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古镇水巷构成要素与价值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3
甪直古镇船缆石调查[摘要]甪直的船缆石,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别致、雕刻精美,在众多江南水乡古镇中是最具代表性和艺术、文化价值的。
我们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对船缆石的过去、现在和前景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掌握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后写下本篇论文,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船缆石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能为古镇的旅游开发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船缆石历史现状价值前景[正文]一、研究背景与目的我们的家乡——甪直,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无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加大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力度,沉寂多年的小镇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了。
2001年,甪直古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3年,又被建设部确认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股新的甪直旅游热潮正在兴起。
作为小镇的主人,我们将镜头对准了独具魅力的船缆石,希望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宣传,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船缆石,关注船缆石,保护船缆石,欣赏船缆石,让船缆石成为新的亮点,吸引更多的人到甪直来做客。
二、研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船缆石到了“退休”的年龄了,“风光”一时船缆石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隐去。
船缆石真的就这样失去了往日的光华了吗?于是我们决定,重点研究船缆石的历史文化,挖掘船缆石在新时期的价值,为船缆石探寻一条新的出路。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1、实地考察,我们坐着小船兴致勃勃地沿着驳岸一路寻找,清点数量,拍摄照片,得到了不少图片和数据资料。
2、调查访问,对于船缆石,我们还存在许多疑问,于是我们先后采访了八十多岁的朱老师、旅游发展总公司的吴总经理、甪直文化站的周站长、古董商人、导游和许多游客。
从他们那里我们得到了船缆石的历史、成因、寓意、破损、保护、开发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3、充实整理,在外出调查所获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回到学校,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登陆有关网站,对已有资料进行充实,然后加以筛选、整理,最后着手撰写调查报告。
江浙四大古镇的遗产价值分析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产品多样、经济富足。
目前,这些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风格的江南古镇建筑,如昆山市周庄镇、吴兴县的甪直镇、桐乡市的乌镇和嘉善县的西塘镇(图1),这四座古镇被视为江南古镇的典型代表。
这里的古镇所表现出的一种迷人的、宁静的生活场景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积累了丰富的临水而居的生活经验。
2 四大古镇概述2.1 周庄古镇周庄古镇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东侧吉水河畔,古老的泄水道围绕在这座古镇(图2)。
古代石雕、木井、太史殿被遗留下来。
从古镇北部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水稻种子表明人类早在6000余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该镇始建于1086年,当时被命名为“周庄”而一直使用至今。
这里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水道系统。
12世纪以来,当地的居民将吉水与京杭大运河连接起来,使得该镇成为日用品交易中心。
自13世纪以来,周庄一直以粮食、棉布和手工艺品为重点,发展经济,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文人墨客前未定居。
在周庄,水边的道路用石拱桥相连接(图3),大宅院、宽敞的庭院、过街道、江边的画廊、展馆以及护岸栏板,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由于政府连续出台保护政策,镇上保留了以“井”字形的水系、原有建筑布局、古朴的民俗风情等,它是研究海滨古镇的典型代表。
在古镇风貌方面,周庄的显著特征就是和周围的江湖连接在一起,因此它是基于水路布局的。
