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7
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过程一、唐代燕乐的起源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首先要从其起源谈起。
燕乐起源于北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
燕乐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主要音乐形式之一。
二、燕乐歌舞大曲的特点1.音乐性强:燕乐歌舞大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节奏感闻名于世,各种乐器演奏融洽,音乐性极强。
2.歌词优美:燕乐的歌词清丽婉转,充满着浓厚的民族风情,歌词常常描绘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种种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3.舞蹈表演引人入胜:燕乐歌舞大曲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精彩的舞蹈表演,热烈的气氛、独特的舞姿吸引了大批观众。
三、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1.文化繁荣:在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文化艺术不断蓬勃发展,燕乐歌舞大曲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蓬勃发展。
2.政治稳定:唐代政治相对稳定,社会风气明朗,各类艺术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燕乐歌舞大曲的民族特色:燕乐歌舞大曲具有浓厚的汉族文化特色,它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四、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影响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燕乐歌舞大曲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2.对后世的影响:燕乐歌舞大曲的音乐形式和表演艺术风格对后世的音乐、戏曲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对艺术的影响:燕乐歌舞大曲不仅在唐代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的音乐舞蹈史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五、燕乐歌舞大曲的现状1.传承与发展:在当代,虽然燕乐歌舞大曲已经不再是主流,但在一些传统文化保护的项目中,燕乐歌舞大曲仍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2.保护与传承:政府、文化界和民间纷纷加大对燕乐歌舞大曲的保护力度,使得燕乐歌舞大曲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3.国际交流:随着我国文化走向国际,燕乐歌舞大曲也走出国门,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和欢迎,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
六、结语唐代燕乐歌舞大曲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在当时代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音乐、戏曲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余恕诚撰)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附录一、词的起源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
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
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
汉魏乐府所配的是清商乐,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乐。
北朝时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可以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陆续传入内地。
胡乐以音域宽广的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能形成曲折多变的曲调。
它同时配有鼓类与板类节奏乐器,予听众以鲜明的节拍感受。
后来逐渐与汉乐想渗透融合,形成了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包罗万象的隋唐燕乐。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燕乐日渐兴盛,满足着日常娱乐的需要。
有乐有曲,一般也就相应地需要与之相配的歌辞。
词正是在燕乐的这种需求下产生。
但宫廷用的大曲虽属燕乐,却因规模过大难于入词。
孳生出词曲的主要是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
其中大量转变为词调的是教坊曲。
唐五代所用词调,总共一百八十调左右,半数皆可见于《教坊记》的曲名表中。
此外,除了以词配燕乐中的杂曲小唱,另一种是选择齐言的五七言诗配乐,因所配乐调也是俗乐,所以也是燕乐的一种。
不同的只是先有词后有乐。
在配乐演唱中又杂以泛声、和声,后逐渐填为实字,于是也成为长短句的词调,这种形式的词调在唐五代中约占十分一。
第三,词的兴起还与酒令著辞有关。
盛极一时的饮宴娱乐风气,培育幷发展了精彩丰富的酒令艺术。
有些歌舞化的酒令,则近于或已经成了词。
今存词调中,留下了种种“令”词的名目,共一百多调。
词从孕育、萌生到词体初步建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
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词体初步建立。
当时是依曲谱直接制作文辞。
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是伴随着什么而兴起来的
