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化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述1.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社会化的内容从广义上说,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文化遗产,都是社会化内容。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个人为适应特色觉得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2.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一是,基本社会化知识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二是,现代社会化中,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三是,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局限性,四是,人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社会化从教化方向上可以分成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成为文化反哺。
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2)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3)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的先天条件是有差异的。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
1.家庭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第四章社会化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中,早就有人提出存在存在两种不同领域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定义西方:①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是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②赖兹蒙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
从婴儿的出生时候起,他就被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物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
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他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成为社会化。
”③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④霍兰德(被广泛采用)认为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这些特征的获得,紧紧可能产生于我们和他人的接触中。
因而,我们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中国:1)一般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的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还有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角度讨论:①个体发展角度(沈德灿):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②社会文化传承角度:1.时荣华:把社会看成是“文化的继承”,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2.陈元晖:提出“儒化”,他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出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的作用。
因此,社会化的定义为: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一)道德社会化1.定义:①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2.道德社会发展的六种模式:①“建立理论基础”模式②“思考”模式③明确价值目④价值分析模式⑤社会行动模式⑥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3.中国:传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教”和“尚贤”。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化是指通过
社会经验,使幼儿逐渐适应社会和掌握社会规范的过程。
幼儿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社会化: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也是最重
要的社会化场所之一。
在家庭中,幼儿学会了与家人相处、尊重他人、分享和合作等社会技能。
家庭对幼儿的社会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幼儿园社会化:幼儿园是幼儿接触到更广泛社会环境的重要
场所。
在幼儿园中,幼儿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互动,学会了与不同人
相处、协作和分享的能力。
幼儿园的社会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
立性和自信心。
3. 同伴关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幼儿的社会化起着
重要作用。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幼儿学会了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
能力。
同伴关系还有助于幼儿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
4. 文化社会化:幼儿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其社会化有深远
影响。
幼儿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接受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熏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认知和行为准则。
文化社会化对幼儿的身份认同
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
多种力量的共同配合。
家长、教师和社会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社会化
环境和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
这样,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
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第四章人的社会化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般掌握社会化的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
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人的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个人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内外因素矛盾辩证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
3.从全社会观察,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乃是社会能否发展,能否前进的关键。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生下来后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心理上不能独立生活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必须依赖父母或其他人抚养成人。
人类的依赖生活期,一般要在16年以上,跟其他动物相比,这段时期是较长的。
3.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所谓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社会化的重要性作一个比喻的说法。
因为青年期是指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达到一定成熟的时期,也是社会化的成熟阶段,越过这个阶段,一个人就要走入社会,真正地成为广大社会中的一员。
因此把青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意思是指人脱离母体是第一次诞生,而人被培养成才,脱离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监护,自己要跨入社会生活的大门去独立营生,则无异于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人出生到1岁左右,靠母乳成长,一岁以后,母乳数量、质量降低,就要实行断乳,让孩子多吃些饭菜饮食,才能更好的发育成长。
断乳是改变婴儿的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独立去生活,也会带来生活和思想的重大转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断乳。
第四章个体社会化学习目标“社会化”是社会学对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本质的深刻说明,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对社会化的本质和特点有系统的了解,同时明确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社会化的基本类型与主要过程,对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社会化的现实特点有所领悟。
第一节社会化的涵义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社会化研究的初期,人们认为社会化就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即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
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
社会化不再局限于人的未成年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由此形成了社会化的广义研究。
广义上,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
适应社会,包括适应社会已有文化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两个方面。
广义社会化表明社会学对社会化这一过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即: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守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从而达到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功能。
文化的角度:是把社会化看成文化延续与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个性发展的角度:是从心理学的意义上对社会化的理解,认为社会化是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化是每一个个体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一过程之所以必须发生,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需要。
社会要发展、延续,就要不断地生产人口,同时社会还必须对新的人口实行社会化,使其具备知识、才能,从而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继承与发展。
2、个体需要。
人没有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或者说没有明显的遗传获得的生存能力和行为模式,因此个体出生后必须接受社会化;人类生存方式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也决定了个体必须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接受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双向作用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特性1、社会强制性。
社会为了延续自身,就不得不对新出生的人口实施教化,强迫他们接受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
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任何个体所逃避不了、不得不进行的一种社会过程。
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努力按照某种模式造就一代新人。
