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培育-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精品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15
授课班次与时间:课题名称:第七章倡导性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二、教学知识点:三、教学重点:四、教学难点: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多媒体课件。
说明:一、教案还应包含教具、幻灯、电化教学(若使用)使用手段的说明;新课内容小结;作业布置;后记二、课时授课计划(教案)以一次课(2学时)为单元编写,每一单元有一首页三、教学内容、小结、作业布置、后记等书写在竖直线左边,其他内容书写右边四、青年教师需提供板书设计(最后)【主要内容】第一节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概述本堂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学习: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概述、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过程、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内容、我国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概述一、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的内涵倡导是积极地支持某项事业,并尝试取得他人的支持,号召大家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
张仪合纵连衡、洋务运动倡导者李鸿章、民主与科学、美国女权运动倡导海报倡导工作自古以来就存在,都是在某些社会场合中担当起辩士的角色,为案主搜集证据、进行辩护,使裁判者能够做出公正裁决,使案主得到政府的支持。
只不过不同时代的倡导方法在形式上不同。
倡导工作的变迁:从封建社会的谏官到现代社会的政治家、律师、社会工作者等。
倡导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英美等西方工作引入社会工作领域。
在国外,倡导工作主要是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概念,代人发言,保障当事人的利益。
倡导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一起或作为他们的代表抵制或者增进一个有目的的行为、决策、事业,来影响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形成更加合理的观念,采取更加公平、公正的行为方式,以达到为案主争取权益的目的,并通过改进社会政策、社会规范、社会制度来保护和促进这些权益。
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的内涵:对象:儿童青少年;内容:主要包括推动有关儿童青少年的立法、在儿童青少年问题上为政府提供资讯和建议、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推动儿童青少年教育、监督和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为儿童青少年创造娱乐休闲的各种条件、促进家庭建设、退订儿童青少年发展、推动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参与、保护儿童青少年权益、面向全社会代表、宣传儿童青少年等。
第三节孤儿一、了解我国孤儿的现状2005年4—7月份,在民政部的邀请下,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儿童保护中心的调查组参与组织了中国首次全国性孤儿登记排查。
对孤儿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
根据全国31个省统计所得到的资料来看,当时我国处于18周岁以下,父母均死亡以及在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共有57.4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四点四三。
在2011年重新进行统计时,人数上升到了71.2万,5年时间增加了24%。
以青海、西藏、新疆、宁夏以及广西、贵州、云南等经济欠发达省份孤儿占人口比例高于其它地区。
新疆、广西、河南、安徽、湖北、云南等地疾病致孤的比例高于全国水平,可能与艾滋病局部流行有一定关系。
农村户口的孤儿占总数的86.3%,城市户口的孤儿占13.7%。
从年龄上看,我国孤儿绝大部分集中在6到15岁的年龄组。
在这个年龄之前和之后的孤儿比重都大大小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
从原因上看,我国城乡地区不同年龄孤儿致孤的原因有明显差异。
城市地区孤儿致孤的首要原因是遗弃等其他原因,尤其是女婴,并且0-3岁的遗弃儿童比例最高;其次是疾病病故;排在第三位的是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导致的孤儿所占比重非常低。
遗弃就成为城市孤儿致孤的最重要原因。
在农村地区,父母因为疾病病故是首要原因,第二是意外事故,第三才是遭到遗弃,排在最后一位的是自然灾害。
二、孤儿的概念我们书上说的,父母亲均不在位,不在位有很多种情况。
这里的孤儿并不仅仅是无父无母的孩子,而是从更大的范围进行界定,具体符合以下情况:第一、父母双亡;第二、父母中一方由于疾病、死亡、服刑、改嫁、离婚等原因导致缺位,另一方迫于生存压力(经济压力、身体疾病、精神疾病),无法独自承担起照料孩子的重任;第三、被亲生父母抛弃,查找不到亲生父母或者领养人死亡,事实上无人照料的孩子;第四、父母健在,因为残疾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缺少经济来源,处于极度贫困,无力承担孩子的生活、教育费用。
第五、父母离异,事实上均未承担起抚养义务。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Adolescence Social Work)课程编码:6375F013学分:2总学时:36说明【课程简介】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方向课程之一。
该课程从儿童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儿童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儿童青少年问题、组织以及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等方面,系统地解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从倡导性工作、发展性工作、治疗性工作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课程性质】《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对儿童青少年群体有更为深入、敏感、专业地认识,掌握儿童青少年群体的需要、问题以及指导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熟知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及相应的组织;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常见的儿童青少年服务对象开展倡导性、治疗性、发展性的实务工作,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课程要求】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能力培养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能够从专业角度关注青少年问题,能够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视野,以便深化所学知识。
特别是要关注相关社会政策,了解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般不要求学生深究相关理论,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分析问题。
在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以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务工作的技能【学习总量】总学时 36 学时,其中理论28 学时,实践8 学时。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最佳教学模式。
方法包括:1.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教学模式。
2.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治疗工作概述一、治疗性社会工作的内涵(一)定义:指运用各类专业方法,协助青少年恢复失调的社会功能。
这里的治疗性指的是当青少年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之后,由社工实施服务和帮助。
(二)主要内容:提供就学或生活补助;为被忽略或虐待的青少年提供保护服务;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安全保护、收容及安置服务;为不良青少年提供心理情绪辅导、行为纠正服务;为犯罪青少年及过失青少年提供矫正服务。
(三)主要服务对象: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孤儿、流动儿童、流浪儿童、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儿童、犯罪或过失青少年、偏差青少年儿童以及被情绪问题困扰的青少年儿童等。
二、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的原则(一)服务性与非赢利性秉承了社会工作为社会整体和社会成员服务的功能以及助人的原则,用在这种类型的儿童青少年服务中,既要最大程度、想尽一切办法地发掘他们自身潜在的能量去适应社会生活,又不把服务商业化,将赢利做为服务目的。
(二)发展性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虽以治疗行为为主,但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三)工作方法的科学化这点还是针对工作者的技术来说的。
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问题需求的时候,方法要灵活多变、综合使用各种技术,尽量提高服务实际效果。
这其实是要求同学们平时可以多给自己积累一些知识,即使不做社工,也可以作为自身的一种知识储备。
(四)遵守平等化、尊重案主、案主自决、保密等工作原则。
这些原则是必须的,接纳、个别化、非评判等原则是必须的,作为这个专业的每一个成员,骨子里就要具备这些东西,这叫一个人的专业素养。
比如我们同样开展团队工作,你们会发现经管等专业的手法会比我们专业犀利,我们会顾及很多东西,我个人觉得更具备人文关怀。
第二节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
家庭是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
家庭功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失灵,就会直接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