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瓦尔登湖》为例比较中美语文教材的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178.17 KB
- 文档页数:2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通过这篇文章,笔者对夏济安翻译的《瓦尔登湖》和网上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此译作中,夏济安翻译的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描述大自然的原始、纯真,令现代人心驰神往。
译者也通过对汉语中词汇、语序、句子结构等的精妙把握,几乎成功译出了原作的精髓,让译文读者体会到原文读者的精神享受。
一、语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汉语序比较固定,反映了中国人逻辑思维的过程及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
英语语序灵活,不一定按这一顺序排列:例1:原文:“the lost pig which is said to be in these woods, whose tracks I saw after the rain?”夏译文:“还是那头丢失了的小猪?据说它在这片树林里,雨后我见过它的脚迹?”网上译文:“还是一只据说迷了路的小猪跑到这森林里来了?下雨后,我还看见过它的脚印呢。
”例2:原文:“I pursued with a paddle and he dived,but when he came up I was nearer than before. He dived again”夏译文:“我划桨追去,它潜入水中,等它冒出来的时候,我和它愈加接近了。
”不难发现,例1这句原文中有明显表现时间前后顺序的词,如“is said”、“saw”、“after”。
翻译时,要根据汉语的习惯,按照事件先后顺序来排列,而不是按原文的描述顺序。
“见过它的踪迹”这个事件发生在“下雨”之后,因此如果用汉语表达的话,应先译出“下雨”这个事件。
此外,“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此例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意合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意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而形合则是指词语和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也就是严格按语法规则组句。
例1中“is said”的连接用了被动语态的手段实现,译成中文则是简单的“据说”,“after”则是使用连词来表达时间上的逻辑关系。
《瓦尔登湖》汉译本对比分析【摘要】图里提出了实际翻译过程中的三类翻译规范,即初步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
其中首要规范决定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倾向的两级被称作是充分性和可接受性。
本文将从这一点出发,对《瓦尔登湖》两个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瓦尔登湖汉译本一、引言《瓦尔登湖》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代表作,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内容丰厚,文字优美,意境深邃,是一本难得的倾心之作。
其汉译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再版以来一直广受欢迎。
图里提出了翻译活动的三种规范,即初步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
本文择取了《瓦尔登湖》的两个汉译本,徐迟译本和王光林译本,从首要规范出发,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二、理论基础翻译规范是介于规则(rule)和个性(idiosyncrasy)之间的,规则是更加客观的规范,而个性则是更加主观的规范。
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初步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
在初步规范和操作规范之外,图里还提出了首要规范(initial norm)的概念。
首要规范决定了译者的总体倾向,即倾向于以原文为准则,遵循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或者倾向于遵循译语以及译语文学多元系统(或该系统的一部分)的语言和文学规范(qtd. in Toury,1980:55)。
这两极被称为充分性(adequacy)和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较少牺牲源于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就是一种充分翻译;而保留较多源于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就是一种可接受翻译。
(ibid)。
三、《瓦尔登湖》及其汉译本《瓦尔登湖》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代表作,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湖畔两年零两个月,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山水田园生活正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
《瓦尔登湖》的首个中文译本是由诗人徐迟翻译的,其后又陆续出现了十几个版本。
根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徐译本属于充分性翻译,对源文本的改动较小,几乎没有添加润色成分,语序也基本保持源语样式,是忠实的译本。
《瓦尔登湖》语言风格分析作者:方婧懿来源:《牡丹》2017年第29期亨利·大卫·梭罗是美国著名的散文家,《瓦尔登湖》就是其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
该书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且还运用了独到的语言风格,值得人们探索。
本文结合《瓦尔登湖》这部作品中的一些语句,简要分析了其语言风格,指出该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平易自然、新颖独特,还有些许幽默感,显得丰富而奇妙。
梭罗是19世纪美国的优秀作家,《瓦尔登湖》便是他的代表作。
