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大气3大气环流
- 格式:pptx
- 大小:506.46 KB
- 文档页数:15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气环流与气候一、课标呈现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三圈环流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1.气压带2.风带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知识点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季风环流(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改变。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知识点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1)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2)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知识点4: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洋流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气压带、风带的判断方法1.位置法:如回归线附近一般是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为赤道低压带,中纬度为西风带等。
2.时间法:如北半球夏季北纬30°~40°大陆西岸为西南风,亚欧大陆东岸为夏季风,副热带高压带在中国东部地区向北逐渐推移,澳大利亚西北部为东南风等。
3.特征法:如西南风可能就是盛行西风,少雨地区可能是高压控制,山地背风坡降水必然少,也可反推具体的风向和风带等。
易错点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
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①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就像是地球这个大舞台上的一场超级大秀。
你看啊,太阳就像那个超级大导演,它的热量不均匀地洒在地球表面。
赤道附近呢,就像是被太阳特别宠爱的孩子,热得不行,空气受热就膨胀啦,像个充满气的气球一样往上跑,这就形成了低气压带。
而两极呢,冷得要命,空气收缩下沉,那就是高气压带。
热的地方空气往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往下沉,这一上一下之间就有了空气的流动。
就好比是热地方的空气在喊:“哎呀,这里太热啦,我要去凉快的地方。
”冷地方的空气也在说:“这儿好冷啊,我得找个暖和点的地儿。
”这种流动可不是简单的直线哦。
因为地球还在不停地自转呢,这一转啊,空气流动的方向就被它带偏了,就像你本来直直往前走,突然被人拉了一把往旁边拐了。
这就形成了那些三圈环流,什么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
信风带就像是地球的快递员,稳稳地把温暖湿润或者干燥的空气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
西风带呢,有时候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带着海洋上的水汽到处跑,给很多地方带来降雨。
极地东风带就比较冷硬啦,带着冷空气一路南下或者北上,让气温一下子就降下来。
大气环流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可大啦。
比如说,如果没有大气环流,很多地方可能就不会有那么丰富的降水,沙漠可能会变得更多,而那些适合耕种的土地可能就变得干旱。
像欧洲西部啊,就是靠着西风带带来的海洋水汽,气候才那么温和湿润,有那么美丽的田园风光,人们才能在那里安居乐业,种着大片大片的鲜花和牧草。
而且大气环流还影响着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就和赤道低气压带密切相关,那里总是热热闹闹地下雨。
而热带沙漠气候呢,就是受那些干燥的信风带或者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干巴巴的很少下雨。
大气环流就像是地球这个大家庭里的空气管家,把热量和水汽合理地分配到各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变得丰富多彩。
虽然它有时候也会闹点小脾气,带来一些极端天气,但总体上它是让地球充满生机的大功臣呢。
我们要是能把它的规律摸透了,就像是知道了地球这个大朋友的小秘密,多有趣呀。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1. 介绍大气环境是指地球上大气层的特定气候条件和活动。
其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气候、地形、地球自转等。
大气环境的研究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大气环境中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2. 三圈环流三圈环流是指大气环境中的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之间的环流系统。
2.1 赤道低压带赤道地区因太阳辐射量大,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这是大气环流的起点。
该区域的空气上升后,向高纬度方向流动,形成高空西风带。
2.2 副热带高压带高空西风带经过一定的纬度后,遇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将西风带中的空气向下压缩,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该区域的空气下沉后,导致地表气压升高,形成高气压,天气晴朗。
2.3 极地低压带高气压的空气汇聚到极地地区,因空气冷却而下沉,形成极地低压带。
该区域的空气下沉后,导致地表气压升高,但由于地表温度低,天气寒冷。
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演变会受到地球赤道和极地附近地形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海洋的影响。
3. 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指大气环境中的海洋季风和陆地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
3.1 海洋季风海洋季风是指海洋和陆地之间温度差异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统。
当夏季,陆地受到阳光辐射加热,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向陆地吹,形成夏季风。
当冬季,陆地的辐射冷却,形成高压,空气从陆地向海洋吹,形成冬季风。
海洋季风主要出现在亚洲的东南部和非洲的西南部。
3.2 陆地季风陆地季风是指垂直分布于大陆内部的季节性风系统。
当夏季,陆地受到阳光辐射加热,形成低压,空气由海洋向陆地吹,形成夏季风。
当冬季,陆地的辐射冷却,形成高压,空气由陆地向海洋吹,形成冬季风。
陆地季风主要出现在亚洲的东部、北美洲、非洲的东部和澳大利亚的北部。
4. 影响因素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4.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决定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讲大气环流与气候五年高考考点1大气环流(2022广东,9,3分)某研究统计了50°N 以北地区1979 —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
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下题。
