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恶性颗粒细胞瘤1例
- 格式:pdf
- 大小:402.65 KB
- 文档页数:2
病例报告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1例汪娟(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江阴214400)[关键词]乳腺;粒细胞肉瘤;免疫组化;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13)06-0640-02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GS)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髓外的由粒细胞系不成熟前体细胞构成的实体肿瘤,外周血和骨髓均无白血病表现,且经体检、影像学及实验室证实髓外是唯一的肿瘤部位。
GS发病率仅占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的1% 2%。
查阅近5年国内外文献,只有少数发生于眼眶及睾丸等部位的报道,发生于乳腺的GS罕见[1]。
临床医师常对本病认识不足,造成误诊误治,常易误诊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NHL)。
笔者对1例乳腺原发性G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等问题。
1病历介绍患者,女,35岁,发现乳腺肿块半年余入院。
查体:双乳外观无异常,皮肤无红肿,无橘皮样改变,双乳腺腺体增生样改变,右乳下方可扪及一肿块1.5cmˑ1.0cm,肿块轻压痛,质地中等,边界欠清,活动度尚可,左乳未见明显肿块,双侧腋下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B超:右乳下方见一约1.9cmˑ1.1cm低回声,双乳小叶增生。
X线:右乳小结节,增生腺体形成纤维腺瘤可能。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ˑ109L-1,红细胞3.03ˑ1012L-1,血红蛋白11g/L,骨髓:大致正常骨髓象,请随访。
临床诊断:乳腺纤维腺瘤。
外检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
S-P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一抗Vim,CKAE1/AE3,EMA,LCA,L26,CD79a,CD3,CD45RO,CD30,CD34,CD31,Ki-67,CD68,MPO,均为福州迈新公司产品。
巨检:乳腺组织一块,3cmˑ2.5cmˑ2.5cm,切面见一暗红色肿块,2.5cmˑ2cmˑ1.5cm,无包膜,质地偏硬。
《检验与临床》病例分析1、患者男性,15岁。
学生,一年来感头昏、眼花、乏力,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而就诊。
体捡:贫血貌心肺(—),肝脾未触及,皮肤未见出血点。
平时喜赤足行走。
Hb72g/L,RBC3.1X 1012/L,Hct0.26,RDW23.3%白细胞8X 109/L,分类:N:61%,L:12%,M:5%,E:22%L小板336X 109/L;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患儿女,12岁。
皮肤广泛紫癜伴大量鼻出血1周,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体检无特殊发现,实验室检查如下:Hb 80g/L,WBC9.4X 109/L,PLT22X 109/L。
出血时间11分钟, 束臂试验阳性。
APTT PT正常。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和红系基本正常,巨核细胞增多,以幼巨核细胞为主,未见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3、患者男性,25岁,头晕、眼睑水肿2天,既往体健。
查体眼睑及双下肢中度水肿,心肺(-)、腹部(-)、双肾区叩痛(+), Bp190/100mmHg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尿蛋白(+++)、WBC2~5个/HPF,RBC1个/HPF咽拭子培养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3.2g。
4、患者女性,70岁。
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人院,给予吸氧,青霉素治疗后,热退,咳嗽减轻,但7天后该患者出现腹泻,呕吐,体温复又升高,粪便革兰染色镜检发现大量G+ 球菌,其中夹杂少量G-杆菌。
5、患者女性,40岁。
患者3年前因Graves病行部分甲状腺切除术,最近出现双手痉挛,严重抑郁。
实验室检查:血清Gr80卩mol/L,Ca2+1.38mmol/L,P1.75mmol/L,Alb39g/L,PTH1.3mmol正常1.6~6.9pmol/L),血气分析正常6、患者女性,25岁。
因乏力、面色苍白半个月,近3天来心慌、气短,尿色深黄。
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心肺(一),腹平软,肝未及,脾肋下1.5cm。
