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6-《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88.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无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外古诗词,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语言运用︰能声情并茂诵读诗歌;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审美创造: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了人世间伟大的奉献精神,是谁创作了这联千古名句?诗人又因什么而作这联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商隐的《无题》,去探究这些奥秘。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很多作品表现了当时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写作背景】李商隐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这首《无题》就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的诗。
【理解题目】诗题意思:“无题”是诗人对所写内容有所隐讳,不愿或不便写出标题,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主题。
【读诗词】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bìn)/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péng)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yīn)勤/为/探看。
【视频朗读】读出感情抽生朗读全班齐读【明诗意】今译: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何况正当东风将收的暮春时节,百花凋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教学重难点】感受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通过本诗学习,树立正确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三、改写诗歌,初感文义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我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四、正课学习,感悟诗歌1.齐读首联,思考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讨论明确:。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2.“东风”一句是纯写自然之景吗?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讨论明确:不是,这句诗歌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古诗二首》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这二首古诗。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体会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夜雨寄北》二、自主学习〔一〕自读作者简介,识记作者、作品。
〔二〕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题。
〔三〕声情并茂地诵读诗歌,读出情感,读准节奏。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四〕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三、合作探究1.诗歌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有什么不同,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达标训练基训感知探究第一题。
五、堂清检测默写本首诗六、板书设计《论诗》一、自主学习〔一〕自读作者简介,识记作者、作品。
〔二〕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三〕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并分析作者写这几句诗想表达什么观点?三、合作探究1. 诗中最能反映作者诗歌主张的两句诗是什么?2.你赞同李杜诗篇“至今已觉不新鲜〞的观点吗?3.这首诗是否贬低了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四、达标训练基训感知探究第二大题五、堂清检测默写本首古诗教用《古诗二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这二首古诗。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体会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夜雨寄北》一、目标导学〔一〕导入:《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入诗歌主题: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一〕自读作者简介,识记作者、作品。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二〕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题。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答复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Excellentteaching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课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xx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市实验学校育人如同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课设计李商隐《无题》这首诗经过虚构一种死后的情况──鲜血跟着雪一同消融,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情况──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豪气派。
本诗的主题是崇敬、悲壮的,这种主题的写作简单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固有力。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课设计一【教材剖析】依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朗读古代诗词时,应存心识地在累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己的赏识品位和审美情味;赏识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初步意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利启迪。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偏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论 ;对作品中动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尝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并联合学生学习现状,我确定了本文的教课目的和教课的重难点。
【教课目的】1、知识和技术:认识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义和今日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诵、自由读的基础上,要修业生联合说明看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古代女子在伤心与难过的爱情之中仍旧富裕灼热的盼望和坚毅的执着精神以及感觉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结构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拥有模糊婉曲之美。
【教课要点】1、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义和今日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无题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中诗人表现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 知人论世: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
政治上因受牛李党争牵连,虽才华横溢,却一直遭排挤,潦倒一生。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是唐代“小李杜” 之一。
他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
二.诗以“无题”命篇——此类诗歌,大多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因此命为“无题”。
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此类诗也可能别有所托。
尤以写相思、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
三.读诗歌,注意字音,了解诗歌大意。
1.读诗歌,你从诗中读出什么情感?
2.这些情感诗歌是如何体现的?
3.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4.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的作用。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除了歌颂爱情的执著,人们还赋予了它别的什么意义?
四.诗歌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调。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中“隐隐”“迢迢”写景蕴涵无尽意趣,试简要分析。
《无题》教学研究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学习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朗读、研讨。
学习过程:预学篇一、知识链接。
1、走近诗人: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一生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
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
25岁时举进士后。
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
此后李商隐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
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在悲愤寂寞中死去。
终年四十六岁。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
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
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
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
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
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
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
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二、课前准备:诵读《无题》导学篇一、整体感知:1、录音范读,指名仿读,学生自由朗读。
2、了解诗意。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你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一、诗人名片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
晚唐诗
人。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开成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他的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
政,无题诗也有所寄寓,爱情诗深情动人。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
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然用典多,意旨隐晦。
李商隐的
散文也文采华美,风格独特;骈文婉约雅致,蜚声于晚唐文坛。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少年得志,24岁登进士第,却长期陷入牛党、李党之争中,沉沦不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
当初登进士第的时候,牛(僧孺)党重要人物令狐楚父子对他有知遇之恩。
中举后,他入泾原节度使李(德裕)党重要人物王茂元府为掌书记。
茂元赏其才,以女妻之。
这一事得罪了令狐家。
此时,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为牛党所不喜。
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做了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表明心迹,他只是不理。
李党也因此怀疑他。
在两党的共同排挤下,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
崔珏《哭李商隐》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
二、诗词故事
李商隐本人的爱情故事
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最好。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
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
在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后,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39岁时去世。
因此,在他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
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潦倒,使他的爱情诗格外悲恻动人。
同时,他的某些秘密恋爱又不可明言,因此他的爱情诗又格外迷幻朦胧。
三、文题背景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来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
术价值。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恋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马上又离别的景况。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与宋华阳的恋情。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有人据此认为,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共计有20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恋情的诗。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是首爱情诗,抒发了男女双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全诗抒情是有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特点的。
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诗的每两句就是一个抒情层次。
首联由抒情入笔写惜别之苦,颔联借春蚕和蜡烛自比,写对爱情的忠贞。
颈联转换角度,推己及人,因为诗人自己对对方的相思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因而便设想对方也在思念着自己。
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通篇以“别”为主题,四联虽有所侧重,内在联系却非常紧密,始终围绕“情”与“思”展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忧伤、祝愿、希望等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层层深入,回环往复,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二、悟读,诗情画境
蚕丝回环,情丝缠绵;烛泪不止,人泪涟涟。
或许从此一别再难相见,犹如蓬山相隔,一个天上,一个人间。
即便如此,也隔不断刻骨铭心的爱恋。
那只爱情的精灵——青鸟飞雁传书。
青鸟能被感动,上苍也能被感动。
愿奇迹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愿我们不再相见难,分别难。
三、品读,鉴赏评析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含义各是什么?“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1)前一“难”字是“困难”、“艰难”之意,指两人要见一面历尽的困难、艰难,后一“难”字即“难舍难分”。
正因见面十分困难,所以分离才难舍难分,两个“难”字,从客观到主观,含义不同。
(2)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
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2.颔联中“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在表达感情上有何作用?
答案“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3.“但愁云鬓改”应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1)“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散乱也懒得去梳,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
(2)“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情。
4.清人孙诛《唐诗三百首》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说:“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结合全诗,说说为什么可以言情,也可以喻道。
答案由于诗歌语言的多义性以及我国古代“称诗言志”的传统,对有些诗歌的解读会存在一些分歧。
这首诗,一般都认为是写爱情的,但也有人认为是写给执政人物,乞求他们
援引的。
虽然有附会之嫌,但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古代诗歌中的香草美人式的比兴传统源远流长。
再者,诗的颔联,现在经常用来形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人格。
所以说“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流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宣宗大中三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1)这首诗写到的“莺”,诗人称之为“流莺”,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
答案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
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然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
(2)这是一首托物抒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比喻(或象征)是其主要手法。
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
答案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