该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生动而形象,不仅富有诗意,还蕴藏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斯蒂芬·哈恩曾说:“梭罗是十九世纪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恐怕只有埃德加才能和他平分秋色。
”因此,本文对该作品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运用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
一、形象生动而富有诗意《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主旨,实际就是要呼唤同胞勇于改变,提高自己的生活地位,并真正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
作者认为,自己肩负着崇高而严肃的使命,其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也非常抽象和深奥。
但在语言表达方面,他并没有运用过于抽象的语言,或是一丝不苟地进行说教,而是娓娓道来,阐述了自己在瓦尔登湖居住两年多的生活。
作者用清新脱俗的意象与形象生动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自己的见闻与体验,并带领读者一起经历了一次双重旅行,即自然景色之旅和心灵之旅。
因此,该部作品的语言总体呈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并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显得形象生动且诗意十足,给人以清新之感。
这部作品中,不论是描绘湖畔风景的文字,或是讲述作者在湖畔生活的相关文字,都显得清新而灵动,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当时的场景中。
例如:作者描写夜莺,比喻夜莺的叫声如叹息一般,绘声绘色,动静结合。
又如:描写秋天时节不断变化的湖畔风景,作者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白杨树仿佛在讲故事,又仿佛在对着湖面欣赏自己的影子。
“九月一日,我就看见了两三棵小枫树的树叶开始变红了,而就在三棵分开的白杨树下面,在一个湖泊的角上,临近湖水。
[中美两国教师《瓦尔登湖》同课异构教学比较北京大学温儒敏一、杭州某中学教师的设计教学目标有三:欣赏精妙的景物描写;通过研读典型例句,学习品味难句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掘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该教案步骤如下:首先是“导入”,从陶渊明归隐和《桃花源记》说起。
开场白很专业,按照建构主义的说法,学习就是原有的经验和新知建立联系的过程,所以从陶渊明说到梭罗,顺理成章,对理解课文有帮助。
其中不甚确切的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与陶渊明归隐区别很大。
陶渊明以及不少中国古代隐士,多因官场失意,转而寄情山水,有消极、被动的特点,也基本上是“个人行为”。
梭罗则不然,他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学成了并不“货与帝王家”,而是置辉煌前途于不顾,独自到康考德郊外的瓦尔登湖畔结茅而居,践行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哲学,主动积极地疏离现代文明,感受大自然的真善美,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
所以把《瓦尔登湖》和《桃花源记》相提并论,有降低《瓦尔登湖》思想价值之嫌。
为教学需要,我们有些老师对材料进行断章取义,随意发挥,这样的现象比较常见。
第二部分是“整体感知”。
老师讲解:本文描写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表达了作者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现代文明的憎恨。
对“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等句子做重点讲解,照应目标中“学习品味难句的方法”的训练,最后提及写作特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状物)。
这样的讲解当然不错,但把文章简单化了,课文的内涵要比这更丰富、更细腻。
《瓦尔登湖》中文版译者徐迟先生在《序言》中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瓦尔登湖》不是那种用眼、用口,而是应该用心灵来阅读的书。
另外,梭罗并不简单地“憎恨”现代文明,他只是以为现代文明将人类异化了──人们宁可放弃面对面的交流,而改用电话来闲谈。
人们建成了铁路,方便的同时却不去想铁轨枕着的是一个个爱尔兰工人。
叶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近年来,随着美国母语教材的翻译引进,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新鲜的母语教材体系。
这充满着“异域风情”的母语教材强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材编写理念,在渴求改革的语文教育界受到广泛的关注。
这套教材确实有不容小觑的创造力,《美国语文》编者评价说:“这样的教材完全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不仅仅是语文教程,更是历史人文教程、思想实践教程。
”许多学者对这套美国母语教材也有很高的评价,同时,流露出对我们自己的语文教材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但是,笔者认为,这套教材并不是无懈可击的,我们应该用更理性的态度对待它,提取出适合我们教育情境的借鉴意义,而不是全盘照搬。
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试以比较中美母语教材的课文设计,以期客观地认识两国教材。
毕竟是两套截然不同的教科书,结构庞大,i言两语很难说清彼此的异同。
有幸的是,美国和我国的语文教科书中都节选了梭罗《瓦尔登湖》中的内容。
美国的这篇课文被编排在“国家的发展”部分的第六课《瓦尔登湖(节选)》,而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中“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神的一滴》同样节选自《瓦尔登湖》。
那就让笔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两篇课文的设计进行比较。
一、节选内容的比较这两篇课文最直观的差别便是选择《瓦尔登湖》的片段不同:《瓦尔登湖(节选)》中节选了“我生活的地方和我生活的目的”以及“结论”中的片段;《神的一滴》选了一个描写瓦尔登湖景色以及其变迁的片段。