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是伴随着燕乐而兴起来的。
燕乐其实一开始的叫法是宴乐,也就是以前宴会时的观赏音乐。
在历史上,主要是从隋唐一直到宋朝这段时间,才有了蓬勃发展。
宋朝的时候,词伴随着燕乐而兴起,也出现了很多伟大的词人,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流传至今。
比如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她的词作一直到现在,还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李清照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及在那个时代中,很难得的勇敢创新的精神,为她赢得了重要的文学地位。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又叫“片”或者“阕”。
“片”即“遍”,
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词这种诗歌新形式,产生于民间,确立于中唐,成熟于晚唐五代。
词是唐代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学。
当时称之为“曲子”或“曲子词”,先有曲子(音乐),后有词(文辞),因此要以辞配乐,即按照定型的谱式(词调;分片;定字句;押韵)填写歌词。
一、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1 燕乐的兴起诗与歌是合二而一的。
诗经配的是雅乐,汉魏乐府配的是清商乐,都是先有辞后配乐;唐五代曲子词却是先有乐(配的是燕乐)后有辞。
燕乐是胡乐与中原音乐结合的产物。
胡乐以琵琶为主乐器,配以鼓、板等节奏;中原音乐在保留原先南北音乐因素的同时,更多地吸收胡乐的成分,形成了节奏明快、节拍鲜明、风格新颖的流行音乐。
这就是隋唐燕乐。
2 词的起源词起源于民间,证据是敦煌曲子词。
早期民间词,短小,朴素无华,不拘于字数、韵脚,有民歌味。
早期文人词,小令,如张志和《渔父》、白居易《忆江南》,通俗流畅。
二、花间词人:温庭筠1 《花间集》第一部文人词总集。
18位作家,500首词。
编成于十国后蜀时期。
其中既收晚唐作品,也有后蜀词作。
主要内容是男女情爱,风格艳丽。
这就是花间派的由来。
2 温庭筠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作家,是词由民间转入文人手里的确证。
他生活在晚唐,并未到蜀中与后蜀词人相处。
但是,后蜀词人奉他为宗主,所以他在《花间集》中,名列首位,入选66首词作,占1/8多。
他的词作以写女性情态之作最突出,脂粉味太重,香喷喷软绵绵,给人以性的暗示和挑逗。
花间派词人中,“温韦”并称。
韦庄词风格近于温庭筠,表现上虽有区别,内容上大致雷同。
三、南唐词人:李煜十国中的南唐词人没有合集。
重要词人有三位:冯延巳,李璟,李煜。
他们的作品共同写的是相思和忧伤之情。
后主李煜的作品有个性有特点。
李煜词发展了词的白描和直抒胸臆的手法。
他的真情实感,在词中得到了流畅自如的表达。
表现在:A 国破家亡的不幸,让人感动;B 挥洒自如的本色美,让人叫绝;C 人生悲剧性的反思,让人共鸣。
四、花间、南唐词人比较在创作倾向上,花间重娱乐,南唐重抒怀;在词作表达上,花间重场面,南唐重辞意;在风格上,花间艳丽,南唐疏淡;在格调上,花间俗气,南唐雅致;在影响上,花间婉约,南唐深情。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一、燕乐的兴起1、词的概念词是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新诗体。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燕乐歌唱的歌词,在唐代称为曲子词,后来简称词。
词又叫诗余、乐府、长短句;亦称乐章、歌曲、倚声、琴趣等。
2、词与诗的区别:形式和体制上:1]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不同。
汉魏乐府:先有歌辞,后配乐。
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词,是“倚声填词”。
2]所配的音乐类型不同。
汉魏乐府是清商乐,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
燕乐是中原音乐融合胡乐(主要是西域音乐)的产物。
雅乐——清乐——宴(燕)乐审美特质上:隐约含蓄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缪钺先生《论词》归纳了词不同于诗的四个特征如下:一曰其文小诗词贵用比兴,-------而词中所用,尤必取其轻灵细巧者。
······因此,词中言悲壮雄伟之情,亦取资于微物。
····盖词取资微物,造成一种特殊之境,借以表达情思,言近旨远,以小喻大,使读者骤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也。
二曰其质轻·····所谓质轻者,非谓其意浮浅也,极沉挚之思,表达于词,亦出之以轻灵,盖其体也。
·····故凝重有力,则词不如诗,而摇曳生姿,则诗不如词。
词中句调有修短之变化,亦有助于此。
例:晏几道《鹧鸪天》词、杜甫《羌村》诗。
三曰其径狭文能说理叙事,言情写景;诗则言情写景多,有时仍可说理叙事;至于词,则惟能言情写景,而说理叙事绝非所宜。
此虽因调律所限,然与词体之特性亦有关系。
·····盖词为中国文学体裁中之最精美者,幽约怨悱之思,非此不能达,然亦有许多材料及辞句不宜入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一.基本知识。
(一)兴起的因素。
1.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
2.与酒令著辞有关。
饮宴娱乐风气培育了酒令艺术,歌舞化酒令则近于或成了词。
“令”词名目多;酒令在翻新中设计出的令格,成了词的某些体式或修辞特点。
(二)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音乐起主要决定作用;词在唐五代时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区别: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这些特点由“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胡震亨《唐音癸签》)造成;最根本发生原理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以新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
(三)诗乐结合的传统。
