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二课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2课。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继承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内核,又根据汉代民族国家大一统的社会需要加以发展,形成入学独尊,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并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3)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实质,探究思想统一对维护和巩固政治统一的作用,理解社会核心思想文化与政治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无为到有为”,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2)适当补充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3)比较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与孔孟儒学的不同,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儒学成为正统”,让学生列举出汉武帝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史实,理解儒学独尊地位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地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指导学生理解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引导学生认识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的出现,而人才是建立在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上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专题二第2课1.《西厢记》中说:“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
”对文中的“柳骨颜筋”及其代表字体解释错误的是()A.“柳”指柳公权,“颜”指颜真卿B.是书法中楷书的著名字体C.这种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D.是宋元时期书法的杰出代表【答案】 D【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柳公权和颜真卿是唐代的书法家,而非宋代,故选D项。
2.下列反映十二世纪中国城市生活面貌的绘画作品是()A.《清明上河图》B.《颧鱼石斧图》C.《墨梅图》D.《步辇图》【答案】 A【解析】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属风俗画,符合题意,故选A项。
3.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A.山水画B.写意画C.宗教画D.风俗画【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后两句“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的含义,与写意画相符合。
4.下列关于宫廷舞的表述,错误的是()A.产生于夏商时代B.隋唐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C.宋元时期取得了卓越成就D.明清时期,宫廷燕乐舞蹈达到顶峰【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宫廷舞的发展历程。
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表述错误,明清时期宫廷燕乐舞蹈开始趋于衰落。
5.如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
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A.篆刻B.书法C.山水画D.戏剧脸谱【答案】 D【解析】根据标志分析可知其创意取自戏剧脸谱。
6.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进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进展产生了重大阻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白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明白得“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进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阻碍。
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缘故。
用资料分析法明白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明白得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固社会、进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进展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明白得及其对后世的阻碍。
四、教法与学法1.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摸索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2.教法选择:为鼓舞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题,采纳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3.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因此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看,善于摸索的学习适应,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专题一第2课1.(2014·盐城)董仲舒认为,天具有意志、感情与道德,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
下列言论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备选项中只有B项强调“天人感应”思想即“民,君,天”三者之间的关系;A、C、D三项与“天人感应”思想无关。
2.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D.“三纲五常”【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3.《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下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答案】 D【解析】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项。
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D【解析】③是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书生,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是()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即使你出身贫寒,也有可能到政府做官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汉武帝为使儒学独尊,令各地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可以做官,打破了贵族垄断官位的现象。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唯心主义,带有神学倾向
实质:借助神权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表现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积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评价 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消极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