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27.03 KB
- 文档页数:6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引言李清照,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善婉清新、别致动人,其中尤以《声声慢》一词广为人知。
本次说课的内容将围绕李清照的这首经典之作展开,并通过分析词句的含义、声腔的音韵效果,以及对情感表达的独特解读,来深入剖析这首词作的魅力所在。
正文一、词牌介绍本词作为南宋流传至今的经典曲目,其所用的词牌是“长短句体”。
这一词牌采用长短句交替的方式展现句子,长短句组合不同的韵律和节奏,在表现情感、抒发意境时具有独特的音韵效果。
二、词作阅读在这首词作中,李清照把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展现了一种充满哀愁和感伤的真挚情感。
1.开头渲染情感“记得玉楼春残处,梨花风起正清明。
”这两句词语简明扼要但显得很朦胧。
似乎是赏花赏到了余香开始回家的感觉。
然后转到清明日出的梨花风景。
清明节,时值梨花盛开之季,然而此时的李清照,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中。
从开头两个场景的渲染可以看到,李清照在情感上已经表达了对过去的牵念之情。
2.两句一唱一和“红楼隔雨相望倚,夜被愁云惨淡星。
”这两句词作中的“隔雨相望倚”十分动人,直译而言,就是在相隔的红楼之间用了抑扬顿挫的手法表达了双方此时此刻痛苦地相思相望的场景。
而“夜被愁云惨淡星”这一句,则善用了颜色和形象的人物化手法,将“淡淡的星光”,与心情苦痛的愁云相对比,以“淡”来体现出主人公心中的孤寂和无助。
3.以歌寄托心中真情而这个《声声慢》的词作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歌曲的部分,它以流畅的旋律表达了深情的思念。
这种情感流淌得十分纯真和朴素,没有虚伪和矫情。
从书信、日记、小说、戏曲、诗词等多种文学形式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着极为娴熟的技巧。
三、情感深度解读《声声慢》这首南宋的词作,立体且独具匠心,既有思念,也有失落,深度剖析多次读此词作后会让全身的情绪都蠢蠢欲动。
李清照以碎句的形式表达出了深沉的感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反复表达了“意难平”、“愁难忘”的心境。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涉及教材的诗词欣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声声慢》的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把握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深入领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并欣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主要内容:李清照生平简介《声声慢》词牌特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解析方法,分析《声声慢》中的两句诗句。
请从《声声慢》中选取一个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 答案:解析示例: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字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修辞手法示例:拟人。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章:李清照与《声声慢》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2 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
1.1.3 掌握诗词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1.2 教学内容1.2.1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1.2.2 《声声慢》的背景介绍1.2.3 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方法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简介李清照生平及文学地位。
1.3.2 讲解《声声慢》的背景。
1.3.3 分组讨论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方法。
1.3.4 分析《声声慢》的情感内涵。
1.4 教学评估1.4.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李清照生平及《声声慢》背景的掌握情况。
1.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词阅读与鉴赏方法的理解运用。
第二章:诗词格律与《声声慢》2.1 教学目标2.1.1 了解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
2.1.2 掌握《声声慢》的格律特点。
2.1.3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2.2 教学内容2.2.1 诗词格律基本知识2.2.2 《声声慢》的格律分析2.2.3 诗词创作的技巧指导2.3 教学步骤2.3.1 讲解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
2.3.2 分析《声声慢》的格律特点。
2.3.3 进行诗词创作技巧的指导。
2.4 教学评估2.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词格律知识的掌握。
2.4.2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诗词创作技巧的应用。
第三章:词语赏析与《声声慢》3.1 教学目标3.1.1 理解《声声慢》中的关键词语。
3.1.2 培养学生的词语赏析能力。
3.1.3 提升学生对诗词情感的表达。
3.2 教学内容3.2.1 《声声慢》中的关键词语解析3.2.2 词语赏析的方法与技巧3.2.3 诗词情感表达的指导3.3 教学步骤3.3.1 解析《声声慢》中的关键词语。
3.3.2 教授词语赏析的方法与技巧。
3.3.3 指导学生进行诗词情感表达的练习。
3.4 教学评估3.4.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4.2 情感表达练习:评估学生对诗词情感表达的掌握。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声声慢李清照教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声慢李清照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1一、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体会词人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二、学习重难点:1、理解词中表达出的“愁”。
2、背诵全诗。
三、读书指导: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四、自主学习任务: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背诵全诗。
3、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明确:(投影)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孤寂落寞悲凉愁苦五、合作探究:(一)赏析上阕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二)赏析下阙1、“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3、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声声慢李清照教案2《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主要抒发了词人晚年的凄凉和孤独。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叠词的运用,为这首词增色不少。
在教学这首词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叠词的韵律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理解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分析叠词在词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晚年的孤独和凄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叠词的运用和作用。
2. 词人的情感分析。
四、教学难点1. 叠词的运用和作用。
2. 词中的意境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声声慢》,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叠词在词中的作用,体会叠词的韵律美。
4.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从词人的生活背景和词中的意象入手,深入理解词人的孤独和凄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5. 欣赏评价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声声慢》,并选择一首类似的词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声声慢》为例,讲解叠词的运用和作用。
3. 采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置身于词人的生活背景,体验其孤独和凄凉。
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欣赏类似词作,提高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声声慢》及类似词作的掌握程度。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位于教材第七章第二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声慢》的词牌、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详细解读诗句,品味李清照的词作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掌握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情感魅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声声慢》词牌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情感内涵的把握。
重点:诗句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背景介绍: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声声慢》的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探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声声慢》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b. 艺术特色c. 情感表达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声声慢》中的词牌特点。
b.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c. 仿写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
2. 答案:a. 《声声慢》词牌特点:七言律诗,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b.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仗等。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b. 探讨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c.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词牌特点与背景介绍。
2.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声声慢》李清照初中说课稿《声声慢》李清照初中说课稿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的作用《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
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
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
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
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
