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二战后的西方世界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77
《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一、课标内容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影响。
二、教材分析《第13课罗斯福新政》是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第四单元的标题是“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是本单元的第一课。
一战结束10年后,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
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罗斯福新政发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
而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如果讲得太空洞,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所以教师应依托一些文字、图片、表格、图示、声音、视频等资料来创设历史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感悟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将罗斯福总统人生经历中的主要事件绘制成纵向的年代尺,贯穿整节课,让学生了解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时空观念)。
出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波及范围的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时空观念)。
采用图示推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历史解释),使学生认识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唯物史观)。
2.借助《罗斯福传》、《炉边谈话》等书中的史料,让学生体会到罗斯福总统临危受命的勇气和摆脱危机的智慧(史料实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调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唯物史观)。
3.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罗斯福新政进行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家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内容标准】1.内容要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2.认知提示:了解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知道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解读:21 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繁荣的表象下蕴藏着巨大的危机。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这场危机很快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总统罗斯福临危受命,宣布实施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课程标准】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了解经济大危机的特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罗斯福总统临危受命的勇气和改革的决心。
【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从繁荣到危机、罗斯福新政。
两部内容之间关系密切,经济大危机是罗斯福实施新政的背景。
【教学重难点】重点:1.1929——1993年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
难点:1.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2.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兄弟,能施舍我一角钱吗?》。
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所以我随大流跟着大伙,当有地可种,有枪可扛的时候,我总是在那儿,在那儿工作。
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梦见安宁与繁荣的前途。
为什么我得排着长队,为领一份面包苦苦等待?我曾建一条铁路,火车奔驰,让它与时间比赛。
曾经我建造了一道铁路,令它能够通行,让它与时间竞赛。
曾经我建造了一道铁路,现在一切已完工,兄弟,你能分让一角硬币吗?曾经我建造了一座高塔,让他向着阳光,并砖敲钉刷以石灰。
第13课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课标要求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和难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线索导入新课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美苏通力合作,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在打败法西斯国家之后,战时同盟关系的美苏两国会走向何处?2.引用一个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完全成为敌对关系是从美国的“冷战”开始。
(二战后初期,还未完全成为敌对对手)3.参考教参P120第3段。
一、东西方“冷战”的概念和原因“东”和“西”各指什么? “东” 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西”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冷战”?什么是“冷战”?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昔日的强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被彻底击溃。
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它们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的削弱,战后实际上已降为“二等”国家。
只有美国和苏联战后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均无法与之相匹敌。
战后国际力量的基本特征是“两极化”,即“新的权利天平上只剩下美苏两国”。
其中美国力量最强大。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居世界之首,取得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本目第1段大字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得出: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材料:二战期间,美国军事实力膨胀。
1939年,美国武装部队总数只有33。
5万人,军费开支仅为12亿美元。
到1945年,武装部队总数达1230万人,军费开支达90多亿美元。
美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在世界各地。
它垄断着原子弹。
————《教参P118页》得出:美国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综上: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已居世界之首,取得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共产党成为各国运动的领导者D.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这是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得以深入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
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但不是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共产党的领导只是出现在部分国家,亚洲殖民体系当时还没有崩溃,故C、D两项均错误。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独立和民主而斗争的思想武器是( )A.自由、民主思想B.民族自决原则C.社会主义理论D.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逐渐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自治的民族自决原则逐步形成并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故B 项正确。
3.史学家金冲及指出:“五四运动后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先进思想界的主流。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五四运动称为( )A.群众性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国人抗议不平等条约的斗争C.工人阶级反抗北洋军阀的尝试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为此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D项。
4.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
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
这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地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故B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排除A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