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提取过程中除杂的技术与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35
1 前言在中药生产过程中,乙醇沉淀法是常用于中药水提取液的纯化精制方法。
该法的原理是,药材先经水煎提取,其中生物碱、有机酸盐、氨基酸类等水溶性有效成分被提取出来,同时也浸提出很多水溶性杂质。
醇沉法就是利用有效成分能溶于乙醇而杂质不溶于乙醇的特性,在加入乙醇后,有效成分转溶于乙醇中而杂质则被沉淀出来。
醇沉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杂质保留药物有效成分,因而醇沉单元操作工艺及其设备的适用性将密切关系着中药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与产品的剂型和质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 影响醇沉工艺的因素2. 1 初膏浓度及温度为了保证醇沉时尽量除去杂质,同时减少有效成分损失和乙醇耗量,一般要将药材水煎液浓缩到一定浓度的初膏。
初膏浓度过高,则药液黏稠度较大,乙醇与药液难以充分接触,所产生的沉淀易包裹药液,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初膏浓度过低则药液量较大,需耗费大量乙醇。
因此,选择适宜的初膏浓度对水提醇沉工艺非常重要。
孙月霞等对板蓝根水提取液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了最佳初膏浓度为1∶1~1∶2之间。
实验研究和文献数据分析表明,初膏浓度并非决定醇沉工艺分离纯化的关键性因素,但它决定最少的乙醇用量。
2. 2 乙醇用量及乙醇浓度通常当含醇量为50 ~60 时可除去淀粉等杂质;含醇量达60时,无机盐开始沉淀;含醇量达75 以上时,可除去蛋白质等杂质,当含醇量达80 时,几乎可除去全部淀粉、多糖、蛋白质、无机盐类杂质,但是鞣质、水溶性色素、树脂等不易除去.醇沉液中含醇量的高低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醇沉液含醇量的加沉淀加快,通常醇沉液的含醇量在60 ~75 之间。
醇沉的含醇量如在70 ~75 之间,一般宜用90 左右的乙醇,此时所耗乙醇体积较少,与用95 浓度的乙醇相比,回收蒸馏要容易得多,乙醇单耗和能源消耗亦低;若醇沉液含醇量低,则所用乙醇浓度亦可相应低些。
肖琼等专门研究了乙醇浓度和乙醇总量对中药醇沉工艺的影响。
结果表明,醇沉精制过程中当乙醇总量低于某一临界乙醇总量时,醇溶物的量随乙醇用量增加而增加;高于临界乙醇总量时,增加趋势减缓直至不再增加。
中药前处理提取工艺
中药前处理提取工艺是指在中药提取过程中,对原料药进行一系列的前处理工艺,以提高中药提取效率和纯度。
常见的中药前处理提取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杂质去除:将原料药进行筛选、洗涤、除杂等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如泥土、石子、杂草等。
2. 清洗和浸泡:将原料药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污物和细菌;然后进行浸泡,让药材充分浸润,为后续提取工艺做好准备。
3. 粉碎和破碎:将原料药进行粉碎和破碎,增加药材的表面积,有利于提取溶质。
4. 加工处理:对某些中药材进行炒炸、蒸制等加工处理,改变其性质和成分,有利于提取和药效的发挥。
5. 预处理:对于一些特殊的中药材,如硬壳、植物纤维含量高的材料,需要进行预处理,如研磨、破壁等,以便提取。
6. 溶剂选择:根据不同的中药成分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溶剂用于提取。
常用的溶剂有水、乙醇、丙酮等。
通过中药前处理提取工艺,可以使原料药更适合进行提取,提高提取效率和纯度,也有利于后续的中药制剂工艺和药效发挥。
药厂中药提取流程一、背景介绍中药提取是制备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它是从中草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过程。
通过中药提取,可以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提纯、分离,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药效。
在药厂中,中药提取流程主要包括原料材料准备、提取、分离、浓缩、干燥等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药厂中药提取流程的各个环节及操作步骤,以期为从事药厂中药生产的人员提供参考。
二、原料材料准备1. 选择优质中草药材料。
中草药材料的选择是中药提取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提取后中药制剂的品质和药效。
因此,在选择中草药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种类、产地、质量等因素,并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
2. 进行前处理。
在提取之前,需要对中草药材料进行预处理,包括清洗、除杂、破碎等步骤。
清洗是为了去除材料表面的尘土、微生物等杂质;除杂是为了提高提取效果;破碎是为了增加原料的表面积,有利于提取。
三、提取1. 水提取法。
水提取是最常用的中药提取方法之一,适用于水溶性或亲水性成分。
提取过程中,需要将经过前处理的中草药材料和适量的水放入提取罐中,加热煮沸,然后过滤得到提取液。
2. 乙醇提取法。
乙醇提取适用于脂溶性成分及一些不溶于水的成分。
提取过程中,需要将经过前处理的中草药材料和适量的乙醇混合,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提取,待提取完成后通过过滤等步骤得到提取液。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型的中药提取方法,适用于高效提取和分离。