两者选择的不同当然有其偶然性,而且两者也都是为各自所在的不同专题服务。
但仔细思考后,这偶然性背后何尝不存在因教育价值追求的不同而产生的必然性呢?(一)课文主题阅读这两篇课文,可以发现两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同:《瓦尔登湖(节选)》突出的是作品的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而《神的一滴》突出的是作品的自然描写上的成就。
《瓦尔登湖》是先验主义中最优秀的著作,这部作品就是对作者这种超验主义思想证明,证明了自己的身体力行,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
瓦尔登湖高一课文赏析瓦尔登湖高一课文赏析《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本文的内容是瓦尔登湖高一课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瓦尔登湖高一课文赏析《瓦尔登湖》的文辞优美扑面而来的是植物的芬芳和湖水的清新味道。
如今,瓦尔登湖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清凉剂和镇定剂,读一读梭罗的文字,我们就会融化在森林的'气息中,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甜蜜和幸福。
《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戴维·梭罗从1845年7月4日到1847年9月6日独自筑屋隐居在瓦尔登湖边。
他“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双手劳动,养活自己”。
在劳动生活中,他思索人生、社会等问题,后来就把这段经历写成文字《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
它很适合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
至于是在家里阅读还是在外面阅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寂静。
翻三两页,读七八段,然后我随着“从没有一个人在晚上经过我的屋子,或叩我的门,我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人”、“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荣誉,给我真理吧”这样一类的句子进入表面沉静而内心活跃的思想王国。
《瓦尔登湖》用大量优美的散文笔调描绘了湖边林中幽静迷人的自然景色、四季更迭带来的无穷变幻的情景。
那澄清透明的湖水,茂密翠绿的山林会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以外找到一方净土,然后像一株杉树一样把自己种植在这方净土里,迎风而长。
捧读这本书,一个人的思想会被一次次地洗涤,去除尘埃,留下智慧的血脉。
《瓦尔登湖》初版于1854年。
它记述了作者在瓦尔登湖畔所经历的一段生活,以及其间作者的所思所想。
1845年3月尾,作者戴维·梭罗向邻人借了一柄斧头,跑到郊外一处人迹罕至的森林去砍伐白松,在那儿的山丘林地环抱的湖泊边上盖起一座小木屋;随后,他独自一人在那里整整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之久。
梭罗以他对自然的沉思为主题,在他的作品《瓦尔登湖》中融入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向往,以及对那个时代物质主义的批判,使得该书极具生态意义。
中美文学教材比较及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美国各州的语文教育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语文教材也异彩纷呈。
一般包括三部教程:一是《英语》,主要讲解语法知识;二是《拼写》,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还有一部就是《文学》。
语音、语法和文学教材分列,语言和文学各得其宜,各司其职,前者主要解决有效适应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的语言运用能力,后者主要着眼于文学素养和生活趣味,有效的克服了语文教学内容庞杂、目标模糊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而我国的语文教材一直处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之中,语文教材至今仍是大杂烩,语言训练和文学教育、写作训练并举。
语法、修辞、逻辑被大大淡化,导致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日益滑坡。
而美国的文学教材却面目清新,特色鲜明。
与我国语文教材相比,美国的文学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一、强烈的人文倾向美国的文学教材往往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线索,如将美国二百多年的历史分为“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与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并配以重大的历史故事和文学发展历程的背景,来展示时代的变迁,文学的嬗变。
选文始终贯穿一个终极的目标,那就是宣扬美国文化的包容、进取、独立、平等、民主自由的精神,美国文化的活力和至高无上的优越性。
选文在强调场景的真实再现的基础上,毫不隐晦其推广弘扬美国文化、美国精神的宗旨。
相形之下,我国各地新语文教材在弘扬人文理念的旗号下,价值引导日渐淡漠。
怀疑传统,否定传统似乎成为一种时尚。
我们的教材始终站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羞羞答答,甚或有意无意的否定着我们的传统价值观,抑或是迎合着西方的价值观。
一方面,我们在国外兴办孔子学院,举办各种各样的中国文化推广活动;另一方面我们在国内教材的编写上又在淡化我们的民族色彩,强化西方的文化理念,消弭着自身的文化特色。
我们教材的编写者是不是应该摆正心态、摆正位置,使我们的教材真正的涵盖我们的民族文学,反映我们的民族特色,真正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标杆呢?二、清晰的文学史脉络美国的文学教材,选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几乎涵盖神话、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日记、游记、随笔等美国文学的所有样式。
《瓦尔登湖》:从超验主义、生态伦理,剖析散文魅力《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记录作者自从1845年到1874年期间独居瓦尔登湖畔时候的思考和见闻。
