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共4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952.00 KB
- 文档页数:40
第三章青少年社会工作考试大纲1、青少年的特点及需要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青少年的特点•青少年的界定1.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2.共青团员:14~28周岁3.少先队员:7 ~14岁•青少年的特点1.多变、创新、反叛2.文化分类:正直青年、问题青年、文化叛逆青年、政治偏激青年3.发展性特征•除了心理发展视角外,也可以从文化视角对青少年进行研究,从文化视角看,文化叛逆青少年行为的特点主要有()--2009多选• A.追求独特 B:惹是生非 C.不甘平凡• D.标新立异 E:不守纪律•答案:ACD青少年的需要*** 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之性别角色期望。
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3.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4.自谋其立,寻求经济独立。
5.对未来的生涯作准备。
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论。
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与追求理想和抱负。
8.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作准备。
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根据艾德沃特对青少年特征的描述,青少年期处于生理心理不断成长、个人的心态及社会关系不断发上变化的过程中,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开始关注与()的人际交往。
--2010•A:家庭成员 B:社会成员 C.同辈 D:成年人•答案:C青少年的需要•接纳自己(身体、容貌、角色)•要求独立(父母又想管束,自己也没有独立的能力—叛逆)•价值观的确立•准备(事业、婚姻和家庭)•人际关系•符合社会期望•卫玲出生后,因父母工作繁忙,把他送到乡下,有爷爷,奶奶一直希望有个孙子,就把卫玲当男孩来养。
8岁时,卫玲回到父母身边,母女开始没在意,但在卫玲13岁进入初中后,母亲发现了问题,开始刻意的改变卫玲的行为,母女间常为此出现冲突。
学校里的同学也对卫玲不一样的装束和行为表示不理解,有时甚至取笑他。
卫玲为此感到非常的沮丧,主动来见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评估卫玲的问题后,准备介入的主要角度应该是帮助卫玲()---2009•A:加强自我同一性• B.接纳自己身体和容貌•C:改变人际间的冲突•D: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答案:B二、青少年的问题1、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焦虑、紧张、抑郁、恐惧、强迫、对立行为、多动、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个案服务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游戏、过度沉溺网络中虚拟的角色——个案服务3、青少年犯罪问题:犯罪率上升:盗窃、抢劫、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吸毒贩毒等——社区服务4、家庭矛盾冲突,亲子关系失衡: 边界不清,父母过度保护;关系疏离,父母不闻不问;单亲家庭,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治疗5、失学失业问题:失学、辍学、就业难6、其他问题:道德品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小组服务•小柔,女,14岁,父母在他6岁的时候出国读书,到他十岁时回国,这四年里,小柔一直与母亲生活,母亲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小柔身上,对他倍加呵护,父亲回来后,小柔应与母亲睡惯了,不肯单独睡,母亲也就依了小柔,每晚母女同睡,父亲看不惯母亲如此宠爱小柔,两人时常发生争吵,小柔对此非常忧虑。
第三章 儿童社会工作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概述一 、儿童的含义(一)儿童的定义在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未成年人界定为未满18周岁的公民, 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对儿童的界定一致。
因此,在我国社会工作实务中,"儿童”与“未补充和改善家庭状况救助和保护儿童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与整体流程 方法的概念辨析 评估的方法 个案管理服务的方法团体辅导的方法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紧急儿童暴力事件中的危机干预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儿童社会工作成年人”同义,可以互换使用。
(二)儿童概念的形成1.儿童概念的演化历史儿童概念是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受到关注的;菲利普·阿里耶斯于1960年发表的专著《儿童的世纪》将人们对儿童和童年的关注推向高潮;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西方学者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有关儿童生活史的论文和专著,对儿童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2.儿童与童年的关系儿童与童年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儿童可以有三个意义解读:(1)指人生阶段的起始,以年龄和体格状态为主要特征。
(2)代表了与其他群体,如青年群体和老人群体等不同的“社会地位”或者“角色”。
(3)指心智未成熟的一种抽象状态。