其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在一定压力下的特性,将中草药材料进行提取,提取后通过还原压力,让流体恢复为气态,从而得到提取物。
四、分离1. 萃取液的分离。
提取得到的萃取液中通常含有不同成分,需要对其进行分离,以得到目标成分。
通常采用的分离方法包括沉淀法、结晶法、蒸馏法等。
2. 萃取渣的处理。
在提取后,中药材料中通常还残留有一定量的有效成分,这部分材料称为萃取渣。
对于高价值的中草药材料,可以采用再次提取的方法提取残留的有效成分,对于低价值的材料,可以作为饲料或肥料利用。
中药行业的药材加工与提取技术随着人们对传统中药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中药行业的发展日益迅猛。
而其中关键的一环是药材的加工与提取技术。
本文将就中药行业的药材加工与提取技术进行探讨,旨在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挑战和前景。
一、加工技术的发展药材加工技术的发展是中药产业提升品质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人工加工逐渐转化为机械加工。
例如,采用智能化设备和先进工艺的机器化除杂、研磨和筛分等步骤,提高了药材的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传统的炒制、炙烤等加工方法也得到了改良和创新,进一步增强了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二、药材提取技术的创新药材提取技术是中药行业的重要环节,通过提取工艺可以从草药中获得有效成分,驱除无效物质,提高药效和稳定性。
目前,常见的提取方法包括传统浸提法、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近年来,新型的高效提取技术逐渐崭露头角,如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和脉冲电场提取等。
这些新技术具有提取效率高、时间短、温度控制方便等优点,在药材加工中应用广泛。
三、面临的挑战虽然中药行业的药材加工与提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药材的加工和提取方法并不完全相同,需要根据具体药材的特性进行调整和优化。
其次,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导致市场上中药制品质量良莠不齐。
再次,高效、环保的提取技术仍然面临一定的难度和成本压力。
因此,需要加强对技术开发和标准化研究的投入,推动中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前景展望尽管中药行业的药材加工与提取技术面临一些挑战,但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传统中药的市场需求逐年增长。
高效、绿色的提取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在药材加工中引入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也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标准。
因此,中药行业的药材加工与提取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中药行业的药材加工与提取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中药产业的品质和降低成本至关重要。
中药提取的工艺流程
中药提取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处理:将中药原材料进行清洗、除杂和破碎等处理,以提高提取效果。
2.浸提:将处理好的原料加入适量的溶剂,如水、乙醇等,进行浸泡,使中药有效成分溶解到溶剂中。
3.过滤:将浸提液进行过滤,去除杂质和固体颗粒。
4.浓缩:将过滤后的液体进行蒸发浓缩,使溶剂逐渐挥发,提取物浓度增加。
5.沉淀:采用沉淀法对浓缩后的溶液进行处理,使其中的固体成分沉淀下来。
6.分离:将沉淀与溶液分开,常用的方法有离心、过滤等。
7.干燥:将分离出的固体进行干燥,使其含水量降低,以便于贮存和使用。
8.制粒/研磨:对干燥后的提取物进行制粒或研磨,以便于后续制剂的加工和制备。
9.质量评价:对提取物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含量测定、质量标准的确定等。
以上是一般中药提取的工艺流程,不同的中药原料和提取物特性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的工艺流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植物提取液常温膜法除杂浓缩系统在植物(中草药)提取过程中,我们大多采用水、乙醇、甲醇为溶剂,将我们需要的组分从植物或中药材原料中提取出来。
由于提取液体积大,同时,里面含有大量的色素、胶体、蛋白、鞣质、植物纤维等杂质,需要在工艺后期通过大孔树脂、立交树脂或萃取工序将杂质去除,通过蒸发浓缩将提取液中的溶剂脱出,得到我们需要组分成品。
以上传统的生产工艺,有着如下的工艺劣势:(1)提取液体积量较大,进行热浓缩工艺过程的时间较长,生产效率低;(2)热浓缩体积较大,蒸汽等消耗量大,能耗高;(3)乙醇提取液热浓缩过程中,对乙醇的损失较大,增加了生产成本;(4)热浓缩过程没有除杂、难以提高产品品质;(5)传统工艺,人工劳动强大,增加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膜分离工艺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分子级别的过滤,能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分离孔径级别,达到分离除杂或浓缩脱盐的目的。