1.汉魏乐府一般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所配的是清商乐。
2.唐五代词先有乐,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
(1)沈括指出三类音乐:雅乐、清乐、宴(燕)乐。
①雅乐属周秦古乐系统,与俗乐相对,用于郊庙祭享。
②清乐在汉魏有平调、清调、瑟调,称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即宫调、商调、角调)→清商乐与吴歌、西声结合,在长江流域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南朝音乐主体→随南北政治统一,成为隋唐七部、九部或十部乐中的一部。
③广义可属清乐系统的南方音乐与胡乐、中原音乐交融,为唐俗乐总称的燕乐。
(2)燕乐起于北朝→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传入内地。
胡乐的特点:①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形成繁复曲折的曲调,同时配有鼓类与板类节奏乐器。
②中原音乐与胡乐融合渗透,形成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的隋唐燕乐。
③鲜明的时代风格,适合广大地域和多种场合,以俗乐姿态,适合日常娱乐需要。
(3)配合燕乐演唱歌辞除长短句形式的歌辞外,还有齐言的声诗。
①前者依乐制辞,后者选诗配乐,两者并行于世。
②一部分声诗在演唱中,为与乐曲更好配合,杂以和声、泛声等成分,后来被填成实字,即可能演变成长短句词调。
(4)曲调成为词调是有条件的,主要是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
①其产生与唐教坊有关。
隋有入词曲调产生→唐所传主要为太常曲和教坊曲。
第12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12.1 复习笔记一、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1.燕乐的兴起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
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
燕乐之起,可以追溯到北朝。
配合燕乐演唱的歌辞长短句形式的歌辞外,还有齐言的声诗。
2.词的起源词从孕育、萌生到词体初步建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
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词的制作便由最初的依曲谱制词,演变为依词谱填词。
词也由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转变为单纯文学意义上的一种抒情诗体。
3.早期民间词(1)起源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
敦煌词创作的早期性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
(2)题材敦煌词虽亦多写男女之情,但同时又有更广泛的取材。
这样多方面的内容和题材,为五代宋初文人词中所无。
(3)评价敦煌词在体制上亦属粗备型体,未臻完全成熟。
如字数不定,韵脚不拘,平仄通押,兼押方音,常用衬字等等,都说明词格宽,声辞相配要求不严,用韵方法简单,处于草创阶段。
4.早期文人词词体在民间兴起后,盛唐和中唐一些诗人,以其敏感和热情,迎接了这一新生事物,开始了对新形式的尝试。
如张志和的《渔父》和戴叔伦的《调笑令》以及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
二、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1.《花间集》(1)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凡500首。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2)花间词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
第九章唐五代词第一节词的起源词是“倚声填词”,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兴起的一、燕(宴)乐的兴起:▪燕乐,是包括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胡乐)等多种因素的乐曲,其种类繁多、兼容并包的特点,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场合(雅俗)、不同阶层人的娱乐需要,适应范围极为广泛。
二、词的名称:▪曲子词(曲子是就音乐而言的);▪诗馀(谓其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闲之作);▪长短句(句式参差,但与诗之长短不同:诗之长短不固定,词的长短不固定);▪乐府(入乐、合乐与乐府诗同,二者又有不同:乐府诗先有歌词,后有曲;词,先有曲,后有文词。
▪另有乐章、笛谱、歌辞、琴趣、寓声乐府等。
三、词的特点:*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填词的,又叫依声。
✠词有调名(音乐性),决定了句、字、韵等✠多数分片(遍、阕)——音乐唱完了一遍。
✠韵位不固定。
✠多为长短句形式。
✠声调配合严密,平仄固定,有时阴阳平、上去入都不能互用。
✠今天,“词”的概念已不同于唐宋时期,它已脱离了音乐,成为具备一定格律的、和近体诗有差别的诗体。
它是律化的、长短句的、字句数和韵数、韵位都固定的诗——只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第二节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解决了由诗而词,词发展史上悬而未决的疑问。
词也如其他题材的文字一样,是由民间发展而来的。
最早词集《云谣集杂曲子》,收词三十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格律上较粗糙,用语朴拙,带有明显的草创之痕。
不同于后来文人词单一的特点。
敦煌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望江南》(莫攀我)。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第三节文人词一、中唐文人词▪初盛唐时,民间词已广泛传唱,文人也开始模仿创作。
如相传李白作的《忆秦娥》、《菩萨蛮》二词,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虽可能不是李白所为,但艺术水平高,已相当成熟。
