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十二:天气和气候
- 格式:doc
- 大小:342.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二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对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和人类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高二地理中关于天气与气候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天气的定义和形成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状况,它常常以每天或每小时为周期变化。
天气由一系列气象要素组成,包括温度、湿度、压力、风速和降水等。
天气现象的形成与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例如气候带、地形和人类工业排放等。
二、气候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气候是指长期的、大范围的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
气候是一个地理区域内,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天气变化情况的总和。
气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气候带、海洋环流、地形、风向和人类活动等。
三、气候区划气候带的划分是根据地球纬度不同的区域,将地球表面分为若干个气候带。
根据经度和纬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
寒带气候较为寒冷,温带气候四季分明,热带气候则温暖潮湿。
气候区划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天气现象与气候变化天气现象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如降雨、降雪、雷电、霜冻等。
这些天气现象的变化会影响到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农业生产等活动。
而气候变化是指长时间尺度上气候要素的变化,包括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着严重的影响,需要我们采取行动减缓和适应。
综上所述,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变化,而气候是长期平均的天气统计。
气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气候带、海洋环流、地形等。
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对于地球和人类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我们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
本文仅概述了高二地理中关于天气与气候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变化。
新高考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气候作为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大气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变化和人类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掌握地理气候知识成为了新高考的重点。
一、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及影响因素气候和天气是地理气候学的两个重要概念。
天气是指一段时间内大气的瞬时状态,包括温度、湿度、风向、纬度、海拔、经度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而气候则是长时间范围内的平均天气状态,包括气温、降水、气压等指标。
气象因素、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都会影响气候。
二、全球气候——热带气候、温带气候、极地气候全球气候主要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极地气候三个大区。
其中,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降水充沛,植被繁茂;温带气候处于赤道和极地之间,季节分明,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极地气候位于高纬度地区,气温极低,降水稀少,植被简单。
三、中国气候——南北气候差异和季风气候中国气候受到南北气候差异和季风影响较大。
南部气候温暖湿润,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充沛,植被繁茂;北部气候寒冷干燥,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植被贫瘠。
季风气候则是指我国东南沿海和东亚地区受到明显季风气候影响的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四、城市气候和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候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大城市常会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相对于郊区和农村来说,温度较高,气温差异较大。
这是由于城市建设所产生的大量水泥、钢铁等材料的热容量大,容易蓄热;同时城市中的交通、工业和人们生活所释放的热量也较多,导致城市温度上升。
五、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
工业化、能源开发、人口增长等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引发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
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合作和多方努力。
高三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高三地理课程是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地理学科的考试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而气候是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们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高三地理中涉及的气候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在开始探讨气候的知识点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气候与天气是两个有着紧密联系又具有明显区别的概念。
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表现,如今天的天气是晴朗、多云还是阴雨。
而气候则是长期大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包括了温度、降水、湿度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气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它通常以年为单位统计和描述。
二、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的形成受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暖流、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等。
纬度是决定气候的首要因素,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垂直度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
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也对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暖流和寒流的影响下,如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的影响,使其气候较为温和。
而陆地则会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如亚洲中部干旱带的形成。
三、气候区划为了便于对全球范围内的气候进行划分和研究,国际上常采用不同的气候分类体系。
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气候分类体系是柯本气候分类和经济环境生态区划体系。
柯本气候分类体系主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温度和降水情况来进行划分,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气候带和类型。
经济环境生态区划体系则更加注重将地表元素、自然场地、生态系统与区划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极地、寒带、温带和热带等不同环境生态区带。
四、全球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们面临着更多与气候相关的问题。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这些变化不仅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直接影响,也对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威胁。
高三地理气候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而气候则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了解地理气候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把握天气变化的规律。
