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中国现代史》知识点:现代生活变化3篇
- 格式:docx
- 大小:12.39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食: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俗方面:社会风气上,涤荡封建糟粕;婚姻制度上,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休闲生活上,节假日延长,休闲方式多样化(二)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轮船运输业方面:1.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的发展。
2.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
铁路方面: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局面得以改变,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
2.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京九铁路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祖国首都的联系。
3.1997年起,国家还对铁路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公路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航空方面: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通讯工具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生活的影响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
1. 经济变革:从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
转变。
新兴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国家财政和金融制度的改革,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文化变革: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如戊戌变法、
五四运动等,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传统价值观和观念被挑战,包括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等,人们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制度,追求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3. 教育变革:旧式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教育系统建立起来。
新式学校和大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知识传播途径。
教育成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提升的
重要途径。
4. 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封建等级制度逐
渐瓦解,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兴起,世袭地主阶
级和贵族阶级的地位逐渐动摇。
5. 妇女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妇女地位的改变是显著的。
新闻媒体对妇女地
位的关注,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教育的增多,以及女权运动的兴起,都为妇女争取平
等权益打下了基础。
6. 城乡差距的拉大:工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动,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
城市居民
享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生计困难和资源短缺。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对于中考《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尤为重要。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店铺为您整理“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1.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
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礼仪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专题十九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19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反映出来,从饮食、居住到衣着、交通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首先,饮食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饮食极其重要,尤其是在宴席上。
而到了近代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人们的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饮食文化被西方菜肴所替代,富裕阶层开始追求西式的大餐。
此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大量食品的生产和消费,更多的人开始尝试不同的菜肴和饮料。
其次,居住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古代社会中,房子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少数人能够拥有房子。
但是,到了20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房产市场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此外,现代化的数据技术也使得房屋租赁和购买更加容易,人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和购买住房。
然后,衣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古代社会中,穿戴也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国王、贵族和富人们能穿华丽的衣裳。
而近代社会,随着工业化的推动,面料和制作工艺的革新,更多的人可以购买到各种各样的衣服,不再只是单调地穿着同样的衣服。
最后,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脚步、马匹或马车出行。
然而,现代社会,交通工具已经发展到了高速列车、航空公司和私人轿车等新阶段。
依靠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短时间内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
总之,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继续发生许多变化。
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是当代人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也提示了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生活中的变迁都应该被视为机遇和宝贵的可持续发展资源。
高考/备考辅导2017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变化:(1)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3)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4)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原因:(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发展:(1)交通工具方面: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
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
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2)通讯工具方面:中国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
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受其影响,我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市内第一部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3、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9世纪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被认为是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报刊;此后的一些报刊有: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的武器,起到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中国人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科技进步、文化变革、政治革命等各种因素不断塑造着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苦难和磨难,也收获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首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
这种变化来自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影响。
中国自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多元化程度,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我们能够察觉到食品、娱乐、电视、电影、时尚等方面的多元化。
例如,在食品方面,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食品进驻中国市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娱乐方面,电影院和夜市的扩张,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获得娱乐和卡拉OK的环境。
多元化使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
其次,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在过去,中国的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
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城市化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许多人农村迁移到城市,以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和资源的聚集,也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
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第三个特征。
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更多地依赖互联网和数字媒体获得信息和交流。
例如,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新闻、在线购物和金融服务,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常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层面的创新和改变,包括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及新型的职业领域。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和购物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
现举几个例子。
1.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也是随着时间不断演变的。
在2018年,福建省东山县的红树林景区颁布了禁摄令。
这蕴含着一些信息:短视频和自拍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现象,也说明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考点2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线索线索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
(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安居工程”名师点睛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中考《中国现代史》知识点:现代生活变化
中考《中国现代史》知识点:现代生活变化精选3篇(一)
现代生活变化是指中国自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发
生的巨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与现代生活变化相关的知识点:
1. 城市化:自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到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2. 工业化和农业改革:中国自1950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改革和工业化建设,
农村从封闭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工业部门也以大
规模工厂为主导,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3. 教育改革:中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政策,教育资源不断向农村和内
陆地区倾斜,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4. 科技发展: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有了自己的航天、信息技术、生物
技术等领域的重要突破,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5. 生活方式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从步行、自行车转变为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生活环境改善,寿命延长,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6. 饮食习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的膳食结
构从以粮食为主转向以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为主的多样化饮食。
7. 衣着和娱乐方式改变:在过去,中国人的着装多为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等。
而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开始穿西装、裙子等西方的服装,并且有更多的娱乐方式,如
电视、网络、电影等。
总之,现代生活变化体现了中国社会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生活方式等多个方
面的巨大进步和变迁。
中考《中国现代史》知识点:现代生活变化精选3篇(二)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国自身落后的情况下,启动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1. 背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同时也面临着自身长期以
来的闭关锁国和科技落后的问题。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差距。
2. 起因:洋务运动的起因主要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对中国进行不平等条约的迫使,使得一些开明的官员和知识分子自觉地认识到中国必须进行改革。
3. 目标: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以加强中国的国防和实力,
并通过自主创新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 内容:洋务运动主要包括洋务派的改革和造船、兴办工厂、铁路、矿山、电报等一
系列实际行动。
5. 洋务派:洋务派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他们主张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推行变法政策,以提升中国的国力。
6. 妥酌洋务:洋务运动中崇尚洋务的观点,他们着重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以
提升中国在战争中的实力。
7. 航运事业: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兴办了一批造船厂、铁路和电报系统,这一系列建
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8. 成果和影响: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航运能力,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但由于受到保守势力和外国势力的限制,洋务运动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就是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中考《中国现代史》知识点:现代生活变化精选3篇(三)
近代科技与文化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内容:
1. 西方科技传入中国: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强迫开放政策,大量的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包括铁路、电报、电灯、蒸汽机、印刷机等现代科技。
2. 科举制度废止和新式教育的兴起: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制度,提倡新式教育。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开端,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新
式知识分子。
3. 科技与工业化:近代科技的传入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办了一些现代化的重工业,如铁路、造船、矿山、纺织等。
4. 近代文化的启蒙运动:在近代,中国开始兴起了一些启蒙运动,包括“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提倡科学、民主、自
由的观念。
5. 文学艺术的现代化: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传入,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开始发生巨大变革。
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有鲁迅、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具有很大
的影响力。
6. 新闻媒体的兴起:近代中国出现了一些新的新闻媒体,如报纸、杂志和电台等。
这
些媒体起到了宣传、启蒙、传播思想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7. 影响教育的变革:近代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中国教育的变革。
传统的私塾逐渐被现
代学校所取代,教育内容也开始注重科学、实用和综合素质培养。
总的来说,近代科技与文化的传入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