▪中唐时,文人词已渐渐成为气候,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等都有词传世。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词即歌词,它跟乐府歌辞的辞是一个字,本指一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
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
这就是我们今天用以跟诗或曲对称的词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
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也就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
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
燕乐的乐器以琵琶为主,音律变化繁多,五七言诗体不容易跟它配合,长短句的歌词就应运而生。
词在内容、手法和声律上都显着地受到近体诗的影响。
词的兴起,以及某些具体格律和修辞特征的形成,还与酒令着辞有关。
词起源于民间,敦煌词是一种证明。
词体在民间兴起并广泛流传后,盛唐和中唐一些诗人,开始了对这一新形式的尝试。
在唐代文人词中,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是较早的作家。
元和以后,作词的文人更多。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刘禹锡《萧湘神》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巴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频。
——刘禹锡《忆江南》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第二节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一、《花间集》的编辑及花间词派、花间词风五代后蜀赵崇祚辑于广政三年(940)选录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十八人词500 首,编为《花间集》十卷。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其中温又有“花间鼻祖”之称。
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
论述我国古代宫廷燕乐的发展的历史
我国古代宫廷燕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的祭天仪式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各朝都会举行燕乐活动,其形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燕乐逐渐成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变为一种由音乐、舞蹈和歌唱组成的壮观演出。
其中齐国的《大武》、《颂》、《小雅》等经典曲目成为了燕乐的代表曲目。
秦汉时期,燕乐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以乐器演奏为主的表演形式,乐器的数量和种类也不断增加。
同时,燕乐逐渐被定为官方礼仪的一部分,各王公贵族都要按照规定参加和举办燕乐。
唐朝时期,燕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音乐形式较之前更加多样化。
同时,燕乐演出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渐由室内表演转变为露天演出,演奏场所也从宫廷转移到了园林。
唐代燕乐的特点是一个“大”字,包括大乐舞、大乐器、大场景和大规模。
宋代时期,燕乐进一步融入到民间文化中,加入了更多的戏剧元素和表演技巧。
此时的燕乐不仅仅是宫廷活动,还涉及到了民间庆典和祭祀活动。
明清时期,燕乐再现辉煌。
清代的宫廷燕乐主要为太和殿的大典礼、皇家寿宴等政治性和社交性的场合。
清代燕乐主要表现为官方礼仪和社交场合的娱乐活动。
总之,我国古代宫廷燕乐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经历了从祭祀活动、音乐舞蹈表演到官方礼仪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民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
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
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生与成长,提供了温床,“歌酒家家花处处”(白居易《送东都留守赴任》)的都市生活,不仅孕育了词,而且推进其发展与传播。
但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
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这些异于一般诗歌的特点,是由它“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截然与诗两途”(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五)所造成的。
所以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也就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
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但各阶段辞与乐的性质及其配合方式有所不同。
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
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
汉魏乐府所配
的是清商乐,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云:
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
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沈括指出迄至唐代所出现的三种类型的音乐:雅乐、清乐、宴(燕)乐。