频数(次)=20~40 —40~80 —80~120 =120~160 —160~200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极地东风带④盛行西风带⑤东北信风带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答案 A(202 1浙江 1 月选考,11—12, 4分)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
完成下面两题。
2.图中( ) 蔬甲垂真气流水平气流乙章jm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答案 C3.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A. 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C.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答案 B(2020 浙江1月选考,10,2分)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
完成下题。
4.甲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其南坡1100米以下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原因是( )A.夏季受印度低压控制B.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C.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D.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答案 C(2020浙江1月选考,25,3分)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
T1、T₂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
下图分别为1月和7月△T 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T 为T₁与T₂差的绝对值)。
完成下题。
1月5.1 月亚欧大陆45°N 以北,△T 较大的主要原因是①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③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④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7月( )(2020 江苏单科,8,2 分)选择大洋航线时,应在确保航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气象、海况条件和岛礁等 因素,尽可能沿地球表面大圆(以地心为圆心过地表两点的圆)航行。
大气环流知识点总结1. 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大气环流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大尺度环流和局地范围内的小尺度环流。
大尺度环流是指大规模的气压系统和风系,包括高压带、低压带、赤道风带、副热带风带、极地风带等。
小尺度环流主要是指地形和地表特征对风的影响,如地形风、湖泊风、海陆风等。
全球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分带特征。
赤道附近是热带风带,北半球和南半球各有一个副热带风带,再向两极方向分别是极地风带。
这种分带特征受到地球自转和日照的不均匀性的影响。
2.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太阳辐射和地表特征。
地球自转造成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形成了大尺度的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等气压系统。
而地球公转导致了日照的不均匀性,进一步加强了这些大尺度气压系统的形成。
太阳辐射使得热带地区辐射收支呈正平均值,导致了热带低压带的形成。
而副热带高压带则是因为副热带地区接受到太阳辐射的总能量要大于其散失的总能量,导致了大气下沉和高气压的形成。
地表特征也对大气环流有很大影响。
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表特征会影响风的流动,形成地形风、湖泊风、海陆风等小尺度环流现象。
3. 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天气、人类活动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是指长期的平均天气状态。
大气环流的分布和运动状态会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例如,热带降雨带的位置、强弱会影响热带雨林的茂盛;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影响了草原、沙漠的位置和范围;极地东风带的强弱影响了极地冰盖的面积等。
天气是指短期内大气状态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天气的变化。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的变动会导致热带气旋的移动,带来暴雨、台风、旱灾等极端天气。
人类活动也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例如,大气环流的稳定性对农业生产、能源开发、城市规划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4. 大气环流的变异与气候变化大气环流会随着天文因素、地球系统、大气成分等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进而影响到气候变化。
天文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太阳活动周期等。
中考地理大气环流相关知识点是什么1、大气环流的概念定义:大气环流是指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意义: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11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赤道附近受热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向南北分流。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气流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向南流的气流向左偏转形成东南风。
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气流不能继续向北移动,在此堆积下沉,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流一部分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形成低纬环流;另一部分向北流去,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 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东风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 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111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 3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 6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两极附近。
六个风带低纬信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
中纬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极地东风带:位于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11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显著。