其独特的错流过滤方式能有效的防止膜堵塞污染,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
植物(中草药)提取液通过预处理去除部分固性杂质,经预处理之后的料液经过超滤膜澄清系统澄清除杂处理,超滤澄清液进入浓缩膜系统,浓缩脱溶剂的过程中,脱掉部分小分子杂质,浓缩液继续后续工艺处理。
如需要提高产品纯度和质量,在膜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小分子超滤精确除杂处理,超滤液再进入浓缩系统,进行浓缩处理。
膜工艺流程:提取液→预处理→超滤→小分子超滤→膜浓缩→单效/多效→后续工艺膜工艺优势:(1)提取液经过预处理之后进行超滤,去除溶液中的大分子蛋白、鞣质、淀粉、植物纤维、多糖等,提高提取液的澄清度,有利于保护后续浓缩膜,保证浓缩效果,延长浓缩膜的使用寿命。
(2)小分子超滤能有效除去溶解性的大分子蛋白、多糖、胶质等杂质,提高产品纯度和质量。
超滤膜孔径、材质可选择性范围广,可根据具体产品进行分析和选择。
(3)浓缩膜可以有效的截留指标成分,脱出溶剂,达到浓缩的目的;浓缩出水无色澄清透亮,可以直接提取回用或排放,节约水资源,减轻环保压力。
中药口服液澄清除沉淀过滤技术
中药口服液制剂生产过程中,对各环节的要求都比较高,大多涉及水提醇沉离心以及精密过滤等除杂工艺,以保证口服液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的同时,保证口服液的澄明度,无杂质形成的沉淀析出物。
所有中药口服液一般为提取液经过除杂之后,过滤灌封,由于药液中往往是多味复方药材,成分复杂,且为了改善口感,通常会加入适量的蜂蜜、白糖等成分,药液粘度较大,药液中总固性物含量高,一般采用传统的离心或者板框过滤后就进行灌封灭菌,灭菌后会有可见的固性悬浮物析出,大大降低了口服液的品质。
醇沉加上冷冻静置,可以使绝大多数杂质析出,过滤去除,但是由于传统过滤方式精度不高,过滤不彻底,细小悬浮杂质以及可溶性的杂质透过过滤层,在灭菌后再次絮集析出。
膜分离在中药口服液生产过程中表现的特点:
(1)过滤精度高,提高产品质量,透过液澄清透亮;
(2)系统可根据企业产量,车间空间等进行设计和制造;
(3)根据不同产品特性及技术要求,我们总能找到相匹配的工艺及分离技术;
(4)膜过滤方式为错流过滤,针对高浓度药液过滤的污堵现象,可以很好地解决;
(5)膜系统自控程度高,便于操作、清洗维护等;
(6)膜原件使用寿命长,运行稳定。
中药口服液典型应用:
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健儿消食口服液、小儿咳喘口服液、馥感啉口服液等。
德兰梅勒利用膜分离技术为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发酵行业、农产品深加工、植物提取、石油石化、环保水处理、空气除尘、化工等行业提供分离、纯化、浓缩的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高度差异化需求。
帮助客户进行生产工艺的上下游技术整合与创新,帮助企业节省投资、降低运行费用、减少单位消耗、提供产品质量、清洁生产环境,助力企业产业升级。
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絮凝除杂技术与研究进展作者:张建伟王新文冯颖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3期摘要:中药现代化是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和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其中药物提取液的净化除杂是中药生产技术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对常用的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絮凝法用于中药液净化除杂的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对本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絮凝技术;净化除杂一、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现状随着人们对中医药认同的加深与关注,以及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研究人员对中药制剂的工艺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多种分离纯化技术,包括絮凝法、水提醇沉法、陶瓷微滤膜微滤法、高速离心分离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目前这些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均有应用。
现将各种方法应用及优缺点介绍如下[1-6]:水提醇沉法:通过添加一定量的乙醇将中药提取液中的杂质去除,缺点是有效成分保留率不高高速离心分离法:通过高速离心机的高速运转,使中药药液中的杂质同时被加速,随之沉淀并去除。
缺点是胶体粒子难以去除,处理成本高陶瓷膜微滤法:中药液中的物料选择性地透过陶瓷膜,以达到分离纯化。
缺点是容易二次污染大孔树脂吸附法:吸附容量大,对于分离纯化黄酮类成分效果明显。
缺点价格较贵,吸附效果易受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通过改变操作条件,得到最佳比例的混合成分,然后使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气体,使得被萃取物质析出,从而达到纯化。
缺点是操作条件严格,成本较高絮凝分离技术:利用絮凝法处理中药液具有有效成分保留率高、澄清度高、药液品质稳定可控、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时间较短,设备简单易维护,投资低。