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
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
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三、教材前后联系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
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
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案篇1目的: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品读-鉴赏课。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
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
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教案篇1《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2、朗读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教学过程预设: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
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
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一、读“天”1、朗读词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 || 风细雨3、学生活动,交流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二、读“地”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 || 窗儿三、读“人”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伤心独怎一个愁字了得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联系背景资料四:想象体验情境五、把握主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六、品味语言: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寓情于景)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
“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
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声声慢-说课稿引言概述:《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经典诗歌,由杨洪基演唱的同名歌曲更是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本文将以《声声慢》为主题,通过引言概述和正文内容的方式,详细阐述这首诗歌的背景、主题、艺术特点以及对人们的启示。
一、背景1.1 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声声慢》是唐代诗人李清照所作,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词人之一。
她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1.2 诗歌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清照在丈夫病重期间创作的,表达了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之情。
1.3 诗歌的流传及影响《声声慢》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并成为了李清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它通过其深情的表达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二、主题2.1 爱情与离别《声声慢》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了爱情的坚贞和对离别的痛苦。
2.2 时光的流转诗中的“岁岁年年,人事如梦”表达了时光的流转无情,人事如梦般的转瞬即逝。
这一主题使人们对生命的短暂和珍惜产生了深思。
2.3 情感的抒发《声声慢》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化作了动人的诗句。
这一主题使人们感受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艺术特点3.1 语言的优美《声声慢》的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3.2 感情的真实诗中的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3.3 意境的营造诗中的意境营造得十分精妙,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对人们的启示4.1 珍惜眼前人《声声慢》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爱情的珍惜,使人们意识到珍惜身边的人和眼前的幸福的重要性。
4.2 感悟生命的短暂诗中的“岁岁年年,人事如梦”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流转,使人们更加珍惜时间,珍惜生活。
4.3 表达真挚情感《声声慢》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鼓励人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说课稿
导读: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说课稿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
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
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
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
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
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
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
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三、教材前后联系
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
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
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学生对唐宋诗词的学习限于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
意,体会作家的感情,做到这些就够了。
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课程标准同时说:“古代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
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第二单元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味和赏析。
从编者的角度看,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有三个:
1、词的常识的教学,并大致理清词的发展脉络。
2、引导学生欣赏宋词,把握词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注意词中带有作者浓厚主观色彩的意象和意境,揣摩作者的感情,并进行欣赏、品味。
3、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传达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单元教学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3、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4、在《雨霖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首词在景、情上的婉约特征。
第三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1、本首词之前,学生学过柳永、苏轼、辛弃疾这三大家的作品,
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对豪放和婉约的风格特点也有大体认识。
2、九年级上学期,学生诵读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辛弃疾的《永遇乐》,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有所了解。
在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这两首紧挨着编排,学生应该对豪放和婉约的说法也有所了解。
但这两首词在初中教材中都属于“课外诵读篇目”,可以断定,学生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靖康之耻以及豪放、婉约的风格都掌握得不深。
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第四部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诗歌作品的核心在于意象和意境的创设。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品味情感。
2、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线索,串起对内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品味与赏析。
3、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4、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第五部分: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诵读鉴赏——反复的诵读贯穿整节课,带动对内容的感知,对意象与意境的品味,对感情的体验,对婉约词风的鉴赏。
2、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
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3、讨论探究——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4、分析讲授——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教学以教师的分析讲授来完成,更直接,也更有效。
第六部分:教学环节安排与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
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1、熟读作品,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
2、你对这首词的哪一个句子、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
3、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三道预习作业分别对应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质疑探究、讨论探
究、分析讲授。
三、整体把握,初次诵读课文,读得顺畅。
指名三位同学,说说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大概理解。
四、质疑探究,再次诵读课文,读得准确。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互相解疑,进一步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基调。
五、讨论探究,第三次诵读课文,读出感情。
1、提出核心问题,你对这首词的哪个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发动学生讨论,表达观点,理解这首词运用意象的特点。
2、教师小结学生的观点后,引入李白、范仲淹、欧阳修、温庭筠的相关诗句,深入分析“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六、分析讲授,第四次诵读课文,读出韵味。
1、以问答方式,简要分析这首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明确这首词运用叠词的语言特点。
七、总结情、景特点,明确婉约词风。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