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50 KB
- 文档页数:8
第11课咏物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38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
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公子行》。
有《华阳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曾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为“诗豪”,世称“刘白”。
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有《刘梦得文集》。
杜荀鹤(846-907),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
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其诗晓畅清逸,语言通俗,对唐末社会动乱及民生惨苦,反映颇多。
有《唐风集》。
《子规》借咏子规,抒发了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此诗是顾况在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创作主张的指导下写成的。
《小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背诵以前学过的咏物诗:于谦《石灰吟》(1)引出咏物诗概念: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2)咏物诗内容: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操守、思想感情。
2.细读文本:《小松》(1)观题目小松——点明写作对象。
特征:幼小,挺拔(2)看作者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
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3)析物象自小刺头深草里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自身特点:“刺头”即“埋头”,寓旺盛的生命力。
而今渐觉出蓬蒿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时人不识凌云木未长成的小松必将凌驾云端。
时人忽略了小松。
直待凌云始道高。
长成后的松树高高凌驾云端的姿态。
高耸入云后才称赞。
(4)找关联小松:幼时扎根于深草中,顽强生长却被人们忽略,长大后才被人们称赞。
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主旨:批判世人目光短浅,不识人才,赞美了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暗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慨。
(5)明手法象征托物讽喻3.小结:如何鉴赏咏物诗?1.观题目:①以物象为题;②吟(赏、咏、赞)+物象……2.看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3.析物象:外在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4.找关联:物与人的相同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感知精神品质或志向。
11.咏物诗四首课文剖析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
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前两句,写杜宇化鸟,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悲凄的感情。
“积”体现时间之久,“啼血”表现冤恨之深。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
] 后二句对此传说提出质疑。
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地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
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葡萄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葡萄的新茎还未长满,一半还干枯着,高高的架子上乱七八糟地倒在那里需要修复。
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前两句,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
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
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你若想得到满箩筐的马乳葡萄,那就莫要推辞添加竹竿进行修复,使得葡萄的藤须攀引竹架生长。
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
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后二句,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却缺乏品格,池中的荷花静洁高雅却少了些许情感。
妖:艳丽、妩媚。
格:品格、气质。
芙蕖:荷花。
净:高洁。
少情:缺少情趣。
]前两句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代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
11 咏物诗四首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青春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内容赏析】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实际是诗人宦场沉浮的写照,诗人志向高远堪比旭日,映日争起,渴望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尽管仕途不顺,还是坚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子规[识作者]华阳真逸——顾况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字逋翁。
至德二载登进士第。
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被贬饶州司户参军。
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
有《华阳集》。
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探背景]顾况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行“新乐府运动”。
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
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1.首句中的“有时”与后面哪个词相照应?这两个词有什么作用?【答案】“有时”与第二句中的“年年”照应。
这两个词强调了杜宇化鸟传说的时间之久,为下文诗人写历代冤魂之多,对当时黑暗现实不满的感慨做铺垫。
2.后两句的反诘语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后两句的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鉴赏】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委婉地指明世道不公,受冤普遍的社会现实。
葡萄[识作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11咏物诗四首“目前的当务之急”?《陕西老年报》曾刊有《杜鹃花如何应对夏季高温》一文,其中说:“要使这些杜鹃花安全越夏,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降温增湿的工作。
