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白杨 (2)
- 格式:docx
- 大小:8.77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为基础,紧扣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
二、学案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语,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学案内容第一单元1. 生字、词语积累:(1)掌握“攻、克、激、烈、奇、特、决、心、决、定”等生字。
(2)理解“攻城略地、激烈、奇特、决心、坚定”等词语的意思。
2. 课文阅读:(1)《草原》内容:描写了我国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写作方法:描写景物、抒发情感。
(2)《白杨》内容:描写了白杨树坚强、挺拔的特点,赞美了白杨树的精神。
写作方法:描写景物、抒发情感。
3. 写作训练:(1)观察身边的景物,用优美的语言描写。
(2)以“家乡的景色”为题,写一篇描写家乡景色的作文。
第二单元1. 生字、词语积累:(1)掌握“勤、奋、不、懈、绝、望、跨、越、力、量”等生字。
(2)理解“勤奋、不懈、绝望、跨越、力量”等词语的意思。
2. 课文阅读:(1)《卖火柴的小女孩》内容:讲述了一个穷苦小女孩在寒冷的夜晚卖火柴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写作方法:描写人物、表达情感。
(2)《凡卡》内容:讲述了一个学徒工在工厂受尽折磨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写作方法:描写人物、表达情感。
临猗县示范小学教学设计模板年级五学科语文教学内容:3《白杨》教材分析: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设计理念: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
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目标: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
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白杨》教案有关《白杨》教案合集六篇《白杨》教案篇1教材分析:《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
一个设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非常巧妙地告诉我们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三句话,话中有话,含义深刻,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突破教学的难点呢?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通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一、初读,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伊始,我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句话,用“。
”画出重点词语。
学生读后,画出直、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接着我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1)直;(2)适应性强;(3)不怕困难。
二、细读,体会白杨树的精神在学生初步感知白杨树的特点后,让学生再细细体味三句话中的每个字每个词,设计一些练习,让他们体会白杨树的顽强和奉献精神。
(一)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2.白杨树很直(二)把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精神。
1.()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2.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
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白杨()。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一、词语天地1. 比一比,再组词。
2. 我会写反义词。
3. 改变句式。
(1)哪有这么大的伞!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把设问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
4. 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________5. 课内阅读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裸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填空。
“它们”是指________,“这儿”是指________。
(2)文中写到“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联系课文,你认为孩子们多了哪些知识?________(3)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徽笑”,你认为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________6. 拓展阅读白杨树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
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
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
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
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
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她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她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
她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她属于草根族。
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
土坡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
3 白杨
【基础须知】
一、我会近义词
清晰——清楚坚强——顽强沉思——深思表白——表明粗壮——强壮理解——领会飞快——飞速
二、我会反义词
清晰——模糊干旱——洪涝坚强——脆弱动摇——坚定
三、我会词语搭配
茫茫的大戈壁茫茫的草原茫茫的夜色茫茫的大海
四、我会同音词
分辩分辨
辨析:“分辨”表示用语言来辩白。
例如:证据俱在,无须分辨。
而“分辨”表示用心去辨别。
例如:分辨是非。
【重点梳理】
一、学习导读
学习时,先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接着抓住“白杨”这条明线,找出直接描写白杨的词句和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来理解白杨的特点;抓住“爸爸内心变化”这条暗线,找出描写爸爸神情变化的词句来理解他的心理变化、志向与心愿。
最后把白杨的特点和人物的心愿联系起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轻松说内容
本文主要写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父亲借白杨表达了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和对孩子们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
三、与你议主题
主题解说:本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感悟心语:白杨用自身的顽强扎根戈壁,像白杨村一样的人们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建设着祖国的边疆。
读着文中爸爸亲切的话语,我们的心也随之激荡,是激动,是敬佩,更是由衷的赞叹。
我们要向白杨致敬,也要向像白杨村一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人们学习,用自己的力量来建设祖国,让祖国更加美丽、富强。
四、教你一写法
借物喻人的写法
为了抒怀明理述志,状物类的散文常常借助客观事物的形象,表现人的某种品质,使人与物两者相融相汇、交相生辉,从而使文章收到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就是用某种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的性格、气质、风度等,从而充分表达感情。
本文就运用了这种写法。
在描述了白杨的特点之后作者写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那么,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意?爸爸是在勉励自己也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文章结尾处写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他又微笑了。
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
爸爸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白杨一样,坚强地迎着风沙成长。
那么,怎样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呢?
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如同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一样,必须注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
1.要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联想到人的品质。
要注意人与物的相近、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连接点。
2.用恰当而得体的比喻就能达到准确比喻、喻意深刻的效果。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一篇很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
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
【难点再现】
共同渡难关
爸爸的神情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文章多处描写了爸爸的神情。
见到白杨树,先“出神”,继而“沉思”,可见由树想到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和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
爸爸讲到白杨树的特点时,“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明爸爸在借物喻人,在谈论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最后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如果说第一次“沉思”
是思自己、思过去,那么第二次“沉思”主要是思子女、思未来——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在边疆落户,建设边疆的事业后继有人,他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