一些。
然后又加上逐渐的水湿积累,胃肠道总会有一定的待排出的积滞,这一形成过程,本来正常情况下,肝的疏泄要帮助脾胃运化,肝旺情况下疏泄太过,这种疏泄一作用,它就会造成肝脾不和的腹泻,要泄泻。
中草药良方治疗拉肚子见奇效中草药治疗拉肚子偏方方1〔组成〕草珊瑚30g,鬼针草30g,车前草30g。
〔用法〕水煎服。
方2〔组成〕凌霄花9~15g,生姜2 片。
〔用法〕水煎服。
方3〔组成〕玉叶金花60g,大叶桉15g。
〔用法〕水煎,1 日分3 次服。
方4〔组成〕女菀15g,陈皮6g,菖蒲6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肠鸣腹泻。
方5〔组成〕无花果5~7 枚。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久泻不止。
方6〔组成〕生粤蛇葡萄45g,生姜15g。
〔用法〕加水2 碗煎,一次或分次服。
小儿、老人及症轻者酌减。
〔附注〕此方用于嗜盐菌食物中毒,上腹部绞痛,腹泻,大便如洗肉水样。
方7〔组成〕车前草12g,铁马鞭6g。
〔用法〕洗净,共捣烂,冲凉开水服。
方8〔组成〕牛奶子根15g。
〔用法〕水煎服。
也可用牛奶子果3g,捣烂,对红糖开水冲服。
〔附注〕此方用于水泻。
方9〔组成〕毛大丁草15~30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风寒泄泻。
方10〔组成〕乌豆根1.5g。
〔用法〕磨水服。
〔附注〕此方用于水泻。
方11〔组成〕红辣蓼30g。
〔用法〕水煎,日分3 次服。
〔附注〕此方用于水泻。
方12〔组成〕地瓜根60g,红六合草60g,臭椿根60g。
〔用法〕煎水服。
海蚌含珠,又叫掌上珠。
不管是拉稀还是拉痢疾,只要用一、二株,洗净,用一小碗水煮开,分二次服下即可。
海蚌含珠是铁苋菜(又称铁杆头,止泻草等)。
因开花后结的种子,其外皮如蚌,但很小,如孩儿的小拇指甲大,种子颗粒在其中,就像海蚌中的珠子。
所以叫海蚌含珠”。
经常拉肚子不但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精力和体力的下降,还会带来心理压力。
夏秋两季正是慢性腹泻高发期,我们请来山西省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兰贵教授、北京东方医院消化内科陈润花博士为我们分析常见的几种慢性腹泻,分别能用什么中药治疗。
消瘦腹泻参苓白术散案例:林女士身材高挑而消瘦,从小胃口就不好,稍微多吃点东西就会肚子胀,老觉得身上没劲儿,大便还总是不成形。
漫谈中药⽅剂痛泻要⽅
痛泻要⽅是治疗由于肝郁脾虚⽽导致疼痛腹泻的⼀个⽅⼦,组⽅独特⽽精简,是后⼈学习的经典模板。
⽩术
它的组成仅有⽩术、⽩芍、防风、陈⽪四个药物组成,最主要的是让⼈感觉四个药物毫不相关——⽩术健脾、⽩芍敛肝养⾎、防风祛风胜湿、陈⽪理⽓健脾。
可是它们却偏偏组合成了千古良⽅。
⽩芍
在肝和脾的两个脏器中,最主要的其实是肝容易旺盛,⽽脾容易虚弱,它们本⾝呈现克制和被克制的关系,因此克制的⼀⽅强⼤了,那么被克制的那⽅将暗⽆天⽇——肝属于克制⽅,脾属于被克制⽅。
防风
在痛泻要⽅中,⽩术健脾祛湿,以健脾为主,呈现的是辅助被克制⽅⽽将伤害减少到最低,甚⾄有可能反克制肝脏,因此⽩术的量还不能特别的⼤。
⽽⽩芍在这⾥除了养⾎,最⼤的作⽤就是把⽓机收回来,为什么要收回来了?因为⽓的运动状态是多样化的,包括上升、下降、向左、向右,很明显的说,痛泻要⽅要表达的就是⽓机横向往左冲犯脾胃,因此⽩芍要收的⽓机也就是这⼀股,收回来以后病根就算去除了。
陈⽪
痛泻要⽅当中,防风的体现不单单是祛湿,它最主要的表现是让肝⽓回归正道,当⽩芍将⽓机收纳回来以后,⽓机依旧是像左犯的趋势,需要的是⼀个可以让⽓机⾛⼊正轨的药物,这个药⾮防风莫属,它不温不燥,还润,有风⾏的诡异、有阳性的特征,完全属于肝⽊的⽓质。
它和陈⽪也是⼀对特别的配伍,陈⽪的理⽓是在于脾胃到胸、到喉咙,防风的“理⽓”属于向上、向外,这样⼀来⽆论是脾的升清,还是肝的曲直都步⼊正轨,这样⼀来,泄泻⾃⽌。
在众多⽅⼦中,痛泻要⽅的组成最为特别,其思路真的让⼈匪夷所思。
【一学就会经典药方】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方剂歌诀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传统功效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随证加减
①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②舌苔黄腻者,加黄连、煨木香以清热燥湿,理气止泻。
《丹溪心法》古方
白术炒,三两白芍药炒,二两陈皮炒,一两五钱防风一两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
良方详解现代用法炒白术90克、炒芍药60克、炒陈皮45克、防风30克。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现代功效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者。
使用注意阳明湿热及热毒之腹痛泄泻忌用。
作者经验临床应用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为辨证要点。
名医案例【岳美中医案】陈某,男性。
患慢性肠炎,日泄
泻5次。
泻前腹漉漉作响而痛,痛则急登厕,矢气多,溏便掺泡沫。
认为属风泄证,投予刘草窗痛泻要方:白术12克、芍药9克、陈皮6克、防风3克,以和肝健脾。
数剂,基本痊愈。
(陈可冀等《岳美中医案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出版)选自:《一学就会经典药方》
武建设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