缺点是机理不明确二、絮凝法在中药提纯中的研究现状(一)絮凝法与传统处理方法的比较在传统操作中,中药絮凝技术在各方面都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孙泽沾、康勇等[7]采用壳聚糖季铵盐用于止嗽定喘口服液原药水提液的分离纯化,通过考察多种因素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并得出了絮凝中药复方水提液技术比水提醇沉法具有明显优势的结论。
分离精制中药提取液纯化工艺中应用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离技术,其分离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成分分子量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
在中药提取液纯化应用方面主要是滤除细菌、微粒、大分子杂质(胶质、鞣质、蛋白、多糖)等或脱色。
中药提取液纯化工艺与传统的醇流工艺比较省去了醇沉工艺中的多道工序,达到除杂的目的,具有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工序及人员,节约热能等特点。
膜分离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在常温下操作,适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浓缩和纯化。
2、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无二次污染,具有浓缩功能。
3、能耗低。
4、分离系数大。
5、操作方便,易于自动化。
因此,膜分离技术是现代分离技术中一种效益较高的分离手段,可以部分取代传统的过滤、吸附、冷凝、重结晶、蒸馏和萃取等分离技术,在分离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6、膜分离技术是依据物质分子尺度的大小,借功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在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的推动作用下对混合物中双组分或多组分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从而达到分离、提纯和浓缩的目的。
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
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中药浸膏浓缩除杂膜分离技术
中药提取液的传统工艺采用水提醇沉和醇提水沉工艺,同时采用单效或多效蒸汽高温浓缩制备浸膏。
浸膏制备具有周期长、能耗高,高温多有效成分的损害大、除杂不彻底、劳动强度高等缺陷。
膜分离技术利用分子级孔径截留杂质,采用低温浓缩,节能降耗,同时降低后续处理难度,缩短浸膏制备周期,减少乙醇等有机溶剂的消耗。
膜过滤技术优势:
1、膜过滤精度高,脱色效果好、稳定可靠;
2、脱色效率高,低温脱色,脱色的同时不增加溶液的颜色;
3、膜澄清过程除去部分植物纤维和植物胶体胶体、单宁等;浓缩过程中,脱出了小分子杂质和降低了灰分,使产品纯度更高、质量更优;
4、浓缩过程在常温(25℃)运行,无相变、质变,不发生化学反应,不破坏有效成分,不破坏热敏性成分,大大节省能耗;
5、膜浓缩设备通量大、浓缩速度快,且工艺稳定可靠;
6、中药提取液提取液经浓缩后,液体体积小,上柱时间快,树脂消耗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7、膜过滤精度高,降低了后续废水处理工序的难度。
中药水提取液常用精制方法及应用概述用水提取中药是中药复方制剂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工艺步骤。
以水为溶媒廉价易得,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
然而,中药水提取液一般体积大,溶液中存在大量鞣质、蛋白质、粘液质、多糖、果胶等大分子物质及许多微粒、亚微粒和絮状物等,它们大部分不但没有药理作用,而且影响产品的质量,是造成中药“粗、大、黑”的主要原因。
怎样对提取液进行科学合理的纯化、精制,去粗取精,既保留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和疗效,又除去无效杂质,使中药达到现代制剂的要求,是目前中药新制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就常用的精制技术、方法及其应用作一综述与回顾。
1醇沉法本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精制方法,其原理是中药有效成分既溶于水又溶于醇,而水提取液中常含有粘液质、糊化淀粉、果胶、树胶、蛋白质等,用适当浓度的乙醇可以有效地沉淀除去。
如药液中含醇量达60%可除去淀粉,含醇量达75%时,除鞣质、水溶性色素等少数无效成分外,大部分杂质均可沉淀除去,大大降低了得膏率。
由于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技术与设备要求不高,故自七十年代初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目前“法定”的精制方法。
但是,醇沉法是否保留了有效成分,除去的都是无效成分,越来越多的报道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该法有许多不合理性:(1)中药总固体特别是有效成分损失严重,难以保证本制剂的有效性;(2)因醇沉法需大量酒精,回收酒精时损耗量在30%以上,使成本增高,生产周期长;(3)成品稳定性差,醇处理的液体制剂在保存过程中易产生沉淀和粘壁现象。