实验室检查:Hb82g/L,RBC2.8 X 10H2Hct 0.27,RDW13%,PLT24X109/L,Ret18%尿胆原(++)。
小细胞恶性肿瘤史德刚综述(2003年)小细胞恶性肿瘤是指光镜下不易区分,组织来源不易确切诊断,形态以小圆细胞为主的一类恶性肿瘤。
因其中每种肿瘤各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尽相同,所以应用先进的病理学方法将其进一步分类.不但有学术意义,而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罕见, 是近10年才明确界定的一类恶性肿瘤,为一组细胞形态相近而组织学结构呈弥漫分布的肿瘤,尤其当某些肿瘤分化很差时,仅凭HE切片光镜观察,诊断十分困难,误诊率较高。
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为诊断这些病理形态学上难以明确来源的肿瘤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例如,未分化癌细胞当表现为圆形细胞,弥漫分布不呈巢状,尤其转移到淋巴结使得淋巴结结构破坏时,与恶性淋巴瘤难以鉴别。
上皮性标记物(KET、EMA或CEA)与LCA 联合标记,前者阳性可肯定为来源于上皮细胞组织的癌。
一、恶性小圆细胞肿瘤的种类和免疫组化特征[1]池鸣鸣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98例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免疫组化表型及病理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神经母细胞瘤、嗅神经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肺神经内分泌癌的免疫组化特征为NSE阳性,而Des阴性;未分化癌KET、EMA、CEA阳件;胚胎性横纹肌肉瘤MG、Vim、Des呈阳件反应;尤文氏肉瘤Vim阳件,有些病例NSE阳件;未分化滑膜肉瘤Vim阳件,部分病例KET、EMA 阳件;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HMB45阳性。
LCA是恶件淋巴瘤特异件标记;HCG、AFP可作为精原细胞瘤的标记。
二、骨与软组织小细胞恶性肿瘤[2]那加等对22例小细胞恶性肿瘤行临床、病理形态和多种免疫组化与电镜观察分析,对小细胞恶性肿瘤进行科学的病理学分类。
结果如下,将22个病例分为4组:(1)Ewing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组9例(骨内Ewing瘤3例、骨外者1例,Askin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1例和神经内分泌癌2例);(2)胚胎性横纹肌肉瘤8例;(3)结外恶性淋巴瘤3例;(4)腹腔内硬化性小圆细胞瘤和小细胞恶性间皮瘤各1例。
体内肿瘤的皮肤表现谭城【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12(026)006【总页数】4页(P446-449)【作者】谭城【作者单位】210029 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体内器官病变在皮肤常有其相应表现。
肿瘤也是影响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
体内肿瘤会引起皮肤炎症、增生、代谢。
体内肿瘤细胞可直接侵袭皮肤及其附属器,表现出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皮损。
此外,皮下组织或者皮肤下面肿瘤组织亦可直接侵犯皮肤表面(如乳腺癌及乳房外Paget病)。
本文所讨论者是体内肿瘤间接影响皮肤后的表现,故在皮肤肿瘤内无原发灶肿瘤细胞。
可分如下3种情况加以叙述:(1)肿瘤相关综合征的皮肤表现;(2)肿瘤所分泌的激素或特定因子导致皮肤的改变;(3)内脏肿瘤并发增殖性或炎症性皮肤病。
许多综合征有明显的皮肤表现。
临床医师若见其特征性皮肤表现或疑似皮损,必须进行系统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有条件者需检测相关基因,其临床特点及其他情况详见表1。
APUD(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细胞系统是来源于神经嵴的一系列内分泌细胞,弥散在许多器官及内分泌腺体内,能够从细胞外摄取胺的前体,并通过细胞内氨基脱羧酶的作用,使胺前体形成相应的胺(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和多肽激素。
由于APUD细胞银染色呈阳性,又称为嗜银细胞;目前普遍认为APUD细胞来自神经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或内胚层细胞(即神经上皮编码的内胚层细胞),且均有内分泌功能。
APUD细胞遍布全身各部位,以脑和胃肠道最多,肺、胰、胆道、咽喉、鼻、涎腺、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等部位均有很多神经内分泌细胞存在。
故上述细胞来源的肿瘤可伴有特征性皮肤症候群。
2.1 异源性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 10% ~15%Cushing综合征是由于异源性分泌ACTH肿瘤所致。