本文将对高三地理气候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指地球某一地区长期时期内的天气状况,如年平均温度、降水量等;而天气是指短期内的气候状况,如每天的温度、天气现象等。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1.经度:随着经度的增加,气温、降水量等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纬度:与纬度接近的地区会有相似的气候特征。
3.海洋暖流:海洋暖流会影响沿海地区的气候,如北大西洋暖流、日本暖流等。
4.海洋陆地分布:海洋调节气候,陆地则容易出现气候极端情况。
5.高度: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会降低,气压、氧气稀薄。
三、气候带与气候类型1.气候带根据地球纬度划分,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寒冷气候带、温带和热带。
热带气候带降水量丰富、温度高,而寒冷气候带则相反。
2.气候类型地球上的气候类型很多,常见的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冷气候等。
不同气候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如降水量、温度范围等。
四、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化: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森林砍伐: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和生态平衡失调。
3.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导致土地资源的开发,使土地脆弱,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4.化石燃料使用:使用化石燃料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气候变化。
5.城市化与水泥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钢筋水泥建设使得城市地表温度升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五、应对气候变化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全球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改善工业生产工艺、发展清洁能源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促进可持续发展:鼓励绿色、低碳的经济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消耗。
【高考复习】2021高考地理备考笔记: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1.锋面与天气:无论是冷锋、暖锋还是准静态锋面,天气变化的实质是冷暖气团的相遇。
冷空气团插入暖空气团下方,暖空气团沿着冷空气团的坡度上升。
只有在上升和冷却时,才会出现凝结云降水,这是一个常见的特征。
差异取决于冷空气团是向暖空气团的方向移动还是暖空气团向暖空气团的方向移动,从而导致冷锋和暖锋之间的差异;冷空气团和暖空气团彼此靠近,或者由于地形原因,前进缓慢,形成准静态锋面。
锋面是一个重要的降水系统,对天气变化有很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锋面会导致不同的天气。
复习时,要从锋面的生成、运动和变化规律入手,落实产生的天气现象。
2、如何判断气候类型:判断气候类型的主要依据是气温和降水。
气温要从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值;②最热月、最冷月的月份;③最热月均温和最冷月均温。
降水要从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降水量;②降水的季节变化,即属于年雨型、夏雨型还是冬雨型。
使用比较法找出几个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是判断气候类型的关键:①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相似性:每月气温在20℃以上,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旱季和雨季)。
不同点:热带季风气候只存在北半球,雨季降水量比热带草原多;热带草原南北半球都有分布,雨季降水量比热带季风气候少。
②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差异: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份的平均温度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份的平均温度在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雨季较长(4月和5月至9月和10月),而温带季风气候的雨季较短(集中在7月和8月)。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差异: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份的平均温度低于0℃,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份的平均温度高于0℃;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月降水量分布相对均匀,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夏季降水量略多。
高二地理气候知识点(经典)
1.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 气候是指某地区长期以来的平均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和风力等要素的统计数据。
- 天气是指某一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短期大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和风力等要素的实时观测。
2.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 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增加,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加强。
- 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例如工业排放和森林砍伐等。
- 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和太阳辐射变化等。
3. 气候分类:
- 热带气候:气温高、季节变化不明显,降水量大,常见于赤道附近地区。
- 温带气候:气温较适宜,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降水量较稳定,常见于温带地区。
- 寒带气候:气温低、寒冷,无夏季,降水量较少,常见于高纬度地区。
4. 影响气候的因素:
- 经度和纬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气候类型也有所不同。
- 海洋暖流:暖流使得沿岸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
- 高山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水量也有所不同。
- 大陆位置: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燥。
5.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海平面上升: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低洼沿海地区。
-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 生态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对植被和动物的分布和生命周期产生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 粮食安全问题: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季节和产量,可能导致粮食供应问题。
以上是高二地理气候知识点的经典内容概述。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教科书或相关资料。
地理天气与气候笔记一、天气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风雨、冷暖、干湿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天气反映一个地区较长时间的大气状况,通常以日、周为单位。
天气预报是预测未来一定时段内天气状况的变化。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态,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长时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相对稳定的。
二、气候1、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2、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影响、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北半球冬季受亚洲高压(蒙古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受印度洋低压(印度低压)的影响,盛行西南风,高温多雨。
3、气候类型:根据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差异,可划分出不同的气候类型。
世界气候类型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大类,共十二种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