因此,实际工作中应视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盲目采用。
2超滤法超滤法是膜分离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具体运用,属物理分离法,是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兴应用技术,在超滤时,由于超滤膜上存在极小的筛孔,能将大孔径的大分子物质如鞣质、蛋白质、颗粒状杂质等无效成分截留,使溶剂和小分子物质(多为有效成分)通过而达到精制目的,具有分离效率高,分离过程中无相变化,能耗低,可在常温下操作等特点,尤其适合热敏性物质的分离。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流程解析中药制剂是指通过研磨、混合等一系列工艺将中草药转化成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药剂形式。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处理、制剂加工、包装等多个环节。
本文将对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详细解析。
一、原料处理原料处理是中药制剂生产的首要环节。
首先,需要对采集回来的草药进行筛选,剔除有病虫害或其他污染的杂质。
然后,对干燥的中药材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灰尘、泥沙等杂质。
接下来,根据中药材的不同特性进行处理,比如研磨、切片、煅烧等。
二、制剂加工制剂加工是将经过原料处理的草药转化为成品的过程。
首先,需要进行炮制,即研磨成细粉,然后根据处方要求进行配方加工。
在配方加工过程中,一般采用水煎、浸泡、蒸馏等工艺,将中药材与辅料进行混合,提取出有效成分。
接下来,对提取出的液体进行浓缩、除杂等处理,得到浓缩液。
最后,根据药物的形态和用途,进行成型加工,比如丸剂、糖衣片、颗粒剂、口服液等。
三、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首先,需要对原料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外观、色泽、气味、含水率等指标。
其次,在制剂加工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记录并进行质量把关。
比如,在浸泡工艺环节中,需要控制浸泡时间和温度,确保提取出足够的有效成分。
此外,还需要进行药物稳定性测试和微生物检测等。
四、包装中药制剂包装是保证产品品质和使用安全的环节。
包装首先要确保产品的卫生和干燥,以防止湿度和污染对产品的影响。
其次,需要根据制剂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比如药用袋、瓶子、盒子等。
最后,对包装进行标签贴附和封装,标明药品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流程的解析到此结束。
通过原料处理、制剂加工、质量控制和包装等环节,中药制剂生产得以规范和标准化。
这些工艺流程的严谨执行,保证了中药制剂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也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和推广。
细辛的提取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细辛(学名:Asarum)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其根茎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细辛碱、花青素等,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因此,从细辛中提取这些成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细辛的提取流程,并提供一些关键要点。
通过合理的提取流程能够更好地保留细辛中的有效成分,从而提高其药效和应用效果。
在本文的后续章节中,我们将重点介绍细辛提取流程的要点,以及对于这一流程的总结和展望。
细辛的提取流程主要包括原料选择、前处理、提取方法选择、提取条件优化、分离纯化等步骤。
在原料选择阶段,应选择生长期适中且无病虫害的细辛植株作为提取材料,以确保提取的质量和效果。
前处理步骤主要包括洗净、晾干和粉碎等操作,旨在去除杂质,提高提取效果。
在提取方法选择方面,根据细辛中成分的特点和目标提取物的需求,可以选择适合的提取方法,如水提取、醇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
此外,在提取过程中,还需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包括提取溶剂的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参数的调控,以提高提取效率和提取纯度。
最后,分离纯化步骤旨在从提取物中得到目标组分,可以采用色谱技术、薄层层析技术等。
这些技术能够对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去除多余的杂质,从而得到高纯度的细辛提取物。
通过对细辛的提取流程进行概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