”句中“目前”和“当务之急”连用,值得商榷。
“目前”即当前、眼下,指说话的时候。
当,即当前;务,即必须。
“当务之急”前加上“目前”显然语义重复。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王心言走近作者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
后曾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
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官终校检礼部尚书。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白称刘为“诗豪”,两人合称“刘白”。
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杜荀鹤 (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子规》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概念及其特点
2、初步学会鉴赏咏物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与交流把握咏物诗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体会咏物诗的艺术魅力,在咏诗、写诗中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目标1:品味诗歌,把握咏物诗特点
目标2: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把握诗歌思想情感,掌握鉴赏方法
目标3:读写结合,为歌曲谱诗。
内化情感,感受诗歌艺术魅力。
2学情分析
所授课的高二(1)班为理科班学生,学生诗词积累较少、文学体感不足,教学采取由浅入深、以课本为依据并适当拓宽学生诗词鉴赏范围的教学目的与方法。
做到“从已知引入”“方法指导清晰”“实践体验及时”,以配合理科学生的思考特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咏物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运用学会的诗词表现手法写咏物诗。
4教学过程
4.1整课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课前预习】:
1、学生自主积累初中与高一阶段学过的咏物诗,思考咏物诗的特点;
2、朗诵第11课《咏物诗》,思考作者写作对象的特点与表达的思想感情
3、听《蜗牛》(周杰伦),为歌曲中的“蜗牛”写一首古体诗。
2【导入】第一环节:掀起“它”的盖头来。
11咏物诗四首课时训练11咏物诗四首一、夯基训练1.填空。
咏物诗在内容上以为描述对象,抓住其着意描摹,往往由物到,由实到,写出其精神品格。
咏物诗在艺术手法上最突出的是,具体经常使用等。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和。
答案:某一物特点人虚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照、拟人物的特点寄托的志愿2.补写出以下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何树何山著子规?(顾况《子规》) (2)假设欲满盘堆马乳, 。
(韩愈《葡萄》) (3)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4)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答案:(1)假设教恨魄皆能化(2)莫辞添竹引龙须(3)唯有牡丹真国色(4)时人不识凌云木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3)题。
(导学号)柳①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天,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
但是由于党争倾轧,他长期沉溺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令人厌倦的幕府生活。
(1)试分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的地方。
参考答案:“逐”字写柳枝追赶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解析:分析用字的精妙的地方,要结合诗句,注意把握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所刻画的景象或所创设的意境。
(2)试分析这首诗对照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赶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喧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天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天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天之柳的悲叹之情。
解析:这首诗中较明显的是春日之柳与秋天之柳的对照,把握住这一点分析即可。
(3)诗中表现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现了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解析:结合注释,诗人长期沉溺下僚,郁郁不得志,且妻子刚病故,其心情之悲苦烦闷可想而知。
第11课咏物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析咏物诗中寄寓着的诗人情志和说明的道理。
3.掌握对比、衬托手法。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意解读此诗为作者隐居西湖孤山时所作。
诗开篇便直写诗人对梅花的赞赏:当严冬尚未全退,春风尚未来到之际,早被寒风冬雪摇落的百花尚未开放,艳丽的梅花却迎风怒放,以其明丽的风姿竟把小园风光占尽了。
一个“独”字和一个“尽”字,写出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非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入胜的风韵。
这一联明写梅花,实是暗喻作者远离名利、超然物外的清高品格。
三、四句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
“疏影横斜”,写梅花稀疏错落的姿态;“暗香浮动”,写梅花清幽芬芳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映照反衬,愈发突出了梅花的上述个性和特点。
所以这两句为千古咏梅绝唱,一直为后人称颂。
这一联特别出名,“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吟咏梅花的词调名(这两种词调名创自宋代词人姜夔),足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
第五、六句用拟人手法,是说白鹤因爱惜梅花,每次要从枝头飞下,还要偷看梅花几眼;花间的蝴蝶如果知道梅花如此美丽清高,定会喜欢得失魂落魄。
以上三联,先写胸中之梅,次写眼中之梅,作者的感情早已融合其中。
因此写到诗要结尾时,作者按捺不住感情,便直抒胸臆:如果人们在花间月下,以低声吟诵小诗与梅花相亲相近,便能领略到梅花的风韵;又何必一定要在手击檀木白板,轻歌曼舞,举杯豪饮时,才来欣赏梅花呢?言外之意,便是作者委婉地讽刺了那些世俗的所谓爱梅之人,实是借梅花之高雅而装点自己的平庸。
名句识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考点演示颔联被誉为“神来之笔”,试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者简介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
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
顾况性诙谐,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诗风平易流畅,擅画山水。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
后曾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