4、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或动力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下的森林资源、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渔业资源等。
5、气候变化:指长时间内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包括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
自然变化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季节更替,人为变化如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等。
6、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非常深远。
例如,干旱地区需要发展灌溉农业,湿润地区需要防止洪涝灾害。
同时,气候也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寒冷地区的人们需要防止冻伤等。
7、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应对。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此外,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提高生态环境意识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中国的气候一.气温:1.气温的分布:(1)冬季:①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大②冬季最低温出现在漠河的原因:纬度高,获太阳辐射少,邻近冬季风源地③东部等温线与纬线比较接近平行,西部则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的原因:A.东部地势较低,地表起伏小,地形对气候影响小,纬度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B.西部地势高,地表起伏大,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作用大,成为主导因素,温度分布与等高线分布比较一致,等温线比较弯曲,盆地或或山地出现闭合④几处等温线弯曲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横断山区、兰州附近河谷⑤冬季南北方温差大的原因:A.纬度因素(太阳辐射)的影响: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北,不但太阳高度角小,辐射弱,而且白昼时间短,南北方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差值大B.大气环流(冬季风)的影响:北方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加剧北方寒冷C.地形影响:冬季风南下过程中,受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山脉阻挡,势力不断减弱,加剧了南北气温的差异(2)夏季:①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②夏季最高温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A.纬度:纬度较高,夏季昼长长,日照时间长B.天气: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盆地四周高,受海洋影响小,多晴天,太阳辐射强C.下垫面:内陆荒漠,升温快D.地形:吐鲁番盆地低洼而闭塞, 不易散热。
气流越过山地时,下沉增温作用强③夏季青藏高原五道梁气温低的原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易散失④我国夏季温差小的原因:A.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北方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但白昼时间长,弥补了一些热量的不足;B.北方雨季短,晴天多,增加了太阳辐射,故北方气温不低,南北温差较小(3)温度带①寒温带: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马铃薯等②中温带: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准噶尔盆地、东北平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③暖温带:华北平原、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
2024年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一、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和区别1. 气候与天气的定义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形成的大气现象和植物、动物等自然条件的总和,是对长期平均气象要素的统计。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态的变化和现象。
2.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是对长时间尺度上的大气变化进行统计和总结的结果,是地球表面大气过程的统计规律。
而天气是对短时间尺度上的大气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是地球表面大气过程的瞬时状态。
二、气候要素与气候类型1. 气温气温是指某一时刻大气中的热力状态,是衡量气体分子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气候分带规律: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从海洋向内陆,气温逐渐升高。
2.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水滴或固体粒子落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与湿润带和干旱带的分布有关,通常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较多,而赤道和副热带地区降水较少。
3. 湿度湿度是指大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通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湿度与气候类型有关,高湿度的地区通常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4. 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对地面单位面积的压力,是衡量大气垂直压强的物理量。
气压与气候类型有关,通常高压区域降水少,低压区域降水多。
5. 风风是指大气中由于气压差异引起的空气运动,是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与气候类型有关,通常来自海洋的海洋性风和来自陆地的大陆性风会影响气候类型。
三、气候类型1.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温暖,降水充沛,植被茂盛。
热带草原气候温暖,降水季节性明显,植被以草原为主。
2. 半干旱气候半干旱气候常年降水较少,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植被以草原为主。
3. 中纬度湿润气候中纬度湿润气候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较湿润,冬季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4. 寒温带气候寒温带气候包括大陆性寒带气候和型地中海气候。
大陆性寒带气候夏季短暂而凉爽,冬季严寒干燥;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而干燥,冬季温暖而湿润。
高三地理气候知识点大全一、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和天气是地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简单来说,气候是指地球的某个区域在长时间内的气象状况,而天气则指的是某个地区在短时间内的气象状况。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在于时间尺度的长短和统计方法的不同。
气候通常是以30年为一个统计周期,通过对长期气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某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
而天气是指某个地区在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内的气象状况,通常通过天气预报来得知。
二、气候要素气候是由多个气候要素所组成的。
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等。
这些要素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
1. 温度:温度是指空气分子的热运动程度,通常以摄氏度(℃)或华氏度(°F)表示。
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气候的寒暖程度。
2. 降水:降水包括雨、雪、露和雾等。
降水量的多少和分布状况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湿润程度和季节性变化。
3. 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对地面单位面积的压力。
气压的高低和变化反映了大气的运动情况,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4.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的高低决定了空气的湿润程度,影响着降水和云的形成。
5. 风向和风速:风向是指风的吹向,风速是指风的运动速度。
风向和风速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变化和天气的形成。
三、气候类型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要素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可以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
