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2古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4.64 MB
- 文档页数:40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是人教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篇课文,即《古诗两首》。
店铺在此整理了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之《咏柳》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分别是《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的主题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
店铺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学习要点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
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绦”,一种丝织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三首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三首:1. 《春晓》-孟浩然2. 《悯农》-李绅3. 《静夜思》-李白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情感。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中,有三首经典的古诗,分别是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和李白的《静夜思》。
这些古诗不仅在语文学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给孩子们带来了美妙的诗意体验。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三首古诗。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悯农》-李绅饥饿的农民在田间劳作,田地已枯槁,只得种苦荞。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三首古诗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春晓》描述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和愉悦的氛围。
《悯农》则是抒发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农村的忧虑,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而《静夜思》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出孤寂和惆怅的情感。
这些古诗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通过欣赏、解读和朗诵这些古诗,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结合诗歌的背景故事,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此外,古诗也有助于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欣赏和思考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想象和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从而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除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这些古诗还可以在生活中为孩子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抚慰。
通过朗诵这些古诗,孩子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妙之处,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内心的力量。
总的来说,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孩子们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孩子们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情感,启发想象,享受美的享受。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古诗的教育意义,让孩子们在欣赏古诗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生活的深刻意义。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1. 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似jiǎn dāo________的春风,正在给池塘边那棵bì lǜ________的垂柳huàzhuānɡ________,它在用行动ɡē yǒnɡ________春天。
2. 语境注音我能行。
夜空中的弯月像一只小船似________的,似________乎在浩瀚星海中缓缓前行。
3. 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1)胜日寻芳泗水滨。
________A.好日子。
B.胜利的日子。
(2)无边光景一时新。
________A.时光。
B.风光景物。
(3)等闲识得东风面。
________A.随意。
B.等到闲时。
(4)万条垂下绿丝绦。
________A.一万条。
B.泛指柳树枝条多。
4. 根据意思写诗句。
(1)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________(2)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________。
5. 补充诗句。
咏柳________,________绿丝绦。
________,________。
6. 在你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拿起你的笔写一写吧!________。
7. 带着问题来读书。
(1)《咏柳》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前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翠绿的枝叶比作________,把柳树枝条比作________。
后两句用________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________的赞美。
(2)《春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赞美了________。
8. 比一比,组成词语。
9. 我是小法官,正误来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1)“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第九笔是“、”。
________(2)“滨”的第九笔是横折。
________(3)“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一”字表示数量。
第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从古到今,有数不清的诗人曾写过赞美春天的诗篇,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吗?(一年级时我们学过《春晓》;二年级时我们还学过《村居》)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位诗人描绘春天的古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下面请看第一首古诗《咏柳》【出示课件:诗题】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题目中就出现了一个生字“咏”,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出示课件:歌颂的意思。
】“咏柳”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课件出示:咏柳的意思就是歌颂春天的柳树。
】你们说得都很对,咏柳就歌颂春天的柳树。
那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呢?听老师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课件播放古诗范读。
】在刚才的这首古诗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生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认一认吧。
【出示课件:生字。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把它读正确。
【出示课件:古诗】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吧。
三、研读感悟,理解诗意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句的意思呢?(古诗下面有注解,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来读懂诗句。
)这个办法不错,还有别的吗?(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再联系上下文把它读懂;还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读懂诗句。
)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试着用这些方法来读懂这些诗句。
【出示课件: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赞美春天的柳树的?】【出示课件: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春天柳树的美?】(从“绿丝绦”体会出,注解上说绦是带子的意思,作者把柳条比作了绿色的带子,很美;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体会出, 意思是一棵高高的柳树,垂下绿绿的叶子,好像是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柳条好像是绿色的柳条垂下来;从课文的插图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赞美柳树。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
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
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
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
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
所以称“回”。
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
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
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
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咏:1、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
2、用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指诗人用诗来描述柳树,表达感受,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碧玉:青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柳树枝叶的青翠。
妆:修饰,打扮。
丝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
诗中用来比喻随风飘动的柳枝。
裁:用剪刀剪布或用刀子割纸。
诗中用来比喻春风像灵巧的剪刀剪出了细巧的柳叶。
胜日:优美的日子。
诗中指阳光明媚的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芳,花草的香味。
诗中指春天美丽的风光。
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
滨,水边。
无边:没有边际。
光景:1、风光景物。
2、境况,状况。
诗中取第1种意思。
一时:1、一个时期。
2、短时间;暂时。
诗中取第2种意思。
等闲:平常,轻易。
东风:诗中指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生字组词【乞】读音:乞[qǐ]巧记:想吃无口(“吃”去掉“口”),苦苦哀求。
字义:乞求,向人讨、要、求组词:乞讨乞怜乞食乞求乞巧节造字:象形法造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
笔顺:横折弯钩起笔偏左,弯处圆转。
字歌:等级分甲乙水热变成汽农历乞巧节初秋好天气2 【巧】读音:巧[qiǎo]巧记:削掉朽木再加“工”。
字义:①灵巧,灵敏,手的技能好②恰好,正遇在某种机会上组词:①灵巧心灵手巧②正巧恰巧造字:形声法造句:妈妈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笔顺:“工”位置偏上,下横变提、右部折笔要自然。
字谜:功亏一篑力气白费时间恰好心思敏锐3 【霄】读音:霄[xiāo]巧记:小“肖”的头上都是雨水。
字义:①云②天空组词:①云霄响彻云霄耸入云霄②重霄霄汉九霄云外霄壤之别造字:形声法造句:小明只顾玩,把写作业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笔顺:上部第一笔不宜长;“肖”的两横稍短。
字歌:肖小小吃元宵削个苹果吃不消却找爸爸去报销大家笑声冲云霄4 【渡】读音:渡[dù]巧记:镀金被水(氵)淹(度),横过大江去。
字义:①横过水面②渡口,渡头,过河的地方组词:①渡过横渡②荒村野渡造字:形声法造句:红军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笔顺:三点水偏左,重心放在“度”字上。
字歌:坐船去度假渡口看彩霞好似被镀金色彩美如画5 【屏】读音:屏[píng]巧记:户字无头(尸)“并”来补。
字义:①遮挡,遮挡物②字画的条幅,通常以四幅或八幅为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