这本书共由18个章节组成,以“回归自然”这个主题贯穿全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
由于当时的美国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人们流行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成为风潮,梭罗写这本书为了将人们唤醒,从物质和欲望世界回归到自然与精神的殿堂。
《瓦尔登湖》刚推出的时候并没有像《老人与海》一样,立刻受到追捧。
但过了近一百年以后,却成为风靡全美的经典必读书籍,甚至在我国也是非常流行。
2016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给刚考上清华的学生邮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也把《瓦尔登湖》邮寄到每个清华学子手中。
在我看来,《瓦尔登湖》是一部披着散文外衣,内核却是阐述梭罗本人的超验主义和生态伦理的作品。
梭罗的“超验主义”主张放弃不必要的物质追求,在自然中体验存在和灵性增长1.超验主义超验主义,又称超验论,虽然它在美国非常流行但它并非美国本土语言词汇,而是借用于康德哲学体系。
超验主义具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并且以哲学思想为底蕴。
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便是超验主义的典型代表。
他曾说:“世界将其身缩小成一滴露水。
”这有点像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梭罗是爱默生的学生,他继承与发扬了老师爱默生的理论,但他认为人应该舍弃不必要的物质和欲望,将更精力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灵性的增长上。
梭罗2.梭罗认为减少物欲,才能走进自然,增长灵性梭罗的“超验主义”放到今天,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做“断舍离”。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述:身处文明的我们其实应该到荒蛮的边疆去生活,才能更好地了解到什么是生活必需品,和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获得这些必需品。
这两年的经验让我明白两个道理:哪怕纬度这么高的地方,获取必须的食物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人吃的东西可以像动物那么简单,而且还能保持健康和强壮。
1922009.02尚美,简朴,超越——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再次阅读译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梭罗名作《瓦尔登湖》,我很自然地把中国道家与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文化巨人梭罗联系起来。
我在阅读与思考中,越来越认识到二者生态观及生存观的相像性。
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一1862),作家、思想家,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1838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于1841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他的助手,并开始了写作的尝试。
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下来。
梭罗是浪漫主义时代伟大的生态作家。
揭示自然存在独立的价值以及它对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的重大意义,是梭罗最有价值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人对梭罗的评价越来越高。
1985年《美国遗产》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名列第一。
梭罗几乎成为美国文化的偶像,因为美国人认为,是梭罗最先启蒙了美国人感恩大地的思想。
梭罗一生所体现的“追求简朴”和“认识自然美学,发掘大自然的奇妙神秘的美”这两方面的思想和中国道家的生态思想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道家以一种超功利的尚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观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主张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来使人的生存适应于自然。
把梭罗与中国道家的“尚美、简朴”思想进一步解读,并深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智慧,我们会发现梭罗的自然观与道家思想的契合,这种契合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及精神与物质的和谐。
瓦尔登湖的隐居者梭罗的《瓦尔琶湖》充分体现了梭罗的生态思王清宇想。
仔细阅读这本散文集,不禁惊讶,梭罗的生态思想与中国道家的生态思想多么相似。
我们无法考证梭罗是否受到r道家I牛态及自然观的影响。
但是梭罗推崇中国古代自然观是确定无疑的,因为梭罗在他的《瓦尔卺湖》中说过,“谈到奢侈舒适,大智者往往比贫困者更为俭朴。
《瓦尔登湖》两个汉译本对比研究摘要:《瓦尔登湖》被公认为是梭罗最杰出的著作之一,汇聚了梭罗一生的生态智慧和人生哲学。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两位译者处理译文是的不同选择做了对比分析。
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解读对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将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瓦尔登湖》;汉译;对比研究一.《瓦尔登湖》概述《瓦尔登湖》描述了著名的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梭罗通过该书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崇尚,对大自然的热爱,语言生动,意义深远。