常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湿润气候、寒温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附近,年均降水量大,温度高,湿度大,植被繁茂。
热带草原气候位于赤道两侧,降水较少,温度高,植被以草原为主。
地中海气候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分布不均匀。
温带季风气候位于东亚和北美东部等地,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湿润气候位于欧洲西部和东亚中部等地,降水充沛,四季分明。
寒温带气候位于欧洲北部和北美北部,冬季严寒,降水较少。
天气和气候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1.冷锋、暖锋:分别作出二者示意图,结合施以图分析二者区别。
(重点为冷锋、暖锋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2.准静止锋:(位置、成因、天气状况)
3.气旋反气旋:作出示意图,分析中心气流运动状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锋面气旋:(概念)
天气变化状况:
5.气候的形成因子:、、、
6.作出全球气候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
7.气候类型的判读
分三步(1)根据最高气温月或最低气温月,定南北半球;
(2)由最冷月平均气温,定该地区所在温度带;
(3)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和年内分配,定气候类型。
8.综合运用
①气候对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对地形: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
对河流水文降水:水量大小;汛期早迟、长短等
气温:河流的冰期、凌汛等
对土壤、植被:自然带
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业提供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决定该地种植制度。
③对建筑、城市规划、交通和旅游的影响:要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尽量避免开不利影响和气象灾害。
9.气象灾害:类型、分布地区、时间、灾害、防治措施
200千米的速度东移
1.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甲聚落气温为
17℃。
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A.15℃
B.18
C.21℃
D.24℃
2.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为
A.晴天转阴
雨
B.大风有浮尘
C.晴暖有微
风
D.阵风间暴雨
图2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2,完成3—5题。
3. N地风向为
A.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4. 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
现在
A. M地
B. N地
C. P地
D. Q地
5. 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
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 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 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09年重庆文综第3题)读图2,回答
6.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A.德干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伊朗高原
1. 图2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①—③题。
①m 地的风向是
A .西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东北风
②此时,m 、n 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 A .m 、n 两地都晴 B .m 、n 两地都有雨 C .m 地有雨,n 地晴 D .m 地晴,n 地有雨
③图3中,正确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n 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
a
b
c
d
A .a 图
B .b 图
C .c 图
D .d 图
2.图2是副高季节活动与我国夏季东部雨带关系示意图,粗线表示副高脊所在位置,阴影部分表示雨带的大致位置。
读图回答7~9题。
(1).当华北地区是春旱时,雨带位于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南岭或以南地区
(2).当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时,副高脊位于 A.15°N~20°N 附近 B.20°N~25°N 附近 C.30°N~35°N 附近 D.25°N~30°N 附近 (3).当副高脊位于25°N~35°N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普敦正是多雨季节
B.悉尼昼长夜短
C.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4).我国夏季东部雨带的主要降水类型是
A.台风雨
B.对流雨
C.地形雨
D.锋面雨 (5)我国夏季东部雨带位置总是较副高脊偏北,其原因是 A.副高脊推动台风雨北上 B.影响我国雨带形成的主要气流是偏北风
C.副高气流辐合多形成对流雨
D.
副高辐散的偏南气流与陆上南下冷气流形成锋面雨区
(6).当副高脊位于15°N~20°N 附近时,华北地
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洪涝
B.水土流失
C.干旱
D.土壤次生盐碱化
3.读图“我国部分地区气压分布图”,回答
(1)此图反映了我国哪个时期的气压分布状况
A.隆冬季节 B.冬春之交
C.春末夏初 D.秋末冬初
(2)图中锋面在图示地区较长时间徘徊,形成天气现象。
此时,北京处于(高/低)气压中心,天气状况为。
在图中用箭头画出长沙的风向。
4. 2004年和2008年夏季奥运会将分别在雅典和北京举行,图1是两地的气候资料。
读图回答(1)—(3)题。
120
150
90
60
30
0 1 4 7 10 (月)
400
500
300
200
100
1 4 7 10 (月)
降
水
(mm)
气
温
(℃)
(1).雅典所属的气候类型,适宜生长的水果是
A.柑橘 B.香蕉 C.椰子 D.荔枝
(2).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
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B.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C.降水较少,气温较高 D.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3).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A市中心规划建设高级公寓 B.广建大型游乐场 C.大力发展高级轿车D.加快环行道路建设5. 南非开普敦与我国南京气候相比较,一年中()
A.两地都雨热同期 B.开普敦气温较高的月份,南京温度也较高C.开普敦降水较多的月份,南京降水也较多 D.开普敦受高压控制的季节,南京盛行偏南风
6.中国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
根据三地的地理位置判断①-②题。
(双选)
①三地所处的地形单元为
A. 酒泉、西昌分别位于黄土高原、河西走廊
B. 太原、酒泉分别位于黄土高原、河西走廊
C. 西昌、太原分别位于横断山脉、黄土高原
D. 西昌、酒泉共同位于四川盆地
②三地的气候相比较
A. 西昌气温的年较差最小
B. 酒泉的年降水量最少
C. 西昌的年雨日最少
D. 太原的气温年较差最大
(09年福建文综第5,6题)云量是以一是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图3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5-6题。
7.据图中信息判断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8.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
置 D.海陆位置
(09年海南地理第10,11,12题)图2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 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 mm。
图3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
据此完成10~12题。
9.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10.图3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 D.④
11.乙地位于亚热带的
A.常绿阔叶林带 B.草原带 C.常绿硬叶林带 D.荒漠带
12.图11是图12中两个地区的气候资料图。
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反映图12中甲地区气候状况的是图ll中的图,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是:。
(2)依据图11中属于乙地区的气候资料,简述影响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以及该地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的月份。
答案:1. A D B
2.D,D,A,D,D,C
3. (1)C(2)梅雨高晴朗干燥(略)
4. A B D
5.C
6.BC AB
7.B
8.A 9.C 10.B 11. B
12. (1)b,为地中海气候;最高温出现在7月,少雨,冬季温凉多雨(冬雨夏干)。
(2)降水少,水资源不足;沙尘暴,干旱;发生时间约为5(6)一1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