河流作为道路与桥梁、街道相连,形成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在镇上用于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是黑砖、蝴蝶砖、石材和木材。
站在河岸码头上,许多精美的建筑景观:白墙、青瓦、石桥、石栏杆、连廊、大厅和画廊尽收眼底。
传统青色石板街道和小巷,一直保存完好。
该镇自1086年成立以来,其名称、位置、水系、传统文化、居民的生活习俗几乎没有改变,这些因素的保留对于江南海滨文化的独特性,古镇的完整性、多样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研究当地传统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苏州甪直古镇的历史街巷苏州甪直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
古镇地处太湖、长江三角洲平原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苏州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
甪直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其古老的街巷和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而闻名于世。
甪直古镇建于南北朝时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当时,甪直古镇是苏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苏南地区十大名镇之一。
在历史上,镇上曾经兴盛一时,人口繁荣,商业繁华。
如今,虽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甪直古镇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但其独特的历史风貌仍然吸引着许多游客。
甪直古镇的街巷布局规整,呈现出典型的水乡特色。
整个古镇由主街、副街、背街和弄堂组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蜿蜒曲折的河道旁边。
这些古朴的街巷和石板路代表了古镇的历史,每一条街巷都流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街道两旁树木葱绿,河道悠然,使人仿佛穿越回古代。
甪直古镇有许多传统的建筑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水边的木构建筑。
这些古老的建筑保留了很多元素,如青瓦、花砖、红墙和假山等。
这些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苏州的繁荣和典雅。
除了古镇的街巷和建筑,甪直古镇还有许多历史文化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是宝带桥、柳毅传书碑和诸葛桥。
宝带桥是苏州地区最古老的桥梁之一,柳毅传书碑是苏州古代文人柳毅的重要文化遗迹,诸葛桥则是以三国演义中的著名人物诸葛亮命名的。
这些景点展示了甪直古镇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甪直古镇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作坊,如丝绸印染、传统木雕、竹制品制作等。
这些手工艺作坊代代传承,保存下来的技艺也是甪直古镇的宝贵财富。
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参与制作体验,了解其中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
甪直古镇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传统的庙会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古镇的魅力。
其中最盛大的活动是每年的镇江庙会,这是甪直古镇最大规模的传统庙会之一,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此外,古镇还有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如元宵节花灯展览、端午节赛龙舟等,这些活动使古镇更加热闹和欢乐。
水巷调研报告李博 0820102214 李静 0820102226 万小金 0820102228城市建设史报告 • 苏州科技学院 • 2011年4月30日目录水巷调研报告!3苏州阊门地段分析3历史沿革4专渚巷 4吴趋坊 5宝林寺前 5景德路 5西中市 6南浩街 6平江河 7控保建筑介绍8景观节点介绍10艺圃 10金门 11阊门 11金阊亭 12泰伯圣像 13林则徐禁烟处 13神仙庙 14姑苏名人馆 14万人码头 14沿河立面图15水巷调研报告苏州阊门地段分析苏州的水巷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伍子胥在建造苏州城的时候就大体规划好了哪里是水路,哪里是陆路。
当时,“水”在伍子胥的眼中就是富国强民的途径,据说沟通古城的一条条水巷就因为这个而开始开掘的,历经千年的修缮,就形成了今天苏州水巷的格局。
苏州历史上的繁荣和现代苏州的发展,与古城的水是密不可分的,水巷就犹如这个城市中身上的血管,对这个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到过苏州的人,除了惊叹于园林的古朴简约外,最难忘的应该便是水巷了。
枕河的房子一幢幢的,一只小船正从你身边轻柔的划走,记得宋词中有一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而苏州的河上是看不见帆的,只有摇船用的桨,姑且就改成:过尽千桨皆不是吧。
苏州的巷子,论年纪应以“千”为单位,就座落于民宅与民宅之间,在一片民宅中少则几条,多则有十几条小巷,小巷与小巷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网。
