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75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二章动机与激励1. 引言动机与激励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组织中,了解员工的动机和激励因素对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动机与激励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组织中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
2. 动机理论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内在驱动力。
理解动机理论有助于理解员工为何行为方式不同以及如何激发其工作热情。
本节将介绍几种经典的动机理论。
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经典的动机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有五种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结构排列,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
在组织中,理解员工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其工作热情。
2.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有两个因素:满足因素和激励因素。
满足因素包括工资、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等,而激励因素包括成就感、责任感、晋升机会等等。
赫茨伯格认为,满足因素可以避免员工产生不满意,而激励因素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 激励措施实践了解动机理论只是第一步,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才是更具挑战性的部分。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激励措施实践,并提供案例分析。
3.1 绩效奖励制度绩效奖励制度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措施,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励员工为了达成目标而付出努力。
然而,绩效奖励制度的设计也需要注意一些关键因素,避免出现奖励不公平和激励失效的问题。
3.2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员工渴望有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
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可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追求个人和职业的成长。
组织可以通过培训、岗位轮岗、 Mentoring 等方式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3.3 赋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给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组织可以通过授权、设立自主决策小组等方式来赋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
第二章人格理论←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需要掌握人格的定义,了解影响人格的因素以及人格与气质、性格的关系;能够解释4中不同的人格特质理论;了解几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关注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含义←人格(personality)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个性即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倾向性四个基本特征。
影响人格的因素人格遗传环境←二、人格、气质与性格←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差异。
←(一)气质及其类型←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人格中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气质是由神经系统的先天特征所决定的,因而具有先天的遗传性,但是气质也具有可塑性。
某剧院的演出正式开始了五分钟后,剧院门口来了四个迟到的观众,工作人员按照惯例,禁止他们入场。
先到的A面红耳赤地与守门员争执起来,他争辩说,戏院地时钟块了,打算推开工作人员径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说他不会影响任何人,结果与工作人员闹得不可开交。
迟一点到来的B立刻明白,人家是不会让他进入剧场里去的,但楼上还有个检票口,他认为从那里进入或许便当一些,就跑到楼上去了。
差不多同时到达的C看到不让进入正厅,就想:“第一场大概不太精彩,我还是暂且去小卖部转转,到幕间休息时再进去吧。
最后到来的D说:“我真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回家去了。
我来猜一猜:四个人的心里活动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A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激动,心境变化剧烈;而B则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
他们两人的性格都具有外向性。
C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D则孤僻、自卑、行动迟缓,多愁善感。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涵义、学科特征、发展历史、基础理论、结构体系、主要内容、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等内容。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涵义与学科特征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涵义(一)涵义表述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研究组织化的人和人的组织化的行为现象,以认识并反映组织行为的运行规律,进而运用组织行为的客观规律指导组织行为的运行实践、提高组织行为的管理效能、促进组织行为的目标实现的应用型社会科学。
(二)涵义分析1.学科属性组织行为学属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型学科,它是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认识组织行为的客观规律、指导组织行为的管理实践的学科理论。
2.研究对象1)客观对象——组织行为的普遍现象,这是组织行为学的客观基础。
其中组织化的人的行为现象是指微观层次的组织行为,即组织的具体行为;人的组织化的行为现象是指宏观层次的组织行为,即组织的整体行为。
2)目标对象——组织行为的客观规律,这是组织行为学的价值目标。
通过研究组织行为运行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从而反映组织行为运行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这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社会功能和科学价值的本质体现。
3.主要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概括地说就是运用反映组织行为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指导组织行为的实践和组织行为的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反映组织行为的规律:运用相关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系统研究组织行为的普遍现象,从而反映组织行为的基本规律,这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第一层目标。
2)指导组织行为的实践:把反映客观规律的普遍经验升华成系统的理论思想,进而指导组织行为的实践,这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第二层目标。
3)加强组织行为的管理:用科学的理论思想指导组织行为的管理,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组织管理的科学性,这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层目标4)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目标是组织行为的导向和动力,不断形成并有效实现先进的组织目标是组织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