童年则是儿童在儿童期,即其生活的时空范围里所经历的一切的抽象总和。
童年依附儿童而存在,没有了儿童,童年也就无从谈起。
二、儿童的特点(一)社会属性的特点儿童具有社会属性特点,即基础性。
1.童年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基础。
2.儿童是每一个家庭的基础。
(二)儿童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三)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包括快速性、阶段性、顺序性、不均衡性、个体差异性、分化与互补性。
三、儿童的需要(一)生存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包括生命存在的需要和社会存在的需要两个方面。
(二)发展的需要1.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
2.拥有受教育的机会。
3.获得足够的休闲和娱乐。
第三章青少年社会工作第一节青少年的特点及需要一、青少年的需要及问题(一)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二)青少年的特点与需要1.青少年的特点多变、创新、反叛是青少年时期的最主要特点。
生理发展角度:身体外形迅速变化、内部技能迅速健全、大脑和神经系统高度发达、性成熟。
心理发展角度:个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的结合、突变与渐变的统一青少年文化角度将青少年行为及其特点分为:(1)正直青年:指那些循规蹈矩的青年,他们似乎不需要经历什么冲击和反叛行为便可过度至成年期;(2)问题青年:指那些越轨甚至有犯罪倾向的青少年;(3)文化叛逆青年:不甘平凡,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特的文化或生活品味,建立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4)政治偏激青年:好打抱不平,认同并采取激进的行动,以追求某些理想或社会取向。
2.青少年的需要青少年的特点具有多元性特征,青少年的需要也是一个复杂多远的概念。
(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之性别角色需求;(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地人际关系;(3)追求个体之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4)自食其力寻求经济独立;(5)对未来的生涯做准备;(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7)努力表现负责人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8)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9)建立个体之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追求。
(三)青少年的问题贫困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厌学、网瘾、婚恋问题、犯罪、社会参与问题。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关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的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面微观层面—针对青少年个体需求而开展的个案服务;中观层面—青少年家庭以及有相同需要或背景的青少年群体开展的服务;宏观层面—建立青少年组织、开展社区工作、进行青少年法规、政策或制度的修改及倡导工作。
第三章儿童社会工作考点一:儿童的需要与问题(1)生存的需要。
生命存在即基本生活照料;社会存在即获得社会身份(2)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家庭生活:父母的爱和适当管教,良好的亲子关系;受教育的机会: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足够的休闲和娱乐(3)受保护的需要。
保障成长过程身心两方便。
儿童虐待:身体、情感、性虐待;儿童忽视: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照顾忽视,教育需要的忽视,同伴交流和接触社会机会的忽视;儿童剥削:童工形式的劳动剥削,商业性活动剥削(4)社会化的需要。
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吃饭、穿衣、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语言表达等人类发展的最初行为方式;促使自我观念发展:能分清自我和非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个人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功德;培养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以及社会角色等。
儿童面临的问题(1)生存问题:新生儿健康、儿童营养、儿童户籍、儿童性别问题(2)发展问题:贫困问题、辍学问题。
典型问题:留守儿童、经济贫困儿童(3)保护问题:儿童遗弃、遭受体罚和肢体虐待、被性侵、被忽视、被拐卖、家庭监护问题考点二: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支持性儿童服务—为父母履行教养职责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传播理念和知识:母婴保健服务;婴儿早期喂养理念和实践;幼儿早教;科学育儿提供家庭支持服务:亲职辅导、婚姻辅导、家庭辅导、亲子关系辅导儿童支持服务:儿童问题辅导、儿童的娱乐和休闲、儿童的社会化引导(2)补充性儿童服务—补充和改善家庭状况,弥补父母亲职能力不足,改善其亲职状况经济状况:链接现有政策资源、就业援助监护状况:亲职教育、四点半课堂(3)替代性儿童服务—救助和保护受伤害的儿童:收养服务、家庭寄养服务、机构类家庭养育服务、机构集体养育服务儿童社会工作的六要素:福利制度、法规政策、儿童权利、系统视角、评估、方法儿童社会工作以福利制度为框架,以法规政策为基础,最大化保护儿童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