后续章节将进一步阐述提取流程的要点,并对其意义和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细辛的提取流程不仅对于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并开发细辛植物的潜在药用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细辛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概述,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随后,会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目的,确保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所预期。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细辛的提取流程。
在2.1部分,将列举细辛提取流程中的要点一,深入讲解每个要点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中药是怎么提取的_中药的提取方法中药提取设备简单说是利用提取设备把中药中的精华成份提炼出来。
可是你们知道中药是怎么提取的吗?下面一起随店铺来看看中药的提取方法。
中药的提取方法1、传统方法中药治疗的传统提取方法包括水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改良明胶法、回流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升华法等。
其中水煎煮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它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有效成分溶解度的性质,选用对需要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所需要的活性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一种提取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是利用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一种提取方法。
(主要用于芳香水和挥发油的提取)。
该方法的原理为道尔顿原理:相互不溶也不起化学作用的液体混合物的蒸汽总压,等于该温度下各组分的饱和压之和。
(尽管各组分本身的沸点高于混合液的沸点,但当分压总和等于大气压时,液体混合物即开始沸腾并被蒸馏出来。
) 升华法固体物质受热后直接变成汽态,遇冷后又凝固为原来的固体物质,称为升华法,(如丹皮酚的提取)操作原理与蒸馏法差不多。
2、现代方法近年应用于中药提取分离中的高新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中药絮凝分离技术、半仿生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等。
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是利用超临界状态下的流体为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中萃取中药材中的药效成分并进行分离的方法。
该技术是80年代引入中国。
其原理是以一种超临界流体在高于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目标物中萃取有效成分,当恢复到常压常温时,溶解在流体中成分立即以溶于吸收液的液体状态与气态流体分开。
萃取过程一般分为流体压缩→萃取→ 减压→分离四个阶段。
膜提取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离技术,其分离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成分分子量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
在中药应用方面主要是滤除细菌、微粒、大分子杂质(胶质、鞣质、蛋白、多糖)等或脱色。
中药提取物澄清除杂的几种过滤方法:1. 醇沉法:工艺:药材材→水提液→浓缩液→醇沉液静置过滤醇水滤渡→水溶液→澄清成品液常用的醇沉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中药中的部分有效成分既溶于水又溶于醇的性质,采用醇沉法除去部分不溶于乙醇的组份如多糖、蛋白质等。
以达到制成精品。
2 吸附澄清法:工艺:药材→水提液→浓缩液加澄清剂→水溶液(成品)。
在混悬的中药提取液或提取浓缩液中加入一种吸附澄清剂,以吸附的方式除去溶液中的粗粒子,经过滤达到精制和提高制剂成品质量的一项新技术。
吸附澄清法精制不仅可以得到澄清透明性状稳定的口服液,而且能充分保留药物的有效成分,提高药物的疗效。
采用该技术可以代替醇沉法工艺。
常用的吸附澄清剂有ztc1+1天然澄清剂、壳聚糖、101果汁澄清剂、明胶、蛋清。
3 酶法澄清:工艺:原料→提取→浓缩液酶解→灭酶→过滤→灌装。
酶是一种蛋白质,其特点是反应专一。
故不是所有的口服液都可以用酶法澄清、精制。
与醇沉法相比不仅可以节省工时并且周期缩短,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4 加絮凝剂:工艺:原料→提取→浓缩→加絮凝剂→沉淀→过滤→灌封。
常用的絮凝剂有明胶-丹宁和甲壳素等。
口服液精制澄清时需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成分选用不同的絮凝剂。
5. 冷藏法低温甚至冷冻可以明显的去除部分沉淀。
6. 离心法高速离心法是以离心机为主要设备,通过离心机的高速运转,而使沉降速度增加。
7.超滤膜过滤法:工艺:药物提取液→初滤液→预处理→澄清液→超滤→灌封、灭菌→成品。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甙类、黄酮等分子量均较小,一般在10000分子量以下,而一般的无效成分如淀粉、树脂、蛋白质等分子量较大,一般在50,000以上。
因此在口服液精制时可根据不同药物的不同性质和有效成分来选择不同孔经的滤膜进行超滤。
中药提取液所含杂质较多,一般先将药液粗滤预处理后再用高速离心机除去大部分杂质,然后再超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