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9
[三年级古诗大全]三年级的古诗三年级的古诗篇(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三年级的古诗篇(2):王维三年级古诗大全「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王维嗟予未丧,哀此孤生。
屏居蓝田,薄地躬耕。
岁晏输税,以奉粢盛。
晨往东皋,草露未三年级的古诗篇(3):小学三年级描写冬天的诗句1、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2、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陈毅《青松》3、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洪升《雪望》4、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齐己《早梅》5、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6、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杨炯《从军行》7、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8、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孟郊《苦寒吟》9、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李世民《冬狩》10、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谢灵运《岁暮》1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宋之问《渡汉江》12、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班婕妤《怨歌行》13、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杜甫《公安县怀古》14、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终南望馀雪》15、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
——黄庚《雪》16、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杜甫《阁夜》17、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
——徐渭《梨花》18、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杜耒《寒夜》19、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唐寅《画鸡》20、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
——晁采《子夜歌十八首》2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22、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清平乐》2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24、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元稹《南秦雪》2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26、寒风淅沥,遥天万里,黯淡同云幂幂。
——紫姑《白苎》27、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三年级古诗大全]三年级古诗第一篇三年级古诗: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第二篇三年级古诗:王维三年级古诗大全「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王维嗟予未丧,哀此孤生。
屏居蓝田,薄地躬耕。
岁晏输税,以奉粢盛。
晨往东皋,草露未第三篇三年级古诗:描写秋天的古诗三年级秋天是一个五颜六色的调色盒,她把高梁变红了,把棉花变白了,把葡萄变紫了,把桔子变黄了。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月》宋·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三年级#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希望帮助到您。
【早发白帝城】原文:早发白帝(dì)城朝[zho]辞②(cí)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líng)一日还③[huán]。
两岸猿(yuán)声啼(tí)不住④,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词句注释: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一作“尽”。
轻舟已过:一作“须臾过却”。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生字组词人教版
【断】
读音:duàn
巧记:半口()吃了一“斤”“米”。
字义:①长形的东西截成两段或几段②隔绝,不继续③判断,决定,判定
组词:②打断断奶③诊断
造字:会意
造句:随便打断别人谈话是不礼貌的行为。
笔顺:左宽右窄。
“斤”竖长而直。
字歌:
丝在左边
继续相连
斤在右边
断绝相连
2 【楚】
读音:chǔ
巧记:“林”下有鸡蛋,蛋中虫爬走(疋)。
字义:①痛苦②古书上指牡荆(一种落叶灌木)③清晰,整齐
组词:①苦楚凄楚③清楚齐楚
造字:形声
造句:妈妈满腹苦楚,无处倾诉。
笔顺:两个“木”要穿插迎让;下部捺顿笔有力。
字歌:
梦境清清楚楚
禁止焚烧垃圾
3 【孤】
读音:gū
巧记:“瓜”子(孑)。
字义:①单独②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③古代君主的自称组词:①孤单孤独孤掌难鸣②孤儿③孤王孤家
造字:形声法
造句:张奶奶的儿女不在身边,她感到很孤单。
笔顺:左窄右宽。
“瓜”布局要紧凑,捺舒展。
4 【帆】
读音:fān
巧记:毛“巾”边上有“几”点(丶)。
字义: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
组词:帆船白帆帆樯征帆一帆风顺扬帆远航千帆竟发造字:形声法
造句:我们乘着帆船向小岛驶去。
笔顺:“巾”竖长且直;右部横折弯钩不宜过大。
字歌:不甘平凡起航扬帆梵刹林立复盐明矾。
《咏柳》、《春日》课后生字组词
《咏柳》课后生字组词
1.咏(yǒng):咏史、歌咏、吟咏、咏叹
2.柳(liǔ):柳树、柳叶、垂柳、柳条
3.妆(zhuāng):妆扮、梳妆、妆饰、化妆
4.绿(lǜ):绿色、绿叶、绿化、碧绿
5.丝(sī):丝绸、丝线、蛛丝、发丝
6.绦(tāo):绦子、丝绦、锦绦、绦带
7.裁(cái):裁剪、裁衣、裁员、裁决
8.剪(jiǎn):剪刀、剪切、剪影、剪裁
《春日》课后生字组词
1.胜(shèng):胜利、名胜、优胜、胜券在握
2.日(rì):日子、日光、日期、日夜
3.寻(xún):寻找、探寻、寻味、寻章摘句
4.芳(fāng):芳香、芳草、芳名、芬芳
5.滨(bīn):海滨、湖滨、滨江、滨河
6.新(xīn):新鲜、新年、新衣、新居
7.识(shí/zhì):认识、知识、见识、识破
8.等(děng):等待、等号、等于、同等
9.紫(zǐ):紫色、紫罗兰、紫荆花、万紫千红
10.红(hóng):红色、红花、红旗、红颜
这些生字和组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两首古诗,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期望帮助到您。
【《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孤寂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趣高昂,奇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消息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谢,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好像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安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好像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发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幽静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用心情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形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当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纭,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解缭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照。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课文《乞巧》作者: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作者: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学习要点《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古诗两首》词
语解释
咏:1、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
2、用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指诗人用诗来描述柳树,表达感受,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碧玉:青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柳树枝叶的青翠。
妆:修饰,打扮。
丝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
诗中用来比喻随风飘动的柳枝。
裁:用剪刀剪布或用刀子割纸。
诗中用来比喻春风像灵巧的剪刀剪出了细巧的柳叶。
胜日:优美的日子。
诗中指阳光明媚的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芳,花草的香味。
诗中指春天美丽的风光。
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
滨,水边。
无边:没有边际。
光景:1、风光景物。
2、境况,状况。
诗中取第1种意思。
一时:1、一个时期。
2、短时间;暂时。
诗中取第2种意思。
等闲:平常,轻易。
东风:诗中指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