有的是作为整个建筑物一部分的宅内弄;有的前通街或者后通河;还有的巷子将两条平行的街连通。
苏州的小巷总是略带点弧度,曲径通幽的意境,不仅在苏州园林里,在这里也一样能感受到。
阊门在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中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
包括城外呈放射状的南浩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
与这些街道平行,又有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通往虎丘)分别从五个方向汇聚于此。
清代乾隆年间的名画《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都表现了当时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万商云集的盛况。
□编辑/张彬城市文化副刊一座城的文明沉淀水〖〗2006-5一座古老的水城———苏州,水城以“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著称,在“小桥,流水,人家”形象的背后,是这座城市独特的街区形态———苏州历史水街区。
苏州历史水街区具备历史街区一般意义上的所有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自然生态价值、社会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等等,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街区相比,苏州历史水街区以其独特“水”的特性,还有许多其他的独特价值。
□顾永红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道路系统———水陆并行双棋盘道路格局。
在这一格局中,以街为边界,城市被划分成一块块方格状居住、生活区,水路与陆路并行共同组成城市的“街”;在居民区内部,小巷又将居民区划分成一块块小方块,水巷和陆巷或平行或交错形成城市的“巷”,整座城市因此而呈现棋盘方格网状。
苏州大街中河道走船(货运大多用船,人们出行较远也往往乘船,所以河道以承担货运和远程客运为主),陆道则一般是步行或轿、马、车、走的道路。
从现代交通的眼光看,这是一种典型的交通分流,由其水道和陆道共同组成一条街道,街道中有交通分流,正如我们现在城市马路中分汽车道、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一样,它们相辅相成又互不干扰。
根据苏州道路系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从更宽泛的角度去理解苏州特色的“街道”的内涵。
苏州古代城内的“街道”由水陆两个通道共同组成。
河街和陆街共同构成了苏州的街,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并行甚至是相依的。
水巷和陆巷共同构成了苏州的巷,水巷和陆巷有的平行有的交错,街和巷在方格网状的苏州城市道路格局中是互通的。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将这种独特的水陆并行的河街与陆街作为一个整体看作是苏州城市的大街,并根据这一特色称之为“水街”,苏州水街应该包括有两种形态:一种为“河街—陆街”型,即水陆并行且相邻的形态,一种是“河街—(居民建筑)—陆街”型,即水陆并行不相邻的形态。
这两种形态的大街都称作苏州水街。
2019年第22期现代园艺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观其草木之饶”,将阖闾城定在河湖密布、太湖之滨、群山起伏的优美自然风景之中。
苏州古城虽历经多次围城战,却得以保存,并在重建修复中不断得到巩固,延续2500多年。
水系作为城市的血脉,对城市格局的稳固起着决定性作用[1]。
同时,有着供水、交通、灌溉、排水排洪、调蓄洪水、造园绿化等多种功能,苏州古城水系作为“小桥、流水、人家”的载体,其景观风貌是古城最具代表性的风景。
1古城水系景观风貌水是苏州的灵魂,城市以水而生、建筑依水而建、街道顺水而筑、桥梁因水而架,因水立门、因水成园、因水成街坊、因水建仓、因水得佳景。
水系景观风貌是苏州古城风貌的核心内容。
1.1诗画中的古城水系景观风貌历代吟诵苏州古城水系的诗词颇多,“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
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犹”等。
其中晚唐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最具代表性,诗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小桥、枕河人家精妙概括了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特色。
《平江图》是苏州古城现状地图,记录了纵横20条水道、桥梁314座,街道与河道相平行,描绘了城内外自然地理实地和人文景观共644处[2],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陶冶。
清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以苏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题,详尽展现了乾隆时期的苏州城景观风貌,描绘城内桥梁众多、舟楫往来,“枕河人家”商贸之景。
1.2苏州古城水系景观苏州古城水系景观是指以河道为主体的带状空间景观,由水上架设的桥梁,与河道平行的街巷、临水的建筑、滨河的绿化以及水埠、水踏步等组合而成。