腋下捏到的颗粒是什么关于《腋下捏到的颗粒是什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腋窝下捏到的颗粒物是啥,针对这一问题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掌握,这类颗粒物不一样的人会各有不同,既不疼都不痒,对我们的工作中与生活沒有影响,普遍的便是纤维瘤。
长这类颗粒物的人也不要担心,因为它来自结缔组织,是良好的。
下边我们实际了解一下腋窝下捏到的颗粒物是啥。
一、腋下有小肉粒是什么原因这类状况应该是数次脱毛造成的头发毛囊里边沉积了过多的脏东西所造成的,要留意的是脱毛膏是归属于化合物,在应用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进到到头发毛囊里边,那样的话便会造成肉粒的产生,脱毛的情况下一定要留意部分的环境卫生状况是比较好的,并且应该是留意不必习惯性开展脱毛,及其应当保持稳定的生活方式,如果是脱毛得话最好选用激光器的方法开展脱毛较为的好。
二、腋窝下长小肉粒是啥原因1.纤维瘤纤维瘤(fibroma)是来自化学纤维结缔组织的良好肿瘤,因纤维瘤含有成份不一样,能够有化学纤维子宫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假如肿瘤内毛细管较多,可称之为坏死性血管瘤.依据体细胞与化学纤维成份的是多少,又可分为化学纤维型和体细胞型二种.因化学纤维结缔组织在人体内遍布极广,组成人体内脏的空隙,因此纤维瘤能够产生于身体一切位置.在其中以皮肤和皮下组织组织更为普遍,病人所叙述的腋窝下长了一粒小肉粒,无痛感,纤维瘤的可能性很高,归属于皮下组织组织长出的纤维瘤。
生产临床症状疫苗皮肤及皮下组织组织的肿瘤在临床医学常常正圆形或椭圆型硬块,直徑由毫米至1~2公分,深褐色至棕红色,表层光洁或不光滑,无主动病症,偶有痒感,受力位置非常少造成功能问题.多见于于4肢,尤以小腿肚,躯体亦有产生,常转膛.生产确诊表明疫苗确诊多不会太难,医治以手术治疗摘除,标本采集送病理检查.带蒂以外私处纤维瘤,摘除非常简单,而来自浅层组织者,则提升手术治疗艰难,并应搞好手术前静脉注射提前准备。
生产医治表明疫苗该病为良好,且不容易产生恶化,不需医治,如刺疼或数量少,能够手术治疗摘除.多发性的纤维瘤能够在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或肤疾宁外面层贴,该病不容易冷藏或激光手术.2.传染性软疣传染性软疣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感染造成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
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2008NO .26CHI NA FO REI GN M EDI CAL TREATM ENT交流园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 al i gnant Fi br ous H i st i ocyt om a,简称M FH )是近年来才被人们逐渐认识的一种恶性软组织肿瘤,既往对M FH 缺乏了解,以及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技术的落后,加之M FH 构象复杂,大多数被误认为纤维肉瘤[1]。
1963年由O zz ei i o 、St out 和M ur r ay 首次报道[2],其具有的特征是瘤细胞呈席纹状或车轮状排列形式[2]。
本瘤多位于肢体,少数见于胸壁、躯干、腹膜后,发生于乳腺者少见。
国内近15年文献均为个案报告,共3篇。
恶纤组的组织分型是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W H O 于1994年确定分型为Ⅰ.席纹状多形性恶纤组;Ⅱ.黏液型恶纤组、Ⅲ;巨细胞型恶纤组、Ⅳ.炎症型恶纤组;Ⅴ.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2]。
D ougl as 对220例恶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单变量分析显示5个因素提示不良预后:高龄、肿瘤深在、肿瘤较大、外科高分级、边缘或囊内切除。
多变量分析显示只有3个因素提示不良预后:高龄、肿瘤深在、不充分的外科手术[2]。
恶纤组平均5年生存率为50%,肿瘤最大径<5c m 者5年生存率为82%,5~10c m 者为68%,大于10cm 者为51%[2]。
本文自1992年5月至2005年5月间共收治乳腺恶纤组病人4例。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4例患者全部为女性,36~53岁,中位年龄40岁;均因左侧乳腺无痛性肿物入院,病史发现1个月~2年;肿物直径2~16cm 不等,质硬,界线尚清楚,直径<5cm 活动度好,>5cm 者活动度中等,随着肿物增大活动度越来越差,并且肿物表面皮肤菲薄,色暗红,浅表静脉丰富,皮温稍高,可或不伴同侧腋淋巴结肿大。
基础医学院《病理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A型题(35分,每题1分)1. 下列肝细胞坏死中,属于凋亡的是()。
[西医综合2014研] A.点状坏死B.桥接坏死C.碎片状坏死D.嗜酸性坏死答案:D解析:2. 女性,32岁,右颈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半个月,发热1周,最高体温38.3℃。