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1]通过大自然那般田园式的生活,《瓦尔登湖》充分展现了自然和社会环境,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瓦尔登湖》的译文比较本文主要从徐迟与王家湘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与用此风格上的差异进行对比,也对梭罗的《瓦尔登湖》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赏析。
(一)从翻译策略上看在对于不同的文本进行翻译时,人们往往会针对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而不同的人在翻译同一篇文章时也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下是节选自徐迟与王家湘的译文在翻译策略上进行的对比分析。
例1:Sometimes,having had a surfeit of human society and gossip,and worn out all my village friends,I rambled still farther westward than I habitually dwell,into yet more unfrequented parts of the toen,“to fresh woods and pastures new,”......The fruits do not yield their true flavor to the purchaser of them,nor to hi who raises them for the market.[2]徐译:有时,对人类社会及其言谈扯淡,对所有村中的友人们又都厌倦了,我更向西而漫游,越过了惯常起居的那些地方,跑到这乡镇的更无人迹的区域,来到“新的森林和新的牧场”上......水果可是不肯把它的色、香、味给购买它的人去享受的,也不肯给予为了出卖它而栽培它的上人去享受的。
从“绿色阅读”到“绿色接受”——以《瓦尔登湖》为例探析生态视角的内容和边界一、《瓦尔登湖》的经典化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自1854年面世,很快获得美国文学第一个经典的地位。
此后,围绕《瓦尔登湖》展开的学术研究多建立在对其经典地位的默认上,并将其视为美国文学自然写作传统的开创者。
20世纪后半叶,生态批评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下产生,公众视野抓住《瓦尔登湖》自然描写的特殊性,坚定不移地将梭罗作为环境主义圣人,将《瓦尔登湖》作为环境主义“绿色圣经”再次经典化。
展望生态批评的浪潮,《瓦尔登湖》几乎完全被生态视角占据,呈现出生态乌托邦的美好田园景象。
这种研究现象在西方率先出现,如凯瑟琳·惠特福德在《梭罗和康科德的造林地》与《梭罗:生态学和自然保护的先驱》中,认为梭罗的行动和思想直接影响了美国进步时期的自然保护运动;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书中专辟一章,讨论梭罗与其对后来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
《瓦尔登湖》被解读成完全生态中心主义的趋势在国内研究中更加明显。
苏贤贵将梭罗视为一位具有深邃自然思想的自然观察者,因为梭罗“发现并表述了自然界各个部分协调统一的生态学思想”;程爱民在《论瓦尔登湖的生态意义:纪念〈瓦尔登湖〉发表152周年》中,更认为“瓦尔登湖成为文学和生态学发展史上的一座纪念碑,而梭罗在那里的短暂停留也成为一个现代神话”。
统观国内外《瓦尔登湖》研究接受情况,发现其生态文本的经典地位已经岿然难撼,而在生态视角下看到的文本内容也几乎千人一面。
二、布伊尔的“绿色阅读”研究局面的改变是在1995年,布伊尔出版《环境的想象》。
书中关于《瓦尔登湖》与梭罗的绿色阅读研究,第一次追溯起二者经典地位的形成历史。
“不联系绿色思维和绿色阅读的话,是无法讨论绿色写作的”,布伊尔的绿色写作即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自然写作传统;绿色思维指一种重审自然与人类的生态中心主义的观念;绿色阅读即指以生态视角重审传统文学文本。
海明威作品在中美教材中不同选编的启示-中学语文论文海明威作品在中美教材中不同选编的启示李银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和凭借,不同国家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也反应各自的理念。
现将《美国语文》与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必修教材,在选文、编排上作比较,寻找不同,发现启示。
为了使这两种教材的比较更有针对性和易操作性,笔者特地选择了两国语文教材中所收入的同一作者——厄纳斯特·海明威——的文章作为比较对象。
一、从选文中看“选”什么海明威是中美两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家,选择他的作品进入教材在情理之中,但两国所选的文章却截然不同。
《美国语文》选择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在另一个国家》(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的是名篇《老人与海》的片段。
这般不同的选文,能见出怎样的编选原则和意图呢?1.美国语文教材选择的标准《美国语文》选文的最大特点是以美国历史发展为基准,任何一篇文章都要放到美国历史进程的坐标系中进行筛选。
只有能在这个坐标系中找到自己位置的作品,才有可能入选教材。
这本教材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文学的所有样式,而且课文的设置和编排顺序非常有特色。
它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即“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与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以及“繁荣与保护”。
《在另一个国家》是第五部分“不满、觉醒与反抗”中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部分时间跨度为1914~1946年,主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
《在另一个国家》反映的是当时真实的生活和人物心理。
当然,《美国语文》编选时也要考虑它的文学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教材每部分内容都会对本时段的文学现象做简要梳理。
课文取材于同时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所选文章多能代表本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特征。
《在另一个国家》之所以被选,原因不只是海明威的名气,更在于文章简洁的风格、逼真的人物塑造、细腻的心理描摹、熟练运用的叙述视点以及对时代生活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