苏州古城水系景观要素有河道、桥梁、街巷、建筑、绿化、小品等,水系景观风貌由这些要素叠加组合而成,形成清波绿浪、桥梁纵横、舟楫往来、宁静淡雅、诗意盎然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系景观风貌。
2古城水系从“三横四直”到“三横三直”苏州古城内水系分为2个系统:一是“三横三直”主干河道;二是其他支河系统。
的东大门[1]。
“古镇”,因“古”而“兴”,因“镇”而“存”。
在古镇30年的保护开发中,进行了一系列的风貌整治、文化挖掘、交通梳理、产业布局,而在本次甪直古镇三期下塘片区保护提升规划项目中重新确定了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兼具商务服务、居住功能的新定位。
古镇一期规划以集特色商业、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旅游为主;二期注重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增设文化博览、民俗展示等功能;三期则力求还原古镇的真实历史风貌,诉说原住民一段段亲近的生活往事。
在注重保护的同时,本次规划提出了更新细化的思路,进一步关注原住民的居住状况和生活设施,以“生活味、烟火气、街坊情”为特色,还原真实的古镇风貌,再现建筑古朴、庭院幽香、街坊喧闹、小巷幽深的场景,实现“溯枕河人家,享水乡清韵”的美好愿景,打造具有亲切感的传统民居建筑。
1甪直民居研究与分析1.1区域特色与历史价值1.1.1区域特色古镇水系呈“上”字形布局,民居建筑沿水系两岸分布,形成一河两街、古桥纵横的独特格局,这种特殊的沿河成街、垂直于街的巷道形式,与江南一带的特色十分吻合。
巷道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整个古镇的发展格局是以院落的形式构成的。
古镇居民集中居住于密度较高的深巷,需要对居民居住密度进行疏解,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与服务,增加公共活动空间[2]。
1.1.2历史价值(1)甪直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风格独特,人文荟萃,自唐代以来,一直是苏州东部重镇,以庙兴市。
摘要 甪直古镇民居多为传统明清建筑,构成古镇发展肌理的组合式院落,而主要街巷两侧则以零星、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为主,少量商业建筑穿插其间,极具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特色。
街、巷、庭院空间是展现居民生活最主要的方面,也是一个古镇的精华。
古镇的保护开发除了要打造别具一格的古镇风貌、发展特色的商业旅游外,还应注重还原真实的古镇场景。
本次规划通过整体保护、微循环式、功能调整、改善民生四大策略,传承甪直古镇文化,激活古镇有机更新,打造适宜居住的传统民居,实现“溯枕河人家,享水乡清韵”的美好愿景。
遗产观察 / Heritage Observation
122
能的水巷在我国是少有的,也是甪直古镇区别于其他水系的所在。
水街相依,水巷与街道构成了整个古镇的肌理,人们生活、交通、商业全部依靠这肌理,也是构成水巷特色的主要线索(图1)。
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网密且多,纵横交错,水网结构复杂。
#取水方便,一种形式是前街后水,居民在家即可取水,出行时交通也十分便利。
另一种是两巷夹水,沿河设置有驳岸,方便船只停靠与日常用水。
$驳岸古色古香,基本采用长条石,虽然有些破旧,但却更体现出水巷的年代感,凸显悠久的历史文化。
%甪直古镇历来有“桥都”的称号,由于河道结构复杂繁多,古桥数量众多且样式各异。
古镇面积虽不足1 km 2,最多时相传有各式桥梁 72 座,至今还保存着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桥40座,造型独特,千姿百态[1]。
&通过调研,甪直古镇缆船石数量众多,每隔2、3 m即有一个,造型各异,既体现出了地域特色,又蕴藏着宝贵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2 水巷构造要素
对水巷的构造要素进行分析,了解甪直古镇水巷构造要素的特点,这些构造要素可以反映整个水
巷的空间状态,使空间更具有层次感,同时更能反映出甪直古镇的历史价值。
2.1 古桥
甪直现存有40多座古桥,大多是拱桥和梁桥。
拱桥大多数分布在主河上,因古时候河流为交通要道,拱桥更方便通行。
拱桥与水面通常呈半圆形,与水中的倒影组合形成一个圆,造型优美,两侧为石阶。
每一座桥弧度、高度都不相同,所呈现的景致也不相同。
远看,形如弯弓;近观,若初月悬天,雄伟壮观。
甪直古镇大多为单拱桥,为单调的水面提供了精彩的节点,并充分体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图2)。
图1 甪直古镇水巷、街巷分析图(来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调研项目)
图2 拱桥样式(来源:作者自摄)
1.2 甪直水巷的规划形式
水巷即水中的一条长街,两旁是居民住房,中间是水,以水作为该地区的主要交通,江南地区常见。
在一般的城区,道路交通是城市规划的核心,而对于水乡,水巷则是城镇发展的主要依据,所以应当以水巷为核心进行规划。
水巷的形态大致分为如下几种:带形古镇水巷、十字形或丁字形古镇水巷、团形古镇水巷、双体古镇水巷、星形古镇水巷。
甪直古镇的城镇形态主要以三河交汇的中心点向四周扩散,所以可以看到甪直古镇的街巷与水巷呈放射状分布,即典型的星形城镇水巷。
甪直水巷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商业与民居并存,
(a)中美桥(明代以前) (b)寿仁桥(明清) (c)进利桥(年代不详)
除拱桥之外,甪直古镇还有一种梁式桥,大多分布在居民区中。
梁式桥为基础桥梁,桥梁的形式简单、美观大方,洞口为规则矩形,实用性很强,不仅
可供行人使用,还可供车辆行驶。
方形和圆形元素在甪直水巷上交替出现,形成鲜明对比,别有一番趣味(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