查体:右颈部和左腋下各触及1个3.0cm×2.0cm的淋巴结,其余部位淋巴结未见肿大,肝肋下刚触及,脾肋下1cm。
颈部淋巴结活检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骨髓检查示:淋巴瘤细胞占12。
按Ann Arbor提出的淋巴瘤临床分期方案,该患者的分期属于()。
A.ⅡAB.ⅣAC.ⅣBD.ⅢB答案:C解析:淋巴瘤临床分4期:①Ⅰ期病变仅限于1个淋巴结(Ⅰ)或单个结外器官局部受累(ⅠE);②Ⅱ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2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或病变局限侵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横膈同侧1个以上淋巴结区(ⅡE);③Ⅲ期为横膈上下均有淋巴结病变(Ⅲ),可伴脾累及(ⅢS)、结外器官局限受累(ⅢE),或脾与局限性结外器官受累(ⅢS﹢E);④Ⅳ期为1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受到广泛性或播散性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肝或骨髓受累属Ⅳ期。
每个临床分期按全身症状的有无分、两组,无症状者为、有症状者为,全身症状包括三个方面:①不明原因发热大于38℃;②6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③盗汗。
该患者有发热症状,属于组,有右颈部、左腋淋巴结和肝脾受累,属于Ⅳ期。
3. 下列属于良性肿瘤的是()。
[西医综合2019研]A.软骨母细胞瘤B.白血病C.黑色素瘤D.肾母细胞瘤答案:A解析:母细胞瘤大部分为恶性肿瘤。
良性的母细胞瘤包括肌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脂肪母细胞瘤等。
4. 栓子的最确切定义是()。
乳房外(阴囊)Paget病1例闵建强;刘改荣;陆明;王兵兵【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5(037)021【总页数】2页(P1791,1798)【作者】闵建强;刘改荣;陆明;王兵兵【作者单位】314500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314500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314500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314500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正文语种】中文患者男,66岁。
因阴囊红斑、糜烂5年来我院就诊。
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阴囊处红色斑疹,无明显渗出,无糜烂,伴微痒。
遂于当地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湿疹,给予口服氯雷他定片、左西替利嗪片、湿毒清胶囊,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治疗。
用药后瘙痒稍有好转,但皮疹未消退且逐渐增大,后又就诊于多家医院,均以湿疹治疗。
患者于2014年4月18日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史10年,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控制,血压控制尚可。
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否认有遗传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无异常。
皮肤科检查:左侧阴囊皮肤见鲜红色斑块,约3cm×4.5cm大小,有浸润感,压之不褪色,表面轻度糜烂,伴渗出、结痂、皲裂,无鳞屑,边界较清楚,触之稍有疼痛,有少量出血,未见水疱,未扪及结节,未累及阴茎(图1)。
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睾丸未触及异常肿物。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无明显异常。
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68U/L,其余正常。
肿瘤标志物检查正常。
真菌、细菌培养阴性。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均阴性。
组织病理检查:镜下见表皮内肿瘤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之上,呈巢状或腺样排列,累犯汗腺及毛囊,细胞较大,细胞质浅染空泡状,可见核仁;间质毛细血管扩张,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图2-5)。
诊断:乳房外Paget病(EMPD)。
治疗:转泌尿外科手术切除。
患者目前术后随访中。
讨论 Paget病又称皮肤湿疹样癌,于1874年首次由英国James Paget描述,分为乳房Paget病(MPD)和EMPD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