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往往是被动的,不得已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个体社会化越来越表现出较多的能动性。
2、个体能动性。
在社会化进程中,个体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还会主动认识社会,加工、改造环境,影响他人。
个体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有选择地将社会价值文化内化并将内化了的社会价值文化有创造性地外化。
二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以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也是社会化的主体。
3、终身持续性。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进行的过程。
根据社会化内容与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个体社会化相对区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初步完成阶段;另一个阶段是成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阶段。
在社会化的不同阶段上,还存在着一个再社会化的问题。
所谓再社会化是对在早期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中未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人,通过强制或补偿教育的方式进行再教化的过程。
目的是使他们接受社会规定的符合多数人利益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过程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与动物相比,人类新生个体的依赖期很长,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依赖期越长。
详见教材。
其原因在于首先人没有靠遗传获得的生活能力,其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这一点既是人类个体须进行社会化的原因,也为社会化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2、人的较强的学习能力。
人类的学习能力是动物无法比拟的。
人类的学习是通过实践使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规律,形成独特的见解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水平。
3、人的语言能力。
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与其语言能力分不开的。
语言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们借助语言可以传达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因此有了语言,社会驯化、个体学习、积累知识、理解意义等成为可能。
二、社会化的阶段和过程(一)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和划分由于社会化的过程事实上是伴随着个体的生理成长过程和心理成长过程而进行的,所以很多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1.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说。
详见教材。
2.哈维格斯特的六阶段说。
详见教材。
3.弗罗依德的个性发展理论。
详见教材。
(二)社会化的年龄阶段l、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
这一阶段从出生到成年。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过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的社会化,基本掌握了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行为规范,树立起人生目标,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开始以社会成员的资格参与社会生活。
至此,个体形成了独特的自我,基本能够胜任各种社会角色,初步完成了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继续社会化。
初步社会化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适应成年人所面临的复杂社会,不能适应面临的新角色、新关系、新期待;家庭和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教育者不可能向个体传授全部人生知识和生活知识,也不可能传授未来的全部的知识;个体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逐步发展的;社会是剧烈变化的,很多新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个体在初步社会化阶段所未遇到的,而且还冲击着个体已掌握的知识和行为规范。
基于这几种情况,就迫使个体在完成初步社会化之后,要继续学习,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变化。
3、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个体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适应的过程。
发生再社会化有三种原因:一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突变不能适应;二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担任的角色发生了极大变动;三是个体已有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与社会要求不协调,以致发生冲突。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主动再社会化,个体主动、自觉地调整自己,适应新的情况;另一种是强制再社会化,这是对未能成功完成初期社会化的个体进行重新再教育的过程,使他们接受社会现行的行为规范和文化模式,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概括起来,社会化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体的基本活动,一类是个体的生活领域。
一、从个体的基本活动来看(一)、个体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具备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从这一基点出发,社会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也可简称技能社会化。
个体必须学会一定的生存技能,包括劳动技能和知识,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受过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第二,确立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
也可称观念社会化。
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生活观念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些观念小到消费观,大到人生观。
确立何种观念对于社会个个体都是重要的。
社会需要其成员都能接受并遵从社会倡导的主流的观念,个体也需要有正确合理的生活观念才能指导成功的人生。
第三,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
也可称角色社会化。
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相联的,按照社会地位应有的权利义务及行为模式行事,就是扮演角色。
因此,社会化就要使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以便扮演好每一个社会角色,履行角色义务。
这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改造社会的基本条件。
第四,教导和学习行为规范。
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每一个社会都要有社会规范,以约束个体任意行为,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二)、从个体的生活领域来看个人的生活领域是多方面的,每一个生活领域实际上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是:1、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态度与行为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政治社会化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2、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指人们形成、完善道德观念的过程。
道德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行为的准则。
人们有了道德观念,就能够控制自己做出正确的举动,避免错误的举动。
因此,把道德一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形成道德观念,也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性别角色社会化。
男女两性的差异不仅表现为生理特征的不同,还表现为社会特征的不同,如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男女之间表现出的这种社会差别,是性别角色社会化造成的。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途径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社会教化,另一是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入手分析社会化,个体内化则是从个体能动性着眼探讨社会化。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一)社会教化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但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遇到的贯彻社会教化的执行者是不同的,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概括起来,进行社会教化的执行者主要有下列几个因素:l、家庭。
家庭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这是因为:第一,童年期是人一生的关键期,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以后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二,儿童不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对家庭依赖最强烈,父母对儿童有着不可动摇的权威和支配作用;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得到反映,并折射给儿童,影响儿童的发展。
因此,儿童最初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生活态度,基本上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2、学校。
学校是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
当儿童进入学校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
学校通过教材、教学、教师人格、学生和各种组织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等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作用。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基本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如同家庭、学校一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
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日趋显著,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的影响。
同辈群体能够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是由其特点决定的:第一,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互动。
家庭和学校则与此相反,个体往往处于服从的地位,是非平等的互动。
第二,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上相近。
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
第三,同辈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往往以此要求自己,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第四,同辈群体注意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使成员可以相互倾吐自己的思想、看法、情感,并从中得到安慰、支持、同情、使心理上获得极大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