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1.2《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复习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2)
- 格式:ppt
- 大小:871.00 KB
- 文档页数:28
人教版选修二高二生物第2节复习课件:基因诊断
与基因治疗
导读:本文人教版选修二高二生物第2节复习课件: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教版选修二第2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ppt复习课件基因诊断:指放射性同位数()、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基因诊断过程:
制备基因探针
提取目的基因,获得单链DNA
PCR扩增DNA
目的DNA与尼龙膜结合
探针与目的DNA互补配对
冲洗尼龙膜
检测杂合分子
本站课件均从网络收集或是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大家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并积极上传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普通下载。
第二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一)基因诊断预防耳聋在我国成为现实日前,由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科研人员联合研发而成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取得成功。
该系统可快速准确检测出遗传性耳聋成因,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治疗,为我国以出生缺陷预防和早期发现为重点的人口素质工程工作的开展迈出了有益的一步。
刊于《南方人物周刊》最近,一个在英国刚出生的女婴备受关注。
这个宝宝在胚胎阶段就接受基因筛检,从而免患家族遗传性乳腺癌,英国媒体称其为“无癌宝宝”(cancer-free baby)。
“无癌宝宝”的父亲家族有多位女性亲属患上乳腺癌,“无癌宝宝”的母亲担心生下的孩子将来也会罹患乳腺癌,因此决定寻求“植入前基因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技术的帮助。
植入前基因诊断是在完成试管婴儿的过程中进行。
医生先将卵子与精子分别从这对夫妇体内取出,进行体外授精,形成受精卵。
当受精卵生长成为由8个细胞组成的早期胚胎时,医生从每个胚胎中取出1个细胞,分别进行分子遗传学的检测。
医生检测了11个胚胎,发现其中有6个胚胎的BRCA1基因发生突变。
医生挑选了2个携带BRCA1健康基因的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内受孕,其中一个胚胎发育良好,最终生出健康的“无癌宝宝”。
基因诊断转临床遇困局:未卜先知使患者不安专家认为,基因诊断至少应有三大原则:第一,基因诊断首先要有严格的实验室标准,保证基因不被污染;第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需要设立标准线;第三,基因诊断必须有严格的伦理学要求,其中包括隐私保密、知情同意等等近20%大肠癌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有关,医学科学工作者们虽然已经找到了其中一个相关的致病基因,但他们却迟迟没有把此项基因诊断技术向临床推广。
记者昨天在采访中发现,基因诊断迈向临床,正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而医生们却无力解决这种困境。
第2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简述基因诊断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原理。
2.描述基因诊断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3.举例说明基因治疗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原理、优点及前景。
4.进一步体验科学的发展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来了解当前在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的科学进展。
能够说书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的过程,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NNGoPmmpOp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教学重点】1.简述基因诊断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原理。
2.描述基因诊断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3.举例说明基因治疗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原理、优点及前景。
【教学难点】基因诊断的原理,基因芯片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教师用课件展示资料介绍2003年中国发生的SARS 疫情,并提出问题,“能否快速检测出疑似患者送检样品中的SARS 病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展示网络资料。
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小组汇报交流。
NNGoPmmpOp教师:如何利用基因诊断来确认SARS病毒?哪些疾病可以基因诊断来检测?<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解答问题。
基因诊断适应检测疾病:1.由入侵病原微生物基因的表达引起的疾病。
2.自身遗传物质变异引起的。
教师:什么是基因诊断?基因诊断的原理?基因诊断的过程是?DNA分子探针,DNA分子杂交原理,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
图示回答,并黑板展示:1.基因诊断<1)原理DNA分子杂交原理<2)过程<3)基因诊断现状基因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简便、快捷,因此在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及寄生虫感染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