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
而近体诗却多亲切自然。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强调文章的内容,认为道是内容,文是形式。
要提倡古道,就一定要提倡“古文”;对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他十分不满,认为作者的道德修养才是决定文章好坏的重要因素。
对于古文,他主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惟古于辞必己出”;对于语言,他要求“文从字顺”、“惟陈言之务去”,文辞要清新流畅,质朴自然。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文学创作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作家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作家的创作也是如此,“有不得已者而后言”(《送孟东野序》),这是对古代散文创作理论的进步认识,使散文创作更具现实性和斗争性。
其门人李汉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并《外集》行世,《全唐诗》存诗十卷,三百余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官终校检礼部尚书。
刘禹锡的政治思想与柳宗元是一致的,他的文学主张也与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理论一致。
他强调文学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文气的作用,指出诗歌创作要掌握诗歌格调的变化,善于构思,运用语言,使用比兴手法,从而完备诗歌创作方法。
他的诗或抒发自己的身世遭遇,对现实政治进行讽刺,笔锋犀利;或怀古伤今,表达感慨,沉郁苍凉;或借鉴民歌的形式,描述百姓生活及地方风物,清新活泼。
他的政治讽刺诗立意深刻,胡震亨曾说他的诗“以意为主”。
他多运用比兴、象征、讽喻的手法,借物咏怀,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他的怀古伤今诗往往从平常景物中引申开来,以小见大,托古喻今,“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施补华《岘佣说诗》)。
名篇《乌衣巷》以野草、闲花、夕阳、恋旧的燕子等种种意象写出了显赫一时的王谢世族的没落,在平淡的叙述中借历史的变迁写出自己半世漂泊的感慨,格调深沉浑厚。
此外,刘禹锡的诗还具有深沉的哲理韵味,在他的诗中,通过生动的诗歌形象常能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以沉舟、病树喻过去,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揭示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使全诗充满理趣。
刘禹锡还运用民歌的形式,创作了一批民歌体诗,著名的有《竹枝词》等。
这些诗“开朗流畅,含思宛转”(胡震亨《唐音癸签》),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诗风雄浑深沉,言近旨远,加之他创作数量极多,后世称之为“诗豪”。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
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遭疾,旬日而卒。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得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
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杜荀鹤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又称“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因此,他以《时世行》诗献朱温,和白居易写讽喻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目的并无不同。
《时世行》二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
《再经胡城县》、《题所居村舍》,声讨了一群以屠杀人民起家的官吏。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
在诗人的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以后,藩镇混战年月里,人民痛苦生活的悲惨世界。
此外,如《蚕妇》、《伤硖石县病叟》、《田翁》,反映了人民深受租税剥削之苦,《雪》、《山中对雪有作》,形象地反映了阶级对立的不平现象。
这类诗篇的写法特点,不同于从元白到皮日休的新乐府。
它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不为声律所束缚,精练地把内涵广阔的境界压缩在短幅之中,常用鲜明的对比和深透一层的手法,使作品富有感染力。
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也显示了它能突破同时代华靡诗风,具有创新精神。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杜荀鹤体,足见他的诗风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可是另一些评论家则讥斥为“鄙俚近俗”(《苕溪渔隐丛庆前集》引《幕府燕闲录》),“亦殊浅易”(翁方纲《石州诗话》),是“晚唐之下者”,是“下净优人口中语”(杨慎《升庵诗话》)。
二、写作背景《子规》顾况是唐代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动“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
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葡萄》韩愈,25岁中进士,却久不得官,后入仕,却屡遭波折,元和十二年因功被升任刑部侍郎,却因谏迎佛骨,再度遭贬,做潮州刺史。
这首《葡萄》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作者借“葡萄”表明希望得到扶持提携的心愿。
《赏牡丹》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到世人喜爱,而原来盛行的芍药等渐渐衰落。
《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中也有“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小松》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显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诗人心中颇感苦闷。
于是写了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冤.亡()(2)恨魄.()(3)著.子规()(4)芍.药() (5)芙蕖..() (6)蓬蒿.()2.填空。
(1)杜宇冤亡积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高架支离倒复扶。
(3)唯有牡丹真国色,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直待凌云始道高。
(5)韩愈,字退之,著有______________,是中唐____________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洛阳人,著名文学家,有散文____________最为著名。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结构图示《子规》⎩⎪⎨⎪⎧ 前两句:传说中的杜鹃→杜宇含冤而死后两句:现实中的杜鹃→历代“杜宇”→不满 黑暗现实《葡萄》⎩⎪⎨⎪⎧前两句:正待逢时生长→作者正待“攀升”后两句:需架牵引→谪后望升,需人援引 《赏牡丹》⎩⎨⎧前两句:芍药 后两句:牡丹《小松》⎩⎨⎧ 前两句:⎩⎪⎨⎪⎧ 幼时:不被赏识长大:惊呼叫好后两句:讽刺世俗趋炎附势二、要点赏析1.阅读顾况的《子规》与关汉卿的《双调·大德歌·春》,回答下列问题:双调·大德歌·春关汉卿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