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昼夜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20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一、昼夜形成的原因?昼夜交替形成原因?1、地球本身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2、太阳光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照到地球一般的表面积。
地球的自传。
二、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看朝哪个方向?从南极看朝哪个方向?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三、地球自转以什么为中心?自转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地轴。
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四、地球自转的周期为1日,24小时。
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漏刻和日晷。
如何定义一日?太阳连续两次位于正南位置的时间间隔,即地球大致自转一周的时间间隔,定义为1日。
五、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竿影的长度及方向的变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六、四季形成的原因?1、地球的公转,2、地球自转轨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有一个夹角(黄赤交角)。
七、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的?公转的轴心是什么?太阳在哪个位置?椭圆形。
太阳。
椭圆形轨道平面的一个焦点上。
八、公转周期为多少?公转方向?近日点接近哪个节气?远日点接近哪个节气?1年/365.256日。
自西向东。
冬至。
夏至。
九、太阳直射点随着四季怎样变化?春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直射点向北移动,在夏至日到达北回归线;直射点向南移动,在秋分日到达赤道;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在冬至日到达南回归线;直射点向北移动,在第二年的春分日到达赤道。
十、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竿影的长短的变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一、二至日、二分日分别是哪一天?在这一天宁波的昼夜的长短情况是?十二、日地平均距离是 1.496*108 km, 1 个天文单位。
1光年= 9.46*1012km。
十三、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是一个没有空气,也没有水的,布满环形山的荒凉世界。
直径最大的环形山叫贝利环形山。
十四、月球上向阳面最高温度?背阳面最低温度?127摄氏度。
-183摄氏度。
十五、月球体积是地球的2%,质量是地球的1/81。
月球半径?月地平均距离是多少?1738km。
384400km。
十六、月球自转方向?周期?公转方向?周期?自西向东。
实验名称:昼夜形成的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
实验过程:
1:打开手电筒,照亮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明亮和黑暗部分的变化?
2:自西向东旋转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明亮和黑暗部分的变化?
实验现象:地球仪上出现了明暗两部分,明亮部分是白天,黑暗部分是黑夜,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上同一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明亮的部分是白天,黑暗的部分是黑夜,明暗交界处分别是早晨和傍晚,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交替出现。
教学反思我讲的这堂课是《昼夜的形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3.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4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昼夜的形成》是冀教版四上第五单元第三课,三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至已经了解到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两种方式,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激发学生昼夜成因的兴趣,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寻找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从课的导入,我运用两张照片进行比较,挖掘学生的以前概念。
让学生说一说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促进思考昼夜交替可能是与地球和太阳有关。
通过古人对地球的观测认识,进而让学生了解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使学生们懂得仅凭直接的观测有时是不准确的科学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
紧接着让学生去模拟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从而猜想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原因,通过小组的讨论针对这些猜想设计模拟实验。
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地球像陀螺一样在不停的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传。
在自传的过程中,地球的某一点转到朝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白天,当这一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是黑夜。
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
我的不足:在试验中,没有想到学生认为地球的公转会形成昼夜的交替,背学生还不够充分。
在对学生解释之后,学生还是不明白,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的不够。
在反复的解释和演示之后才明白公转只能形成昼夜但昼夜并不能交替出现。
缺乏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出现问题不知道如何应对。
对于问题的设计引入不够生动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的问题束缚了学生,没能让学生充分的质疑。
课堂上问题的衔接不够紧密,课件出现了问题太阳并没有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5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昼夜的形成》是“昼与夜”单元教学中的第三课,在本课前学生已经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本信息,探究了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感受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教材从“白天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昼夜成因。
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帮助学生懂得仅凭直接的观察有时是不确凿的,科学是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的。
“科学在线”扼要介绍了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说”。
在学生充分讨论及阅读“科学在线”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昼夜的成因。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对昼夜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本课最后的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博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三)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和太阳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信息,知道太阳与影子方向形状变化的规律,感受了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难。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难点是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设计思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活动1的讨论会与活动2的模拟实验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进行猜想并初步通过模拟实验为自己的猜想查找证据。
昼夜交替是地球公转还是自转
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昼夜更替的原理是地球面向太阳的部分是白昼,而背向太阳的部分为黑夜。
昼夜交替的原因
昼夜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几何体造成的,太阳光只能到达一面,使其成为白天,另一面没有接受到光的就是黑夜。
至于地球自转是昼夜更替的原因,而不是昼夜形成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24小时的昼夜交替,缘于地球的自转(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也会有昼夜的交替,但周期不是24小时)。
直觉告诉人们,太阳的东升西落使地球有昼夜之分。
其实,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由于我们也在随着地球转动,因此并不感觉地球在运动,相反,看到太阳有东升西落的运动。
教材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是人们看到的太阳的运动,反映的是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昼夜交替的周期
任一瞬间,地球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达。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 度,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等于2度,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
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_昼夜长短的是如何变化的地球自转造成了地表各处昼夜的交替。
天文学上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的昼弧和夜弧的两部分。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地球自转一周,白天与黑夜循环一次,形成一个昼夜,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的秋分、春分日外,各地的昼弧与夜弧都不等长,当夜弧大于昼弧时,则夜长昼短。
反之亦然,随着地球的公转运动,晨昏圈一斜一正地变化,同纬度地区的昼弧和夜弧也跟着彼此消长,因此导致昼夜长短不断变化。
昼夜变化的规律形成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以及地球在公转,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与轨道面倾斜成66度34分的夹角。
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太阳高度大的时候,太阳直射,热量集中,就好像正对着火炉一样;而且太阳在空中经过的路径长,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必然气温高,这就是夏季。
反之,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热量分散,相当于斜对着火炉;而且太阳在空中所经路径短,日照时间短,昼短夜长,气温则低;由冬季到夏季,太阳高度由低变高。
同样道理,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响着昼夜的长短和温度的高低,分别形成了秋季和春季。
由于地球永不停歇地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运转,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在太阳照射下,地球被分为昼夜两个半球: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
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线,被叫做晨昏线,是地球的一个大圆。
晨昏圈经过的各地,正经历着一天中的清晨或黄昏。
那里见到的太阳,正好位于东方或西方的地平上。
昼夜变化的解释地球不仅在空间有昼夜半球之分,而且,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两半球在时间上不断地相互交替,使得各个地点时而位于昼半球,因而经历着白昼;时而位于夜半球,因而经历着黑夜。
这叫做昼夜交替。
昼夜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昼夜的形成原因,并掌握昼夜交替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昼夜变化情况,询问他们对昼夜的认识,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二:呈现1. 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并解释两个运动的概念和过程。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带来的影响,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步骤三:探究1. 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2. 引导学生回答: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什么?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3. 让学生将自己的回答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共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步骤四:归纳总结1. 整理学生们的提问和答案,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2. 运用简单的语言给出科学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运动带来的影响。
步骤五:拓展应用1. 给学生提供更多有关昼夜交替的实例,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他现象,例如极昼、极夜等。
步骤六:巩固练习1.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小练习,让学生回答与昼夜交替相关的问题,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步骤七:课堂总结1. 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澄清和解答,巩固他们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
但在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例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昼夜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鱼人合作并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3.科学知识目标:(1)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教学难点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教学方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观察法课前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活动1:开个学术研讨会,明确了昼夜形成的原因。
那么,谁能说说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呢?2.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二、新授(一)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活动目标: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果。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实施建议:1.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
实验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