雅乐属于周秦古乐系统,与俗乐相对,用于郊庙祭享,跟配合俗乐的词没有多大关系。
清乐在汉魏有平调、清调、瑟调,称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即宫调、商调、角调),行于中原。
“晋朝播迁,其音分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四),清商乐又与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在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得到长足的发展。
成为南朝音乐的主体;复又随政治上的南北统一,成为隋唐七部、九部或十部乐中的一部。
但实际上南朝所传清商乐,到唐代也渐渐受冷落。
“长安(武则天年号,701~704)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转缺。
能合于管弦者,惟……八曲”(《旧唐书·音乐志》)。
这种唐初已被看作“古曲”的南朝旧传清商乐,与词关系也不大。
至于广义上可算属于清乐系
统的南方音乐,虽然始终未曾消歇,但它与胡乐、中原音乐不断交融,作为唐代俗乐总称的燕乐,正包含了南方音乐成分。
燕乐之起,可以追溯到北朝。
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可以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陆续传入内地。
其中有宫廷乐舞。
唐代十部乐,高丽、天竺、安国、康国、龟兹、疏勒、高昌七部,皆有来自外域的源头,是通过异国进献、王室之间通婚,以及战争缴获等渠道输入的。
此外,还有伴随贸易等途径传入的西域民间乐舞,以及伴随宗教活动传入的西域佛教乐舞,内容十分丰富。
胡乐以音域宽广的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能形成繁复曲折、变化多端的曲调。
它同时配有鼓类与板类节奏乐器,予听众以鲜明的节拍感受。
由于西域音乐悦耳新鲜,富有刺激性,给华夏音乐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一方面,中原音乐吸收了胡乐成分;另一方面,胡乐在接受华夏的选择过程中,也吸收了汉乐成分,融合渗透,形成了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有新有旧,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隋唐燕乐。
它拥有鲜明的时代风格,适
合广大地域和多种场合,特别是以“胡夷里巷之乐”的俗乐姿态,满足着日常娱乐的需要。
有乐有曲,一般也就相应地需要与之相配的歌辞。
词正是在燕乐的这种需求下产生。
当然,词随燕乐而起,具体过程是复杂的,途径也并不单一。
配合燕乐演唱的歌辞并非一种,除长短句形式的歌辞外,还有齐言的声诗。
前者依乐曲制作文辞,后者选诗配乐,两者并行于世。
同时又有一部分声诗,乐工在演唱过程中,为与乐曲更好配合,杂以和声、泛声等成分。
这些和声、泛声处,后来逐渐被人填成实字,即可能演变成长短句词调。
这一部分词在产生过程中,经由声诗一环过渡而成,在唐五代词调中约占十分之一。
考察词的起源,既应看到部分词调这一形成过程,又不可以偏概全,认为词即由五七言近体诗进化而成。
词有词之曲,曲调成为词调是条件、有选择的。
燕乐产生,不等于就有了适合于入词的形形色色的曲调。
特别是供宫廷用的大曲,虽属燕乐,却因规模过大,难于入词。
唐五代时期,孳生出词的乐曲,主要是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
这些乐曲小唱的产生,与唐代设置教坊有一定关系。
据现存资
料,隋代已有入词的曲调产生,但为数很少。
后世沿用的词调,名称虽同,乐曲未必即隋代所传。
唐代所传主要曲乐资料为太常曲和教坊曲。
太常曲是太常寺下属大乐署的供奉曲,为朝廷正乐,不容杂曲小唱一类俗乐。
太常曲二百馀曲中,转为词调的,仅少数几个曲调,大量转变为词调的是教坊曲。
开元二年,喜爱俗乐的唐玄宗,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为借口,“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自此教坊成为女乐和俗乐集中地。
它创制了许多新乐曲。
来自民间和来自各地方的乐曲,也总汇于教坊,并通过教坊,加速了在社会上的传播。
唐五代所用词调,总共一百八十调左右,半数皆可见于《教坊记》的曲名表中。
说明以教坊为代表的俗乐机构,以及以教坊妓为代表的歌舞艺人,在众多曲调的创制、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词的兴起,以及某些具体格律和修辞特征的形成,还与酒令著辞有关。
“新翻酒令著辞章”(花蕊夫人《宫辞》),盛极一时的饮宴娱乐风气,培育并发展了精彩丰富的酒令艺术。
有些歌舞化的酒令,则近于或已经成了词。
今存词调中,留下了种种“令”词的名目,共一百多调。
酒令在不断翻新过程中,常常设计出种种令格,这些令格,有的被继承下来,
成了词的某些体式或修辞特点。
词从孕育、萌生到词体初步建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
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
刘禹锡有《忆江南》词,标云:“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表明不再是按诗的句法,而是依照一定曲调的曲拍,制作文辞。
这是文人自觉地把诗和词两种创作方式区分开了,有了真正属于词的创作意识和操作规范。
刘禹锡的同时代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强调,韵文中有“由乐以定词”与“选词以配乐”两大类。
前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
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
元稹这番议论,与当时声诗与词并行的局面有密切关系。
证明刘禹锡“以曲拍为句”,是从已经较为普遍的词的创作实践中概括出来的,足以作为词体成立和“曲子词”的创作走向自觉的标志。
“因声以度词”、“以曲拍为句”,当然是依曲谱直接制作文辞,与后世据词谱填词仍不是一回事。
这中间的演变,是由于曲谱失传,或虽有曲谱而后世难得通晓,只好以前代文人传世之词作为范本,进行创作。
而以具体作品为范本,毕竟不够便捷,于是学者又将前代同调词作集中起
来加以比勘,总结每一调在形式、格律方面种种要求,制订出词谱。
至此,词的制作便由最初的依曲谱制词,演变为依词谱填词。
词也由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型艺术,转变为单纯文学意义上的一种抒情诗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